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是一本由麦克阿瑟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35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精选点评:
●书还不错,话说麦帅到了六十年代写书的时候还没弄清楚在朝鲜战场上的对手究竟是谁呀。
● 1、通过阅读才发觉其于朝鲜战争期间被束缚住了手脚,故未能保全一世英名2、此外本书的翻译真是极其流畅贴切和完美3、只有战死者才能亲见战争的终结。
●一本充斥着伟光正论调的回忆录,可能军人就是这样吧。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晋升最快,最终成为盟军最高司令,自然对菲律宾有很深的感情,所幸二战美国把日本赶出了菲律宾,但是在朝鲜就没有这么幸运,只能归咎于杜鲁门政府了。针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所有伟光正的论调放在一起看,或许能找到历史的真相。
●有亲历者视角,但很多地方又有一面之词的感觉。不过麦克阿瑟真的很厉害,从书中感受到的是一个正直、典型的军人!
●运动会期间快速阅读 有些地方如麦克阿瑟建议太平洋初期苏军对日作战,反对苏军在战争快结束时对日作战 任用伪政府时期的官员说他们是人才 等值得注意 另本书翻译有些地方不太好 把日军大将翻译为上将,把大佐翻译为上校 把军翻译为集团军 等
●傲慢变为刚愎之后的著作:镇压补偿金远征军、宽松菲律宾通敌者,访问台湾激怒中国,错误一概承认,继续坚持远征军是罪犯、非军人、赤色分子等谎言;拒绝承认欧洲第一战略,认为1941年末的美国海军和苏联陆军能发动反攻拯救菲律宾,所有的偏见一概不纠正;羞答答不肯承认谋求1948年总统提名等等。对自己生平第一大败,二次战役前的冒进,以及“圣诞节前回家”做了拙劣而徒劳的辩解~ 远不如威廉·曼彻斯特的传记:)
●主观色彩太强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不知道为啥刚开始死活读不下去 诶大脑要多接收一些难一点的东西的锻炼啊。别再看那些智障言情小说了啊喂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读后感(一):老兵不死,只会凋零
对于这首歌谣的理解应该是军人的品质“责任,荣誉,国家”永远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变化陨落,他的躯壳会消失,会腐朽,但精神永存! 美国的国家历史实在不能叫做历史,极其短暂无从说起,然而麦克阿瑟仍然从其祖父说起,有些为难他也是无可非议的。在后期我们看到无论是麦克阿瑟职位的提高还是其战斗经历的充实无不与其家族精神密不可分!祖父是国家举足轻重的大法官赋予他公正严明的性格,军衔为时任最高的等级的父亲赋予他铁血丹心的意志。从小游历丰富了他的见识,所以在日后无论什么场地他总能合理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麦克阿瑟一生经历了众多著名战役“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是对他的一生功绩的表彰。麦克阿瑟的一生不可谓不波澜壮阔,时间跨度也是极长的,从一战的德国又到菲律宾打到澳大利亚又打到菲律宾后攻至日本本土并且主持了战后日本重建以及各项社会改革,无论是日本的教育军事,政治制度等方面他都有贡献,可以说他为二战后日本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著名的还是修宪也为世界各国吃了定心丸!在朝鲜平川登陆实在及时,也充分凸显了麦克阿瑟作战的理念即海陆空协作作战,麦克阿瑟是一生的空军建设支持者,其战例中也无不体现空军的重要性。 唯一不能苟同的便是麦克阿瑟一生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在这方面麦克阿瑟的盲目性体现无疑!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他始终嗤之以鼻,而自己在日本进行土地改革却充满自豪;把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归结为苏联的不懈支持,国民党的败退怪罪于华府的摇摆不定的亚洲政策这些客观原因,却从来没有认真研究那些主宰战争的主观因素,甚至到朝鲜战争后也不能清楚的认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可以说,麦克阿瑟在完全不了解共产主义的情况下,在从来不清楚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全中国做出的努力的情况下,无端地对红色中国指责,却没有任何证据或者说只是厌恶别人的信仰而已。西方的狭隘心态暴露无遗!也像别人所说的那些一直对共产主义充满敌意的老前辈如果能见到如今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带领全国人民发奋图强,消除贫困。他们一定会开始怀疑自己始终坚持的东西吧!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军人的精神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无论和平战争,军人永远是和平的护卫者,纷乱的清道夫。责任,荣誉,国家永远是他们一生追求的!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读后感(二):老兵不死,只会凋零
