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更明亮的天空》是一本由【阿富汗】古尔瓦力·帕萨雷(Gulwali Passarlay)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一):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
买这书最初是被推荐简介吸引。如这书封面腰封上写的——12岁阿富汗少年穿越半个世界的逃亡之旅——12岁2次入狱艰苦跋涉1年行程20000公里,穿越亚欧大陆9个国家,就这几个数字也够有画面感和故事性。
然而阅读中最让我触动和思考的却是主人公古尔瓦力成功达到英国之后两次试图自杀的行为。逃亡,入狱,遣返,饥饿,寒冷,危险,让一个天真无忧的少年被迫迅速成长,却没有让他放弃偷渡英国的目标。不得不承认他在逃亡偷渡过程中的勇敢,坚毅和智慧。但在到达英国开始正常生活并幸运的和哥哥重逢之后,他却被内心的孤独,不理解,愤恨等种种情绪打倒,2次试图自杀。
该怎么理解这种经历过生死大逃亡的人在“现世安稳”的时候想要放弃生命的做法?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吧。选择逃亡,并在逃亡中顽强的甚至不折手断地求生,这是人的本能。人本能的求生欲让人变得强大,甚至越挫越勇,不放弃一点点活着的可能性。可是,很多时候人又往往很轻易地就被情绪打倒了。所幸最后主人公妈妈的声音拯救了他,并让他振作。那是他最终的信仰吧。
贫穷,疾病从来不会人放弃求生欲,然而独孤,绝望等负面情绪却可以。人总是在对外奋力显示出自己的强大,却又能轻易败给自己。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二):从难民的角度看难民潮
作为一个和难民扯不上关系的普通中国公民,我一直以来都是通过西方的新闻报道来了解难民潮和难民迁入带来的影响。 看《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让我第一次从一个十二岁难民儿童的视角看零几年的那场难民大迁徙。 难民逃难有多苦呢? 那个孩子古尔瓦力离家一年,两次被捕入狱,多次被遣返,多次出逃,无数次差点丧命,最后才踏上大不列颠的土地。在他逃命的途中,许多伙伴和他被迫分散,到他成功定居英国也没有再次见面。 有时候,同是逃难的阿富汗人,他们之间也会起争执。最常见的争端就是,到底是谁害的大家要被迫背井离乡、去遥远而陌生的欧洲求生。在作者——一个普什图人的心里,罪魁祸首就是美国人,他认为是美国人侵略阿富汗导致战争,最终导致他离开家乡。但是在阿富汗其他民族,比如说哈扎拉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是塔利班导致了这场灾难,而大多数塔利班分子都是普什图人,所以普什图人必须为此负责。 试想,一个孩子,一个对各民族纷争还不了解的孩子,就连在逃命的过程中都要被同胞斥责。 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去写逃难路上的艰辛,写他几天没吃上一口饭,写他有时候要和几十个人挤在狭小的货车车厢上颠簸数十个小时。这遭受的折磨不是一点半点,作为一个读者,我时不时就要为他的命运感到担忧。 但是说实话,即使全书80%的内容都是在写他痛苦的经历,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还是他和其他难民的一些行为。 在法国的边境的时候,难民们需要混上货车,货车会开上渡轮,他们也会借此到达英国。不过,去英国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候,他们费尽心思躲在货车里面,却发现货车并不是向着港口行驶的。这种时候,他们不得不跳车,回到货车的聚集地,去寻找下一辆可能开往港口的货车。 而作者有一次就是上了一辆没有开往港口的货车。当他们发现货车的行驶方向不对时,他们并没有选择悄悄离开货车,而是仗着人多把货车司机打了一顿。 “可说到底,我并不在乎司机的死活。”我在看书的时候,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是,难民很惨,但这不是他们向普通人实施暴力的理由。 作者写道,有时候,一些难民会去人多的公园偷东西,或者是故意破坏当地的设施以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我这时候就会想到以前看到的一些新闻,什么难民强奸当地学生,难民团伙对当地住客实施暴力之类的。 这种时候,我对难民毫无同情心。 不过,不管怎么说,难民也不是自愿要成为难民。就跟作者后来写的一样,他定居英国后,仍有人辱骂他的祖国,仍有人让他离开英国。但是谁想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度过余生呢?谁不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呢? 看这类文章的时候,我有时候自己都琢磨不透自己内心的想法。唉。就这样吧。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三):阿富汗少年的逃亡之旅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主要写的是阿富汗少年因为战乱和家庭变故,偷渡到英国的故事。在长达1年的逃亡过程中,古尔瓦力经历了人世间的苦难,甚至有着九死一生的遭遇。逃亡中所经历的磨难,让古尔瓦力迅速地得以成长。
古尔瓦力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父亲是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家境殷实。但是当父亲死于国内战乱后,他们一家的境遇变得很难,当命运出现转折时,妈妈决定送他与哥哥偷渡去欧洲。于是,12岁的阿富汗少年古尔瓦力有了一次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穿越半个世界的逃亡之旅。
在逃亡路上,12岁的古尔瓦力多次因为偷渡被捕入狱,并因此多次被遣返,他甚至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跳下飞驰的火车差点儿摔死;在希腊差点儿淹死;在漫长的跋涉中,没吃没喝,我疲惫的幼小身躯屡次想要放弃,永远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他靠着坚定的毅力,艰难跋涉1年的时间,行程20000千米,穿越欧亚大陆9个国家。
