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是一本由程修凡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一):让孩子爱上历史课
之前看过一些关于美国的学生上课的文章,关于中美文化和教育方面确实是会有很多的差异。 不过这本《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让我了解了更多, 相比之前我学过的历史课, 这位老师更多的方式是让大家参与进来,带有批判思维方式的去审视历史事件。
作者到美国之后的第一堂历史课,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让大家提前准备,成为课程的参与者,每堂课都会有作业纸会发到每个学生的手里, 这些作业上的内容可能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很熟悉, 那么这些名人之前讲过的名言你觉得有没有道理,站在审视者的角度来说, 这些句子,你同意吗? 有哪些见解。 中国的高中生到了美国的高中之后,对于之前这些课本上都出现过的句子,怎么去审视和提出自己的见解确实是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比起灌输式的风格, 这种风格更加让人觉得很有挑战。
教师的布置也不是一排排的座位, 而是课桌围成一圈,大家上课的时候可以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家带着作业纸上要求提前预习的内容讨论,分组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 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每一节课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样学历史孩子们才更有主动性呢。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二):学习历史对我们的意义
豆瓣er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两极化,而它是我为数不多的从头到尾认真读完的非虚构类书籍,看完第一个感想是:好在美国孩子不是都那么用功读书的…… 这本书内容很特别:是个初三男孩跟爸妈做交流学者,去美国读了一年书,回来整理他的历史选修课资料 而形成的。内容包括:老师讲义和资料、具体课堂笔记和上课流程、自己的作业和相关思考,以及运用老师所传授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历史文化比较研究实例。 本书重现了若干年前《美国语文》给我的震撼。后者只是小学水平的教学内容,而本书里灯塔国对14岁的孩子已经提出了能让国内本科以上学历成年人都倍感压力的问题,比如1968年全球范围的抗议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影响。ok 类似的问题可以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找到,并同时找到标准答案——这就不叫批判性思维了。美帝那个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1000多页,即使这样,所有问题也得自己去搜集资料,运用老师教授的方法去筛选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如果你要解释一个词汇,那么这个解释需要包含what-why-how”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辩证的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变得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令读者对灯塔国的教育环境心生仰慕的话,最后几章小作者用美帝自己的方法分析美国历史书中反映出的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和做法,足以打消读者在那里久留的念头。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三):走进美国历史课
“同学,你大学有什么计划吗?” “朋友,你今后有什么规划吗?” “兄弟,你工作有什么目标吗?”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啊,我真的不知道。” 这些稀疏平常的问题抛出来问现在的大学生相信没有几个人可以明确的回答出来,毕竟大家都是“佛系”少男少女。这种对于自己人生规划的事情大家都没有明确的想过,有几个人还在坚持儿时的梦想呢。对人生规划这堂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生活,四年大学生活的课堂并没有教过我们不是吗。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学在高中之前大家学习都很辛苦,大学生活大家都只长肉。我们只要按照老师的模式来就可以考很高的分数。当然并不是这种学习方式就不好,这种方式更适合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就带你走进了美国中学课堂,让你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作者程修凡,1999年生,高三在读学生。18岁的小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并不是讨很多人欢心,但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我还是建议一读的。书中的内容是作者在美国加州一所学校就读时,整理的历史课的学习笔记并撰写成书,他也为读者开启了一场批判性之旅。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讲了历史老师的讨论型课堂。包括了八个论题,每个论题都介绍了老师是如何引导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思考去学习。下篇是学生的历史项目研究。 美国的历史课堂并不是一味地板书传授,让你记让你背,他们不仅注重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还引导学生读图读历史,因为不仅文字在叙述历史,各种视觉资料也在叙述历史并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他们每堂课的“画廊行走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的帮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虽然我们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出国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来了解国外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四):书摘