对于这首歌谣的理解应该是军人的品质“责任,荣誉,国家”永远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变化陨落,他的躯壳会消失,会腐朽,但精神永存! 美国的国家历史实在不能叫做历史,极其短暂无从说起,然而麦克阿瑟仍然从其祖父说起,有些为难他也是无可非议的。在后期我们看到无论是麦克阿瑟职位的提高还是其战斗经历的充实无不与其家族精神密不可分!祖父是国家举足轻重的大法官赋予他公正严明的性格,军衔为时任最高的等级的父亲赋予他铁血丹心的意志。从小游历丰富了他的见识,所以在日后无论什么场地他总能合理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麦克阿瑟一生经历了众多著名战役“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是对他的一生功绩的表彰。麦克阿瑟的一生不可谓不波澜壮阔,时间跨度也是极长的,从一战的德国又到菲律宾打到澳大利亚又打到菲律宾后攻至日本本土并且主持了战后日本重建以及各项社会改革,无论是日本的教育军事,政治制度等方面他都有贡献,可以说他为二战后日本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著名的还是修宪也为世界各国吃了定心丸!在朝鲜平川登陆实在及时,也充分凸显了麦克阿瑟作战的理念即海陆空协作作战,麦克阿瑟是一生的空军建设支持者,其战例中也无不体现空军的重要性。 唯一不能苟同的便是麦克阿瑟一生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在这方面麦克阿瑟的盲目性体现无疑!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他始终嗤之以鼻,而自己在日本进行土地改革却充满自豪;把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归结为苏联的不懈支持,国民党的败退怪罪于华府的摇摆不定的亚洲政策这些客观原因,却从来没有认真研究那些主宰战争的主观因素,甚至到朝鲜战争后也不能清楚的认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可以说,麦克阿瑟在完全不了解共产主义的情况下,在从来不清楚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全中国做出的努力的情况下,无端地对红色中国指责,却没有任何证据或者说只是厌恶别人的信仰而已。西方的狭隘心态暴露无遗!也像别人所说的那些一直对共产主义充满敌意的老前辈如果能见到如今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带领全国人民发奋图强,消除贫困。他们一定会开始怀疑自己始终坚持的东西吧!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军人的精神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无论和平战争,军人永远是和平的护卫者,纷乱的清道夫。责任,荣誉,国家永远是他们一生追求的!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读后感(三):战功卓越的军事家和坚定的民主思想传播者
麦克阿瑟作为20世纪的传奇军事将领,在文学和演讲上同样有非凡的功底。虽然他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但他的书一点也不晦涩难懂。相反,他的文笔极为流畅,不管是二战初期亚洲战场上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还是他个人的政治军事理念都能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而且相关人物和事件的背景知识丰富,善于把复杂的战争描述地生动形象,让对战争和历史没有太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轻松跟上他的步伐,游走于战场和美国政坛之间,了解20世纪前5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读他的书和演讲,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当然还有他对自己的战功和经历的自豪之情,以及对美国士兵的关怀鼓励和对民主自由的向往。
他出生于军事世家,从小受到家族特别是他父亲的影响,变得勇敢坚强,充满正义感。他长年在亚洲生或执行任务,对亚洲,特别是日本、菲律宾和朝鲜的政治、地理、人文、历史都充满热爱和了解。因此,他的经历也是一部浓缩的亚洲史,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西方眼中的亚洲,其中也包括中国。
他战功彪炳,始终身先士卒,成为部队的灵魂人物,擅长奇兵突袭,可以说是他一手解放了东南亚,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将和平带到亚洲。但最让我感到意外和尊敬的,不是他在战场上的英明果断和赫赫之功,而是他对民主政治的坚定信念和在战后亚洲经济文化领域发展中展现出来的领袖风范和做出的贡献。作为日本占领军的最高司令,他冷静地处理有关天皇去留的问题,尊重日本传统文化,安抚了民众的情绪。他又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法治制度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动日本战后政治的重塑和经济的发展,将民主自由的理念带给日本人民,用完善的君主立宪制基本根除了军国主义余孽,确保了亚洲的长期稳定和日本的繁荣。他和日本首相吉田茂联手打造了一个民主先进的新日本。
听啊!仔细倾听!责任、荣誉和国家的呼唤!
