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传家之物》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6 02:0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传家之物》读后感摘抄

  《传家之物》是一本由[加] 艾丽丝·门罗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家之物》读后感(一):荨麻

  “见或不见,结局都是一样。爱不是巧取豪夺,它知其进退。不危及任何东西,却似涓涓细流,若地下源泉,绵长悠远。它将安然地封存于此,历久弥新。” 分道扬镳的儿时玩伴儿,人到中年经历各自生活的两个人偶遇,女主对男主从儿时懵懂的爱,到中年的企图占为己有的爱,一场暴风雨,让她明白放手才是爱他最好的方式。算是对爱情理解的一次升华。

  《传家之物》读后感(二):哦~So

  最近又刷了一次我十元的《朝五晚九:帅气和尚爱上我》这部玛丽苏神剧的最后一集,看到十元妹子明明很想要挽留霸气星川,却强忍住眼泪的回复(恐龙博物馆那一段)说了句,哦~So,大概就是哦,这样啊,装作轻描淡写的样子……这句话,在我看完这本《传家之物》的每一篇时,都有一种明明惊心动魄,却有种故作轻松之感,好像,就好像,你的心像一张纸被揉搓成团之后,轻轻的被展平,仿佛云淡风轻的没发生什么一样……

  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有这种感觉。

  看似平淡无奇的空旷的加拿大风景,无非是大片的森林,冷的湖面,抑或空旷无人的荒野,然后故事的线索慢慢的收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置身于圈套中的猎物,然后,突然,一击即中。

  多少次我捧着自己紧缩的心,一直久久不能平静。

  果然,至少在某一段文字里,你遇见了那个一直在的,你自己。

  《传家之物》读后感(三):熊从山那边来

  菲奥娜幸福吗?她为什么会得病?为什么会想要从自己的壳里出来。她为什么要把自己装进壳里? 她是在不动声色的报复吗,格兰特真的爱菲奥娜吗? 为什么书评都说这讲的是老年人的爱情,我只看到了男人的屡教不改,和女人下意识的报复。他和多名女子有不正当关系,却还标榜一直爱他的妻子,他的一切都是妻子给的,最后却因为这些问题没能顺利退休,难道菲奥娜果真无动于衷?果真淡定从容?看看当菲奥娜住在梅多湖时格兰特的表现吧。他担心自己的妻子爱上奥布里,担心的快要精神错乱了。即使在家也总想像着俩人在一起的场景,但是书里从来没写菲奥娜对格兰特的外遇有多么痛苦,多么纠结。多么辗转反侧。她只是把自己缩进了壳里,我猜测,她把自己的痛苦深藏于心,藏在了心底最隐秘的角落,还是扮演着恩爱夫妻。 但是当她老了,她选择忘记自己的丈夫,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年的丈夫。她在梅多湖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并为他的离去痛不欲生,而他的丈夫呢,担心她,担心到去了那个男人的家里,说服男人的妻子让他回去看看菲奥娜,讽刺的是,他居然还有心情品评这个女人的胸部和屁股,还有心情为了这样一个女人动心。 我没有看到老年人的爱情,我只看到了女人的可悲。和男人的可耻。

  《传家之物》读后感(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好女人的爱情》中有一个秘密,好像每个秘密都直指一个悲剧的结果,就像正在读的英文小说《面纱》一样,只能靠死亡完成救赎。小说开头并不知道想要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描写了几个男孩子如何发现镇上验光师是车跟人扎在河里,后来报了警,一切又悄无声息了,好像没什么改变。圣女一般的富家女一直认真尽职尽责地当又脏又累的护理员,照顾各种不能来医院就医的穷苦的病人,孕妇或是临终关怀的护理,她是好女人,也是别人眼里的天使。她照顾的病人是一位不久于人世的尿毒症患者也是她男同学的妻子。她们互相看不顺眼,因为病人能看透她的内心,说一切都是谎言。她住在她的房间里便于照顾病人,却总是在梦里遇到自己的七情六欲,恶魔般的自己,那或许是真正的她。病人死前告诉了她一个秘密,那个验光师是他丈夫在她跟验光师暧昧验光时杀了他,并一起掩盖所有的罪证。从那天开始她就病了。结尾是意想不到的,这个好女人无法承受这生命之重,在女人葬礼之后带着赴死之心来见那个丈夫,她说这是爱情或者更高于爱情的一种感情。她要问他真相,但还是给了他设计了如果他杀人灭口的可以脱罪的场景,带着相机让男人划船去湖心,可以解释为她去拍照不小心溺亡,还想到如果男人承认并自首,她会一直陪着他,探视他。而结尾也是开放式的,没有任何最终的结局。一个人的悲剧可以带来更多人的悲剧,因为爱是很多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传家之物》读后感(五):山丘

