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9 03:0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的观后感大全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是一部由袁欣婷执导,江青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精选点评:

  ●江青说,我就是毛主席的一条狗,他让我咬谁,我就咬谁。最后,江青被审判时对着座无虚席的法庭质问,你们中有哪一个,像我一样地忠诚于毛主席?

  ●很轻松,没内容。原来芭蕾版红色娘子军得过威尼斯电影节奖呢。

  ●采访的几个样板戏演员和剧作者作曲家,让人看到身处其中的创作者是怎样反思的。但终究是一个站在西方人的视角浅尝辄止。那个念江青文稿的声音真是太厉害了,我一开始还真以为是江青本人的录音。

  ●果然没有淘错你!

  ●洗脑神作

  ●有点乐趣

  ●狗屎一样的纪录片

  ●

  ●很雷。。。

  ●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观后感(一):半瓶醋导演

  我看了一个关于样板戏的电影《Yang Ban Xi》

  此片按照西方人的视角创作的

  充满了戏虐、恶搞的气味,还引用了许多样板戏的片段

  我觉得这不是一部真诚的片子,因为里面有太明显的猎奇、偏见和恶搞,看出作者喝了口醋就急于表达的酸味。

  但是不管它内容如何,形式与意图是值得尊重的,哪怕导演错到了无知的地步。有人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把它挖掘出来,加上自己的观点,呈现给世界,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瓶子大,水少。把后现代的玩世不恭当成自己敢于触碰禁忌脊背,这是幼稚的极大表现。

  诚然地,我看影片时,闻到一股不好的味道。导演没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据说她为自己写的旁白而津津乐道。中国人,去了西方,要看得更开,更高,而不是染了身狐臭回来看祖国,还激动的欲火中烧。

  “你看!京戏,你看!样板戏噢,你看!中国有迪斯科!”

  再诚然地,片中的受访者显得很真诚,他们回忆自己的过去,他们讲述自己的观点,那是实在的,比起那假装死人江青嘴里说出来的旁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段荒唐的历史,是要被中国人好好反省的。而用戏虐的态度来对待荒唐的历史,是错的。那不代表勇敢,而代表冷漠和模棱两可。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观后感(二):一部荷兰纪录片--《样板戏》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 《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 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 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2004年冬天,荷兰籍华裔导演袁欣婷在中国大陆采访了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作执笔金勇勤、当年样板戏指挥黄晓同、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 扮演者薛菁华、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等人,记录了他 们口述的当年一些幕后事情,回顾了样板戏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高潮低谷,拍摄了样板戏在告别舞台20多年后重新演出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场景。

影片也同时采访了一些当年随着样板戏长大的一代人,记录他们对样板戏的感受。影片中也有一组现在的年轻人,在样板戏的音乐中跳起现代舞蹈的片段,展现了三代人的不同理解。

谈样板戏自然不能避开江青。袁欣婷从江青的自传里,找到不少她谈戏的部分。袁欣婷找了声音相近的人配音,穿插在电影里。江青解释她创作样板戏,是要让中国人民在舞台上看到“阶级斗争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美好平等的世界”。而样板戏的形式,江青也不讳言是向好莱坞歌舞剧借镜,“有时从西方人那里也能学到好东西”。袁欣婷说自己的影片不是为了刻板地记录历史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人物身上,追踪这些人物20多年来的生活足迹,发掘样板戏在他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样板戏在唱腔、音乐语言、舞台美术等方面对京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对传统京剧的彻底颠覆。但因为产生的原因和年代,勾起了人们不堪回首的记忆,样板戏在文革结束后一直备受争议。巴金说他一听样板戏就心惊肉跳。对样板戏条件反射似的厌恶,构成了民间强大的反样板戏的心理基础。

袁欣婷说,当她去到大陆时,她发现不少人似乎可以把样板戏和四人帮、文革分开来看。因为50后、60后看着样板戏长大,这是他们唯一的娱乐。红卫兵的激情已消退,但是样板戏的记忆仍然存在,只是带怀旧的眼镜去看,更加晕黄美丽。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观后感(三):恍如隔世、时过境迁后的多意性绵延

  

样板戏———

一种曾经几乎一家独大,完全垄断所有中国人文娱生活,并伴随如今80后、90后父母辈整个成长阶段的剧种。而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已浑然不知了

然而样板戏式的表达方式对中国大陆文化作品仍具影响,那种塑造典型、打造样板、渲染同仇敌忾或欢天喜地,高大全人设、非黑即白、刚硬的表情、亮相与话语结构,如今还是继续以新题材、新技术在复制。

样板戏是否只是宣传品而毫无文化价值?其实也不能那么非此即彼的简单化。

就艺术技艺来说样板戏当然是精湛的

除开八股式的主题内容,样板戏的舞台感染力,放今天也不容易随便达到。

八个样板戏基本上一家独大的垄断那十几二十年中国人业余的文娱选择,看来看去都几乎是这八个戏,起码在主流渠道上,确实窒息了其他文化娱乐内容的生长,破坏了受众本该有自主选择权的文化多元局面。但并不代表由江青所主导的改造传统戏曲形式,打造样板戏新剧种是粗制滥造、一无是处的。这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全看使用者的目的,是用来服务于宣传洗脑、固化自己想树立的种种刻板印象。还是打造开放多元、自由运用,由观众自主选择的文娱作品市场。

但时过境迁,作品本身原来的宣传意义已经被极大弱化,更多蜕变为了伴随这些戏长大的人搞年代怀旧或技艺探讨的东西,不过这些作品多年来对这些人所建立的爱憎模式和表达方式依然还在继续起作用。这就是文艺作品绵延不绝的强大力量,只要有受众,它就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影响。

文艺作品和主推的意识形态的关系,也将长久纠葛下去,有时以为是宣传自己,却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其他效应。有时刻意对“反对”的宣传,反而也可能让你要反的东西变得更坚固更有凝聚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