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古江河》精选点评:
●将世界的中国,东亚的中国,内亚的中国,中国中的中国,一路写来,条理很清楚,赞!
●如流水 读完似乎像一本高中历史教材 倒是简单
●辅以世界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观中国史,中国文化是兼容并蓄、内发修正的国族文化,更是万古江河奔腾入海的“天下”文化
●长是真的长,不过校长的荐书的确是大气磅礴的。有这样文化史的国家,也仅仅是中国了吧。
●许先生的代表作,把中国历史中的重要节点从政经文进行剖析还与外国同时代进行比较,受益匪浅值得一读再读。
●当中国遭遇外来异质文化时,往往能够兼容并蓄,吸其精髓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而长期独霸的西方文化始终带有浓烈的排他主义。这就是为何西方的预言往往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世界末日,地球毁灭之说;而中国的像推背图那样的谶纬之学却是极其乐观地天下一家,走向大同世界。作者文末的忧思,我们应该时刻警醒,保持文化的自信。
●一本关于中国通史性质的书,作者有意与以往史书区别,在长江与黄河流域上着墨,但最终仍无法跳出朝代更迭的框架,时间序列使然,想法很好但实际实施太难。书中各时代刻意将当时中国历史情况与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历史做对比,很有意义,此外,很多总结论述颇具启发意义,尽管整个阅读过程经历了兴奋,疲倦再到兴奋的过程,总体上阅读体验很棒,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兴趣,引人思考,值得推荐
●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中原与边疆、南方与北方、他者与我者,相互作用构建一个共同体。“中国”之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古代部分突出了考古学的作用,中世和近世强调比较分析,明确当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变动的原因。简明清晰的中国通史。常识普及之功。
●定位略显模糊,有点鸡肋。473页,“乾隆六十年(1795),一般认为是清代的盛世”,括号数字为误标,应为1736-1795,非指一年,指一朝也。
●经清华大学校长推荐,许老的《万古江河》今年火了一把,总体来说,许老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研究确有一定的深度,对整个中国史的书写,节奏感掌握的很好,侧重有度,五千多年的历史,压缩到五六百页,这种对重点的把握和取舍,确实令人佩服。本书的书写角度,也另辟蹊径,从文化,生活,经济,社会等方面切入,反映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最令我触动的,还是这种整体的历史感带给人的思考,我想邱校长推荐的理由也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有一种宏大的历史思考观,通过书引,纵观古今,能对当代乃至未来有着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但,历史类书,许老也没能跳出俗套,更多的还是史料的堆砌,缺乏作者的一些思考和引导,同时,书中许多典故,并无注释,注定了此书受众难免狭窄。然,瑕不掩瑜,《万古江河》,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万古江河》读后感(一):万古江河
内容丰富,浅显易懂。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及和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作为历史入门的读物还是不错的。我觉得书名起的很好,万古江河很好的比喻了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的国家,就好像一条流经千古的江河,我们每个就是这条大河的一滴水,只要中国人还在,中华文化就会传承不息。
《万古江河》读后感(二):了解伟大的祖国是怎么来的?
我的读书笔记,第三本书《万古江河》
今天读了《万古江河》这本书,作者大历史学家许倬云老师把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分为了“远古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五个历史时期,让我这个不是特别喜欢历史的人对整个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是怎么来的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一,远古的中国
《万古江河》读后感(三):后感
书的写的还是很不错的,了解到很多历史课本上没有了解到的东西。不管真实与否,但整本书读下来,发现整个观念又发生了一些改变。
朝代的更替,文化的交流,社会的变革等等,都在书中有所描述,原来自己对历史知道的内容如此有限。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生活可能会更好一些。还是有前进的方向或者努力的希望。
《万古江河》读后感(四):纵论千年历史,横看中外融合
作者以 如椽大笔叙述中国历史,史论之作。中国何以为中国,实在是中原文明由小到大,与周边文明、文化、民族乃至西方文化不断冲突、融合的结果。重在分析历史脉络、走势,挖掘为通常史家所忽视的平民衣食住行。不局限于中国历史,以国际视野来看中国与他国的交流,来分析中国与同时代西方古国的对比,发前人所未发!该书适合对中国历史非常熟悉的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
《万古江河》读后感(五):通史的新视角
因为不想半读而废,但是真的又有点实在啃不动了,憋到两点多,可算把国庆定的kpi读物看完了。 这书里没有很多帝王将相圣贤名流的故事,读起来也非常非常非常之不有趣。 但和其他政治体通史不同,这本书的文化发展史视角,让我产生了更深的个体与历史的连接感。 想了想,这种连接感,大概是来源于书里让我找到了一些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一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