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腌菜》是一本由张家荣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碟腌菜》精选点评:
●一碟腌菜,酱、豉、腐、腌、渍
●匆匆略过,好多生字不识。
●康师傅老坛酸菜?
●睡前看看 我觉得还蛮好玩的
●看完了,没啥兴趣
●边看边流口水
●有意思
●书本不防水,让我有点担忧。口水不止,须得及时吞咽。特别身在东北读些江南小酱菜,格外想家。南方的酱与腌物有很多与海鲜沾边,北方的则豆制种类齐全,都叫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呐。
●全书虽然设计得活色生香,但并非充满精巧溢美之词的美食文学,更多是资料性的,甚至是文献性的。
●腌菜江湖
《一碟腌菜》读后感(一):由虾酱想到李老师
第一次尝到虾酱,是李老师在珠海请带的几个本科生吃饭那次。 他夹了一筷子虾酱炒肉,和着28度的当地酒,道了一声“快哉”。并且说,这个闻着不让人愉悦,吃下去可真是“鲜得不行哦”。 后来,因为没有语言学的天赋和兴趣,也就没有再跟着老师学习。其实能有那一年的接触,也是机缘所得,至今仍觉仿佛梦一场。 转眼,李老师已经去世快两年了。 每次看到虾酱、花蟹、藕带、剁椒鱼头、木瓜丝、威士忌、东南亚菜,都会想起他。 做得一流学问,当得一枚老饕,更重要的是,快意一生,侠气纵横。他让我明白,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当代还有过,既真实,又理想。 他曾写到,“选择平庸安稳,但无色彩”。无数个与己周旋的深夜,我想到了他带着褶子但光芒外溢的眼睛,愧意丛生。
《一碟腌菜》读后感(二):爱吃不爱吃,这是个问题
晨间起飞的飞机,旁边的网红身上有股隔夜KTV的味道。飞行的途中看完这本薄薄的小书。
一点点失望。
本来以为是爱吃之人的心有戚戚焉,却写成了论文一样的教科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各种配图和介绍。如果每幅图都是作者自己吃过又拍的,那真的是值得敬佩,如自我介绍里所说,他真是一个收藏爱好者。但也只是收藏爱好者了。
看到短评里有人把这本书和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进行比较,我觉得,二者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食物的热爱。我自诩也是一个爱吃腌菜的人,不管是腐乳,酱菜还是各种酱,书里谈到的百分之八十我都吃过。但是看着作者的描述我几乎没有任何食欲(除了几个没吃过想要猎奇的),感受不到想吃。大概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埋头苦读和读学术论文差不多。一直到合上书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诶哟这是一本讲食物的书啊!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缺乏共鸣的是作者在谈食物的时候缺乏一种广泛性。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作者很显然对某些地区的食物并不了解(也是祖国过分地大物博),谈酱菜没谈三和四美,虾酱也没有谈到泰州,最最让我没法接受的是,说了油泼辣子了一句陕北没提。这真的就很遗憾了。
最后记录一下看了书让我想尝试的食物有种湖南辣版纳豆感。闻所未闻,想吃一下。
《一碟腌菜》读后感(三):终于写完评可以去做糟辣椒蛋炒饭了
关于各类腌菜酱菜泡菜的古今。古多为引文,还行。今之部分,作者似乎并未全部尝过,且言辞功力不够,引人尚可,入胜难。更难的是,将康师傅老坛酸菜方便面的酸菜包也放进图谱且评价不错。
