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复明症漫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23 04:4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复明症漫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复明症漫记》是一本由[葡] 若泽·萨拉马戈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一):复明也是一种病

  失明之后又复明的人们,终于投出了空白选票,但这却被认为是一种病,一种因为看透了政治的虚伪,自私和残酷,而被统治者定义为疾病的复明症。

  不论是失明症还是复明症漫记,感觉希望总是存在于人们的善良和自我觉醒中,有人说复明症这本书的结尾太绝望,但其实并没有,卖的越来越快的报纸,偷偷派发的传单,高楼上撒下来的复印件,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医生妻子和警督的死,只会让人们对现有的政府更加绝望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二):光明还存在么

  作为«失明症漫记»的续篇,«复明症漫记»展现了另一个荒诞而恐怖的故事,在政客的眼中,宪法赋予民众空白选票的权力等于阴谋,等于对政权的颠覆,民主的内容只能由政客们来解释,而人民实际的民主权力取决于政客们的定义。萨拉马戈再一次以幽默犀利的笔调,对政府的对权力的贪婪和滥用,执政的荒诞和低效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复明症漫记»是一个一九八四式的故事,相比于«失明症漫记»充满了希望和光明的结果,«复明症漫记»则用暴力抹杀了人性的善良和希望,给出了一个无解的、毫无希望、极其黑暗的结局。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三):复明?什么“症”,哪门子的“明”?

  本来以为一上来就会是前作的后续,继续讲述“医生的妻子”失明后的故事,然而事实证明得了诺奖的作者怎么可能如此小儿科;读到快一半时,我认定这将是部与前作无关的故事,然而之前熟悉的人物转了个弯,猝不及防地登场了,佩服作者的构思。比起前一本《失明症漫记》,即使描述着慌乱,肮脏,绝望,但故事的走向我是一直有信心的,相信结局总会有一个圆满。到了“复明”之后,事情怎么发展,我更加猜不透,也就更加揪着心,并一直有隐隐不妙的感觉。有一种整个沉浸在《1984》世界里的感觉,没有了挨饿,没有了脏乱不堪甚至恶臭难忍,但这里据说患上了“复明症”的地方,依然让人压抑窒息,复明复明,我倒觉得不是“症”,而是根本还是瞎的,为了权势名誉以及种种好处,大众即使努力想睁开双眼,依然免不了被各种手段蒙蔽,偶尔有真正清醒之人,却总被高高在上的手遮着,最后强迫闭上眼睛。为了一些似乎“我们生下来就应该拥有的”,却要不断奋斗到对抗,乃至牺牲……作者的眼睛比以前明亮,心肠却硬起来10倍,希望给的断断续续,似有若无。没有结局,也许有“以后”,有“以后”。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四):人虽有视,未必可见

  作为《失明症漫记》的姊妹篇,在没有读《复明症漫记》之前,我太过于天真的认为两者会有故事上的延续性。由此导致的困惑也一直困扰了前半程的阅读。事实上,两者真的也只有一些情节上的少许交叉,如果想把这作为单独的两本,也并不是不可做到。

  《复明症漫记》明显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好讽刺意味。被民众抛弃后的恐慌,调查幕后黑手不利后的逃避,惧怕民众自主自治而采取暴力,极度猜忌中开始阴谋论妄想,妄想导致荒唐认定所谓的主谋。一系列可笑、诡异、离奇的事件背后,我看到了打着民主旗号的集权、打着公众利益旗号的个人权力、打着法治旗号的专制。小说的结局是彻彻底底的黑色,但是在枪响的同时,却也看到了散发着真想光芒的小纸片。虽然有盲人依然听见枪响却不以为意,但是就如同市政委员会主席和警督一样,有越来越多的人理性之眼的复明。虽然慢,但是还有希望。

  同《失明症漫记》一样,作者继续延续着不用人名个角色时指代,而用分号隔开的人物对话也更加具有喜剧的冲突表现力。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会成为事实呢?人虽有视,未必可见,理性之光,照亮前行。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五):仿照萨拉马戈的手法写了一篇读后感