  听着金玟岐改版的《山丘》,脑袋里突然想到门罗的短篇《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源自于一首儿歌《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歌中唱到:“熊到山那边去,好看他能看见什么,还有他能看见的一切,山的那一边,就是他能够看到的一切。因为他是个快乐的好家伙,没人能否认这些……”。

  门罗文字,熊从山那边来,充满了智慧。只有翻过山的熊,才能拥有的不动声色。

  人宛若在山路中行走,路过的境遇体察无数的经历,并非会有经验,仅仅是一种无目的的游历。山的那边是个下坡,然后又是另一座山头,连绵起伏。山的另一面也就是那样着,与这面或许差异不大。

  人生连同的世界,善良与邪恶,体面与落魄,优雅与粗俗,精致与粗糙,分崩离析与花好月圆,有趣的灵魂或是无趣的务实……又如何?

  门罗,悄然无声地写出了人生的虚无。每每看她的文字,总是那么漫不经心,但没到剧终之时,永远看不到结局。淡淡的不经意,美好的表相之下,总会有一层黯淡。阅读时的情绪被这份自然而然的冲突牵引着。

  “风吹进了她的脸,吹进了她的头脑,把一切都撕扯成了一片片的破布。”年老的菲奥娜得了海默茨综合症,忘却了年轻时丈夫屡屡出轨的行为。经历过岁月的格兰特把脸埋在菲奥娜的白发里,紧挨着她粉红色的头皮,她那模样小巧可爱的头颅。

  他不会抛弃她,绝不会有这样的可能的。

  山丘,熊从山那边来,一个完整的经历。

  觉着,熊还是儿歌中那只快乐的熊……吧!

  《传家之物》读后感(六):用萝卜白菜做一桌好菜

  《传家之物:艾丽丝.门罗自选集》

  作者:艾丽丝.门罗

  总字数:68.2万字

  2019年已读字数:68.2万字

  读书起止日期:2019-04-27——2019-11-29

  三维评分:

  趣味:5

  美感:7

  智慧:7

  点评: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女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她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讲加拿大乡村和郊区的生活,时间跨度大概是从一战前到之后的几十年。这些故事在我看来很平淡,整个二十世纪全世界到处都是战争、革命、饥荒和无休无止的政治斗争,种族冲突,到处血流成河,生离死别,相比之下,二十世纪的加拿大是个没有故事的地方,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平静而平淡,有人参军去海外打仗,或是经济萧条,这就是大事件了。所以写这样的国家里发生的故事就如同只用萝卜白菜来做一桌好菜,原材料的限制太大了。作者的笔触细腻,写不了大人物大事件就写小人物小故事,螺蛳壳里做道场,有声有色,也颇为传神——用这样平淡的素材能写到这个程度也是很不容易的了。我有种感觉,作者得诺贝尔奖还是占了她属于西方文学圈的地利,一辈子专注写加拿大本土那些事的女作家当然值得诺贝尔评选委员会鼓励了,这是政治正确。中国作家看她的小说,肯定都不服。

  角木蛟(本人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更多书评和作品请访问我的豆瓣主页:https://www.douban.com/people/149039960/

  《传家之物》读后感(七):初读门罗

  这一本集中都讲述的是女人的生活琐事,充满着刻薄、尖酸、嘲讽、惨淡、悲哀、隐忍等让人不快的情绪,可能这种带着些许无聊的写作内容不大适合男性读者。其实不大了解为何门罗为何会获得诺贝尔,但是我还挺喜欢这种文风,善于描述,且细腻,也非泛泛的心里描写,而是洞见人心,这也是我看她的作品与其他现代作家不同之处,描写毫无累赘的地方。短片小说不好写,也在于这点上吧,读者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字。还读了另一篇《雅加达》,好女人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好一概而述,因为每个女人处在婚姻和爱情中,选择不同,有与《好》里面的隐忍、克制和在道德的冲突中的挣扎,也有《雅》里面虽然表面前卫充满自由然终生坚贞的这种怅然对比,心目中以为的自我形象可能就在那么一瞬间彻底翻盘,如何抉择,看个人理解了。

