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英】阿道司•赫胥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逃不掉的世界,麻烦认真校对错别字
《1984》强于《我们》,因为表现出集权最恐怖的不是有人监督你,有人摘除你的小脑。而是自己监督自己,自己摘除自己的小脑;但是至少这两部的主人公他们都在反抗。
而《美丽新世界》的野人没有进行反抗,或者说他的反抗是无用的,用宗教的方式折磨自己,最后以自杀的形式逃跑。而且最后一部分,他与管理者间的哲学对话有点突兀。
反乌托邦三部小说,我的排名是《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
文中的错别字比较多,P21“拜托”应该是摆脱,P161“爱囚”应该是“哀求” ,P187“微信”应该是微笑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故事很好,翻译不好
很好的故事,翻译不太好,出版社编辑也不负责,里面还有错别字。187页:让他突然露出喜悦的微信。居然出现这样的搞笑级别的错误,赫胥黎居然也知道什么叫微信?!是微笑吧。翻译者粗心点就算了,居然编辑也这么粗心。
还是读英文原版吧。目前国内翻译界出版界的水平太让人堪忧了。所以我就很快地读完,翻译不好的地方也就凑合着看。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当大量制造原则被应用到生物学上
我们的社会追求知识和真理,但在美丽新世界中,大家追求快乐与稳定。
大量制造的原则被应用到生物学上,每个人的身份都被预设和制约。为了追求稳定,社会被人为的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于预设与制约的作用,每个人都有着匹配阶级身份与工作内容的身体与精神,喜欢自己的身份,绝对地服从组织安排。没有跨越阶级的冲动,也没有跨越的可能。
一切都是为了社会而非个人考虑的。为了促进消费与生产,大家只玩高尔夫、离心球等造价昂贵复杂的游戏;为了提高效率,人为得废除了居民对自然界的爱;反对热烈或长久的关系,尽可能不产生任何情感;将带有思辨性质的书籍列为禁书,不允许能够引发社会动荡的科学发明现世。
提高全民的快乐指数没有任何问题,但不能剥夺人以不同方式感受快乐的权利。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按照世界既定的轨道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缺失了独立性。一切都是稳定的,因此失去了每个人的特殊性。
从野人身上看到了丁真的影子,在与世隔绝环境中生长的,独特的个体。丁真有退路,但野人没有。
好句子摘录:
1.可以做某件需要技巧与耐性的事情,真是纯粹的喜悦。
2.道德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该是理性的。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美丽新世界
这本书买回来之后一拖再拖,终于克服了充满各种修饰词和看不懂的句子,在今天中午正式完结了这本书。
然后我忽然做了个梦。
梦到野人又活了,他的脚在半空中回旋了之后,又再度出现在新人类的面前。我也是新人类的一份子,然后不解地望着他。
你不是选择了内心的莎士比亚了吗?为什么……又复活了呢?
书里有个很特别的句子,出自野人的母亲琳达——这个同样来自异地却迷失在熔岩区的负德尔塔。
“猫在垫子上,孩子在锅里”
这句话出现了不止一次,每见到一次,我的内心就翻滚一次。
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却能感受到其中的荒唐。
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何这样一句话会出自急切回归到异地的负德尔塔。
另外,书中还有一个我不是很理解的设定,即正负贝塔,这两种人的待遇是不是一样的。
建议不喜欢翻译腔的你,找另外的版本。虽然本书的译者某些地方译得很出彩,但某些地方翻译腔实在太浓了,特别是前期枯燥的时候,配上翻译腔会让你有种魂飞九天的感觉……-_-||
不过后面的重点部分译得不错,能看懂。
另外,祝观书愉快,我买的是三部曲。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美丽?新?世界
终于看完了这本被誉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美丽新世界》,当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看到实验室里专门孕育出的用以低级生产的孩子们、看到不快乐时就可以吃一颗的索麻、看到人和人可以凭心情随意的做爱时,这个新世界还是让我瞠目结舌,不愿前往。
未来的新世界似乎一切都充满了秩序井然的生机,人们生产生活、健康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一场意外诞生了马克斯,这个本应该是阿尔法却身材短小的男人,他与众不同的身体条件得以形成了“马克斯思想”,也正是他的个人思想“反照”,得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乌托邦社会的林林总总。书中还有马克斯的母亲琳达、野人约翰等人物,他们都对新世界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体验。
虽然赫胥黎用相对白描的手法去呈现未来,毫无疑问新世界是不复存在的,我们也不会真的走向这样的社会。因为还有更庞大的人类文化和情感的传承、还有更复杂的人性自身冲撞和固守,还有民族、地域、人种、阶级、圈层种种的边界和共生,所以世界仍是那个世界,只是换了个模样,就像三岁看老,就像不想长大,就像朝花夕拾。
世界从来都是模糊的,庞杂的,偶然的,但是对世界的尝试理解和定义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这点上看,《美丽新世界》就意义非凡。
未来的世界是美丽的吗?未来的只是未来的。
未来的世界是新的吗?世界只是走到了未来。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这个新世界,是冷冰冰的机械化
