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而行》是一本由雲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居山而行》读后感(一):人间有味是清欢
岁月难得沉默,时光落脚青城山,彼岸是素年。 我想,信道的人一定信前世今生,信轮回里不灭的印迹,信缘分的深深浅浅吧。 我也一直都相信,对生活的选择是与宿命不期而遇的偶然。 宿命在离心灵的渴望最近的地方,驻扎下一个伏笔,晨钟暮鼓轮回而过,用淡雅的真实,消一段明净的年华。在细碎的光阴里,暗香滑落,为清欢世界温一盏酽茶相候。 书中的文字静的像画卷,书外的我看得默默无言。 山中的生活,有细细的碎,浅浅的情,织成清晰的纹路,像璇玑图一样,只有写书的人懂。 指尖时光流淌,心里山水纵横,明月清风不相负。
《居山而行》读后感(二):宁静以致远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另一名才女——蔡文姬。在看这一本书的前一天我才看了一本关于蔡文姬的书,文姬给我的感受便是在乱世中求安宁。而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现在真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
《居山而行》读后感(三):沪上俗子与蜀中妙人——《居山而行》
“沪上俗子”自然是我,“蜀中妙人”则是青城山上的女冠云姑。我们未曾谋面,亦未结识。然则她不识我,我确知她。源于我关注了她的微博,然后读了她的《居山而行》。
居山而行
《居山而行》读后感(四):诗思竹间得,道心尘外逢
一个人可以抛却亲人抛却尘世中的所有,独居于深山,独处于自然,就那么怡然自乐,无众事纷扰,心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觉孤独不觉悲哀,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居山而行》这本书用优美的文笔用自然的美景图片告诉我们仍在都市生活中挣扎的普通民众,在我们的生存状态之外,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如此做,只要你觉得有意义,你也可以如此宁静与以苦为乐的情怀。
不要问生之意义?倘若你如此书作者一般通透,自然会寻得一方净土,都市之中未尝不可。心静,任何地方都是乐境。
出世与入世,从来在于心之一念之间。启功先生家世渊源,唯一向字,而成文化大家。作者号称云姑,随风而生,随风而聚,一切的所有都是如此自然。
书中的故事凡尘俗世,带着超脱的淡淡随意,何曾不正提点着焦躁的世人,诗思竹间得,道心尘外逢。空山清寂祥光普照。生生世世,长长久久的追寻,耐得住清静。守得住孤苦,自会有一番成就。无论诗词书画,各行各业皆是如此。
《居山而行》读后感(五):清疏安宁,言语娓娓
在满目枯寂的冬日,读这本书。从春日山中烂漫的花事,到秋日窗前的山雨不歇,再到冬日从松树间飘过的雪花。文字是蕴含在日常中的,看起来是散落的,但总有一种清气和静气在其中,好像什么都在,又什么都没有。很中意这样浅明的文字,平淡叙说,只觉温柔敦厚,言语娓娓。
而这本书的阅读感也有些微妙,欣赏春日山中接连的花事、散步、读有着桐油色的古书、燃一支柏香、雨后推窗,便有山雾盈盈,松筠如画,吃一些清淡朴素的应季野菜,晚间入睡时听着流水声,这样的日常描摹我是喜欢的,就如诗词中“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那份安宁淡然,万般俗念皆去除。
但仍旧未能全然沉浸在书的语境中,对道场法事等内容的无法理解,使得阅读时总怀着一颗戒备心,只要有一点不认同,便时刻想着放弃,那种对书和作者的信赖感没有建立。终究还是心灵的广度不够,包容度不够,又或者必须从一本书中获得意义感的设定太功利吧。
《居山而行》读后感(六):二十入山林,一去无还期
捧起《居山而行》,视线所及的几个字——蓼怀集,似乎格外的吸引人。清气得令人心生爱意。素昧平生,却因何结缘此书。带着这样的一种心境,开始了我的青城之旅。 这是一本写给母亲的书,原名《蓼怀集》。“遥忆龆龀之时,田间蓼花摇曳,家母尤爱此花。”从序里的记录不难看出它的命名缘由。这份最珍贵的心意正是我尤爱此书的重要原因。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大量妙用诗词歌赋,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以及所提到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使我连连惊叹于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简直是偏爱。 