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传》是一部由Joseph Sargent执导,格利高里·派克 / 丹·奥赫里奇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阿瑟传》影评(一):整部影片的演讲
派克无论是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还是《麦克阿瑟》中,凡是有这种演讲或辩护的戏,总是讲的很慢,但抑扬顿挫。不过我听过真实的麦克阿瑟的演讲,确实很慢。
派克的台词功力还是很深的,本来他的声音就好听。有时演员的台词功力也是实力的很重要一方面,一般中戏毕业的就都不错,比如陈道明,虽然有些戏剧化的程式,但不单薄。
《麦克阿瑟传》影评(二):两个旧时代的大帅哥
在他之前有乔治扮演的巴顿大获成功,所以导演请了大名鼎鼎的派克来演美国军界的传奇凯撒大帝,希望延续票房奇迹。
事实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片子,因为他拍的实在不算成功。但是无论是演员还是角色本人都太帅了,所以还是饶有兴趣地看完全部,并且推荐一下。特别是里面阿瑟在西点那篇著名的演讲,从临近老年的派克口中出来,很有意思。
《麦克阿瑟传》影评(三):duty,honor and country
如同巴顿一样,一个心中仍然装载着责任、荣誉和国家的人,却遇到了生不逢时的尴尬。尽管战争是他们的宿命,却依然无法跳出政治的牵绊,尽情在战场上潇洒驰骋。而这种悲哀似乎在麦克阿瑟身上体现的更为深刻一些。至少与巴顿相比,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苟言笑,却有一点点所谓的政治野心。而这种政治野心也是以他具有着一定的管理能力为前提的。他有自己为之骄傲的能力,因此让人觉得他有过强的傲气,而被人排挤和嫉妒。作为杜鲁门,具有自己的考虑,但更多的处于政治而非军事,易主的不适应却让杜鲁门的认为他自恃为上帝的自以为是。于是,美国失去了一个可以成就一位好总统的契机。而亚洲呢,格局从此不同。
《麦克阿瑟传》影评(四):有空就看一下
5年前买的DVD,现在才翻出来看,实在是惭愧,对不起主角了.想到是30年前的影片,不急着看,等有空.
想当年,派克是多少人的偶像啊,罗马假日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粉丝,人老珠未黄时演了一下麦克阿瑟.
片子拍得如何,见仁见智,特别是这种战争片背景.不过有空的话,还是值得看一下.
留下印象的画面:
重返菲律宾
日本投降签字
要炸鸭绿江大桥一半
好几个演讲(中国影片演讲的太少了)
《麦克阿瑟传》影评(五):算不上影评
简短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必须承认,我是冲着Peck来看这部电影,尽管我喜欢二战影片,不过这部片子在影评人嘴里的评价不高,而且主角比较有争议,更何况传记片命运从来不太好。
事实证明片子不错。表演不用说了,虽说peck担纲时已属高龄,不过专业素养-从形体到眼神到台词—还是令他光彩熠熠,特别是在西点的演讲,眼中的刚毅令人难忘。他与扮演巴顿的George Scott是两种style (不知是否原型即如此),后者相比之下戏剧性更强,可能也因此更易使人难忘吧。
1977年时,这样的片子估计也算不上大制作吧,所以没有多少宏大的场面,估计编剧的主旨是突出人物,特别是他的性格,所以内容相对紧凑,细节处理的很有分寸,特别是与夫人的神情与默契,竞选失利的沉默,以及为数不多的幽默(妓女当选议员那场)。
镜头干净、清晰,透露了主创对这位将军的敬佩和掩饰不住的惋惜之情,无论从片头的字幕,还是一些对比性镜头的安排,都给人一种默默追随的感觉,很好的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违抗上命时不甘、离开部下的不舍、重归时面对伤员的愧疚,战场反击时的果断,卸甲时的平静, 对战局及时局的洞察,失利时的懊恼….这种朴素的基调使这部并无明显高潮的影片独有一种气息,带人逐步的靠近,甚至走近影响了大部分亚洲人命运的人。
将军应该是个兼有蓝色和绿色的人,明确的目标(战争的目标就是胜利),兼之更高的价值(看他对原子弹及日本战后的预测,以及对待老部下的态度),估计在黄色上偏弱一些,所以他说自己成不了政治家,而且也不认为艾森豪威尔也不适合从政,不过艾将军的黄色显然比他浓烈多了。
Duty, Honor, Country….. 男人当如是。
《麦克阿瑟传》影评(六):记麦克阿瑟将军二三事
1.麦克阿瑟是20世纪美国名头最大,最受美国佬爱戴,功勋最卓著的将军,没有之一。在他面前,艾森豪威尔、巴顿都只能算小字辈。
3.参加过一站和二战,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
4.麦克阿瑟在珍珠港事件后,一度被日本人打的灰头土脸,在巴丹收拾细软跑路应该算此将军一生中最不光彩的时刻,电影里拍的还真是高大上。后来此君耿耿于怀,发誓要打回菲律宾,在44年不惜威胁本来要不顾菲律宾向北直取瓜达尔卡纳尔的罗斯福,后者因为政治因素妥协了。
5.日本当时的鹰派武官要死战,如果没有胖子和瘦子两颗原子弹(实际当时美国也只有这两颗),麦克阿瑟估计要上日本本岛和日本人打游击战了,这样的话,苏联必然会在日本北海道登陆,日本最终被像朝鲜半岛一样被割据不可避免,世界史要重写。
6.再后来,麦克阿瑟就成了日本的土皇帝,杜鲁门总统什么的都要给他八分面子,这也是两人互相一直不对付的开端。
8.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和美国人都误判了形势,没有想到老M真的敢大范围出兵对抗联合国以及有核武器的美国后台老板。麦克阿瑟预言的是中G人最多来6万,结果老M“百万雄师”渡大江。(实际上这也有此将军的责任,因为他在7月朝鲜稍微形势好转后,第一件事是去了台湾和老J摆pose拍照,严重刺激了老M,这不找事儿吗)
10.被撤职的经过如电影一致,是别人在广播新闻里听到后通知正在午餐的麦克阿瑟的。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事先电文告知本人?因为朝鲜司令部下冰雹停电了。。。
11.51年麦克阿瑟回国时,在纽约”接驾“的人群抛洒的纸屑合计竟达二千八百五十九吨以上,为上次欢迎艾森豪威尔的四倍。此时距离他上一次离开美国本土已经14年。
12.最后,麦克阿瑟对我朝最大的贡献就是那个什么炒饭的故事,你懂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