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之殇》是一本由秋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之殇》读后感(一):失传的大茶馆绝活:雪中送炭与烂肉面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 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 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 ;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 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
——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
2005年,声名鹊起的郭德纲重新演绎的相声《皮裤胡同凶宅案》在网络间流传,世人才知这段大半个世纪前轰动过整个京城的经典老相声。这则由单口相声界前辈吉坪三糅合各路小道消息创作的鬼怪故事,产生的离奇现实效果,使得当年北京家喻户晓的闹鬼邪地从“二龙坑”,变成了相声中的“郑亲王府凶宅”。
而这个相声的形成,包括清末民初的相声,则与当时老北京的茶馆文化息息相关。在这本《茶馆之殇》中,作者秋原就从单口相声《皮裤胡同凶宅案》创作成因出发,结合对比老舍先生的《茶馆》剧本内容,以及天桥兴起和相声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四个部分作为突破口,讲述了一段北京茶馆的兴衰往事。
虽然聊的是茶馆,但作者围绕着茶馆的兴衰,还原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连细节也详实有据。比如说到茶馆还可以在柜台里面摆上货架,充当出售日杂百货和烟酒糖茶的社区便利店,是因为作者整理过清末老唱片和民国时期的广播电台录音,经常听到里面各种插播广告:“听众朋友们,刚才是由刘宝全为您演唱的大鼓《徐母骂曹》,这个节目是由代理骆驼牌香烟的顺长隆商号独家特定的,骆驼牌香烟在各大百货店、烟酒铺、茶馆均有销售……”
除了充当便利店,书中还详述了清代的茶馆的其它经营范围与社会功能,诸如,旗兵俱乐部、社区活动中心、居委会调解办公室、平价茶餐厅、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等等。茶馆也分很多类,其中既可以炒制多种荤素饭菜,也可以代加工顾客自带食材的,为大茶馆和二荤铺。
【现在,裕泰茶馆的样子可不像前幕那么体面了。藤椅已不见,代 以小凳与条凳。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 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在这些条子旁边还贴着“茶钱 先付”的新纸条。】
——老舍话剧《茶馆》第三幕
大茶馆里的两大特色如今都已失传,一是茶馆伙计把灰黑或深绿色的茶叶裹在白手绢里,一气呵成如表演杂技般的沏茶功夫“雪中送炭”,二是老舍《茶馆》里多次提到的烂肉面,这种用“猪身上没名没姓的地方”慢火熬成老汤做出的面,是同时满足便宜、能吃出油腥,还能赚点薄利三大条件的廉价食品。面汤混着各种香辛料,老汤既辣又浓,吃完一身大汗淋漓的爽快,难怪北京人给烂肉面这类食品起了个形象贴近且有幽默感的名字:“穷人乐”。
郭德纲版《皮裤胡同凶宅案》第一回,就详细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南城打八岔(赶上什么就做什么的零工)劳力在清晨人市(以打八岔壮劳力为主的职介所)等活儿,完活儿之后,拿着到手的两块钱工资,光顾天桥周边洗澡堂、二荤铺、戏园子的业余生活。
首先可以去小澡堂泡个澡,洗去做苦力的一身臭汗,一边搓一边还可以到对面的二荤铺点个外卖,醋熘肉片加三分钱的酒,接着逛天桥,遇到变戏法的丢个二分钱,耍狗熊的丢个三分,下午四五点钟找个豆汁儿摊,把饼掰碎了就豆汁、咸菜这么一吃,然后再花两毛钱去天乐戏院听一场京剧。如果说吃烂肉面是物质层面的“穷人乐”,那么逛天桥的这一路娱乐活动也算是精神层面的“穷人乐”了。
在清朝的最后十年,北京城内铺马路、架电线杆、安路灯、开办邮局和银行,西餐厅、照相馆、劝业场(相当于综合性商业中心),甚至赛马场都纷纷涌现。旗人社会两极分化得也很严重,一部分有钱的,购置留声机、看无声电影、出入六国饭店吃西餐,而大多数没钱的,则靠变卖家产,拆了东墙补西墙度日。社会风气和商业消费习惯都在变,也改变了以前旗人泡大茶馆的休闲方式。
大茶馆、二荤铺、书茶馆……都随之逐渐没落,或是像《茶馆》里那样转型改良,接着就一个个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接上这一棒的,是“相声茶社”。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地位低,赚钱少的相声,通过一代代相声艺人的努力,终于在曲艺行当挑头出来。看到京剧名家马连良、荀慧生,电影导演李翰祥、拍《大宅门》的郭宝昌,侯宝林的徒弟马季等出现在了“启明茶社”,这段相声与茶馆的风云变化史,总算是和今天打通相连。
《茶馆之殇》读后感(二):讀後
平時很少看到寫茶館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取得特別好——茶館之殤,聽上去覺得好奇又覺得傷感。大概因為我是四川人的原故,一提到茶館,我的腦海里就是一個四方桌,上面放著一個蓋碗。這一本書主要講述了清代北京茶館的興衰史,作者的表達方式頗有畫面感,好似我就是那個時期的某個人物。前三章提到晚清六大茶莊,全是遲至同光年間才在京城開張,主銷茉莉花茶和廉價的高碎。後幾章更多的講述了去茶館的那些人和事兒,多以相聲歷史,政權交替為主。那時候的茶館因社會功能不一樣,所以經營模式和名字也不一樣,茶館就是老百姓的娛樂場所。
大茶館:燒製飯菜,代客烹制。也稱二葷舖,茶館售飯菜是一葷,客人自帶是一葷
攢市:職介所
書茶館:請來一位說書先生
坤書館:專是女演員獻藝,妓院以開茶館的形式開辦坤書館,讓妓女學唱各類小曲
.........