个人极其喜爱她的文笔,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足以抚慰人心。如“孤清之意”,“隐逸之气”,“清贵逼人”,“江湖气”,以及“花影扶疏”,“心无尘劳”,“庭院深深”,“落雨兮兮”。还有“世世永恒”,一切很美好的样子。 许多书友谈及到书里的美食,而我却更中意于她笔下的河山,碑文,檐雨,花信。普普通通的柴米油盐瓜瓜果果,在她的笔下却令人心心念念。想想那样的一种念想,也怪有意思的。 雲姑的“仙人”生活,令大家纷纷羡慕不已。但是这个追求的过程,具体舍弃了多少,是无法想象与体会的。她的志向,她的超脱,她的才情,我所仰慕。 “超绝世纷,永洁精神”。这是我读完此书所能想到的,此时没有比这更契合我内心所想了。 最后,合上书。
《居山而行》读后感(七):原来,曾经所贪恋的, 也不过如此。
关注云姑很久,这本书也买了很久,现在才看,惭愧,因为特别喜欢云姑的风格,就拿来作为2019的收尾,也是一种缘份。
读云姑的文字,写的也是生活琐事,词语间却偏偏多了几份仙气,且字里行间时不时的总会生出一丝熟悉,几许感慨来。比如这句:“前路江海无数,大概此生也就是如此别过,再不回头。”
我喜静,可以一个人呆着,就一个人,看书弹琴什么都好,总有很多事可以做,因着不太说话,别人看着只说内向,随它们说吧,于我,只有一个人的地方,才最自在。且大抵与人之缘浅,随缘忽灭,过往之友人,也渐行渐远,总没有再见之时。所以这一句话很容易又戳中了我:“我一个人在屋檐下看了看天,不记得有没有星月,但心里并不觉得苦楚,旁人或觉冷清,于我实在是求仁得仁。”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始终是自己走的,你替我担忧这几十年无依无靠,老来孤苦伶仃,但我自己并不觉得可怜,我要可怜的,是这个身心自己都做不了主,在别人以为的幸福中了此一生。”我虽寄心于方外,自以为看破红尘,却也自知是叶公好龙,尘缘难断,惟在这红尘之中留一片清明罢了。
倒是这一段如惊雷:
“吾师曾言:生死乃头等大事,若不了脱生死,生生世世受轮回苦,今生既获人身,当竭力保养真性,不至昏沉,来世根基自然不同,若沉滞声色,真灵散尽,欲再得人身,再闻正法,难矣。”
原来,曾经所贪恋的, 也不过如此。
《居山而行》读后感(八):人生何处不修行
忘了是怎么在关注上雲姑的了,但是很快,她就取代了一个刚毕业在LV卖包的时尚博主,成了我的特别关注之一。
因为雲姑更新多,而且质量高。
我不好意思承认的,还有对女冠生活的好奇。
对雲姑关注的越久,越喜欢她。这个和我同年的女冠,其实入道门也不久,身上还有许多同龄女孩儿的有趣之处。比如说爱吃。
这本《居山而行》是一本随笔散文集,记录了她对童年故乡的一些怀念,出道前后的一些故事,以及入道门后的生活记录。本来是极为清淡克制的笔法,但处处都有食物的踪迹,活生生把人看饿了。倒也符合我的胃口。
我物质,不是崇尚名牌的那种物质,是恋物的那种。喜欢一切描写衣食器具的文字。雲姑入的是全真门,要持戒的那种。所以她笔下的食物,都是素食。但就是香椿,冬菜这些,也被她写得特别美味且带着仙气。
从前对道门不了解,在成都读了四年书,楞是没去过一次青城山,知道青羊宫是道教圣地,也是三过而不入门。刚开始看雲姑微博的时候觉得很可惜,自己错过了了解道教文化最好的时机。毕竟大学时期精力充沛又诸多空闲。但读完《居山而行》倒觉得还好,毕竟仙缘、佛缘都是冥冥中注定的。不是此门中人,错过了就错过了。
这种感受并非因为书中对修行生活的描写不堪,恰恰是非常吸引人,又很真实的。读完书才知,真实的道门生活有如此多的门道,需要学习也多。同时,修行并不是在脱离尘世的修仙炼药,“寺庙如同宫廷”那只是另外一个小社会。如果想逃避现实压力而入道门,是万不可取的。
如果懂得克制,其实在哪里都是修炼。
我在读书时,一边惊叹于同龄人的文笔,一边惊叹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旁观者清,也许就是这样跳脱了尘世的视角,使她更像一位仙人。
作为年轻人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多看几次。不过是要摆脱掉恶俗的文节标题。一次看稀奇,二次看文笔,三次了解道教文化。
对于我这样的宗教盲,但又想了解这一门文化的人来说,是个可做入门先导的书籍。
