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是一本由[日] 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一):百家讲坛即视感
保持了老太太讲故事能力的高水准,犹如听百家讲坛般娓娓道来。不错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入门读物。只是中信出版社嘛……印刷质量的确保持了高水准,但是本来实际内容就没多少字,硬是凑出来四本!幸亏是双十二半价买的,否则就不值啦!后面如果继续出老太太的书,我还会在合适的价格上继续买的。??????我觉得已经有一百四十字了吧?怎么还发不出去?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二):作者主观很强
这本书对十字军东征叙述是比较详细的,每本的有很多笔墨去描述人物。但是可以看出作者相对于历史学家,更像一个小说家。内容上面对这方面的历史只能说是了解,不能说是精通。有些内容的前因后果没交代清楚,很容易让人无解,甚至在写第二次东征的时候有事实不和的情况。然后感觉作者主观特别强,本书太过于偏向主观判断。大众性的历史书应该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主观判断,但上作者的主观描述在整书中的比例太多了,甚至有一种是在听她抱怨历史人物的感觉,他写的其他系列的书也是主观很强。如果真的想要了解这短历史,个人建议读下其他英美作家写的书,网上查查资料,再来读,会了解得更细。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三):更完整的十字军史
十字军的历史塩野七生触动于多雷的版画,然后创作了这部作品。整版作品从重新梳理一遍多雷的版画开始,阅读的我一度认为整套书会不会版画配点文字。阅读完版画部分才释怀不是的,作者对整个十字军东征做了一遍系统的梳理,从次数,到每次的主要领导者,十字军的动因。还有一些大的战事。已经影响。作者多方参考。读完着实让我更系统的了解了,这段历史。
好长一段时间,从塩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到文艺复兴的故事,再到吉本的《罗马帝衰亡史》再有 蒙森 的《罗马史》另有凯撒的传记。好长一段时间对欧洲的历史充满兴趣,后面也会不断阅读。读的越多,越是发现有很多自己不了解的部分。今年要结束了,新的一年继续加强关于西方历史的阅读。
十字军的故事有太多太长,想要详细阅读推荐亲自阅读一下。书中快要结尾的一句话很触动我,现实主义考量的人,往往会认为对方也在用现实主义的思维考虑问题。让我最触动因为人与人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推己与人,往往行不通的。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是一样的,很多方面是不同的。这很重要!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四):无问西东,和平永恒
宗教战争对于中国人是很难想象的。作者清晰展示了一部历时200年的荡气回肠的史诗。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远比影视剧精彩。例如第四次东征完全是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搏杀,第一次东征出现了双方都是基督徒加穆斯林混合部队的"奇妙战争",唯一能抗衡萨拉丁的狮心王理查回欧洲后几乎被陷害致死,收复耶路撒冷的腓特烈二世竟被教皇处以绝罚,战斗最勇猛牺牲最大的圣殿骑士团幸存者被母国法国国王指控为异端并处以火刑,而两次领导东征失败葬送10000多军队的路易九世居然被教廷封圣。这些,当然都是政治和阴谋披上宗教外衣后的必然结局。 英雄一定要逢相当的对手才显其英雄。全书高潮是理查一世与萨拉丁的对决,双方的智慧勇气和骑士精神堪称典范。如同诸葛和司马。莱茵哈特和杨威利。 威尼斯和热那亚人仿佛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他们完全是现实主义者,永远游走于两大势力之间,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读完本书我发现,无论十字军东征的前中后,无论谁来统治,中近东地区一直是基督徒穆斯林威尼斯商人和犹太人相安无事的混居区,而一旦有人想要以某种意识形态强行将她"纯洁化",就会创造出战争和灾难。最后已经很少有人再支持东征,老兵只能把东征的故事讲给妇女和孩子听,无问西东,人民想要的只是和平。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五):逻辑混乱,错误百出
