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6 00:1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读后感100字

  《心》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一个人的自白

  他死之前留下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罪责。 似乎夏的文里,总有那么个人不断的在自我思索,以及探索人性,我大胆的猜测这个人就是夏的很多种可能性。 似乎K君的神经衰弱最后还是传染给了“先生”,“先生”恨人在金钱面前变得残酷,而恨每一个人,而厌世。“先生”最后做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残酷的“杀害”了自己的朋友。这一切叫什么回事,是文人的自我精神高尚标榜吗,又或者真的是精神洁癖。 K君的精神脆弱让我觉得无尽的伤感,这样一个开始胆敢欺骗家人选择自己道的方向的人,会最后走入精神的困境,这是我觉得有背于常理的,这最后的K的精神崩溃,我无可奈何的觉得是夏的影子,夏让一切按照凄苍的方向发展了。

  《心》读后感(二):こころ

  夏目先生的文字一直都是缓慢,平实,却又厚重的。如同夏夜花火大会上被放了慢动作的烟火一般。

  这也正是我被夏目先生的文字所吸引的理由。也许他的文字风格不会被所有人接受,有人会觉得夏目先生的文字太慢了,粗读一遍看似看懂了梗概却又不知甚解,有人觉得太沉重了,读完只余厌世与丧感。

  但是现实不也正是如此吗。不经意间如风吹拂,好多好多事情就被错过,再也回不来了。

  我不知道先生的愧疚最后消失了没有,我也不知道“我”会抱着什么样的遗憾继续活在世间。我无法寸量先生与小姐的爱情深度,更无法体会友人K怀着怎样的悲戚离开人世。上篇的“我”,下篇的先生,一个仍面对着未知的未来,一个已被早早深埋了厌世的种子。我亦不知道“我”最后会不会受先生的影响,走向什么样的道路。但我知道先生看见的也确是另一种现实,悲伤又孤独的,不被理解的。

  你不得不去接受,不得不与之共存。而后继续孑然在这人世间。

  《心》读后感(三):同性恋感情(非同性恋)超越夫妻感情?

  我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喜欢那个年代的日本作品,时代的激荡引发社会,大众,以及作家的彷徨和思考,压抑的,偏执的,阴郁的,敏感的,晦涩的,沉甸甸地述诸于笔端,压在读者心头。夏目漱石的作品我还是比较喜欢《哥儿》,至少表面看上去轻松诙谐,可能我只是一个肤浅的贪图安逸的文学文盲吧。 有日本学者把《心》看作是同性恋感情(不是同性恋)的代表作,认为先生对与K之间的感情过分依赖,从而感受到丝毫的疏离,背叛时便无法忍受,进而选择报复。因此对于“我”的仰慕依恋,先生始终冷淡,不予回应。他警告“我”说:你千万别太相信我了,早晚你会后悔的,人受了骗总是要残忍进行报复的。当你回想起曾经跪倒在他的膝下,今天你会恨不得一脚踏在他的头上。正因为我不愿将来忍受侮辱,所以现在才拒绝你,而宁可忍受眼前的寂寞。 那么先生最终无法忍受选择自杀,到底是因为夺了K的爱慕对象导致他死亡而产生的自责愧疚压到了他,还是失去了K本身的孤独痛苦而丧失了爱能力导致无法活下去呢?或者兼而有之,那么哪个更重?

  《心》读后感(四):其实并没有很看懂qaq

  很有日本风味的小说,即使是教英文的夏目漱石,现代味道的文字间也会流露日式的简洁和小心,更不用说先生的为人心思和最后的自杀了,充满了日式的赎罪味道。先生把自己当作罪孽的存在,被叔父欺骗,之后却不慎欺骗挚友。他算是窥见了人性的孱弱。因为讨厌自己,所以讨厌世界,于他而言,活着也是痛苦,精神充满孤独,人生是负罪的。可以说他是个懦弱极了的人,但同时他也会比大多数人智慧。冷静而自持。自知是件并不容易的事。小说是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独白,从先生到“我”,在社会的边缘踽踽独行。(先生无法向他人告知自己的故事;“我”与家人之间又何尝没有不理解)而K,简直是过刚易折的人物。结尾最后的殉死似乎让我疑惑而震撼,为什么说为明治精神?明治精神是什么?日式的改革吗?在知识分子中激荡的开放和自由吗?为此殉死,是失望所致,孤独所致吗?小说为什么取名叫こころ呢?日语中的心似乎比中文里的意思来得丰富,精神、灵魂、心思、意图,夏目是想表达一个年轻人在一次懦弱的不慎后心遭遇的无法抵抗的痛苦的阴影吗?