  我是从这本书的姊妹篇过来的,甲说;我也是,乙说,我觉得这本书比起第一本稍微逊色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挺精彩的的;精彩是精彩,不过这本书前半部分稍微有些枯燥;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是好几次想要放弃了,但是耐心看到那封信出现时,整个人都精神了;那封信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不错,不知道你刚开始看的时候会不会有疑惑;什么疑惑,甲问道;就是在看前面的内容时会不会想这些和复明症有什么关系;对的,直到看到书的一半部分内容,才解释复明症到底是什么,甲说,不过也可能是我的思考能力不太强,没能想出来;我也直到看到解释才懂复明症到底是什么东西,乙说。

  这本书的政治味道比第一本要浓厚,乙说;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甲说;什么书,乙问道;我不说书名,只说那本书的大概情况,看看你能否猜出;好,说吧,我试着猜猜看;那本书是在1984这个年份开展出来的故事,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是那时的口号;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书了,乙说,这个口号让人印象深刻;对吧,这两本书它们故事不像,写作手法也不像,但是它们带给人们的绝望感太像了;我觉得这本比你说的那本是1984年为背景的书更让人绝望;你说得对;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结尾说两个盲人对话的内容时,我感到毛骨悚然,甲说,四年后的人们脱离了失明症瘟疫,但他们依然是盲人;政治蒙蔽了他们的眼睛;说到底,不管何时,保持一颗理性的脑袋思考事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眼睛的人。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六):复明了吗?没有

  花了7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复明症漫记》,去年,一个关注了很久的微信公众号推荐了《失明症漫记》这本书,看了,很好看,主要讲述了一场白色失明症逐渐漫延整个城市,以此为背景,故事徐徐展开。整个城市失明了,政府不再有意义,旧的社会规则不再适用,城市逐渐进入到现代文明规则消失的混乱状态,人性的善与恶尽展眼前,精彩。惊叹于作者的精巧有趣的构思和想法,同时感受了一种新的不是那么容易阅读的写作风格,印象深刻,但因为读着确实也还蛮累的,所以也没有想过要再去拜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前段时间书店闲逛,无意中发现该书居然还有下一部《复明症漫记》,感觉很是惊喜,回家后迫不及待开始阅读。

  不得不说,《复明症漫记》甚至更为精彩,讲述了四年后在一次大选过程中,该城市的大部分市民都投出了空白选票,政府慌了,以此展开整个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我读的很慢,因为写作风格仍是同样的不那么好读,故事又甚至更加的离奇,实在不知道会怎样进行下去,如果不是知道本书是上本《失明症漫记》的后续,也根本就看不出来两本书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进入故事后半场之后,就难以抑制地想要赶快看下去,想要知道事情到底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上本书是无政府状态下对人性的描述,是善与恶对抗,虽然黑暗,最终却走向光明。这本书是对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描述,同样的善与恶的对抗,最终是走向黑暗。

  极尽讽刺又及其写实,直面最真实的黑暗。

  你以为你看的见吗?不,我看不见。我所能做的只是保持我内心的谦卑。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七):白色蔓延

  从白色眼疾到空白选票,《失明症漫记》的故事在《复明症漫记》中仍然在继续,《失明症漫记》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寓言,《复明症漫记》则依然延续了萨拉马戈对人性的剖析,不过这一次披了政治寓言的外衣,之前的主角——医生妻子变成被调查对象,主角是一位警督悄然登场。

  在失明症结束后的四年,政府开始重建秩序,在首都举行的一场民主选举中,绝大数人投了空白选票,民主面临崩塌。政府人员在动荡中再次展现了令人着急的智商,重新选举、撤出城市、制造恐怖、嫁祸他人,政客们用尽了一切办法,结果适得其反,首都陷入到无政府状态。正当政客们愁眉不展的时候,一封举报信让他们计上心头。四年前的白色眼疾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政客们试图将空白选票事件嫁祸给医生妻子,三位警察悄悄潜入城市开始调查此事。最后关头,在人性与道德的边缘,警督挺身而出公布真相,试图拯救医生妻子,挽救自己的过错,但为时已晚,警督、医生妻子接连被暗杀,人类或将再一次陷入失明之中。

  整部小说中,印象比较深的了两个人物和情节:一是市民委员会主席在亲眼目睹了政客们制造的爆炸恐怖事件后,毅然辞去职务与邪恶的政府决裂;另一则是执行政府意志的警督,在他调查深入的过程中,逐渐知晓政府的阴谋,选择与政府对抗,遵从自己的内心、真相以及理性。

