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是一本由(俄罗斯)索罗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风雪》精选点评:
●短篇,三四个小时看完的,有些等级观念的意味
●确实不错,迷幻剂改变人生...俄经典旅程小说的变种
●很牛逼!
●索罗金说他认为文学一定是唤醒性的 可文字无论承载了什么功能 都不应该为了反对而反对 为了隐喻而隐喻 更不能为了唤醒而唤醒 索罗金什么时候能真正摆脱暴风雪老大哥式的恐慌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被称为划清俄罗斯过去和未来的作者
●2015.7.16 整本小说正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那种荒谬与嘲讽意味。 伊里奇作为医生所体现出的职业道德修养 和他与磨坊妻子发生的伦理道德的丧失 可以说是一种背道而驰抑或自相矛盾。 其次他一路上对待库奇马的种种行为 以及对待路遇的挡路死尸时说要砍掉尸体的鼻子可别砍坏滑板的言语 可以说又是一种对他自己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的讽刺。而救死扶伤的医生 最后成为了害死库奇马的刽子手 真是荒谬可笑至极。
●一天读完,很有意思,mark一下
●3.5☆ 其实我要看了评论和译者前言才能比较理解这本书,原来巨人、袖珍人、袖珍马、巨型马也是有隐喻的,毒品、瘟疫、淫欲侵害人的精神和灵魂。结尾还是一点中国元素…
●可能是个人偏见吧,这是后现代的手法,现代主义的内核啊……全篇都是俄罗斯的广阔土地和尼采式的无尽轮回命运
●除了托尔斯泰没看过多少俄国文学 索罗金的笔风还挺喜欢 不絮叨 医生就是大部分现代人的影子吧 极度自私 逃避现实 但正是自私自利的人总能活到最后 而善良庸碌的人只能永远死去
●隐喻很多
《暴风雪》读后感(一):杀人凶手
那个医生真是冠冕堂皇,阅读到最后几页越不忍心再读下去。我是从前言里知道痨病鬼最后死了,所以再也没有勇气读下去了。那个医生真是间接的杀人凶手,利用自己所谓的大义,所谓的无私,所谓的身份,所掌握的一些文化知识,全都幻化成无形的一把刀将痨病鬼杀死在暴风雪中!善良的痨病鬼只是因为面貌和贫穷却被所有人责骂,而他却总是那么善良、单纯,任劳任怨,他把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从不舍得打骂那些为人类干活的袖珍马,他的愿望也很简单,平平淡淡过日子!相反,正是那个所谓的医生,被人人尊重,嘴里满口的仁义道德,其实他什么坏事都在背地里做过了!是他,他还打过骂过侮辱过痨病鬼,还假装忏悔。他享受了所有的快乐,物质和精神上的,却内心那么丑恶,虚伪。只有在油锅里才深深地忏悔,说出了他以前做过那么多不光彩的事情。这也许也折射了现代社会很多所谓表面文明人背后的丑恶吧!作者的暴风雪描写真的生动细腻,大自然的威力让所有人敬畏!很好的小说,描写特别细腻,值得一看啊!我只是看着看着就不忍心看了,讨厌死那个医生了,因为害怕看到痨病鬼死,就没看最后几页。当然,这里面应该有作者更多的隐喻吧,大家各抒己见吧。
《暴风雪》读后感(二):拜占庭的黄昏
作者在用十九世纪的笔调描写第三罗马的未来
拜占庭在拉丁帝国的尸体上复活 却无法逃脱覆灭的最终审判
俄罗斯在苏联帝国的实体上重生 却难以避免走向灭种与衰亡
作者笔下的未来罗刹 暴雪遮天蔽日 社会扭曲萧条
物种在扭曲下变异 农夫阳物不举 磨坊主形同侏儒
人口雪崩 农村崩溃 基因变异 流行病泛滥
宗教占据了很浓重的比例
电台内播放着神甫的祝胜仪式 医生与车夫都是热爱正教会的信徒
但虔诚并不能带来荣宠
末代的帝国的虔诚 正如15世纪君士坦丁人的起到
生育无能的阴影贯穿始终
车夫阳痿丧失老婆 医生的妻子也因无法生育而离他而去
村庄在崩溃 马车所到之处 满目只有瘟疫在繁衍和蔓延
帝国的末民活在过去之中 但过往太过飘渺 只有借助鸦片才能复原
小说中的“维他命”人 本质就是贩卖鸦片的毒贩
医生吸食新型毒品后 方能在布拉格聆听耶稣的教诲 为信仰做见证
最终的审判来自东方
突厥人终结千君士坦丁
东亚人要终结圣彼得堡
作者在文章末尾着重描绘的那群中国人
透露出对必然命运的无名恐惧
内亚帝国的命运
暴风雪中走向终点
《暴风雪》读后感(三):暴风雪是主宰吗?