野蛮人令我们心神不宁,他们属于非我,他们不会说我们的语言或者“任何语言”,我们鄙视他们、侵略他们并杀戮他们,我们又同情他们或羡慕他们。我们向往他们的天真和活力,我们称他们为野蛮人,但其实我们比他们更野蛮,他们相貌酷似我们,这令我们心生不宁、想入非非。他们以双重身份交叉出现在我们面前:种族上的他者和土生土长的贱民,这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些群体——被征服的异教徒和野蛮人、爱尔兰人、巫师、妓女、穷人、犹太人等等。
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是美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居住着白人、非洲裔、亚裔、混血族裔、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就是一个“世界村”,在美国用来交流的语言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民族语言,在这样一个“世界村”里,种族冲突与暴力自然成为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
“最坏的事情不是坏人做坏事,而是好人保持沉默。面对不公正,很多时候人都倾向于选择做bystander,这样就没有人去制止暴力事件,导致暴力扩大升级,如果有upstander,就会减少不公正。‘Upstander’是个生造词,可以指个人、群体或国家,这些个人、群体或国家目睹不公正的时候,会选择做一些事情来阻止或预防不公正。”Mr. Buccieri一边说一边发放资料。资料有两页,一页是阅读材料,一页是问题清单。
沃斯威胁如果有人敢散布“烧人”谣言,那他一定会被送去集中营。整个小镇的人都听从了沃斯的话,他们从来不敢打破沉默。
1940年春天,德军攻占丹麦。丹麦人十分愤怒,开始用各种方法抵抗纳粹,比如当间谍。1943年丹麦政府得知了德国的一个计划——放逐丹麦的犹太人,立刻把这一情报通告给犹太人社区,让犹太人在逃到邻近的瑞典之前先藏起来。当时瑞典没有被德国占领,对犹太人来说是安全的。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五):批判性思维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真的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由“小朋友”写的书了,毕竟林嘉文写《当道家统治中国》的时候也没有很大。但《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是特别的,他不是像前面那本书那样去阐述历史,它的内容中更包含了一种我们面对某一历史事件时的思考方式。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似乎正是现在的学生所欠缺的。大家好像都把老师奉若神明一般,老师怎么讲,大家就怎么学,很少听见有什么不同的声音出现过。
但在《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一书中。我们会发现,即便是面对纳粹人对犹太人的态度,课堂上依然允许质疑的声音存在,但在中国学生看来,当时的德国完全就是错的。是不正义的,是邪恶的势力。
这种批判性思维,用现在的话说叫做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用中国历史上的古代哲学来看那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提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简而言之就是物极必反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正是借由美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来阐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和用这种思维方式上课与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体上来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更加精彩,因为老师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教育意义而言, 也是十分深刻的。
如果只看书名的话,就会觉得《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是一本由美国的特级教师就美国历史或者世界历史中的某些著名的事件进行的探讨,得出一些新颖结论的书。但真正读过内容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当初在美国学校留学的中国学生根据自己当时的课堂经历写出来的课堂笔记。
由于在当时受到这位著名历史教师的启发,作者似乎也开始意识到对于历史来说,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你看书中的那些表格,每一个都十分的详细。并且作者对于批判性思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的心路历程是值得我们去参考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能够让你意识到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一份批判性的思维,是我们能送给我们的后辈最好的礼物。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六):自我反思
我很喜欢《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是一本能让人看的进去的书,等我看完翻到最后的时候,发现作者是1999年的一个少年,很震撼,这应该是我目前看的书中,作者年纪最小的一位,以一个学生的视角去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之前只是听说过,去美国念书的小朋友,老师会布置题目,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收集资料,表达自己的看法,去写论文,我记得自己在那小学每天就是语文数学课,那时候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很偶尔会有体育课还是数学老师代课,初中之后音乐美术课倒是会上,但是并没有对艺术方面有更深的理解,我记得有画过正方体,有学过唱歌,体育课也只是跑跑步,然后自由活动。
这本书比较系统讲述了作者的历史课,并且强调“学习批判性思维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很有道理,还有提到教师会通过艺术、文学来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因为艺术作品也是体现历史的一面镜子,有些时代我们不会去经历,只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得到。