  《心》读后感(五):保有善良才有自我的立地

  

如何把感受和心情描写得入木三分,那才是大师之作。

我们在父母健壮时离家,在父母垂垂老矣时也未必相伴左右。父母照顾了我们最狼狈的时候,我们却未必愿意为他们伸出援手。因为真实,所以太讽刺也太痛心。

我们曾以为自己是正直的人,但我们可能都只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利益当前,没有亲情也没有友情的发声地,让人直直想起那一句“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不曾怀疑先生对妻的爱,但这份爱看上去也没那么值得了。爱情是罪,也只是契机,让我窥见了自己的恶,知道自己绝不是个好人。我们憎恨别人对我们的侵占,却又恣意利用着挚友的信任杀人诛心。不能把握住善良,我们都将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愧疚和恐惧只会把人引向死亡。这一场自缢,看似是赎罪的轮回,但也只是自私的照映。

不要死盯着任何一样东西一件事,世界很阔辽,真的不必要。

  《心》读后感(六):诚实无价

  

诚实,长久以来一直被作为人类最高贵的品质之一,也许可以说,没有之一。

诚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他人诚实,一个是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在于不欺骗,不隐瞒,不陷害,在于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对自己诚实要更难些,因为一个人没法对自己隐瞒自己做过的事情和有过的想法,所以在没有他人知晓的情况下,要能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胸怀坦荡,问心无愧,实在是难上加难。但也唯有如此,方能使内心平静,方能波澜不惊,安之若素。

《心》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因为年轻时一时糊涂做下了错事,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导致接下来的整个人生都活在内心自责的阴影之中,直到最终走向毁灭。

人性可以有多复杂,就会有多脆弱。人心可以多善良,就可以多邪恶。人的一生充满了诱惑和选择,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下一步朝向哪个方向,是人生必经的历程,也是人生苦难的来源。不论我们走着的是什么样的道路,唯有怀着一颗坦荡的心,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才能每一步都走的脚踏实地,心安理得。

  《心》读后感(七):哦多么美丽的一颗心

  用了七天不紧不慢地看完了,初读时觉得好失望啊,有一种"我真的是在读日本文学的瑰宝吗"的疑惑,尤其是第一章,第一遍读来只觉冗长,拖沓,故意吊人胃口,但读到第三章时开始慢慢进入状态,开始觉出一-种平静的悲哀,直到一点点看到最后,觉得内心渐渐被悲伤塞满,好像体会到了每一个人物的痛苦,此时再重读前两章,方觉作者匠心所在。 夏目漱石的书其实完整看完的只有两部,一部是《三四郎》,另一本就是这个,这两本其实有着- -定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明治维新时代知识分子的面貌,从农村来到城市求学,面临新旧两个世界的交替动荡,和对家庭的眷念与脱离,这些都太细致入微,太有力量了,那种苦闷、彷徨、举棋不定,还有- -种新世界冲击之下的逃避,到今天也十分引人共鸣。 标题的"心",是丑陋之心,悲哀之心,孤独之心,夏目把它血淋淋地挖出来给每一个人看,好像在说,"看看自己吧",不由令人想到草东的歌词,"哦多么美丽的一颗心,怎么会,怎么会,变成了烂泥"。其实主人公所面临的,每一个人都会碰到,但"先生"选择了- -种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让过去的阴影永远跟随自己,绝不和解,让自己永远接受惩罚,日本文学中特有的孤独感和凋零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几近病态的美感不得不说读来确实让人难受,但又是那么迷人,引人入胜。 接下来开始看三岛由纪夫的两本书,不知道又将开启一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心》读后感(八):关于人性人情

  感叹类似先生和K所拥有的这种自发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以此为线的内容自然有趣有深度价值。况且夏目漱石确实高明,我和先生,先生和K,先生和小姐,我和夫人,抽丝剥茧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技术层面也比较出色。 我大概也是一个没有所谓世俗道德的人,若是把我换到此情此景,我也非常可能成为叔父或是恶语算计K啊,底线不是没有,可是具体情况下能存留多少就难说了,由此也感到本性之强大,即使受教育规约也依然是本性。 觉得有点奇怪的是这些人太喜欢笑笑不说话了,要想在直言或是迂回之间找到合适的度,真是一回难事,前几日读《金阁寺》与今日的《心》放在一起看,日本男性作家对待人际交往的细腻不弱于女生宿舍的勾心斗角,从学生时代起就有模有样了(笑,虽然他们那时候并不具备尊重看待女性人格的历史条件)表面风平浪静,暗地揣测筹谋。可是我依据自己的经验看,大多数问题真的不适合留着,不会随时间消失的那就是隐患了。 试想把文章内容反过来,如果是K与小姐在一起了,先生也去自杀,那么承担同样罪恶的不就是K了么?倒是先生对朋友真的仁至义尽,对沉迷佛法一意孤行的K处处帮衬,只是K这个后来者木讷迟缓不会读空气,可一遇上小姐就换了个人一样明里暗里打得火热,一脚插进的别人的好姻缘里,又因家庭遗留问题积重难返选择自杀,痛失爱情只是导火索。反观K的自杀,他就没想过因为这不至于的小事,让好友以后的日子里如何自处吗?面对这些男性伪君子和真君子,夫人真的很无辜。