作为一本讲历史的书,众多时间线错误,逻辑错误,编校错误彻底颠覆了我对中信品牌的认识。我对编辑是否通读过本书深表怀疑。我买了一套书是要用至少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阅读的,万仟读者累加起来是多少付出,而对等的编辑又支出了多少心力呢?我耐着性子读完了前两册,建议大家不要购买,钱是小事,浪费你的时间。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六):法兰西的德性
说到法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浪漫,骑士精神,启蒙,革命,街垒等等。这么说当然也没错。只是法国的这些精神,绝少与国王有关。
盐铁这套书有很多优点。比如,她花了很多篇幅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上,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比如,非常理智的英国狮心王理查和狡猾讲求实用的封建领主萨拉丁。比如她对威尼斯人外交手腕的刻画。但最有意思的,还是她对法国国王的描写。
意大利人绝少对法国国王有好印象,但丁的神曲里,地狱的坑大部分都留给了法国国王而不是异教徒。马基雅维利则把他们看做厚颜无耻不择手段扩大领地的教科书案例。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理查的英勇无畏,光明坦荡与腓力二世的阴险猥琐形成了强烈对比。事实上,如果我们排除查理曼和高卢祖先的荣光,排除后来太阳王对文人的保护和革命之子拿破仑的浪漫,那我们不得不说,从中世纪法兰西岛扩展到全法兰西自然边疆的历史,就是一段王权不断侵犯封建贵族权利的厚颜无耻的历史。与莫斯科公国扩充的过程别无二致。革命与屠杀的结局对于波旁和罗曼诺夫家族来说,不过是与其数百年所积累的德性的报应。
因此对法兰西来说,启蒙与大革命不是一种灾难,反而是一种救赎。正是在19世纪法国一次次在启蒙精神感召下对东欧弱小民族的援护,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神话。19世纪的最后1/4,法国国民教育的普及把这种神话变成了法兰西精神。就像20世纪初民族狂热导致圣女贞德的神话一样。这种法兰西精神属于法国贵族与平民,不属于法国国王,金融巨子和布尔乔亚。
19世纪最后1/4时代,法国建立起了仅次于英国的金融殖民帝国。如果此后欧洲列强继续保持一致,那么他们是可以应对已经崛起的美国,日本和北洋拆那,继续保持欧洲的领导地位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和平的。然而遗憾的是,被复仇冲昏头脑的法国人听任他们的金融巨头支援在1905年就被证明奄奄一息已经毫无生命力的罗曼诺夫家族,与德国在巴尔干坚决支持毫无生命力的奥匈联合国的愚蠢如出一辙。最终两大帝国只顾面子的决斗几乎把欧洲又拖回到了野蛮时代,如果不是流亡巴黎的法兰西异乡人毕苏斯基和他的追随者在最后关头鼓起了骑士勇气,整个欧洲大陆的市民阶层本来是会被1920年的那场洪水淹没的。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七):读书|盐野七生《十字军的故事》(上)
读书|2041.盐野七生《十字军的故事》(上)
借着上一本《源泉》里托黑的一席话。乌尔班二世,倒是将其诠释的淋漓精致。大义凛然的。站立的“卑微”的一角,哄哄然、浩浩荡荡的“以爱之名”开启满足私欲的征程。
被称之为“第一次十字军”,于1096年迈开了脚步。
在此行军的过程中,能看到他们的狂热。能知晓家族间的争论。乃至地域不同,人文不同带来的差异以及“以爱之名”带来的属于各自的结果。
文字平淡无奇。却能在平静的文字丛林里看到他们所经过的城市。能听到战场上的喧闹。以及他们各自内心的“奋勇”!那么铿锵有力。那么理直气壮。也更是觉得君士坦丁大帝的“先见之明”以及其“君权神授”之学说的创建性之重要。
“怎么想出来的?”