老干妈产品也有入选,那香辣菜,初吃的确鲜辣咸香,吃久了总觉鲜太过辣太盛,反而败了胃口不再想吃。没入图谱的,水豆豉是酸汤鱼蘸碟必备,而油辣椒类,则以鸡辣椒与干煸肉丝油辣椒为佳,香辣脆什么的,比不上各家小作坊。 东北鸡菜只被提了一句。幼时年节之前,奶奶家要做一大缸。后不复,如今爹妈和我都念之,却懒得自己折腾,网购。 泡菜皆称四川,但我家源自河北落户贵州,却是几兄弟都有泡菜坛子。小时候偷捞泡菜解馋,姑姑的最好吃,咸酸得当,辣味悠长,一坛子胭脂萝卜都被白嘴偷完。 在成都时,并没尝到什么难忘的四川泡菜,某人的泡椒鲶鱼倒是吃到腻味,他自吹这坛泡菜水十几年不坏不生花,但其实滋味比不上姑姑的。自己也起过泡菜坛子,久不在家,坛沿水干了多日,里面已经臭了,只好连坛子一起丢。
祖父母生在海边,年年要老家寄些海产,比如虾酱。直到今年,我才用生菜蘸之尝出一点滋味。
至于各类辣椒衍生品,糍粑辣椒比单纯的油辣椒好吃太多,一般油辣椒以辣椒面淋滚油,以红油为重,辣椒本身已成糟粕。而糍粑辣椒是干辣椒浸水后与蒜一起绞碎,菜油漫之小火炒去水分后出锅品成。有些人喜欢炒至焦脆,我却喜欢略生,拌入粉面或炒辣子鸡,碗沿边上每粒辣椒子都会扒拉干净。
另有一类辣椒酱,只被提到桂林的,其实贵州四川也有。贵州的叫糟辣椒,夏时红线椒上市,家家都几十斤的买鲜椒和大蒜生姜,按比例倒入大盆,用特制长柄砍刀通通剁碎,加盐拌匀。贵州者入罐密封,防油,待酸,四川者用油炒熟且以油腌保存,还会加豆豉什么的,没怎么吃过,应该没什么酸味,咸辣重油而已。贵州的咸酸糟辣椒,炒蛋炒饭简直人间至味,炒牛里脊,炒白菜,炒回锅肉,都是别样无法替代的家常美味。
我一个不善厨艺的单身,以粉面度日,必备糍粑辣椒,且自认炒的比老妈好。另备一罐糟辣椒,炒饭。超市卖的糟辣椒多半咸过而酸不够,得六枝同事送一罐,炒饭次数激增。还会有一罐豆瓣酱,偶尔炒青椒肉丝要用。从成都回来,似乎炒什么都想放豆瓣酱。其实还喜欢北方的甜面酱,蘸大葱,或炒鱼秋辣椒。
至于泡菜,只能央老妈泡些姜蒜蒜薹,自己断不想再起泡菜水了。
另关于猪油说一句,书中说现在只有云藏少数地方为主要食用油,但是我所知川贵几乎家家都会制备,炒菜吃面不能少,连我都会制得白腻腻不黄不黑,不知云南是什么情况。
《一碟腌菜》读后感(四):为什么我的嘴里饱含口水,因为我对这碟腌菜爱得深沉
那是一个伸手不见六指的夜晚,六哥特别兴奋地在微博上拉仇恨,发了九张腐乳图,引来口水一片,并纷纷留言争论哪里腐乳最好吃,让人过齿难忘。
半年过去,那本神秘书稿终于出炉,名唤《一碟腌菜》,如愿让更多读者发出感叹:真真让人口舌生津,忍不住流口水呀。
这本容易让人流口水的书之所以难产,是因为在编辑过程中,大家的意见并不是很统一。大概列举下最初以为的缺点:
第一,它不是菜谱,尽管里面有部分酱菜的制作方式,但也是寥寥几句,照着做不出一道菜;第二,它并非是对某一个问题做深入探讨的学术书,“从腌菜发展看中国千年经济小史”“腌菜从主菜到配菜的演变”“南北腌菜差异原因”这类“大”问题都在这本书里找不到答案;第三,它不好读,作者引用的古籍文字约占四成,且生字较多。醢、牂、刳、刲、醯醢、薤……感觉自己成了文盲;第四,图片似乎没有那么美观。
这些腌菜的实物照片,全部来自作者张家荣老师多年的积累,但是也造成造型不统一,碗碟、色调均不同,与时下的美食摄影相比似乎少了点美感。
所以拿到照片后,心里一直嘀咕:构图不好看啊,拍得不美,想象的美食书里那种高冷范的俯拍图一张也没看到,设计的时候这些图片可不好处理。
▼▼▼
我心中甚至对此书产生了一丝怀疑。毕竟和腌菜有关的美食散文,很少人能写过汪曾祺;掌故,周作人、鲁迅都有名篇;历史考证,日本人青木正儿也有一本《中华腌菜谱》。甚至这个书稿与时下一些如何做腌菜的书也不太相同,它不花哨,在编排上没有特别求新,比如从时令入手等等,而是中规中矩地将腌菜分为“酱”、“豉”、“腐”、“腌”、“渍”五章,又搜罗介绍其史料、制作方式、演变过程,以及作者对一百八十余种腌菜的亲尝品评。