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人类有情感,有情绪,有情和爱,才称之为人,而不是动物。在《美丽新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械化、秩序化也冷漠化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述:“爱与恨都可控,没有什么是唯一”;“一片苍白的和平,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却死气沉沉”。
是啊,井然有序未必就代表是完美世界,那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更像是冷冰冰、毫无生趣的机器造空间,而“野人”的出现,正让一切被打破和失去了幻想。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1932年出版的一部科幻题材的作品,难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就可以对未来人类社会进行预知和超大脑洞的想象。随着近年来一些相似类型作品的出现,不难发现,人类社会似乎正在做着未来科技控制下的某种预知,而这预知一旦实现,不知道是幸福还是悲哀。
读《美丽新世界》时,我的第一观感就是这本书特别像我最近看的一部剧叫《相连的两个世界》,两个智能的世界,一个是智能区生活的,植入晶体芯片,失去过去记忆,也被控制情绪的人类,一类则是环境污染、雾霾严重,脏乱差的旧世界,两个世界彼此相连,却别有洞天。
在新世界里一切智能化,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世界,却因为人们过去回忆的丧失,被植入芯片的记忆切除,而对人世间所有或悲伤或幸福的时刻再无感触和回忆。这就是好的 吗?这就是让人感到拥有安全感、秩序感的完美新世界吗?
其实一切都不尽然,正如《美丽新世界》书中所描写的那样,科技带给我们畅通无阻的便利与舒适,却因为缺少了爱的核心、道德的观念和自由的意志,而再难妄称为人。
所以,这本书当你起初准备随便当科幻小说看看时,其实你就已经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深意。伦理的丧失,机械化的生存,只会物化一切情感与想象。带给人类的除了压抑、冰冷就是残酷。
然后那个野人约翰的到来,更像是一个异类,他被人们偷偷监视,存在即是合理,却被自然异化为不合理的存在。
当人类有天真的变成那样,成为一颗棋子,任命运摆布时,相信那已经不再拥有什么文明,机器人的世界里,不应该再说是人类,而是试验品、是动物、是没有灵魂的机器。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被束缚的世界
对于阿道司赫胥黎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之前看过他的《众妙之门》,这本书被称为西方世界的“迷幻圣经”。我也是从这本书中认识到了这位作者为文学而做出的贡献,其次我选择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刚刚看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本与《美丽新世界》、《我们》是并列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的。我本人很喜欢看现实的东西,虚构的故事总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多,也正是这种经典作品让我喜欢上了外国文学。
所谓乌托邦,就是人们在脑海中意淫出的一个完美世界,这个世界在这本书中被称作“美丽新世界”。这样的时代背景如果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相信一定会很有画面感,也是一种未来的体现。如果人类一步一步的发展科技,最终很有可能会变成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们在基因设计与药物的麻痹下过着没有痛苦的生活,可能人们到时候会理所应当的跟上这股潮流。凡事都是有利有弊,这样的世界所产生的弊端就是人们的情感丧失,人们慢慢变成这个世界的寄生虫。
在这样的世界里,那些像我们现如今这样的正常人则成了野人,这些人生活在保留区。然而这些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非要把这些本来生活的好好的人带到自己的社会中去,没想到最终却是害了他们。这样的世界对于那些没经历过真正生活与痛苦的人来说就是人间天堂,凡是那些有过自己生活的人,都曾体会过悲伤与快乐,这些真实的情感一旦形成记忆就永远都无法被抹去。
书中所描绘出的文明社会更像是对人类的一种惩罚,以这种方式表现反乌托邦是十分直观的。这反映出了我们现如今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科技的发展太快很容易带来负面影响。我本身出生在农村,后来我大学考到了上海,刚到上海的时候我感觉这样一个发达的城市使我大开眼界,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开始适应不了那里的生活。因为在发达城市,人们日常的消遣都是先进的,他们在休闲时间都是自己去逛大商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很不错,所以交朋友从小就有一种势利眼,他们根本没有所谓的童年。
人类最需要的是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仅是逃脱他人的束缚,更是从自己的思维牢笼中解脱出来。与其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忧无虑的高科技生活,倒不如让我回到落后的村落,因为这样至少我是自由的。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八):无题?