《居山而行》读后感(九):心留一方净土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这世界太复杂,混淆我想说的话”。确实,当今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复杂,另人的心也跟着不能平静下来。那么,应该读读这本书。《居上而行》,这是一部让人远离浮躁,慰藉身心的寄世之书。作者云姑,蜀中女冠,生在川南小镇,长于观音堂下。自幼志在烟霞,乙末年入青城拜师学道,现在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笛子。长居山中。
本书共四章,收录了68篇文章。这是作者拜师学道后,远离尘世,偶尔写下的只言片语,现在已积累成册,变成我们手中的这本书。从封面上看,居山而行这四个字,居山,居住在山上;封面的图片是从一棵树的角度去看,远处是群山漫步,烟雾缭绕。字加上图片,一看就给人安静的感觉。
在城市中,每天都是匆忙的度过。早上,很早被闹钟叫醒,然后赶公交,赶地铁。生怕 迟到,到了公司,开始上班,又有做不完的事情。忙到晚上,没完成还要加班。很晚回去,到了之后,直接躺下睡觉。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这样的生活,没有一点自己的个人空间。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这也是大部分人即使拿着高工资也不开心的原因。
那么来看看这位青城姑娘,她的生活吧。每日念经打坐,有时做做法事,看看经书。就这样,没有了,她的生活,很多人看来估计会觉得无聊。但她喜欢,并且乐在其中。山上有很多花,兰花,梨花,桃花,李花,迎春花,葵花等等,每个季节,都有可以吃的东西。实在是爽哉了。在她眼中,这山上充满生命力,有很多值得去发现的地方。
书中有很多地方,提到吃的。比如家乡的生辰酒,有酥肉,炖肘子,桂花酒等;过端阳节时吃的粽子,有什么都不放的粽子,有加鸡蛋的,有加肉丁的,还有包成方形的粽子;过年时的甘蔗;庙里的冬寒菜稀饭;做寿时的臊子面;赶集时的莲蓬;读书时的糕点。这些吃的,不仅仅是味道的记忆,也是作者的回忆。每一种吃食,都有一个小故事。让人在阅读的同时,更加有食欲。
当你想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时候,不妨读读这本书。看看这位青城姑娘的生活。
《居山而行》读后感(十):最好的生活,就是心中有山,居山而行
不知道怎地,在如今这个浮世,能觅得这本恬然寡淡,让人无欲无求,又心生美好的文字,真心是不易,且值得珍惜的。这本《居山而行》,是90后青城女观的散文随笔,虽然平淡如水,却又涤荡心灵,看后竟然眼中涌动着泪水。
说实话,看过那么多市面上热汤滚滚的鸡汤文,即便写的真实,情感充沛,却依然温暖不了我们这颗日渐躁动不安的心,文字因市场而生,自然就只会沦为速食快餐,从文风到故事,从立意到风格,过了这段时间,或许就不再流行,也自然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而《居山而行》更像是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很远就能嗅到芳香,它从记忆中来,又将回归到记忆中;它从岁月中来,也将永远沉为岁月。看后我就是这样的感觉,作者雲姑所抒写下的零碎片段,所带给人的心灵观感要远远高于文字表层的意义。那些儿时的、少时的,出家前的自然与平常生活,让人心生欢喜。
很感动于在如此烦躁、利益至上的今天读到这本《居山而行》,年轻的雲姑,可以摈弃尘世浮华归于世外,除了一颗坚守自我的心,还有对这个世界简单纯粹的理解。说真的,有时候很想如雲姑一样,过清简的生活,尊崇朴实的心。
心安则处处是故乡,当你不再流连繁华浮世,当一切自将尘埃落定,于其沉沦,或者求死,不如看淡一切后选择修行,居山而行,并不只是在深山老林吃斋念佛,而更是一种心态。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在心中,心中有山,则自然心定而稳,沉重而深远,这是一种对世事的洞明,绝不是凡人一朝一夕就可修炼成功的。
以前总觉得出世的人会有点悲伤、凄凉之感,从繁华中归于寂静,那定是经历大死大悲的,所以才会对爱恨情仇都失去了兴趣,但看到作者的散文,我才方知其实每条路的选择,都是人心的一种倾向,无关对错,无关苦悲,喜欢就好,安然就好。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好,“有人以为情缘是乐,就有人觉得情缘是苦,苦乐这个东西,要自己才能知味。”是啊,什么快乐不快乐,什么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喜欢,才能品出个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