  “我”在文中大概是中介作用大过情节作用,如果续写下去,说说他受先生影响的人生,我是很想再看下去的。

  《心》读后感(九):地狱的甘美

  漱石所经历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动,仅仅“明治”这一个元号,也有不同的含义,明治前期是大肆欧化的时代,欧化是一种必要,当日本人觉得自己可以应付时,外来物就不那么甘美了,明治中后期无疑是国家主义时代,皇国带给人的强烈的压迫感与紧张感,就像施虐与受虐一样令人痴迷,国民对君主充满了感觉,国民对于君主的非理性情感,就像盲目恋爱一样自然,君主崩御引发的震荡感是显著的,时代一下子结束了,人们尚未走出象征世界,仪式就宣布终止了,“明治”所遗留的振颤感,正如落在行人身上的雪花,炫目、妖艳。 《心》这部小说是很好的示例,是一部近代杰作,在此之前没有真正的近代文学,《心》的地狱气质,继承自古代文学,地狱感是不会断绝的。 漱石悲伤地凝视生命,小说充满了悲苦,悲与苦的含义,不是西方人的罪与罚,而是佛教原理的原悲感,生命一开始就是悲苦的,人的存在犹如灰尘中的草木,小说充斥着残忍与绝望,悼念亡人,活着的每一刻都无比贴近死亡。 《心》的末世感,“我”的父亲患上了与君主一样的病症,且无可救药,漱石对于疾病的描写相当精彩,面对绝症的感觉,正如注视着枯石上渐渐消隐的人像,疾病与死亡,是生命的非人道状态,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也由于父亲患的病充满象征意味,死亡本身也变得不太一样了,丧失了对于疾病的恐惧感与忧伤感,反而陷入了一种甜美的感伤——呕吐物是奇妙的,病人如蝉壳般脆弱,濒死的脸就像丧礼上的白布一样在旁人的目光里轻轻晃荡。 “我”努力想要窥探“先生”的生活,“我”是一个偷窥者,偷窥本身让人痴迷,即想要了解一个与自己全然无关的人所产生的不确定感,偷窥往往是徒劳无果的,然而“我”有幸看到了“先生”的遗书。 自杀是源于心理失衡,故友的死、君主的死、乃木大将的死,给“先生”的心里震荡是异常强烈的,死亡的来临就像枯叶坠落湖面,死引发的共感非常新鲜,自杀者必然要被自身所感动,所谓“殉死”是古老而美好的感伤,就像重病之人的咳嗽药一样,引发了一阵甜美的眩晕感。 《心》是关于道别的小说,希望只存在于过去。

  《心》读后感(十):心

  先生和他的妻子之间正如书里所言,绝对算不得不幸,但两人之间却横亘了一道障碍,这障碍,来自先生的心魔,无辜受害的却是先生最想要保护的妻子。先生的心态是,他挚爱她的妻子,不能够失去她,因而不惜以他自认为卑鄙的方式对付了自己的情敌兼密友K,K自杀后,他越发意识到自己的卑鄙,再也不能够毫无芥蒂地投入婚姻生活,甚至,连正常人的日常生活都不能够投入。妻子意识到了丈夫态度的疏离,却一生不得其原因,而先生又在哀叹,这一生中陪伴他最多的妻子,却不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而这又正因为他无法将这痛苦表达给妻子。

  这一切无非来源于不坦诚,不坦诚的表面理由是先生不想伤害妻子纯洁的心灵,不想给妻子的生活添上阴影,但却让妻子承担一辈子不理解丈夫的难过,自己也一生独自苦闷。什么样的选择对妻子好?先生的决定正反映了他对妻子的态度,他对自己喜爱的女性,是一厢情愿地想要保护,想要她生活在美好的意象里,不认为需要拿他生命中的黑暗去给妻子承担,同时大约也不想破坏自己在妻子心里的形象,这真是自大又可怜的一种态度。有了这样一种态度,夫妇之间再怎么相敬如宾,岁月静好,都只是两人心知肚明的假象。

  悲哀的是,大概人生的到处都是这样的假象。小说里“我”的父母,一生相伴,两人之间又有多少精神上的理解? "我"和父母之间,血缘上的亲密也抵挡不住心灵上的格格不入,在父亲快要离世的时候,"我"固然不舍父亲,可是精神上却更牵挂自己的"心灵支柱"——"先生"。而”先生“对"我”,要到了打算自杀之前,才肯吐露自己的内心,但"我"已永远失去了理解活着的”先生“的机会。“我”和密友K之间,两人因探讨学问而有了友谊的基础,但两人之间并没有旁人(比如房东母女)眼里所认为的那样真正的亲密,两人在学问、志趣上相差甚大,称不上真正的心灵相通,之所以是密友,无非是没有其它更合适的人选,在出入上能结个伴,可以满足自己“有个朋友”的心理需求罢了。

  小说里描述的这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全是生活中的常态,但内里透出来的深刻悲剧感却挥之不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