feed?自由,这曾是美国上个世纪最昂贵东西,美国梦 自由女神像 富饶,都是如此吸引人,我父母那辈人。现在么?恐怕也是,无论是过去的囚鸟,还是将来的美丽新世界,自由的可贵,以及我们对自由的渴望,生存必需品。。。在反乌托邦的福特625年,中伦敦孵化和制约中心的出现,代表一种新的阶级出现,他们利用制约 稳定自己阶级群体的地位。有阶级自然代表,哪怕在科技高新发展世界里利益 剥削存在。 也许你会说,哪个国家 集团不存在利益与被剥削呢?那你可曾失去过自我 ,独立,思考呢?不曾有过吧!就算在美国这个自诩自由的国度,限制人权也是法律不允许的。在阿道司赫胥黎创造的新世界,当权者,利用科技从两方面来扼制人类的自我,丧失对自由的渴望。他们,金字塔最顶端的高层,依托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低级人类还是胚胎的时,破坏智力功能(抑制智力的发展,含氧量低于平均水平,这是多么邪恶的用心),他们扼制文明发展,在他们这类人的思想上,是摒弃过去,否定历史,就差遗忘祖先了。这个克隆的世界没有自然交配,同时也丧失大自然的原则,弱肉强食,少了进化的促进,却多了条条框框的制约。你能想到么?这与动物相当,没有思想,偶不,世界里的人都是没有自己思想的“动物”。 他们的邪恶用心还不仅如此,就连孩子们也不放过,你应该知道,智力也分先天与后天,这里的当权者就连人类后天的学习成长都要插手,孩子们所有行为都将受到管制 ,甚至与惩罚,电击反复的电击,让你的潜意识记忆电击的关联物,通过潜意识控制你的未来。这里你就会有疑问?做了这么多事情,目的在与为何?利益!阶级!打破一切低级阶级更能晋升的渠道,只为让他们工作,为经济消费而工作,活着,这需要引导。。。 同时当权者,也最害怕失去这一切,毕竟是他们创造了这一切,假如孵化中心失控,对他们的打击是巨大的,所以任何风险都是要消灭的。风险来源与生活在野蛮保留区的约翰与其母亲琳达,当他们母子再次步入现代文明,面对所剩无几的自由世界,可曾有过陌生,害怕 甚至于恐惧,不得而知,当权者新世界的管制官们向他们,伸出他的黑手,琳达死于禁忌药过量,世界邦,哼哼!可笑。。。 人类有多么美!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头!莎士比亚这段话,真的实现了?只不过是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世界,是莎士比亚所想的么?哈哈!这里是反乌托邦,这里是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九):野人,不穩定的特例
野人,不穩定的特例 評《美麗新世界》 世界是瘋狂的,尤其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出現的時候,好像所有的次序都被打破了,像有序的空間里突然出現的黑洞。 野人的出現,就像是世紀里的笑話,每個人都帶著獵奇的心態,在他的周圍觀察,以便發現一點不一樣的,可以大勢地宣揚自己偉大的發現。 在那樣的一個社會里,一個極力追求穩定的世界邦里,什麼都有著刻意的行為準則,從人開始的那一刻,還是尚未受精之前便已經註定了他一聲的路。 試管嬰兒的出現,根據新聞的追溯,首例試管嬰兒是在1978年的英國誕生的。可《美麗新世界》最初說在1932年出版的,文中的一切是否也會漸漸地成為現實。 在那個福特為主的世界裡,將試管嬰兒的技術發揮地淋漓盡致,特別是細胞分裂的程序上,不斷地強化著,一個受精卵居然可以分裂到成打計算,好幾十個,而在我們的文明里,偶爾意外出現的雙胞胎,多胞胎,卻是該死的小兒科,那真的就是自然的進步嘛? 然而,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成就一個穩定社會的工具,人也成了工具,從生命的開始就被設計了三五就等的階層,以適應不同的工種,以維持。 約翰的出生可謂一個案例,特殊的存在。 可他還是出現了,只不過他的存在,變得無比的尷尬。 在福特的世界裡,沒有父親,沒有母親,也沒有關於任何胎生的說法,那更像是一種禁忌。他可以在那個世界不斷地觀察和學習,遵守他們的規則,將自己融入到穩定的文明社會當中去,卻容不得他有單點的波動和反抗。