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巢湖地域文化的“仙道”特质
日期:2020-12-01 09:37:09 作者:大唐羽衣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巢湖地域文化的“仙道”特质

  “土台游柱史,石室隐彭铿”是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中的两句,指的是他辖下的和州的两处道教遗迹。不过,作为巢湖地域文化的典型例子,它很好地说明了这片土地上的“仙道”特质。

巢湖地域文化的“仙道”特质

  巢湖流域很早就有人类在这儿栖息、生活。和县猿人遗址的发现,说明这儿在30多万年左右就活动者人类的祖先。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有着“中国环境考古奠基人”之称的周昆叔教授在对凌家滩这一远古文明遗迹详细研究后认为: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遗存物所在土层位置可以看出,文物所处的位置在褐红色土壤的最下层,是气候环境最适宜、自然条件最好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凌家滩所处的时期,正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适宜期,所以5000-6000年前的凌家滩,当时应该人口密集,生产、生活繁荣的城市。而且,“海洋对这里也有着间接的影响,先民们既可以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也不会受到海的破坏。”“直到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造房子都还沿袭凌家滩先人的坐北朝南的特性,足见凌家滩先人除了拥有高度的玉器文明外,其他方面的文明也达到极高的程度,所以说凌家滩早已脱离了野蛮,走入了文明。”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再到当时的生产、组织都体现出凌家滩文明在当时的先进性,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典型性。周昆叔教授认为,“是优良和谐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凌家滩文明,这也是凌家滩文明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山水有自然和人文的差异。自然山水是以其景色秀丽引人流连忘返,人文的山水则以其附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启人联想。巢湖流域既有自然山水的秀丽,更有人文山水的丰富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仙道”特质正是植根于秀丽的自然山水。

  我们探求巢湖流域文化的仙道特质不妨从巢湖的形成开始。通过现代的考古发掘来看,巢湖湖底有一座城,从《春秋》的记载来看这座湖底城很可能就是古巢州,但是为什么会在湖底呢?经专家考证,巢湖是因为局部地震而形成的构造断陷湖。正是因为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让巢湖流域文化的起源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所以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自然就带有很浓的神话色彩,这也就是巢湖地域文化中仙道特质的起源。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的“陷巢州涨庐州”就是这样充满了仙道色彩。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

  巢湖流域是道家仙家青睐的地方,有关神仙和“洞天福地”的传说和以及特别多。著名的如白石洞、紫薇洞、华阳洞等。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后改为褒禅山。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游记中即展示了华阳洞险、奇、美、绝四大特点。

  华阳洞内钟乳石影倒挂,怪石嶙峋。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整个洞群分天洞、碑洞、门洞、地洞4处溶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已探明的洞群长5000多米。泛舟河上,洞洞相通,神奇虚幻。华阳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名洞,洞内历代文人雅士泼墨于洞壁,镌刻于岩石。到此一游会给您带来“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的艺术享受。宋人洪迈的《夷坚志》里的《华阳洞门》更平添了它的神奇特点。

  白石洞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的白石山中。白石山东接太湖山,西接东关。白石洞在山南。洞口为弧形,如新月偃卧。进洞躬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三四人可以并行。前行10余步,可见石壁上“曲径通幽”4个大字,笔力遒劲,墨色润泽。过此至第一洞天,可容纳百人以上。洞厅飞石凌虚,千奇百怪,洞顶滴水,溅玉跳珠。往前行约百米,左有高3米多的石楼。楼口右边上方有一“棋盘”自石壁飞出,“残局”尚存。楼上石壁有石龙两条,鳞片玉甲,依稀可见。下楼往前行,便见众多钟乳、石笋,如玉树琼林。整个白石洞是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未被发现者还不知几许。白石洞诸多大自然雕凿的艺术珍品,赋于游者无尽的乐趣。

  白石洞被列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一洞天,号琼秀长真之天。相传商代彭祖在此修炼成道。唐以来,名流多游于此,唐代有曹唐;宋代有白玉蟾、文婉(女);元代有周叔权;明代有胡松、刘藩、戴本孝、张其绪;清代多人。洞中题诗词颇多,唐代有曹唐作《小游仙》诗;明代,戴本孝作《白石洞天歌》:“历阳有山名白石,相传是石彭铿宅。号为橘秀长真天,天外长有游仙迹。大历道士商栖隐,绝粒其中叽桔华。”等等。

  “白石洞天”与太湖山风景区连成一体,一佛一道,人工天然,佛道互补,相映成趣。可惜后来采矿导致洞体受损,现在被封起保护,等待合适机会开发。

  王乔洞,据传是王子乔修炼的福地。王乔洞位于巢湖市北郊石龙山下,是个呈弧型的天然石灰岩熔洞。洞长40余米,高5-7米,宽4米左右。主洞口朝南,东岩壁上有明嘉靖年间刻的“王乔洞”三个楷书大字。后洞口略偏北,石窟内两壁上刻有大小佛像520余尊,另有虎、象、马、狮、麒麟等动物石刻多处。此外洞中还有刻碑六块,最早的为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遗物。它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处摩崖雕刻石窟,省级文保单位。现在和紫薇洞一起开发,而紫薇山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八福地。它们合在一起,成为一处4A级景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巢湖地域文化的“仙道”特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