我是理科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这本书中老师上课的方式,我没有遇见过,我印象中的历史课,就是根据课本适当发散记些笔记,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到大的学校都不太好,老师希望多教一些,但是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探索,然后长大了,我需要的也仅仅是接受知识通过考试,一边阅读这本书一边思考,应该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看待问题,怎么样去更加客观了解事实,我喜欢书中开篇的,“午餐打架事件”,从每个人那儿得到的事实不同,但是没人撒谎,大概是立场不同。
对于历史事实,不同的人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同的,用批判性思维方式,也告诉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偏听偏信,书中还提到得到某些概念,要去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想到的事情,好像从来没去想过,一直都是你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认为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改变不了,是没有意义的。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对我的帮助很大,原来我的眼光是这么狭隘,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去想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七):学史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你们高三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呢?大多数的回答都应该是在学习、在奋斗、在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尽心竭力吧,至少我就是这个样子。我的高三被上课、考试挤的满满的,看课外书?那需要偷偷的进行。早恋?我在试图围观。学习?那是每天都在重复的常态。出书?怎么可能,这和在校学生有什么关系吗?虽然天才、神童这样的人物是存在的,但对于大多数的芸芸众生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这个叫做程修凡的男孩做到了,他把自己初三时候在美国学习历史的经历以文字的形式原原本本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美国特技教师的历史课》这个标题初初读来,容易错以为是由美国特技教师写作的,实际上这是一个站在学生视角对学习过程和方式、方法的解读。最显而易见的一点,从中我们能够轻易看出国外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可以戏称为填鸭式教育,而书中所提倡的则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和运用。书中的那个历史老师会以日常生活中的话题为引,逐渐深入课题核心,让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中跟随老师的节奏共同思考和探索。还有一点难能可贵之处,就是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不会局限于任何权威,历史可以质疑,名人得出的定论也并非就是不可推翻。所以经历过这种学习方式的作者,在初三时就敢于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存有质疑。这种敢于存疑的态度,放在我们放下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全书划分了上下篇,上篇侧重于对作者对于授课内容及相关情况的记录。这其中有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有作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这些内容的表述,相较于历史情节,让我们看到的更是一种有趣、有效、培养学习能力的教育方式。下篇则是侧重于在这种学习方式下的成果,作者敢于质疑、敢于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能够拿出与努力相匹配的成绩与成果。在他并不漫长的美国学习时间中,他也努力在学习中探索与中国相关的领域和元素,他所获得的成果,是很多和他处在同样年龄的孩子们远远无法达到的高度吧。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作者在小小年纪就获得这种思维方式无疑是莫大的优势,而他在书中对于这种批判性思维养成方式的说明,让我们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受益颇多了呢。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八):纯粹吐槽,考虑到批判性思维所以还提到了这本书的可取之处
打开塑封之后,我先看了作者的介绍,然后整个人都惊呆了。这居然是一本由一位1999年出生的高中生写就的关于他在美国上的历史课的作品。原来还是抱有蛮高期待的,因为以为是一位美国特级历史老师写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美国历史或者也是他的视角下关于历史的思考。然而只能说然而,似乎被忽悠了。这就是一本高中生的历史课笔记。
书中的内容就是自己在课上的记录以及课外的个人思考,借助其他的作品,似乎更像是一篇论文,并且是一篇冗长日记似的论文。里面会提到历史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分组讨论内容,历史课的上的问题,还有大量的引用。这位“可爱”的小作家还讲到了老师ppt的内容,黑板上写的东西,就是一场历史课的还原。内容杂而无趣。笔调太乏味而稚嫩。当然不是说这位作家水平低,也不是说我会比他好,只是单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发表的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我其实本来挺喜欢critical thinking这方面的内容的,在大学的时候喜欢的英文老师也曾专门开设这个主题的课程——mind maps,受益良多,也是美好的回忆吧。
然而这本书又让我失望了。
不过,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美国高中历史还是有和中国高中历史一致的内容,或许,作为历史老师可以看看,作为实验课堂教学,但是也不宜完全学习,毕竟中国学生适应了中式教育,以及应试需求。如果学生看的话,或许也能作为兴趣培养,但是实际作用并不大吧。仅仅能作为教学方式的交流,毕竟作者还原了课堂现场嘛。