  断断续续看了她十片短片小说,每一个都是完美的,她的写作手法很不同寻常,开篇的时候,不会很传统的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老实交代清楚,而是按照看似零散的叙述,内心描述,和倒叙相结合,按照情节层层递进,这一切实则浑然一体,静物描述也恰到好处,门罗有一种能力,可以让你在意它的所有细节,生怕错过任何的细节,而且就像一部蒙太奇写作手法似的的,场景切换特别快,如果以看长篇小说的姿态去看她的作品可能和没看差不多。而且需要说一下的是,虽然作者都知道这个故事的方方面面,但是她会剔除掉很多东西,留下来的都是最必须的,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但是你会非常信任那个叙述的声音。读完后在给你的任何各方面记忆和模棱两可的东西,都给人一种真实的人性体验。再者她写病人写的很有一套,有几篇都有相关描写,甚至是母亲的梦里,开篇以婴儿的视角写也是很有趣的,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我母亲的梦》和《荨麻》,可能情节更能引起我的共鸣。最初是以史上第一个获得诺奖的短片小说作家看的,阅读不算太丰富,但是我很欣喜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文字。

  《传家之物》读后感(八):《传家之物》

  

早就读完,但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写评价,一整个六月,每天读一篇门罗的时间是我一天中最平静的时刻。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莱农曾说:“我应该像她说话那样写作,我要留下漩涡,我要建立一些桥梁,但并不完全描述出来,我要强迫读者去注视流水”,我也想像门罗一样写作,但我没法像她一样,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抵达人的内心,像河流冲击着河床上半藏着的石头。

和朋友讨论这本书的关键词,他说是“选择”,我说是“逃离”,可能是因着我心里也有强烈想要逃离的愿望。最后一篇《梁柱结构》,洛娜偷偷跑到莱纳内尔的房间,呼吸着他的气息,想象自己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尖锐;洛娜想要躲开照顾波利的责任,想要躲开波利与丈夫的矛盾,想要躲开波利试图让她想起的舍弃家人的罪恶感...这些,都是让人想要逃离现实生活的瞬间。

还有那些与故事无关的细节,河流、桥梁、森林等等,这些细节让人想到了“有时可能会在春天的人行道上捕捉到的某些模糊的印象——印迹,年前残留的湿叶粘在那儿留下的印迹。”填充细节的同时没有刻意地淡化故事情节,正如她所说的“我想要读者感受到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发生的方式”。

有一件开心的事,《巴黎评论》门罗谈到她和第二任丈夫格里的故事,一个小镇男孩和农场女孩在中年时候又相遇的故事。

门罗说:“格里生活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可能是他七岁到十四岁之间的经历。在那个年纪,男孩子们成群结队在镇子里闲逛....” 一下子就想到了《荨麻》里的男女主角,虽然门罗与格里的初遇是在大学时候,但是《荨麻》里十几岁的男主带着女主和小镇的男孩子们一起玩泥巴大战,一定是从格里那里得到的灵感吧,成年离婚后再次相遇的情节也是。《荨麻》里让我意难平的结局,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完美的延伸,想想还是开心。

最后,约翰·威廉斯说:“我是一个诗人,没有能力直接抵达任何地方”,这需要敏锐的直觉、勇气和努力,门罗可以。

  《传家之物》读后感(九):A room without myself

  

门罗的作品主要为短篇小说。据说她耽于家务,只能在繁杂的家务间隙中挤出时间写作(也许正是她缺乏长时间、安逸的写作环境才能诞生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我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可以从文章中看出来:小说情节性不是那么强,章节之间的承接也不是自然过渡,一般是视角切换或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随意跳跃;并且,虽是短篇小说,但它的信息密度不亚于长篇小说。你不能指望随时随地翻上一页读下去,需要有一个连续的时间段才能品味到其中的韵味。可以说,门罗的小说并不易读。然而,如果你就此投降,损失的可不仅是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说,而是门罗所能带来的你无法想象的至高享受。

《好女人的爱情》作为自选集的开篇全面展示了门罗的所有写作技巧和特点。引子部分描写了小镇博物馆里的一只验光师器材箱,重点在于这只箱子的来历,“此箱于事故中幸存,匿名捐赠者盖亦寻获者,将其遣至敝馆,成其特藏”。简单一句话已让我浮想联翩,够得上一篇小说了:什么事故、捐赠者为什么匿名、捐赠者在哪儿找到它、为什么将箱子捐赠到博物馆。可门罗并没有把这一连串的问题当作小说的主线来解答,而是巧妙地点缀在故事当中触发下一情节,留下庞大的解释和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琢磨理会。

门罗擅长描写女性和家庭,比如《我母亲的梦》真实到惊心动魄。这种真实不是其他作家经过修饰、旨在突出氛围的凌乱,而是相当直接又克制的,因此给人带来极强的冲击力。《雅加达》和《孩子们留下》里写到了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如果性意识觉醒是一座冰山,冰山下面的是曾被压抑的状态,被忽视又巨大的能量。门罗未必经历过一百种笔下人物的人生,但从她对小说细节的雕刻不难看出她对他人敏感、充满善意的共情。