在路上遇到朋友,给了古尔瓦力很多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能够活下来,也要感谢我在旅途中所认识的朋友们。他们像大哥哥一样照顾我,他们的温暖与善良给了我前进的力量。”如充满仁义的巴雅雷、天性幽默的迈赫兰、贾瓦德、哈密德、贾恩、沙菲克比、哈扎特等,在充满磨难的路上,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古尔瓦力后来生活步入正轨,他进入了英国的学校学习,但之前经历过的逃难生活,对他的身心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每天夜里醒来,我的身体都像泡在汗水和泪水里,而灵魂却仍被噩梦紧紧缠住。生活越是回归正常,我发现自己越是难以控制。周围的环境越是安定,伤痛的感觉越是清晰。困惑像一张大手,将我按在沮丧和恐惧的池里。一肚子心事,却不知道该向谁说。”他在无助的时候,选择了自杀。两次自杀的经历,说明古尔瓦力一度坚韧的心理出现了危机。那些往事如同具有着无形的魔力,将他置于无尽的黑暗之中。他的心理时刻处于备受煎熬的状态。那些逃难路上九死一生的经历,成为古尔瓦力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印记。这些磨难以噩梦的形式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对他身心的伤害是无声的、不断持续的。
2012年,古尔瓦力通过努力,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政治。他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梦想着能够有机会竞选阿富汗总统,去改变阿富汗的政治局面。少年的梦想也许有些狂妄,但正是因为他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对阿富汗的难民的命运极度关注,并且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改变阿富汗难民的命运。
本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是对逃难经历的大篇幅的描写,作者同样没有采用一种控诉、怨恨的态度,而是一种采用了平静的叙述。这本书充满了正能量,关于对待苦难、生死、原谅、感恩,作者都有着独特的看法。作者有着看透人世间一切的淡定与从容,让生活在和平国家的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四):只为一份生存的尊严
这本《寻找更明亮的天空》放在我的书桌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每次从书架中抽出准备开始读的时候,封面上的那只眼睛都在提醒我这个故事的沉重,我们习惯于轻松的话题而刻意躲避这些现实中的不幸,因此每每拿起又放下。终于在昨晚,借着周五晚上的轻松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的心随着作者一起踏上了逃难的路,挤占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中午时分便一字不漏的读完全书。故事本身并没有过分强调困难,透过作者笔下真实的记述,加深了我对难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解。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是关于二战后史上最大危机——欧洲难民危机的,本书正是记述了当时年仅12岁作者的逃难经历,真实记录了他作为一个难民从阿富汗最终到英国的艰难轨迹。
故事的起因正是我们所熟知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随后美军发动入侵阿富汗战争,这直接导致了年幼作者原本幸福美满的童年生活的破碎,爷爷和父亲被美军打死,叔叔们被美军关押生死不明,而自己兄弟依然受到美军和塔利班组织的种种威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母亲做出了将年幼的兄弟俩送到国外避难的决定,希望通过非法移民的方式送到和平富裕的欧洲去。于是,年幼的兄弟俩不明就里便成为数百万背井离乡的难民之一,两人不久便失散,各自辗转于人贩子和各种代理人之间,最终九死一生来到了英国,在当局和制度面前年幼的作者几近崩溃,数度自杀未果之后,依旧是遥远母亲的爱唤醒了他心中对爱的信念,对希望的追求,终于经过自己的不平凡的努力,获得了英国社会的认同,成长为一名大有前程的大学生。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一书让我的心情跌宕起伏,一边在为年幼的作者险象环生的求生之路揪心的同时,也时常反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人间悲剧的发生。
我无意控诉美英等强权国家的侵略行为,毕竟从个人层面来讲,在国家机器面前你我都只是蝼蚁。本书带给我的反思是我们在困境时可以迸发出令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勇气,而面对周围社会的不理解和恶意中伤时,却往往脆弱不堪,甚至求助于自杀。我想困境可能不是最要命的,来自于同类们的猜忌和对于周围人的不理解才是最致命的伤害。作者在英国拼命学习最终还是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争取到了生存的尊严,这也在提醒我们,唯有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你自己都不去争取,那谁又会来拉你一把?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五):为了信念,勇往直前
1、命悬一线,我想象着被淹死的滋味。
2、看来就这样了:我再也没有机会感受妈妈温暖的怀抱、爸爸有力的臂膀,还有家人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浊浪排空,也许下一秒,我幼小的身躯就将被整个吞下,消失在冰冷、黑暗的大海深处。