:要想了解别人眼中的麦克阿瑟,特别是战后他在日本的所作所为以及与美国政坛领袖的关系,还可以参考尼克松写的《领袖们》中对麦克阿瑟的描述。
摘抄:
“我之所以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是因为我对事物的观察更为透彻,能更好地理清事物的先后次序。”
“不要妄想昔日重现,昨日的熊熊烈火,今天已经成为冰冷的灰烬。”
“为人清白,生活清洁,思维清晰。”
“坚持正确理念的人或许会收到压制和迫害,但他的思想不会因此湮灭,而会一直存续下去。”
“一定要勇往直前,绝不可退缩回头。我们一定要继续前进,保存来之不易的和平。”
“人们有可能毁于他们所知所有的东西,但他们本身固有的品质却可以拯救他们于危亡。”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一直不乏这样的教训:怯懦招致冲突,勇气平息争斗。”
2018年8月9日
写于深圳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读后感(四):老兵不死唯有凋零
我觉得,即便再过去百八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会保留那种引人入胜的气质,从政治到军事,从人文到哲学,或许还有更多类似意识形态以及文明的碰撞,从各个不同的维度,刺激着人的思考。
至于我这种始终以八卦心理来浏览往事的人,自然没有什么比得上亲历者的一家之言,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心了。那么,不仅仅是二战,甚至经历了一战,并且以军人的特别嗅觉洞悉到绥靖恶果与德日野心的麦克阿瑟的回忆录,它里面所包含的跌宕起伏及曲折离奇,怎么能不让人企图通过他的那一管竹笔,往里一窥究竟呢?
相比其某些有过政客经历的人,麦克阿瑟的文笔可谓是平铺直叙到了极致,甚至在那些岁月的前线心情,都未经修饰的大喇喇展示出来。如果从正面的角度来说,那是一个军人世家出身老兵的辛辣、率真与勇气及爽利。而换了一个角度,则未免会让人质疑他的孤僻、傲慢、自负以及狂妄,甚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果决,都表现出一种刚愎自用的味道。
这并不是这本书里让我觉得最好玩的地方。毕竟,向麦克阿瑟那种人,纵然他扛了一个火箭枪对准华府扣动扳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都未见得有出人意表的地方。
有趣的点在于,二战后期军功赫赫的麦克阿瑟,不仅仅曾经无奈的放弃阵地,更不止一次的抱怨远方的拙劣策略,把前线的军士送入危险的境地,居然还会因为小小的意外的胜果而沾沾自喜。
那是多么有趣的抱怨和唠叨,类似的句子因为出现了太多次而让我产生了祥林嫂附体的即视感。以致于像我这种连一个隔了大老远时间及空间的读者,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恼怒感。
尤其是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发起大规模反攻的华丽战役,以及一举而扭转局势的恢弘史诗已经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懒得怀疑的盛况。麦克阿瑟那种情绪朴实且丰沛的抱怨,竟然会有一种真情实感的煽动力,以及耳目一新的说服力。
我不知道,用妖言惑众这四个字来形容麦克阿瑟其人发自前线的对华府的抱怨,是否得体。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代表经历了各种无法描述之艰难的前线军士感受的麦克阿瑟,必然比千里之外远离战场的人们,更能感受到来自战争的冷血,老兵的无助,甚至连基本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依靠精神食粮的迷茫和困惑。