  之前《失明症漫记》的结尾就可以看出萨拉马戈对世界的态度从悲观转向乐观,白色眼疾消失的过程是盲目的人类重构理性的过程,而在《复明症漫记》中,空白选票则是人类的又一次失明,但这次人们并没有丧失理性,而是在盲目与理性之间游走,故事的结局则表明人类已经“复明”——重获理性,警督和医生妻子虽然没有活下来,但他们的死会唤起更多人的理性,与虚伪的政府对抗。

  在《复明症漫记》中,萨拉马戈对披着民主外衣的虚伪政治进行了揭露、批评和讽刺,一个声称民主的政府采用的却是并不民主的手段来控制城市和愚弄人民,其实这也是当下世界诸多政府的状态, 人类真正的民主前路依然艰辛,白色依然在蔓延,人类还是盲目的,幸好,他们已经看到了理性之光,萨拉马戈的《复明症漫记》就是这样一本打开你双眼的一本书。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八):“这时候一个盲人问,你听到什么响动了吗;三声枪响,另一个盲人回答说;但是还有一只狗在叫;已经不叫了,大概是因为第三声枪响;很好,我讨厌听狗叫”

  看完了《失明症漫记》后立马开始看《复明症漫记》。因为《失》实在是太好看了,当所有人都换上了失明症,只有一个女人免疫时,整个社会上就出现了资源的重新分配、阶级的重新建立。因为所有人都是盲人(除了医生的妻子),所以失明带来的恐惧与不便,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人这种动物又能够快速的适应新的“环境”,当然那些无法适应的人就在这次失明症发病和蔓延的过程中被环境所淘汰。实在是太惊叹于作者萨拉马戈的想象力、故事的构思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原来以为《复》是《失》的延续,其实也只是延续了《失》的世界而已。同一个城市,只不过《复》着重在描写政治压迫上。由于大多数人在政府选举时投了空白票,政府便认为人们又患上了另一种“失明症”——对民主主义的无视。当局者做了什么?撤离城市,期望通过撤离,使城市出现混乱,从而寄希望于那些投空白票的人不治自愈,迎请当局者回城。但事实并没有如当局者们期望的发生。城市仍然保持正常,甚至更为和谐,除了发生由当局者制造的一起地铁爆炸案。所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一份举报信。由《失》中第一个失明的人写的,检举医生的妻子从未失明,并犯下杀人罪的信。当局者派出三名警力来调查,但调查结果是,其中的警督认清了真相,并没有证据可以起诉医生的妻子谋杀罪,且她与她丈夫和其他6人小组也完全与空白票事件无任何瓜葛。可是,即便如此,警督被谋杀。政府引导媒体将反叛民主主义的罪行的主导人强行加之于医生的妻子头上,并在小说最后,派出杀手杀死了医生的妻子。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写到:“这时候一个盲人问,你听到什么响动了吗;三声枪响,另一个盲人回答说;但是还有一只狗在叫;已经不叫了,大概是因为第三声枪响;很好,我讨厌听狗叫”。这里的盲人,究竟指的是对民主主义、对社会秩序都无视的假盲人,还是想要表达只有真盲人才能听到杀害医生的妻子的枪声呢?我想,这就是作者有待读者自己思考与回味之处吧。最后,似乎萨拉马戈对《失》中为何会引发集体失明症的原因,《复》中为何会引发集体自发性投空白票的原因都无意进行解释,就更让读者好奇,并思考和探究其中可能的原因。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九):人性的叩问

  世间万物自有其规律,而人之人心都最难看懂看透,自以为已经很好相待的那人,却为了金钱,权力等种种诱惑欺骗善心。《复明症漫记》讲述政治利益对人性的拷问,在这样的利诱之下,不改初心坚持最初梦想的人可真是凤毛麟角。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已然是非常难能可贵,抛却为人之良知和底线去害人去倾轧在这本书里描写得比比皆是。幸而,终有保持纯真之心又拥有智慧的人带给读者些许的温暖和希望之光。

  若泽·萨拉马戈是葡萄牙作家,生活的艰辛并未泯灭内心的善良,他用笔写出人世间的乱象,1998年“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其作品《失明症漫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也正是因为若泽·萨拉马戈的作品真实反映了人类社会的黑暗阴暗面,但却又跳脱出这些腐烂,能够带给读者沉思之外的积极力量。

