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列家书》是一本由[美]玛丽莲·罗宾逊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列家书》精选点评:
●我在想,等你到我这把年纪的时候,也许和我一样,想记录下自己一生中的某些经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立在历代文明废墟上的一个小小的文明”,比起神或上帝或明君或其他的容器,我更相信善良与爱。它们温柔长久,是道德本身,生活废墟因而得以延续。
●2019年读过的最后一本书。无法形容它带给我的超越语言超越表达的感动和力量,进入到灵魂更深更高处。
●记得在99读书人打折的时候5块钱入手过07版本,现在新版定价居然要59?这个涨幅快赶上房价了。
●我看的好困顿好困惑…有朴素的打动我 但是我知道我大概错过了98%的深意…
●“宗教如此深刻地与个体的思考和经历缠绕在一起,它和意识本身一样无法穷尽”。它的挥洒自如、娓娓道来,无法模仿,更难以想象,信仰和基督教教义,可以如此严肃、深邃、动人。
●“这个凌晨,被月光照亮的世界宛如一个久远的、无法追忆的熟人。这个熟人,我一直想待之如友。 然而即使有过什么机会,也已经擦肩而过。” 从没有一本小说让人这么可以深邃地思考存在。感谢李尧老师的译本。
●她真的好温柔 字里行间都是温柔 是可以把人们吸进去的温柔~ 那里面有明亮 有圣洁 有寒冷 有孤独 也有慈悲和体谅。这些使得思想深邃又迷人。“我也将在流逝的时光中闷燃,直到再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坚定而慢。
● 暮年牧师写给儿子的信,回顾一生,你未曾长大,而我已经老去!
●《纽约客》上有一个关于《基列家书》的书评,作者是一位来自爱尔兰的无神论者,并且因为天主教在爱尔兰的丑闻,对基督教充满成见。但是作者深深的爱上了Marilynne Robinson的小说,作者说如果你喜欢她的小说,就会喜欢她的每一句话(这是真的)。Marilynne Robinson是一位加尔文主义者,她在两方面深深地打动了这位爱尔兰无神论者。第一,她的写作展现出了受造的世界所折射的神性的光辉和圣洁。第二,作者展现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彼此体认、接纳、饶恕。作者说,我以前听到的基督教的声音可能是错的。
《基列家书》读后感(一):美国价值观概览
这本书作者很传奇,年少就因首部小说成名,但之后20多年没有再写小说,而是搞哲学去了。21世纪初再回文坛,以基列系列又拿了一堆大奖,本书即获得普利策虚构类文学奖(基列三部曲还有《家园》、《莱拉》)。
本书以一个行将就木的美国俄亥俄州小镇牧师给自己年幼儿子的遗书为题材,通过老人的回忆,浓缩了美国近代史,把美国废奴,平等主义,个人的迷失与救赎,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历史、宗教串了起来。
也许是因为书中主人公祖父的废奴奋斗过往,本书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极度推崇,自己当上总统后于2012年向作者颁发了国家人文奖。想理解美国价值观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很短,我一天看完了。
女性作者心理细腻,虽然用的词不难,但把老人的内心世界、看世界波澜不惊、略带悲伤的感觉写的非常好。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基列家书》读后感(二):基列家书
《基列家书三部曲》刚看完第一本《基列家书》,看第二本它的平行姊妹篇《家园》才发现作者在第一本埋了很多伏笔,都主要写人物的内在体验,七十六岁的老牧师给他七岁的儿子写的“家书”,通过叙述他家族的历史,或是当下正发生着的事,在他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统统都展现了出来,虽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但就像书的翻译李尧老师说过的,恬静的背后,蕴藏的却是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感情,剖析着自己,思考生命,思考存在。从老牧师的视角出发,心里不自觉的蒙上一种沧桑之感,书里有一段描述:很多将要去世的人会问老牧师死是一种什么感觉,即使他们亲自体验那种感觉只剩下一两个小时。摘抄了很多喜欢的句子:
你对某个东西可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实际上又一无所知,一个人可以熟悉自己的父亲或者儿子,可是他们之前除了忠诚、爱和相互不理解,什么都不存在;
那些能看透你的人,永远都不会公平地对待你,因为他们永远不相信你为使自己变得更好而做的努力;
