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一本由老舍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精选点评:
●茶馆太短不过瘾,倒是中篇老张的哲学颇有点意思,很讽刺很有趣。
●老舍是北京人,写的故事也是北京的味道。语言习惯,地方风俗,都能在各个故事中看到,读着有种上学时看课文的体验。
●—— 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茶馆百看不厌
●相比之前那本,这篇集子更侧重底层民众困顿而无奈的命运;《茶馆》真是常读常新,常读常悲;“歌功颂德龙须沟,焉知后来太平湖”。
●第一次看老舍的书觉得累
●这一本很超值了,单收录茶馆,龙须沟,月牙儿和老张的哲学就已经很值得了,虽然除了龙须沟之外的故事都很丧,但后面还有猫和多鼠斋杂文这样俏皮的文章。
●茶馆比龙须沟好,老张的哲学也不错
●这是一部有声音的剧本 自带京腔幻听效果 沉迷于西方戏剧之余 突然想回来试试国产戏剧 真的太好看了 群像剧 多脸谱 酣畅淋漓 剧终之后实在一言难尽 深切的悲哀 “黑到头儿天会亮” 真实而残酷…
●大家手笔!
《茶馆》读后感(一):阅读报告
这本书收录了茶馆(话剧)月牙儿 老张的哲学(小说)以及老舍的散文。 多鼠斋杂谈中老舍先生不愿意写的文章最难写,就如我一直回避着的毕业论文,但是就像卡夫卡说的“应解决的课题”一样,它最终必须要被我解决不可,逃避是没有用的。老舍原文写“死去吧!省得年年教我吃苦!”真是可爱又表达了我的心情。 读宗月大师有感,我家里贫,也从小东凑凑地接受了各方的救助,大人们总教我要时刻记得帮助过的人,这让我过度成熟又痛苦,但还是记得帮助过我的陆爷爷,依恋集团,初高中的奖学金,韩国的慈善组织以及高叔叔,没有他们或许我还可以继续上学但是会更加困难,就像宗月大师的人们的帮忙让我能或许走到了现在(可能还没有特别好但是没有很坏。) 月牙儿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这本书让我痛苦,因共情能力好,常感受到主人公郁闷而窒息的感受。月牙儿试图跳出“轮回的命运”,但最终还是回到了“那里”,成为了和她母亲一样的人,这是时代的悲剧,我想在现代或许也有(比如资本主义比如某些家长)但是比起月牙儿我应该是好多了,至少有书可读,且不愁吃穿。
老张的哲学看了一点,看不下去,好像具有讽刺意义又有点荒诞,但我读不来。
茶馆倒是大致看完了。
《茶馆》读后感(二):莫谈国事+享太平
《茶馆》读后感(三):老舍以《茶馆》凭吊那些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
《茶馆》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这是老舍的一部独辟蹊径、风格卓异的作品,它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艺术表现标志着老舍全部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成为我国当代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公认的艺术珍品。
《茶馆》是一部充满矛盾与裂缝的作品,其根源在于老舍的旗人文化身份,那种矛盾的满族民族文化情结。作品仿似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虽然只有三幕戏三万多字,但写了七十多个人物,这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罕见的。老舍巧妙地设计了“茶馆”这个场景,因为“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是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好人和坏人鱼龙混杂。老舍有着超强的驾驭人物的功力和语言才能,寥寥数笔就把人物的特征勾勒出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庞太监、马五爷等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过目难忘。这是老舍把小说手法运用到戏剧中来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他戏剧人物塑造的一大创造。
《茶馆》具有老舍作品中一贯的幽默色彩,同时也充斥着荒诞感。作品的每一幕戏都有一个荒诞的故事。比如第一幕中的“太监其媳妇”,第二幕中的“两个兵丁合娶一个老婆”,第三幕中“三个老人撒纸钱自祭”等。这些情节看起来都荒唐离奇不可理喻,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诞感。再例如第三幕中唐铁嘴说的话:“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唐铁嘴的话无疑是令人发笑的,但在笑的背后又有一丝苦味,因为从他的话里读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国民却对此麻木不仁,这多么令人悲哀。
《茶馆》读后感(四):茶馆读后感
整个茶馆十分热闹,有的在忙活端茶倒水,客人们谈天下棋,有的戏鸟,有的玩蛐蛐。老舍以细致的场景把那个时代展现在观众眼前。不管是人物的口音、语调,还是他们的妆容,让观众清楚,角色经历的时间的流逝,一点点的老去,让角色如同真实的活着一般。
老舍及其注重服装设定,用服装表现人物的状况,也从人物服装来反映出社会现象。
[唐铁嘴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极脏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来。
这直观的表现出算命先生唐铁嘴贫穷的状况和不正经的人物性格。
而到了第二幕
[唐铁嘴进来,还是那么瘦,那么脏,可是穿着绸子夹袍。
对于他服装的变化他是这样解释的: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你说对不对?”