如果把书中他自己的语言和引用分离,我想他真正自己的表述应该不多吧。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我也不喜欢书中的排版和格式。感觉是一种拼接式的东拼西凑。这不是一条裙子,我不喜欢他参差不齐,“色块”相撞。
这本书对于个人来说,唯一的亮点是封面上的那句话:你可以不当历史学家,但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高中学历史的时候,老师也在训练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很多的题型也是在强调这一点。这已经深入高考历史的肌骨了,所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非亮点。
我很喜欢我的历史老师,但是无奈历史学的并不好,不过依然热爱。我还是继续去看看《丝绸之路》。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九):如何读史才能够明智
虽然当年上高中时历史课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但是文理分科时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学理。原因就在于我实在是不能适应历史的考试方式。我喜欢读有关于历史的书籍,听历史老师讲述那些历史上的逸闻趣事,但是却接受不了传统历史课本的授课方式以及考核内容。
细想一下当时的历史考试内容,无非就是年代、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意义。要点什么的的老师倒是给你都罗列好了,就像是吃饭有人都给你嚼好送到了嘴边,你只管往肚子里咽就是了,死记硬背或许拿不到好成绩,但是你若是不经历一番死记硬背肯定是拿不到好成绩的。相比之下反倒是数理化更灵活些,记住公式定律,学会举一反三就好,再难啃也比死记硬背要强。
对于国内的教学体制以及考试机制,这些年不知有多少人在吐槽。都说读史可以明智,可是这智不是单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明的了得。
学过历史的人不可能都成为历史学家,但是应该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或许是因为国情不同的缘故,相对于来讲,西方一些国家的教学方式看起来要比我们的轻松许多,也更加实际许多。《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从书名上来看应该是讲述美国的历史老师是如何给美国学生来上历史课的。它的副标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由此可见历史不应该是单纯的只凭借记忆力去学习的,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想象自己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查阅了解各种史学资料,探寻历史的真相,最终得出属于自己的一番结论。这样的历史课,上起来是不是会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总结能力并且显的更加有趣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吃别人嚼过的东西有啥滋味,当然还是自己大快朵颐一番来得痛快啊!
此书中所讲述的历史课的上课方式,以目前通行的教学大纲来看,或许并不适合当下的考试制度,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可读性不强。其实恰恰相反,这本书的可读性还是相当强大的。就算是你的历史老师不能够采用这位美国特级教师一样方式来为你授课,至少你看过此书后可以自己试着用书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来自己分析历史课本上的内容。
毕竟在当下,有时候思维的方式比学习的内容更加的重要。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十):把思维力量带给你的孩子
作者程修凡99年生人,真的有点吃惊。
都是在学习、研究历史,美国人和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式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有一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很多人指出,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更像是填鸭,学生不知道自己独立思考,更不要提能够对事物提出批判了。而地球另一端,美国人却大力提倡批判性思维。
而这本书,就是讲美国人是怎么把批判性思维用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上的。
首先看到的是美国特级教师丹尼尔·布切里和作者父亲程平源所做的序。丹尼尔认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历史,而是如何研究历史。用我们的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认为,我们可以不当历史学家,但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
而从程平源先生的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书作者程修凡,发现美国历史教科书在二战亚太战场方面忽略了中国主战场,并因此开始了探究。平日里,他也保持了很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更重要的,是父母对他的几乎100%支持和鼓励。这是很多中国家庭做不到的。
早就听说国外的课堂生动活泼,但是没有想到这位历史老师,竟然用一桩“午餐打架事件”作为第一堂历史课的开场白。
先想想如果我们是校长,会如何处理这种事件吧。
午餐时间,餐厅,学生打架,作为校长的你为了查明真相,询问了很多当时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但是对于你的问题,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事情发展只有一个,有不同的答案,说明有人说谎了吧。大部分人会这样想。
但是,他们都没有说谎呦~
那是他们对事件的观察和描述出现了偏差吗?
是的。事件的发展过程自然只有一个,是属于绝对客观的存在。但是目击证人给出的答案,再客观,也做不到绝对客观的。
这就像历史一样,史书注重事实,但是史书编撰者的身份、立场、角度会对同一件历史事件有不同的描述。就像前面所说的二战亚太战场。如果那本书是中国人编写的,他肯定不会忽视中国主战场的。
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一直牢记这一点,对掌握批判性思维是很有利的。
美国特级历史教师的课,是不是和我们的课堂很不一样?
也许我们不能把孩子送出国,也不会遇上这样的老师,但我们可以自己习得并教授孩子批判性思维。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