3、这段旅程本该是我崭新人生的起点,而非终点。
4、不知在哪里听说过,溺亡是一种非常平静的死法。不管这话出自谁人之口,他显然没有见识过一艘满载难民的破船在地中海猛烈的暴风雨中飘摇时,满船人被吓得屁滚尿流的情景。”
以上的这几段话出自《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这本书的开头,这本书的作者古尔瓦力·帕萨雷,1994年生于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年少时,父亲和爷爷相继在冲突中遇害。为了远离战争和苦难,妈妈将他送出了阿富汗,从而开启了一段九死一生的逃亡之旅。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跋涉,古尔瓦力最终抵达英国并接受了教育,成为曼彻斯特大学政治系学生。
在《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这本书里,12岁的古尔瓦力生活在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父亲和爷爷相继在冲突中遇害。为了远离战争和苦难,妈妈将他送出祖国,他开始了九死一生的逃亡之旅。
他用双脚行走,在马背上颠簸,跳下飞驰的列车,冒死穿越边境,逃离蛇头的魔爪,跨过高山、大河、湖泊、海洋,一心想抵达能让他生存的地方。
12岁,2次入狱,艰苦跋涉1年,行程超过20000公里,穿越亚欧大陆8个国家,从阿富汗难民少年古尔瓦力到英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古尔瓦力终于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这本书的故事是100%根据真实事件记录而成,正如古尔瓦力自己所说“我的童年就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
中东地区几百年以来,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沟通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之地及其周边的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其附近的波斯湾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错综复杂的民族、种族关系,生活在這个地区的人民常年忍受着战争之苦。
而《寻找更明亮的天空》的作者古尔瓦力的家乡阿富汗正是位于中东這个战乱区域。当读着这些文字,难以想象他到底经受了怎样的九死一生,也会突然珍惜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度是多么的幸福。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励志类书籍,只是和其他励志类书籍不同的是书中的這个故事是作者用自己多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换来的,读起来更让人唏嘘不已。你会慨叹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支撑着他活下去的理由是他内心想要改变,改变自己的现在的这种状态的信念,有了這个信念的支撑,确实改变了他的人生。這个励志故事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真实,真实的读后让人心疼,更让人心痛。
当生命遇到威胁,每天面临死亡与苦难,家人相继离开,只能不断用双脚冒死前行寻找更明亮的天空。为了信念,勇往向前,寻找最明亮的天空!
公众号:鼠小闹《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六):前有“帕瓦娜”,今有“古尔瓦力”
很难想象,一个12岁的名叫古尔瓦力的阿富汗少年,母亲为了远离让自己的孩子远离战争和苦难,要将他送出祖国;更没有想到的是,古尔瓦力一路上会经受到无数的艰难曲折,穿越了亚欧大陆上的8个国家——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希腊、意大利、法国以及英国——总行程超过了20000公里!换作中国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是在学校里上学吧!更值得深思的是,发生在古尔瓦力身上的事情,不是故事,也不是小说家之言,而是一次纪实般的噩梦!当然,比起和古尔瓦力有相似经历的其他阿富汗人,他还算是相当幸运的其中一个,至少他最终活着到达了自己一心想要到达的目标地,更不用说他最终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未来会更加值得期待!
12岁的阿富汗少年古尔瓦力起先生活在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12岁这一年开启一段堪称九死一生的逃亡之旅。12岁之前,古尔瓦力经历过塔利班的统治,也经历过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攻打塔利班的岁月。也许,从古尔瓦力的身上,可以“窥见”很多普通阿富汗人对待塔利班以及美军的通常印象。他们只是想着过上安宁的生活,但战争和混乱却偏偏阴魂不散。古尔瓦力的爷爷和父亲在冲突中遇害,而像他这样大的阿富汗少年也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难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逃离自己的国家和故乡,就成为了一种本不是办法的办法。不同于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里斯笔下的阿富汗少女帕瓦娜——无论“旅程”也好、“守候”也罢,她总归还是在自己的国家里!而古尔瓦力这个真实存在的阿富汗少年,却从12岁那一年起,就从此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也许以后他有极大的可能和机会返回阿富汗,但在最终真正的和平到来之前,也许那更多的只是一种热切的期待而已!