我们无疑都是生活在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废墟之上;
我们生活在这里,受到非常古老、非常偏狭的观念的限制;活足够长的时间超过你可能经历的苦难是值得的,这是另外一个你为什么必须珍爱健康的理由。
把作者的思想融合自己的思考不自觉给自己增添了一份沉稳,去分析人性背后的善恶美丑,你认为的所谓正确或许只是你所认为的,同时从一个年老父亲的角度对年幼儿子的期许与担忧,思考应当如何面对生活。
《基列家书》读后感(三):瞬息中照见永恒
虽然玛丽莲·罗宾逊的宗教我还是隔着,但我觉得读者的时候我自己变成了老牧师。我似乎看到了垂垂老矣的我沉默地坐在摇椅中,连那只老猫的重量都让我不堪重负,频频地把它推下去。
我总会老的,我怕我老了后还依然没有老牧师的感触。我怕我错过一个老者对我的告诫,而后成为了他,再徒然地告诫后人。
所以我在想,老牧师要告诉七岁的儿子什么,老牧师要告诉我什么。
人生一瞬,我桌子上的书的作者全都做了古,一代代的人像是离离原上草,不停歇的枯荣代谢。这么一本家书中,要离世的老牧师写了他的父亲、祖父,一个要离世的人,写了两辈已经离了世的人,却是在向一个七岁的儿子叙述这些。我们这代人听到祖辈回忆他们的过去,五六十年前的事情,听起来像是很古老很遥远。牧师的儿子又何尝不是我这般,世事变化,如河流一日干涸,谁能抓住别人的人生,谁能理解他人。我几十年的生命注定平凡地转瞬即逝,历史不会记载,我的子孙也会与我相隔。
让别人记住是徒劳,那些人类历史中的隐者,个人的意义还在个人。
老牧师一直用上帝的眼光看这个人世,上帝是什么样的眼光?爱和美。小说中很多镜头因为爱和美的注入,一个眼神一个场景成为一幅画的定格。他看到他儿子桀骜不驯、恼怒而严厉的目光,这目光和他的母亲的一样,他说,将来他一定会怀念这目光。母亲和儿子一起吹泡泡,老猫高兴地发狂,五光十色的泡泡升腾,欢快的笑声传来,这情景难以形容。月亮和太阳一般大,在大地的两头形成一条直线,祖父的坟墓就在这直线中间。连陌生人的笑闹,老牧师也觉得美。他却说自己不能分辨美丑,把人们认为丑的作成了美,不是他不懂美丑,而是因为他不再是世俗的美丑,是造物主从天上俯看生命,是从一瞬中照见永恒。
我们平凡的人生也是神圣的,我们也是上帝的爱子。
《基列家书》读后感(四):关于爱和信仰的温暖家书
本书是一本父亲写给未成年的小儿子的书,年老后的婚姻和幼子可以说是意外之喜,所以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充满了无限的爱意。为了给他们,主要是儿子留下一点东西,牧师埃姆斯把自己家族的经历和自己在神学上的思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都写在了书中。
家族方面,埃姆斯的祖父和父亲,在是否采取暴力手段支持废奴主义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二人一生不和,在宗教信仰上都走进了不同的教派。祖父认为是上帝通过异象明示自己要支持废奴主义。不过,这个“异象”很可能就是他个人强烈的信仰支持下的良知的显现。他为了帮助他人,会把家里任何东西拿出去给别人,导致家里有时吃的、穿的都不够。埃姆斯的母亲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有时只能让小孩子把好的衣服穿在身上,防止被拿去送人,钱更是想尽办法藏起来。对于这样一位道德感极强的人,看到上帝让自己去帮助奴隶地异象是十分理所当然的事情。父亲则无法认同祖父穿着带血的衬衣,别着手枪站在布道台上的行为。二人平时互称“牧师大人”,已然无法交流。但祖父在外地去世后,父亲还是带着埃姆斯历经艰险去找到了他的墓地,扫了墓。
埃姆斯本人长大后则成为一名老实本分的牧师,受当地人尊敬。在妻子难产去世后,一直未婚,直到在六十七岁遇到了现在的妻子。他的很多神学思考都是出于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在与自己同名的教子回归后,这种反思在两人的冲突与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小时候顽劣无比的教子,长大后变得如何,埃姆斯不清楚,但还是按照以前的印象,无法隐藏自己隐隐的敌意。敌意这个词可能严重了一点,应该说是一种疏离感,不想接近,不想从积极方面思考与对待的感觉。两个人在彼此不断地试探中逐渐靠近,最后埃姆斯得知,这名教子已经有了黑人妻子和儿子,但在当时严酷的种族歧视环境下,生活十分艰难,还是在努力抗争。埃姆斯为他做了祝福,两人心结终于解开。
本书中提到的历史,作为背景,在影响着很多人的命运,至少埃姆斯的父祖两代人、自己的教子都无法摆脱其影响。但如果要说历史也是一个主题就过了。
相关神学的问题,了解基督教的一些教派及大致的主张可能会觉得更好看一点。
最后关于评分,个人感觉是可以有四颗星的,但四颗星代表的“推荐”两个字却让人有点犹豫。本书的行文是散文的风格,也没有特别清晰的故事脉络,读起来不像故事类小说那样顺畅,而其有意思的点就在于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这种风格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可以给个三颗星,“还行”是肯定够得上的,至于阅读以后的个人感受,就因人而异了。