否則他便是一個實驗品,破壞了規則的棄子,每一刻的行動被無數的眼睛定在眼裡,一舉一動都被監視著,成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野人區,他更像是一個入侵著,或著說是他的母親,給野人區生活的人們帶來的文化上的衝擊,讓他也不收歡迎,被擠兌,難以融合到真正的生活中去。 原本熟悉的世界,回不去了。眼下的文明,又被驅逐。 他期待擁有一個自己的棲身之所,可依舊逃不開被圍觀的困頓,就像被關在籠子的猴子,等著遊人的嬉鬧和餵食。 是,他是胎生的,在野人區長大,受的是土著的教育,與我們同樣,卻在穩定的社會里,成了特殊的存在。 約翰,這個名字,將永遠被銘記。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十):新世界,可谓真的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英国著名作家、学者、诗人,赫胥黎家族杰出的成员之一,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他以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闻名于世,看着他在书中描绘的批判性文字,眼前也已然浮现出了他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他心中的社会道德,他为人处世的标准以及对于理想的拷问。他是一个人道主义战士,人文主义者,同样的他也是一个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家。我想他和比他早半个世纪的罗曼罗兰也许是同样的人,他们有“人”的思想,而非“神”的思想,他们有自己信仰的东西,但绝不单单只信仰宗教,他们不盲目,是标新立异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赫胥黎一家在英国历史上可谓是名门望族。从托马斯·赫胥黎到奥尔德斯·赫胥黎三代中,出了很多杰出人物。他们在生物学、人类学、工程学、物理学、文学、商业、艺术、外交、教育、国际事务等领域作出了卓著贡献,可谓真正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典范之家,这不仅在英国,就是在全世界也罕见。赫胥黎家族的传世名言:"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也正是因为他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中,所以他也被这样的家庭教育熏陶了。
而我手中的这本《美丽新世界》,则是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
这本书的主题并没有谈论那些普通的科学成就,而是谈论科学进步对人类个体的影响。书中含括了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等等话题。
书中有一个名叫“波坎诺夫斯基”的程序,中心主任说它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工具。只是一个工具!整整一个工厂的标准规格的男人和女人,整齐划一的出现的工作人员都是这个的产物。只有“性”,没有“爱”。他们的心中只有科技的数字上的增长与技术的提高。他们关注的永远不是爱,性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稳定社会的方式。他们要优质的胚胎,要的是基因好的胚胎,他们眼中那些工作人员也只是试验品,没有人权。就连那些刚刚实验出来的新生婴儿也要被摧残,成为不爱书本与自然的木讷的人。在他们眼中父母的结合是污秽与肮脏的,他们觉得胎生很淫秽无法和纯粹的的科学想联系,可是没有父母的教育,他们难道真的可以称之为人吗?
这本书讲的很深刻,一字一句,戳中人心,给我们讲述了另一个世界,可是当可怕的现实与书中的世界交替,迸射出的光彩,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清晰而可见,更是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