这本名为《寻找更明亮的天空》的逃亡之旅纪实,就是古尔瓦力·帕萨雷在12岁的时候离开阿富汗并最终抵达英国、开启人生新的篇章的记录。封面上的那只眼睛,不仅是古尔瓦力的,也许还是其他更多的阿富汗人的,也行还应该加上那些和阿富汗人有着相同、相似经历和命运的人们!一本400余页的纪实,见证了古尔瓦力的信念、勇气和决心。在当年是一场苦难,而在他的此后的人生中必定会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会激励着他经受住所有已知和未知的考验,为了自己依然留在阿富汗的母亲和其他亲人而不断向前走!
对于古尔瓦力来说,如果有选择,他一定不会选择去开启一段这样的冒险经历和逃亡之旅。和别的命运更为坎坷直至于离奇的阿富汗同龄人相比,古尔瓦力算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他不仅最终安全地到达了英国,而且还找到了自己失散一年之久的哥哥。逃亡之路上,他穿梭于不同的中转站、庇护所、“安全通道”,在蛇头、代理、司机、警察、士兵、黑帮间辗转,甚至于一度在地中海上的风暴中命悬一线……幸而,一路上不只有苦难,还有一些好运气!也许,对于古尔瓦力来说,他最大的收获除了安全抵达,就是他的成长——不是说年龄上的,而是说精神、见识以及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对于像古尔瓦力这样的阿富汗少年,以及其他类似命运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或者说标签,那就是“难民走私”。联合国和国际特赦组织对“难民走私”这一现象的定义是,通过将他国居民以非法形式偷渡进入某国境内从而获得经济上或物质上的利益。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即便是对于古尔瓦力自己来说,也意味着一种相当复杂的感觉。他把自己在12岁这一年的经历说出来,不是为了炫耀他的好运气以及美好未来,而是想要告诉给世界上更多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战乱,他宁可不要自己的好运气——说不定,如果真的没有战乱,他在阿富汗的人生也许会是别的一番光景……
也许,只需要记住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便足以说明问题了。那就是——今天,全世界的难民中,有一半是儿童,而古尔瓦力就是其中之一!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读后感(七):战争,请远离!
“我的童年就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古尔瓦 力·帕萨雷
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们很难想象难民的境况。尤其是生于80s、90s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体验过饥荒,从小就只知道好好学习,希望长大了能够实现童年的梦想。可就在我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时候,地球的某几个国度里,有成千上完的人还正在饥饿、疾病以及战乱的阴霾下,颠沛流离,寻找着更加明亮的天空。
不知在哪里听说过,溺亡是一种非常平静的死法。不管这话出自谁人之口,他显然没有见识过一艘满载难民的破船在地中海猛烈的暴风雨中飘摇时,满船人被吓得屁滚尿流的情景。2015年10月,在经历汹涌的海浪之后,来自土耳其的难民在希腊莱斯博斯岛登陆。古尔瓦力的这本《寻找更明亮的天空》,就是他在阿富汗战乱期间,从阿富汗逃难到英国,逃亡经历的回忆录。他用双脚行走,在马背上颠簸,跳下飞驰的列车,冒死穿越边境,逃离蛇头的魔爪,跨过高山、大河、湖泊、海洋,一心想抵达能让他生存的地方。他是幸运的,最终抵达了安全的目的地,而更多的是那些不幸的没有抵达的孩子,不是已经夭折,就是还在为明天更美的天空而努力着。
2015年,联合国难民署就全球发展趋势,发布了一份标题为《战火中的世界》的报告,报告中说,到2014年年底,已经有5950万人因为战争、冲突或迫害而逃离家园,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古尔瓦力逃亡之时,全球难民最多的国家是阿富汗。而目前,叙利亚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难民。
2015年9月24日,希腊莱斯博斯岛,一名叙利亚难民抱着孩子从一艘小船上下来。2015年9月13日,希腊莱斯博斯岛,一名叙利亚难民抱着宝宝游向岸边。2015年8月15日,希腊科斯岛,在乘坐一艘轻薄的橡皮艇安全抵达科斯岛以后,伊拉克人Laith Majid抱着他的儿子和女儿喜极而泣。2015年9月10日,希腊伊多梅尼,叙利亚难民抱着女儿走在雨中,亲吻女儿。记得去年年初,这组纪实照片就曾震撼过我的内心——2016年普利策奖获奖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难民通过地中海逃亡到欧洲的一个个凄惨瞬间。看着他们穿着跟我们同样款式的衣服,抱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寻找着下一个落脚点,只为了搏一线的生机。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着的不安、迷茫与痛苦,让我心痛不已。如今,看了古尔瓦力回忆性质的这本小说,更让我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了一次惊险的逃难历程,顿觉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
战争,请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