这是一本俄罗斯文学“在路上”题材的作品。就像拉季舍夫的《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果戈里的《死魂灵》,陀氏的《夏天记得冬天的印象》,都是以在路途中的故事为主线构建。主人公行走在一段路上,而这段路涵盖了整个生活,表达了作者所有想表达的内容。
但这本书却不传统,其中充满了荒诞色彩。很特别的是这本书没有提到时间背景和社会背景。书中出现的驿站,车夫都是俄罗斯十九世纪的生活现象,但又经常提到电视手机等现代生活的物品,除此之外,还虚构出很多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比如袖珍人(一瓶酒那么高),袖珍马,巨人,巨马等。然而在这个架空的世界出现了一个绝对主宰:暴风雪(似乎象征着极权主义?)。在路上,暴风雪这混沌无序却强大的力量暴力地打击着孤零零的两个人。人在这个时刻显得格外渺小无助不堪一击。这种混沌的力量在行动时完全是无差别打击。没有因为社会地位和善恶而改变力度。
加林医生为了去瘟疫蔓延的村庄给当地村民接种疫苗,暴风雪天气不好走,半强迫半诱惑让一个村民库拉奇拉雪橇带他去,最终导致库拉奇被冻死。尽管加林医生要去做的这件事是属于善的范畴的,但我只能把这个行为归为伪善那一类。在路上他对库拉奇颐指气使,只管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就算是为了给村民接种疫苗也是为了让自己活得不要像一个废人。
这个作者最后设置了几个中国人来拯救加林医生,这大概是对中国的认可和期待。加分。
《暴风雪》读后感(四):在暴风雪中「等待戈多」
索罗金的《暴风雪》是对于贝克特一系列作品(主要是《等待戈多》)的改写,他对贝克特的借鉴相当鲁莽而直白——对于这个同样大胆的结论,我有充分的自信。
正如索罗金在后记的采访中所说”但我却认为,文学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神庙,而是一种作坊。要善于运用经典作品,运用它的所有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拜倒在它的面前”,正是这样一种态度使他堂而皇之地借鉴了贝克特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为我配戏”(即”寻找支撑物”)与”永远要有一个在路上”。不单如此,车夫的口头禅『让你们干活去』,也让人可疑得想起等待戈多中循环往复出现的多句台词。索罗金以他自诩”外科医生”的方式改动了贝克特对待文本的元方法,荒谬主义的暴风雪便是一种大胆的跨文化致敬,《等待戈多》与《暴风雪》面临的是同样一个物质资源严重缺席的世界,相反,历史和记忆则沉累得不堪重负,于是便有了粗陋素净到极致的舞台布景,挥之不去而循环往复的精神梦魇。索罗金赋予两个等待戈多的流浪汉以具体而异的俄国知识分子与农民的身份,将隐藏于舞台背后的虚无之风雪搬上前台,驱赶两位等待者星火上路,于是两种民族文化传统不期而遇,只是等待者摇身一变成为了行者。
在极为相似的风格与内质下,索罗金的高明之处是外科手术式地加入俄罗斯文学的传统,一个好的譬喻是小说中维他命人的圆形○与方形□水晶(那可能是英法文学的隐喻),而带来死亡体验的三角△水晶则是独属于俄罗斯文学的特质,它带来剧烈的精神痛苦,尔后给予生命的教益,这种死亡体验却能帮我们认清所处世界的样子,索罗金说得没错,”这个药品是一种能克服庸俗下流和因循守旧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