硬着头皮看了两遍,竟然看出了其中的乐趣。这些乐趣源自对不了解的食物的好奇心,比如,骨头糁,肉酱加盐做成的腌制品,原来秦汉以前的食物现在在云南也能吃到,并且自己还吃过,就是云南米线里的那些小肉丁!或者蚂蚁卵,“先秦时有‘蚳醢’,有人认为是蚂蚁卵做的酱,也有人认为是蝎子酱。现在蝎子是用油煎来吃,味道很好,古人的醢估计味也不甚恶。如果是蚂蚁卵酱,现在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布朗族、基诺族都还在享用它们,将白蚁卵剁成酱,加调料食用,味也不恶。”
所有这些均被作者静悄悄地、不加遗漏地放入了《一碟腌菜》中,换言之,张家荣用一种最平常、朴实的语调为腌菜写了一本“史记”,“酱”、“豉”、“腐”、“腌”、“渍”均是腌菜史上的世家大族,缺一不可。
几千年来,腌菜都是国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下饭菜。对于穷人来说,腌菜更是重要,鲁迅曾经自嘲绍兴到底遇着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品。周作人说得更实在:“吾乡穷苦,人民努力日吃三顿饭,唯以腌菜臭豆腐螺蛳为菜,故不怕咸与臭,亦不嗜油若命。”
今天,腌菜早已成了配菜,甚至因其缺少营养,逐渐退出饭桌。但是偶然瞥见,国人那骨子里对腌菜的热爱仍然会冒出来。以此再来看张家荣老师拍摄的各种图片,便多了亲切感,没有任何美饰,是它在真实生活中的样子。
另一种乐趣来自于对熟悉食物的亲切感,看到“云南玫瑰黑大头是神品,其外形黑亮,内心褐红,酱香浓郁,玫瑰香宜人。”正好奇是什么,翻至后面恍然大悟:“玫瑰大头菜是云南名特产品,创始于明末清初,成品色泽褐红,脆嫩滋润,回甜清香。用玫瑰大头菜切碎,青辣椒切碎,与剁碎的肉一起炒,昆明人称黑三剁,民间家常小菜,吃过多少回都不嫌多。”原来脆脆的、好吃下饭的黑三剁就是大头菜做的,还有螺蛳粉里的酸笋、酸豆角什么的,在书里都找得到。
最后是在其他地方很难看见的知识,或者说这本书特别系统地描述了腌菜的历史,同时也无意中传递着腌菜与人、时间的关系。
比如《礼记》中对“吃饭”这种事情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怎么吃、怎么做,一一可考,且可以与考古做对比。菜谱中对配方的描述十分精确:“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明清时期“煮腊豆条:腊月极冻日,将晒半干腌菜切碎。用大豆不拘多少,黑大豆尤佳。大约六分豆,四分菜,一分红糖,一分酒,同入锅内。”
涉及生活细节的部分,比如豆豉的制作过程中,时间的选择、温度、计量都非常重要。通本书看下来会发现,所有的腌菜都有时间的学问。如同很多美食家都会传递的一种理念,没有什么特别的秘方,不论是野菜还是普通的大米,都是光线好的地方晒了收,收了晒。如果非要说有秘方,那就是耐心等待的虔诚。
这种道法自然、秋收冬藏的等待,也是《一碟腌菜》最终出炉的秘诀:几年时间里的随时留心。张家荣是一个对腌菜乐在其中的人,他吃过近两百余种腌菜,不仅吃,还拍,不仅拍,更是连卖腌菜、做腌菜的地方、人,一一记录下来。拍完了还没结束,继续搜寻了自秦汉到明清时期,与食物相关的诸多古籍,将腌菜的内容整理、归类、并进行个人的总结和点评。
这种有心并不是突然想起要做一个腌菜的选题,然后全国各地仓促寻觅,而是几年时间里时时处处将此放心上,拍摄、收集资料,最终有了《一碟腌菜》。
这本小书如同那些普通生活的滋味,似乎多一些少一些都可以,也像腌菜,它不再是必须每天下咽,无他选择的主菜。但只要偶尔来上那么一口,看上一眼,所有藏在记忆里的,关于童年、家乡、生活的小滋味都被调动起来,久久挥散不去。
“横跨一国,纵贯一生”,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作者:2F·读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