  人与人交错互织、集结军队、暴力武装、政变夺权、疾病肆虐、自然灾害......所有这些磨难都在若泽·萨拉马戈的笔下毫不伪饰的表露给读者,深刻的让读者知晓《复明症漫记》的含义所在: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看透。一本书,让我们换了一个视角,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若泽·萨拉马戈笔下,黑暗是常态,而这黑暗是突出其来的袭卷而来;这种黑暗是浓烈到麻木的存在。对若泽·萨拉马戈来说,在历史的真实中虚构一个逻辑诡异却又让人不寒而栗的能力与生俱来,那些出现过的人物就如同一个个过场人物,只是一个剪影和侧影,看不清全貌,却又荒诞无比。 正是怀着一腔对人类命运的热爱,若泽·萨拉马戈以其近似白描的写法揭露人性之中的卑劣,同时又以点滴微光让读者看到希望。书中的人物众多,读者读到这类人物的言行时,会对若泽·萨拉马戈的文笔之功深深吸引,正是这些描写,更深化了《复明症漫记》的讽剌意味。

  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飞流之中,渺小的微不足道,可正是有那样的人,拼尽全力揭示阴暗的真相,这些人才是让肓从的大多数人看清世间事的人类希望所在。倘若真的有一天,做为个体的人陷入双眼看不见万物的黑暗之中,绝望的情绪会不会让人永堕黑暗。

  人性的善良在若泽·萨拉马戈笔下是件最珍贵的礼物,正是这善良的人性才让身处黑暗中的人类有了走出黑暗的机会,小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病症,而解决这病症在于人性的自律自省。

  《复明症漫记》读后感(十):《复明症漫记》读后感

  说起来非常惭愧,大学期间读书破千卷,文学类书籍大概要占到其中的2/3,中国文学自不必论,日本文学有芥川龙之介、中岛敦、夏目漱石,美国文学有安·兰德、海明威、福克纳,法国文学更是数不胜数,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加缪,连一向不大起眼的西班牙,尚且还有塞万提斯和萨丰这种巨头的存在,然而对于葡萄牙本土的文学,若泽·萨拉马戈是我唯一能到想到的名字。

  若泽·萨拉马戈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出生在一个赤贫家庭,因交不起普通学校的学费,被迫进入技校半工半读,毕业后替人修车、开锁,后以翻译和写专栏起家走上作家之路,而这一切,全靠自学。

  《复明症漫记》(以下简称《复》)是《失明症漫记》(以下简称《失》)的姊妹篇,故事发生在“失明症”过后的第四年,在一次议员选举时,写为抗拒独裁政府,八成以上国民心灵感应,在选举时投了空白票,从此引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政治危机。

  无论是在《失》还是其姊妹篇《复》,人性的善恶及其矛盾都是其一大重要的主题,这无疑是受到了作者早年生活的影响。只有经历过悲惨,才能深刻理解人的弱点。

  《失》将人性的恶暴露无遗,极为残酷,其姊妹篇《复》在这方面稍有收敛,然而却多了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比如说在政府撤出首都之时,政府幻想着“对于首都被抛弃,他们也许会表达痛恨、不满或愤怒,动员起来阻挡撤退的进行(P73)”,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汽车沿各条街道向前开进,临街的一座座楼房从上到下陆续亮起了灯光,电灯,油灯,聚光灯,手电筒,还有枝形吊灯……照亮了街道,照亮了逃兵们逃窜的道路,让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误入歧途(P77)”,政府所想和公民所为一前一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这样的地方在本篇小说中还有多处,比如……

  与《失》将人性的丑陋本质暴露无遗所不同的是,《复》将斗争的矛头直指独裁政府,对其一番狂轰猛炸,毫不留情。一句“做锅的人,就是为锅做盖子的人(P234)”,“掌权者有个一成不变的规则,对于脑袋,最好在它会思考前砍掉,在开始思考之后可能就太晚了(P112)”就说明了一切。

  如果说海明威的行文是电报式的,那萨拉马戈,我觉得用相声演员或者足球讲解员来形容颇为贴切。全篇只用逗号、句号两种标点,短句长段无疑是萨氏行文最为明显的特征。作者仿佛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运用上帝视角解说着一切,将肉眼所见如摄像机一般还原给读者,冷静客观甚至是有点残酷。

  和《失》不同的是,《复》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符号化的,一如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机器一般“规整”。

  (草稿未完)

  ————2018.12.9 日曜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复明症漫记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