听着门外一声声炮声隆隆,那时中国军阀割据,时时发动内战,普通百姓的生命亦如芒草上的露珠,缥缈消逝,轻易就被无情的夺去。这也为第二幕最后刘麻子被砍头做一个前提预示。
在第三幕中
[小唐铁嘴进来,穿着绸子夹袍,新缎鞋。
“别再叫我唐铁嘴,我现在叫唐天师!”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算命先生反倒越来越有地位,反映民国时期的阶级剥削,人民生活负担加重,百姓仍在遭殃,更加依赖迷信。
另一位角色刘麻子,说媒拉纤,心狠意毒。在第一幕中常四爷对他的服装是这样描述的:
“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他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卖给刘麻子女儿的康六说:
“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这既是为自己辩解,同时也是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反映出当时畸形的社会环境。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经做出估算,在1949年之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700万人死于饥荒。
到后面第二幕刘麻子说:
“我不是也快挨饿了吗?...这么一革命啊...都要取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我干瞧着,摸不着门!我那点芝麻点粒大的生意算得了什么?”
反映出民国时期,卖儿卖女的社会常态,贩卖人口是合法行为,每个城市都有贩卖人口的市场,甚至是民国首都南京也有公开的大型人市,到后面刘麻子做的“小生意”连这市场的门都进不去。刘麻子最后的下场,是被公差污蔑指认为逃兵,当街被砍头。也算是恶有恶报......
而到了第三幕
[小刘麻子上,穿着洋服夹着皮包。
小刘麻子生意做得比他父亲大,他计划在茶馆把舞女、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包园儿”。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国民政府收集情报,监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收集情报,捉拿共产党。又从他和沈处长的关系,他在当局可是如鱼得水。
民国是少数人的“盛世”,是大多数人的灾年,是毫不夸张的万恶的旧社会。那一张贯穿全文的“莫谈国事”的纸条,随着时间的推进,字体也越来越大,暗示了社会的混乱与黑暗,政府收紧言论自由,民众生活之压抑。
戏中的灯光一幕比一幕暗,到了第三幕
[自房屋至家具都显得暗淡无光。]
到最后,年老力衰的王掌柜撒下纸钱祭奠自己的之后,迈着沉重的步伐消失在渐暗的灯光不可到达的暗处,茶馆怡然一片漆黑空荡。
最后老舍原文是小刘麻子、沈处长接管茶馆,王掌柜上吊自尽,沈处长连声说:”好(蒿)!好(蒿)!”。落幕。
而戏剧的最后,门外逐渐亮起金黄的晨光,每一束光都均匀的涂抹在那窗户纸上,柔和的光线如瀑布般倾泻落入双眸。而在这有限的画面里,门外逐渐亮起那灿烂的,燃烧般的光,门外街道上传来众人齐唱《强军战歌》。这个故事被这场戏赋予了充满生命力的希望。
故事中的很多角色,都可以是这近代社会的一个缩影,真实的写活了一个时代,写活了每个角色。这部戏的魅力,一次次震撼我的心灵,心中萌生出对老舍先生的敬畏,感叹这世间能有如此优秀的作品,就好似给灵魂泡了热水澡。
“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
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水向东流。
苦水去,天水来,谁也不再做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