《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由桑弧 / 黄沙执导,袁雪芬 / 范瑞娟 / 张桂凤主演的一部爱情 / 戏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一):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哦
“打柴人”“牡丹”“鸳鸯”“大白鹅” “牛郎织女”“井中倩影”“观音做媒庙拜堂”种种暗示,你就是不明白,难怪人家把你比牛做鹅诶。 梁兄啊梁兄开开窍吧 梁山伯问祝英台:“九妹与你可相像?”祝英台回:“她品貌就像祝英台” 他就开始考虑仁伯的意愿了。 如果不能跟原型在一起,哪怕找个差不多的也好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二):袁派祝英台
原来电影版的祝英台是袁雪芬老师吗?我一直以为是傅全香老师。听惯傅派祝英台了。傅派的唱腔比较华丽,袁派的质朴一点,都好听的。感觉傅派的祝英台比较娇嗔,袁派的比较稳重。想当年越剧十姐妹姹紫嫣红,流派争奇斗艳的盛况真是令人怀念啊。她们盛年的影像资料就越发显得珍贵了
。。。。。。。。。。。。。。。。。。。。。。。。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三):十八里长亭相送
与李翰祥香港版的梁祝相比,此片以戏曲见长,唱功和台词、服装远胜于港版。
同样是虚假的布景,大陆版的更精致,更有传统的古典意韵。
此外,港版梁祝最精彩之处在于十八里长亭相送,而大陆版梁祝不仅如此,祝家庄重聚互诉衷肠才是高潮。
从整体来看,大陆版梁祝情感的发展至终曲更为连贯,也更为完整,情感也更为饱满。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四):重看梁祝
故事从十八里相送开始转入悲剧: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最后却还是在梁山伯来之前被许了婚约。
悲极在于,梁山伯在知道一切后,受到祝英台敬来的酒,道:想不到我特来讨扰你酒一杯。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得到棒打鸳鸯两分开的结果,肝肠寸断悲伤无以言表。只有一句,想不到。
最后上天让跳进墓中的英台和梁山伯双双化为蝴蝶,只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自我慰藉罢了。
年少时总以为,或许梁山伯再早点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后来才知道,只要女子的婚姻无法自己安排,不管梁山伯来的早还是晚,富贵还是贫穷,或许两个人就不会有结果。半个世纪前的片子,很贴切地表现了思想解放,男女平权,改正旧俗中无法紧跟时代的部分的重要性,发人深省。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五):堆砌痕迹太重
布景确实非常精心,色调饱满亮丽,环境通透充实。
但是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堆砌痕迹太重,造作了一些,假了一些。
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女孩子演的,看着总觉得怪怪的,尤其我还是个脸盲,不过梁山伯确实男子气重一些。
来到女性主义上我又有话说了。
关于那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辩论,祝英台举出的反例,不过是远古神人和伟大的母亲,这就是女性的悲哀了。想要反驳男性的侮辱,却发现史上留有美名的女性寥寥无几,凄凉至斯。
关于祝英台此人我一直不解,开头为读书奋不顾身,一遇到一个合适的男子就把读书啊抱负啊全忘了,一心想着嫁人求配,成就好姻缘。难道你想去读书就是为了找男人?尤其是英台那大段大段发春似的各种男女比喻,lowlowlowlowlow……
所以说,在男权社会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打着怎样的旗号,笔下的女性都以爱情(或婚姻)为终极理想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六):梁祝——符合社会语境的一种新的表述
越剧电影。故事十分简洁、剧中人物也比较少,并且比较功能化,如师母等人。像是一个架空了时代背景的故事。场景极简:闺房、祝家、途中长亭、杭城书屋、梁家、坟碑等。前面的喜剧性元素呈现颇多:比如祝英台女儿身的身份有几次差点暴露,银心口误叫“小姐”,山伯发现英台的耳痕,对于观众来说,遭遇到了短暂的紧张时刻,但都被主人公的聪慧所化解。看到山伯面对英台离别时所倾诉真情时的木讷,从当代语境与观众心理角度来解读,则会觉得十分有趣,“直男梗、注孤生”等。
影片的叙事进展和转场更偏向戏曲叙述的逻辑,只不过用一种影像化的方式来展现:从家出发远行读书、三年同窗读书时光、离别等。毫不拖沓。
后面的悲剧情节与前半部分的喜剧呈现并不显得割裂,相反在这种衬托之下显得更为悲凉。
英台对自己婚姻的擅作主张、自由恋爱等,虽然是封建时代的民间故事,不仅符合观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符合了新中国宣传婚姻法、恋爱自由等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可以认为,当时民间故事传说被官方用来去宣传新的政策,同时是为了证明和巩固自己的合法性与权威,用来改造比较落后腐朽的思想,通过电影、戏曲等大众传媒方式实现思想的传播。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七):美术顾问是张光宇先生
1954版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据说大夏天室内特热,拍得很辛苦。片头书法有点米风,可惜字幕没用书法。人工搭建布景,精致到位, 舞台剧场感觉,尤其是十八相送,移步易景 ,虚实通透,水墨山水意境。道具造型设计,中国装饰艺术味道,服装色调耐看雅致,颇有古典美韵。才知道影片美术顾问是中央工艺美院张光宇先生,没错,就是1964年美影厂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难怪影片随意截图,都有月份牌年画美感。
张光宇在《装饰美术的创作问题》一文中有一段话:「有多少人,还存在着对民族传统的独特优越性不够重视、甚至怀疑的问题呢?这样就妄想在脱离传统下来建立新美术的繁荣,那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我们有多少人真能摸摸我们祖国遗产的深厚?我们愿意说遗产不要,一定要穷光荣吗?这种情况就等于纨绔子弟了。」 看看我们现在的古装影视服装道具,哪还有这个魅力独特的中国味道呢?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八):平等心之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
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她只见读书人南来北往
女孩儿要出门难于登天
需要冲破桎梏,几乎用以生死相胁才与父亲达成共识的祝英台有了机会杭城求学
途中,草桥相遇书生梁山伯,相谈的是男女求学的可能性,
祝英台说,男儿故需经书读,女孩儿读书也应该
梁山伯说,妙哉高论,妙哉高论
仁兄宏论令人敬佩,志同道合称我心
男女都是父母生,女孩儿读书明理也该应
祝英台:我只道天下男子一般样,难得他也为女子抱不平
梁山伯::像这般良朋益友世间少,我有意与他结为兄弟盟
梁山伯对祝英台有这样平等的见识,无比惊讶,相见恨晚的知遇之恩,使他们草桥结拜。
如果满世界只有你一个人认为是对的,罕见称是的偶遇之人就是高山流水
杭城同学三年。肝胆相照,意气相许
练出百折不回之真心
气夺了山川,色结为烟霞
幻化为斑斓蝴蝶
千年万代不分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九):相关评价:
相关评价:
越剧电影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该剧通过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几段戏的串连,将这个民间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表现得了淋漓尽致,是所有版本里影响最大的,更是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可谓空前绝后。1955年5月27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巴黎明星电影院公映。这是在法国公映的第一部新中国影片。
1957年4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文化部举行了1949年到1955年优秀影片授奖大会上,荣获舞台艺术片类的唯一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