虽然门罗以女性为主要写作对象,但我不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者,至少不是激进的、观点强输出的类型。她笔下的女性不是出走的娜拉,而是出走后又回家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形象与她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可她并非完全崇尚传统女性“照顾者”的角色。她不解决问题,只是尽可能诚实地描写生活,描写那些被忽视的感受,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更同意她的观点,因为尊重女性的本质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这个世界遭受不公的从来不只是某个性别的人,年龄、国籍、口音等等,任何一点都会产生歧视和不公。

也许这个时代已经被某种幸福的假象氧化了。人总是倾向考虑自己以及同情和自己相距甚远的弱势群体,一旦和以前被同情的对象距离缩小却又总是选择性忽略或者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道德上的借口。一条条刺激眼球的新闻也许会激发出“正义”的愤怒,而我以为真正刺激到良心的可能只是一则短篇小说。

  《传家之物》读后感(十):《梁柱结构》期待一场奇遇,改变生活

  

洛娜意识到这是她第二次企图通过遭遇某种奇迹甚至意外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第一次,她成功了。她遇到一个正在寻找合适妻子人选的大学教授,他在寻找“一朵未经雕琢的野花”。年轻的她就此通过婚姻,从生活拮据且蒙昧的小镇家族逃脱,住进充满现代感的独栋庭院,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即将失明的年迈祖母、神经兮兮没有工作的姑姑、在五金店赚取微薄收入的父亲、负担着照顾家人角色的非婚生表姐波利,以及由家人们编织的生活束缚……终于可以就此回避。

现在,她又企盼着什么样的奇遇?丈夫的学生莱昂内尔,一位曾经的数学天才,在遭遇心理疾病后成为神职人员,常来家里探访与她聊天。她能察觉出莱昂内尔从日常现实中逃逸的“停顿”,以及他浅笑中的“隐秘”与“警觉”。他写信给她,“我梦到我骑自行车载你。我们骑得飞快。”丈夫喜欢开玩笑,说男人们痴迷于她。但她知道她莱昂内尔的“私下沟通”与情欲无关。

表姐波利的拜访进一步刺透她原本平静闲适的中产生活。洛娜结婚之后多年,原本更受男生欢迎的波利依然待在原地。留在小镇工作赚钱应付生活,忍受着照顾亲人的苦恼与负担,想要出走却又屈服于责任。现在波利终于攒够了一笔钱,想要投奔自己好运的妹妹。

洛娜无法不对此感到痛苦、甚至恶心。尽管波利是那个在儿时疼爱自己、照顾自己,为自己亲手缝制嫁衣的亲人。但洛娜现在有自己的生活,有需要被照顾的两个孩子,以及不近人情的,有着正常的冷漠与边界感的丈夫。面对波利的无助与哭泣,洛娜拒绝了她。她无法接纳波利进入自己的新世界和新生活。

在与丈夫孩子外出回家的路上,洛娜不自觉想到独自呆在房子里的、被拒绝的波利。她隐隐的不安逐渐变成清晰可感的画面——她那无望的表姐悲惨地在厨房上吊自杀。

离家越近,她对着这悲惨景象的预知就越真实。她开始祈祷,那也是无信仰者最后的稻草。她甚至在脑海里和命运交换。她盘点着自己可以交换的筹码——不能是孩子,那她的健康、她的容颜,或是要做领养弃婴这样的好事……只要能换回波利。

走近家门,命运向她揭晓了答案,她一开始感到迷惑。这是怎么回事?波利正笑着和莱昂内尔聊天。波利亲昵地从她手中接过行李,莱昂内尔笑容灿烂不再隐含只有她能读出的秘密。丈夫礼貌且自然地接纳了波利提供的帮助,像是接纳了波利本人。尖锐的矛盾消融在阳光下,如此普通而让人惊讶的皆大欢喜。

她进一步解读这场交易的砝码。“更说得通的是,她理应要完成的交易,就是继续过现在的生活。”

生活裂缝的闭合也是奇遇线索的抽离。原本莱昂内尔可能会将他们的关系带到哪?原本波利的死亡会将她引入怎样的生活境遇?原本将波利营救回来的代价又会如何改变了她?第二次改变的机会并没有发生,奇遇并没有出现。

她会接受现在的生活。接受作为一个妻子的正常角色,接受生活于梁柱结构庭院的中产平静生活,日复一日,没有改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传家之物》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