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巢湖·焦湖·蛟
日期:2021-04-01 06:26:09 作者:大唐羽衣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说起“巢湖”,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但说起“焦湖”,怕是很多人犯迷糊。焦湖?没听说过。在哪?

  “焦湖”就是巢湖,是巢湖的俗称。六十岁以上的老巢湖流域人,说“焦湖”的可能远比说“巢湖”的多。今天,“巢湖”彻底湮盖了“焦湖”,这是读书普及的功劳。

巢湖·焦湖·蛟

  “焦湖”之名,应该是因焦姥得名。但认真考证起来,倒也未必。因为“焦湖”这个名字最初见于晋代的神话志怪小说《搜神记》中。其“焦湖玉枕”故事这样记载:“焦湖庙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此“焦湖庙”似即坐落于巢湖北岸凤凰矶上的“圣姥庙”而此时的“圣姥”似乎还未与“焦姥”合为一体呢。

  而“焦湖”见诸于史志的大约是在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正式说“巢湖亦名焦湖,在庐州合肥县东南六十四里,本居巢县地,后陷为湖”。此后《太平寰宇记》、《通鉴地理通释》、《陈书》、《元史》等都将“焦湖”列为巢湖的“异名”。到了清代,“焦湖”不仅成了“巢湖”的异称,甚至被引伸为巢湖地域和整个水系的代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焦湖土匪”可是“名闻遐迩”,“声名赫赫”啊。

  但“焦湖”还可能是“蛟湖”的转讹。别以为是我瞎猜,我有依据。小时候问那些见多识广的老人,为什么叫“焦湖”呀?老人说,因为湖中住着“蛟”呀。天庭一条龙因罪被贬罚下界,镇锁在湖底。你看,每年夏天,巢湖都要出几次“蛟”。“蛟龙”飞腾在天空中,拖着长长的鼻嘴将水吸上天,再猛地吐出来,这样就会下大暴雨。

  其实这说的就是“龙卷风”。我忽然想起似乎好多年没看到过这种景象了,不知是因为现在住在城里的缘故,还是因为就是环境变化了少了的缘故。以前,这可是很常见的,常见到很在意它,甚至以“蛟”做地名的。如庐江白湖西边的大蛟子山、二蛟子山,肥西的蛟头背,巢湖的蛟龙村等。但至于“蛟”是什么样的?谁也讲不真切。大致描绘得跟龙差不多。

  我查了一资料,“蛟”与“龙”还是有区别的。“龙”是一种神物,它可以在天,也可以在水,本领高强,凡人对它更多的是膜拜,所以有“望子成龙”一说;“蛟”还只是一种动物,是“龙”在飞升前的“前身”,所以又被称为“水龙”,被认为是主管江河湖泊的, 而“龙”是翻腾在云里,负责主雨的。“蛟”似蛇,尾巴无鳞,只有一对爪子,头上无角,总之,没有“龙”的本事大。但也因为与人邻近,所以令人“敬”且“畏”。

  “焦湖”与“蛟”“龙”关系密切。“陷巢州长庐州”是因为“龙”,龙王一怒,地陷成湖。“焦姥”舍己救人,成就“圣姥”美名。而且民间有传,巢湖是大龙脉东边的一条支脉,大别山是“来龙”,四顶山一直延伸到江苏交界是“去脉”,堪称风水宝地。又说巢湖北岸的中庙是“凤形地”,巢湖南岸的齐嘴是“龙形地”,可惜是条“死龙”。两个神仙为争抢风水宝地,用尽智谋。而那个得“龙形地”的神仙,为了改善风水,在南湖边(今同大镇、白山镇巢湖南岸)做“活龙口”,建“兴龙岗(后讹为兴隆岗)”“龙临村”“龙圣村”。一时间“龙”起“蛟”腾,好不热闹。49年渡江战役开始前,解放大军巢湖练兵,口号就有“陆上猛虎,水中蛟龙”之说!还有,我们国家的深潜利器不就叫“蛟龙号”吗?

  “腾蛟起凤”、“风虎云龙”,现如今,“蛟”“龙”渐渐被人们“合并”了,且更多的把“龙”的特征“占”了过去。我们今天提到“蛟龙”,更多的不是“敬畏”,不是“膜拜”,而是“看齐”,是“自豪”。是的,巢湖所在的合肥早已不再是那个“大县城”般的城市了,一个崭新的的新一线城市傲然起飞;被称为“龙”的国度的中国也不是那个孱弱的“东方睡狮”,一条觉醒的巨龙正在腾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巢湖·焦湖·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