也是。“创新”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有了这第一次,创建了十字军国家。接下来的十字军,陆续不断从西欧往东方输入。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八):因果
盐野七生写得历史很好读,中规中矩,可以作为很好的故事书来读。
1. 九次十字军东征,抛开宗教不看,是什么?是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世界的一场洗劫。胜利总是由胜利者书写,如果如今阿拉伯世界比欧洲更发达,那么欧洲诸国当年的入侵将会被认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2. 法德两国自中世纪到现在都是欧洲大陆实力最强的国家。我热爱法国文化,却不得不承认从作战来看,圣殿骑士团是核心力量,法国王室却表现得令人尴尬:粗心大意(第七次东征国王被俘),背信弃义(第四次东征后吞并英国诺曼底公国领土,和征战多年回国的圣殿骑士团为敛财秋后算账),怂(最高领导人战到一半就先回国)......
3. 巴黎恐袭残忍,也许恐怖分子被洗脑的要点之一就是第一次东征期间基督徒对异教徒的屠城?仇恨的迷雾如果不被启蒙的风吹散,它将会萦绕千年。
4. 中世纪残忍。住在城外没人保护,得给胜利者交钱交粮;住在城内边将与城共存亡。中世纪的战斗僵持最久的便是攻城战,可维持数年之久。一旦被攻破,胜利者的仇恨将会发泄到所有手无寸铁的城内百姓中。
5.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间谍也是如此。城久攻不破,如何?里通外合,悄悄打开一扇城门,胜负就定了。间谍永远是背后的,却是致胜的关键。
6. 书中对意大利城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几大城邦以商业立国,不轻易站队,从未吃大亏。这手段和城府,恐怕是处于东西方交界的国家特有的智慧。“首先是公民,其次是基督徒。”
7. 战争期间,基督徒和阿拉伯人都表现出了风度和仁慈,以及超越宗教的理解和和平。这是人性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我觉得最动人的故事是狮心王理查和萨拉丁,英雄惜英雄,建立了超越宗教的理解。能超越个人恩怨,哪怕是民族恩怨去做对全局来看更正确的事情,这不容易。
8.如果是十字军东征有一点点正面遗产的话,那就是天主教终于在平民心中失去了原本的位置:以宗教为名打了这么多年仗,除了送财丧命外,得到了什么?文艺复兴的萌芽也可以在意大利开始悄然生长。
9. 和平要在战争后才能学会。和平的基础是势均力敌,不要考验人性。天主教一体下的欧洲可以保持上帝的和平,启蒙后反而战争不断,百年战争,一战二战;二战后欧洲终于可以成铁板一块。阿拉伯世界自古以来也是民族征战不断,兄弟之间尤其残忍。如今的冲突已经上升不再局限区域而上升到世界格局,美苏冷战以及在世界各地较力,中美摩擦.....核威慑被打破的后果是什么?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九):外行爱听外行讲的故事
自从《世界五千年》开始,我就没搞明白过十字军的事情。
整体的印象就是一部欧洲公路片。一帮人跑到了哪里,又跑到哪里,再来一帮人,去了哪里,又去了哪里。毫无记忆点,更没有感情投入。
对于我们这种地理不好、外国人名脸盲、欧洲封建制度一知半解,对小亚细亚历史一片空白的人来说,这本书真是救星啊。
就是特别好懂!
感觉有些细节不是特别精确,作者会把一些传闻中的事当成正史说,也会肆意脑补太多,就是“懂历史但不懂历史学”。但本书相对于西方学者写的通俗读物,优点仍然非常明显,举例如下。
1. 能说明白谁是谁!我的老天啊,终于有人能掰扯明白十字军里谁是谁了!
西方读者多少对欧洲政区有个概念,很多常识不需要解释。盐野七生就很照顾东方读者,每个人出场的时候,都会说明这个人来自哪里,他的出身和爵位意味着什么,他和其他人的从属关系是什么,他的名分和实力是不是对应。人物再次出场的时候,还会不厌其烦重复一遍。
因为她知道,我们记不住外国人的名字。
2. 作者知道我们都是无神论者。
书中花了很多篇幅,换了很多个角度,重复了很多遍教会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因为她知道,教会对世俗世界松散但权威的管辖,对亚洲读者来说很不好理解。
无神论者会认为,都军阀混战了,当然是拳头大的当老大。为什么中欧养蛊式混战中崛起的神圣罗马皇帝,需要向教皇赔不是?为了理解这一点,无神论者又会推向另一个极端:教皇对当时的人有绝对的精神控制。——这也是错的。
西方学者都假定,读者们天生明白宗教和世俗之间半信仰半权谋的关系。
3. 敢说话。某种程度上,简直无所顾忌。虽然作者本人并不刻意这样做。
比如很多人心中有个疑问,十字军在后勤稀烂的情况下,跑这么大老远打个仗,竟然和当地政权打得有来有回,这是为什么?