马斯洛的金字塔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超脱温饱的信仰,就好似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一样虚幻乏味。那么那个时候以欧洲战线为重的全球大战略下,不断沦为鸡肋甚至牺牲品的太平洋战线诸军,真是天大的委屈了。麦克阿瑟几次三番强调自己在前线和兵士同在,我愿意相信这样的事实对加固大家的信仰意义非凡。但是那种毫不遮掩的属于军人世家的骄傲和霸气,还真是难免会招人非议。
然而麦克阿瑟就是那么的肆无忌惮,即便是滔滔非议及攻讦,都只用一个主观又单纯的回击方式去面对,那就是,你们这群躲在后方的小人政客,根本不懂我大兵的霸气。
言语的单薄程度,技巧的欠缺程度,真是和反复出现的唠叨一模一样。
缺乏技巧的表达,如果原型想要通过描述和修饰来强化读者的感同身受,必然是不够的。然而麦克阿瑟却是一个在战场上真情真性淬炼了许多年的老兵,那种滋味和调性就截然不同了。
因为你会感受到一个老兵的坦率,在前线和敌人肉搏厮杀的他,除了想要争取到最大的战场优势和先机,余下所考虑的便是怎样为自己的战友和伙伴谋求补给与信心。相比之下,华府对于太平洋战线的冷漠,还真是让人心寒,这种反差,让麦克阿瑟越发显露出一种义薄云天的魅力。甚至,不仅仅是对美国大兵,对他驻地的菲律宾伙伴和流亡政府,那种揽事上身的责任感和道义,也确实让人感动。
可是另外一些记录中,被麦克阿瑟挤兑的其他战线,未见得就有比较好的环境,也未见得就有比较充裕的补给。解释不通,我竟然宁愿相信当时整个世界被撕裂的支离破碎,信息的传导又受到各式各样的制约。于是麦克阿瑟才会有那种受害人立场,尤其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必然难以幸免于心理的震荡和磨砺。在这种情况下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很难让人不质疑他的主观。
我佩服麦克阿瑟作为一个老兵的勇敢以及仗义。却无法认同他那种限于一隅的纠结。
诚如,我不反对他在战后对自己的渲染,以及坦然面对累累功勋的骄傲。
却没有办法对他一昧踩低和自己有分歧或不在同一战线将领的行为点赞。
他固然是受限于盟军之间不高明的策略,而被逼离开。其他人难道就可以超然于此,获得不一样的特权吗?
被剥夺了指挥权而丢失优势的麦克阿瑟,一肚子的不爽可以理解。其他人被赶鸭子上架最终成为某些名目的代罪羔羊,难道就是活该?
其实,他的那个高度,以及那个时代,是军魂与功勋的彼此成就。
我以为他会有更高的视角和更大的视野,以更宏观的感受,回味那些年那些岁月的老兵心情。
然而事实上的囿于主观,显然稀释了他本该享有的推崇。
尽管他值得被赋予的尊敬及称颂毋庸置疑,他的情怀和执着也不必探讨。
可是作为老兵的图腾,供人以伤春悲秋,似乎就欠缺了一些。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念头下回到标题,居然又开始契合起麦克阿瑟解甲归田的感慨。
老兵永不死,因为那是战场上的魂灵,与大地山河融为一体,成为星球和生命的记忆。
可是他们却无法避免凋零,当世界和平已久,当战争是为梦魇,他们必然会退出主流价值观的推崇,甚至成为反战分子攻击的对象。个中冷清,真是只剩下了凋零二字。
还真是感伤。
甚至感伤,超过了崇拜。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是老兵麦克阿瑟的悲剧,算不算是他最终被回忆荣耀这件事困住的症结?
谁知道呢,反正我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