《基列家书》读后感(五):看见光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 连绵密集的雨丝日夜织成一大张一大张的网 笼罩着整个天空 不曾想过,会在这个时候读到《基列家书》 这个时候指的是原来说好的约定都好像随风随雨随晨露散去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偶然的 读到了《基列家书》三部曲 《基列家书》、《家园》、《莱拉》 从不曾想过,故事可以这样讲述 三部书连在一起,好像一个水晶体 几乎不停歇的读完了这三部曲 读的时候,有时候想起《灿烂人生》 有时候想起《人生海海》 在一整面墙的书柜上 都无法找到一本与她媲美的书 对信仰,对命运,对恩典 对苦难,对幸福,对救赎 对父子,对兄妹,对夫妻 没有任何一本,比她给我带来更大的安慰 曾读《灿烂千阳》《白夜行》《人性的枷锁》等而受她们对命运的顽强而感动 曾读《人生海海》对苦难对恶与善,对真相与表相,而沉思,而不解,而害怕 但《基列家书》这三部,在绝望与苦痛的交织中让我得安慰 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像作者说的乳香 Marilynne一定是一个信仰非常纯正持守真道的基督徒 她用一个水晶体的故事,处处不见却处处见到那位至始至终都在的悲悯的上帝 无论,在怎样的绝望和伤痛中 在《家园》里,老鲍顿说: ”或许我正发现自己原来不是自认为的那个好人。我现在没有力气了——耐心很耗心血的。还有希望也是。“ 写尽了一位父亲,对自己最爱的儿子 爱而不得,救而不得,拼尽全力 用尽几十年,伤透了心蒙上伤痕继续伸手,又被拒绝被伤害 在生命的尽头,终于因为自己再也没有时间而对爱子发火了 老鲍顿另外一位儿子,出色的泰迪匆匆回家时 老鲍顿伏在泰迪的肩膀,当着杰克和格罗瑞的面,痛哭流涕: “太不容易了!泰迪。我早知道会不容易的,可是太难了!我太老了!” 杰克微微一笑,脸色苍白。 《家园》里老鲍顿、Glory或者杰克 都在耗尽心血的在等待寻找“希望” 或者像老鲍顿一样,勇敢的英勇屡败屡战的等待 或像Glory静静地隐忍的反复诵读《圣经》的寻找 或像杰克,不承认自己在等待希望,因为他觉得希望是最可恶的东西 可是,最终,好像我从小到大的经历一样 唯一不相信希望的杰克,最后得到了希望 只有他得到了 他得到了他的妻子与儿子,不管见没见到,他拥有她们 老鲍顿临终时,身边仍然没有杰克 Glory只能留下来照顾这栋房子,一个人 《家园》啊,世上还有哪儿比家园更加亲切,为什么他们都觉得像是流放之地? 译者应雁说,这部最悲伤的故事,即便伤痛不能痊愈,却仍有乳香舒缓安抚 在前面两部的书里,总会有一个安静的女子,叫莱拉 她安静,不语,但脸上写着经历,满有力量的给人安慰 好像配角,但却是每个人的链条 她开启了老约翰牧师的活力与活着的快乐 她给予了格罗瑞足够的安静的支持 她给了杰克唯一感到安全和被信任的眼眸 可是翻开《莱拉》自己 除了疼,就是疼 除了遍体鳞伤,只有遍体鳞伤 仿佛天地之间只有她一个人 孤寂寂的世界,只有她自己 她漠然的,坚韧的,孤冷的 赤着脚,衣衫褴褛的 一步一步,在这苍茫的大地走着 直到有一天,她在天地间走到了基拉 在一个下雨天,走进了老约翰牧师的教堂 那个多尔和多恩从小就告诫她,那是个骗人钱的建筑 她被烛光吸引,走进了教堂,走进了讲坛上老约翰牧师的眼睛,和心里 《莱拉》上半部,是悲伤是绝望是痛苦是孤寂 仿佛世界只有苦痛,没有未来 没有上帝,没有眷顾 但转眼之间,在一切的不可能中 那个赤脚的衣衫褴褛的寒冷的莱拉 像当年被多尔抱进怀里一样 她再一次被轻轻柔柔的抱进了老约翰暖暖甜甜的家里 她警惕的,决绝的,像小偷一样生活在老约翰的房子里 她想要努力过一遍,把这一切用感觉偷给她的多尔 莱拉引用了圣经的一句话: 在他们头以上的穹苍之上有声音 头以上的穹苍之上,是有声音的 那是上帝 他一直都在 但是 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 ………………………………………………………………………… 读完这三部曲,就像看到一个立体水晶体 从三个角度平行的看到这个故事每一个人 在《基列家书》老约翰的信中 看到老鲍顿的直爽,看到格罗瑞的贤惠 看到杰克的不可理喻,看到莱拉的完美 看到老约翰的自私狭隘 镜头切换到《家园》老鲍顿的房子里 从房子里看到老鲍顿爽朗下的伤痛 看到贤惠格罗瑞的难堪 看到坏事做尽杰克的真心 看到莱拉的安静体贴,看到老约翰的睿智 翻开《莱拉》的回忆录 看到这个安静女人眼睛里为天的丈夫老约翰的爱 看到像安静大海里曾经的波涛翻涌 我完全被Marilynne收服了,她有怎样的成长和思考,能这样透彻的写下这个闪耀的故事,水晶一样通透的故事 让我得以透过水晶看到折射在空气中的光 一直存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