盐野直白地说:因为地中海东岸这个文化的人有兄弟内斗的传统。
这样看上去也没什么,因为为了不被删帖,我把她这个观点复述地很隐晦。而且我听说关于地中海东岸这个文化的事情,都不太好出版,这套书竟然这样出来了。
下面说这本书的缺点。
就算是百家讲坛上,讲中国通史的,都让人捏一把冷汗。讲得越细,错得越多。擅长讲一朝一代的通俗作家很多,能把中国通史讲好的中国人,说起来都是一代宗师。
盐野七生从罗马史开始,书越出越多,到此都快完成“欧洲中古史”了。而这一切只不过出自她本人“对罗马的兴趣”。她又写得这么细。以常理推断,这有点悬。这套书仍然只适合当做“中小学生兴趣读物”,不适宜太认真。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读后感(十):作者、翻译、编辑都是一册比一册不走心
第一册还可以勉强看看,后面到第四册多雷插图本简直错误多如牛毛。
部分错误
第一册:
176倒数第8行,“穆利克”按前译应为“穆鲁克”;倒数第6行“十字军对特里波利的领有权”恐怕应该是“他(穆鲁克)对特里波利的领有权”。
181地图右下角,“戈德弗瓦德行军路线”应为“戈德弗鲁瓦行军路线”。
280倒数第3行,“1100年春”应为“1107年春”。
第二册:
120年表第7行,“第四次十字军。不仅攻陷耶路撒冷,还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应为“第四次十字军。没有攻陷耶路撒冷,反而占领了君士坦丁堡”。
206第9行,“1142年”应为“1172年”。
255倒数第4行,“扭转居民”应为“扭转局面”。
第三册:
156第5行,“伊冯目”应为“伊玛目”。
157倒数第7行,“萨拉丁马上改变了说辞”应为“理查马上改变了说辞”。
186地图,“阿奎单”应为“阿奎丹”。
213第7行,“第一次十字军”应为“第四次十字军”。
262第7行,“杜雷”按前译应为“多雷”。
339倒数第6行,“从特拉维夫到雅法”应为“从加沙到雅法”。
340地图比例尺,“500千米”应为“50千米”。
345倒数第1行,“62年间”应为“42年间”。
362第3行,“皇帝的敌视”应为“居民的敌视”。
381倒数第9行,“加佩王朝”按前译应为“卡佩王朝”。
489倒数第1行,“克莱尔蒙”按前译应为“克勒芒”。
495地图下、P496地图,“萨洛洛卡”应为“萨洛尼卡”。
514表格第6行第2列,“在以奴隶出身的马木路克”,“以”字多余。
第四册:
15第3行,“领土地”应为“领地”。
25第5行,“拜占庭帝国的穆斯林士兵”应为“罗姆苏丹国的穆斯林士兵”。
51倒数第3行,“攻陷安条克后惨无人道地杀害了住在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应为“攻陷耶路撒冷后惨无人道地杀害了住在那里的穆斯林”。
63倒数第3行,“耶路撒王国”应为“耶路撒冷王国”。
73第3行,“神圣罗马帝军”应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77第4行,“皇帝康德拉”应为“皇帝康拉德”。
87倒数第4行,“医疗骑士团”按前译应为“医院骑士团”。
89第2行,“8年”应为“88年”。
161倒数第5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字多余。
167第1行,“苏丹摩尔达姆之死”,谷歌一下此图说明词为马木路克杀死阿尤布王朝苏丹图兰沙,不知是否原文错误。
181第4、5行,“牧者”按前译应为“牧首”。
191第1、5行,“塞尔柱”应为“奥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