坤書館是大茶館沒落時逆向鵲起的新銳,相聲茶社是茶館文化最後的遺音。
富貴百年隨逝水,榮華一枕熟黃梁。
感同身受。
《茶馆之殇》读后感(三):殇后感
读罢《茶馆之殇》,难言心情,有趣、感慨、冷眼、愤怒,似乎都有那么一点。
以茶馆为原点,时间集中在清末民国,穿插着老舍的话剧《茶馆》细节,讲茶、讲茶事、讲喝茶人、讲茶馆里的人、讲茶馆外的人、讲赫赫有名的人、讲默默无闻的人......忆往日茶馆的辉煌,叹茶馆时下的没落,直至最后在一场“自我祭奠”中淹没。
说茶馆,莫若说茶馆只是一张白纸,任由时代泼墨。
清茶馆、二荤馆、书茶馆......辉煌时期的茶馆,一次次地进行自我“改良”,既满足旗人、贵人们信达雅的需求,又满足“高碎党”们一碗烂肉面的“放纵”——有体面,有实惠。人们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有的放矢,富贵者有富贵者的雅趣,穷苦人有穷苦人的“恶俗”。
及至国运衰退,富贵者难保“体面”,穷苦人难得“实惠”,茶馆也跟着发生剧变。最鲜明的例子,莫若让相声这样的“下九流”倒成了“中流砥柱”,“臭说相声的”一夜间咸鱼翻身(当然我并不否认一个行业的自我进化,也并不天然地鄙夷某一行业),而原本的“大腕儿”、“绝活儿”反倒只能在角落蒙尘。
有人均几千,号称食材、服务员全部原装进口某岛国的顶级餐厅,有的人趋之若鹜——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有几块钱一份的米饭面条,配上啤酒和串儿,有的人趋之若鹜——自己的钱省着点儿花;
有用脸大的盆,装拇指大小一般的菜,全然不顾“人体工程学”,有的人趋之若鹜——优雅不怕牙粘菜;
有讲究xx分钟内上齐所有的菜,食材全部提前制成半成品,全然不顾“新鲜劲儿”,有的人趋之若鹜——着急怕被抢了先;
所谓好吃,不过多搁香料多放油,吃起来嘴唇发红,油光瓦亮——飘飘欲仙;
火锅味碟,想吃什么搁什么,美其名曰“怪味碟”,全然没有了“经典配方”——一碗入魂;
......
(还有很多,比如电影院不是“视听盛宴”,就是“人畜无害”,再就是“爱国教育”,我想你大概明白我的意思,如果不明白,你可以再想想那些捞一票就走人的手游)
时代在发展,时代在剧变。
茶馆之殇,是在剧变中被改良,被抛弃,渐至湮灭。
而人能在这场剧变中跟上步伐吗?
后记:离题万里。
也许很多东西注定被时代所改良、所抛弃,而我只是一厢情愿。
《茶馆之殇》读后感(四):茶馆虽殇,曲艺未央
这本200页的小册子半年间居然读了四遍,每一次读得都特过瘾,必须推荐。
继作者秋原先生上部《清代旅蒙商述略》钩沉了晋商三百年蒙古经商史后,这部《茶馆之殇》从单口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的创作成因、老舍先生《茶馆》剧本内容、天桥的兴起和相声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四个部分作为突破口,铺陈了茶馆三百年兴衰史。这四个突破口让我这号曲艺爱好者彻底沦陷,拼起了太多记忆碎片,澄清了许多来龙去脉,以至于欲罢不能、手不释卷、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打小喜欢听评书、听相声,印象中学前班就迷上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最悲情的套路是单枪匹马挑滑车凶多吉少,感觉每部评书里都有那么一位——《说岳全传》的高宠、《呼家将》的呼延平、征西的薛丁山、征东的薛仁贵、《大明演义》的常遇春;最逗逼的是单田芳先生在《白眉大侠》里学没鼻子的房书安说话,哼哼哈嘿。
刷完秋原《茶馆之殇》,新星出版社出版,读库小册子,2016年5月一版一印~
头回订阅读库A套餐,结果作品读得比去年还少~作者上一本小(hou)册子《清代旅蒙商述略》获誉良多~太长没看~
本书从四个角度——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的创作成因,老舍《茶馆》剧本内容,天桥的兴起和相声等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来讲述北京茶馆的兴衰往事~
作者文笔较年龄(79年生人)偏老派,像个精神矍铄且不啰嗦的老爷子讲故事~内容方面,对我来说属于填补空白(毕竟某人脑中多洞)~
因同样谈及辛酉政变,不免与前日所看《太后垂帘》作对比~相同点是对于肃顺的评价以及对“慈禧-奕䜣”联盟政变成功后的措施予以赞同;不同点有二,一是本书对道光用昏君概括,相对看好年轻、信任重臣的咸丰;而《太后》一书着重描写道光的孝、奕詝(即咸丰)和奕䜣的争储斗争以及奕詝即位后对奕䜣的打压;二是有关慈禧的书法,本作提及慈禧汉字书法较好,又因咸丰性子疏懒,时常口述,由其代笔~看过《太后》一书中慈禧书法的照片,觉得用尚可形容比较贴切~
感觉作者特别喜欢贯口,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