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是一本由王选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一):在低处,看见我们的活法
看过一些书写底层的书,但像王选这一本有着如此真诚的却少之又少。好多不是俯视底层,就是伪饰出一种怪异的同情,但王选的不,他是彻彻底底生活在南关的,和他们一起喜怒,悲伤,晒着月光,看着灰鸽子飞,守着老城区一点点消失的。在书里,红红的爱,马甲的执着,老牛的酒,念青的房子,蜡花的男人,张王氏的房子,等等,都那么让人刻骨,那么让人唏嘘感慨。这三十个故事,像一场又一场的雪,温暖着,寒冷着,洁白着,融化着,让人不舍又满含心酸,让人感动又心怀微光。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二):老城里看人生百态
有城就有南关,无论在西北,在东北还是在华北,不同的南关里生活着相似的人,发生着同样的变迁,我是正宗的北京特产-胡同串子,看这书里讲述的故事,好像说的就是我的亲人,我的老邻居,我的同学,还有那些今天来明天走的流动人口。有的人如蜻蜓点水,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我很幸运,这么多年跟胡同的缘分都没断,大学毕业以后虽然搬出了胡同,索性平房还在,还成了文化保护区免于拆迁,因为户口还在老房,下一代上幼儿园又让我有机会每日回到儿时熟悉的地方,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太爱胡同了,即使它如今看来是那么逼仄,经过大肆违建又拆违的一番折腾,美化后像老黄瓜刷了绿漆,但房子总归是给人来住的,无论房子何样,住在里面的人是活生生的,特别接地气儿的,让人踏实又亲切的。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三):那个温情却不温暖的世界
那个温情却不温暖的世界
拿起这本期待已久的书,心情是复杂的,还有弥散其间的期待、满足、幸福,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走进了作者勾勒的“神秘”世界。走近她,才发现她并不神秘,这个世界离我是那么近,近得可以感受到她的气息;我的身边就有很多小招、蔷薇、田五、李如意、张王氏,他们似水滴,静静流淌在岁月的长河,很少激荡起涟漪……
他们离我又是那么远,我只看得见他们疲惫的面容,感受得到他们缓慢而又拖沓的脚步,却感受不到他们内心的些许印记……只有作者用心了,他曾在这样的城中村生活,他用心感受那里的人生百态;他像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撒向了那些人们的灵魂深处……他的笔触,细腻温情又粗犷锐利:温柔地触过蜷缩在南关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城市的一隅,就像被林立高楼所遮蔽的老房子,无声无息;他们又像是盘旋在高空的鸽子,总是挣扎着去蓝天,呼吸阳光的第一缕气息,他们用心生活,用心感悟,只是我们未曾触碰,作者触摸到了,并用心抒写。可透过这些许的温暖,我却感受到了隐隐的痛,他温情地关注着这些看似平凡却认真生活的人们,可无情的现实还是让他们无声无息地痛着:南下的小招终究伤痕累累,蔷薇刚刚绽放就凋零了,张三的爱情似青花瓷般,被现实摔得粉碎,“曾经青涩细致的李如意像一缕游丝,被时间的手指一寸寸抽走了。”念青、李敢被房子压得失去了理智,伤害了善良的补鞋匠,大喜二喜兄弟手足情深,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摧残。这些隐隐的痛,我们也感受得到,可我们却没有勇气去触碰,去诉说,作者化作温暖的阳光,照亮那些人们的内心深处……
整部作品的思想扣人心弦,作者巧妙的构思,应运得恰到好处的修辞,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任我怎么剥这时光的壳,都剥不出一点新意。”“我没有南下的机会,我有一份鸡肋一样的固定工作,像一根绳子,把我的左手牵着。南关,像另一根绳子,牵着右手。就这样,我被生活绑架了。”“生活这块砂子,磨光了田五身上所有的娇贵、放荡、懒惰,让他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脾气和棱角的啤酒瓶。”“她只属于他的黑夜,黑夜的窗户里,她像一帧照片,镶在玻璃框上。”…….这样的句子,有温度,有故事,也有些许的疼痛与无奈,读着它们,走进那个温情却不温暖的世界,感受些许的阳光,也是好的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四):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 他们的身影那么熟悉
用这个题目作即将完成如下文字的标题,是不是有些夤缘攀附的意味? 其实我想有了便也好,本身在心里还是希望有一个这样讲故事的人,也愿做一个听故事的人,在书中回味那些在“南城跟”流失的旧时光。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久经周折送到手中,便迫不及待翻看,读完第一篇《南下》,尽让人热泪盈眶。好的东西,生怕一下子就没有,连回味也是这样,就像在营造的一个美梦里是怎么也不情愿回来的。读《南城跟》,一字一句读过,一页一页翻看,一阵一阵泛起泪花。未了还用方言音调喃喃自语,把那些光滑、闪亮的文字说给身边的人听。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也不想让它快起来,是生怕一下读完后所有的感觉和文字消失殆尽、不可追寻。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仍旧弥漫着《南城根》那种厚重的感觉。那平淡日子里真诚的嬉闹,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他们的身影是那么的熟悉且生动可爱。南下被骗入传销的“小招”,不就是曾经北上的“自己”所经历过的吗?一个人在一本书里赋予的力量,被另一个人在旧时光里找回,是神奇而美丽的。 南下北上的人,在我的视角里便成了我们这一批人或一个时期一些人的缩影。包括处在“城中村”夹缝里像“小招”一样——耕地时被牛把铧打了买铧回来牛让狼吃掉有草包命的人。在我们身边是何尝没有呢!这些以小见大的平淡故事,冒似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正因这些精小而独特的小事件,构成一个人人熟悉且见怪不怪的大故事,普遍的存在于特殊之中,才让我对这个特有环境里那些小人物的故事油然而生情感共鸣。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的故事是这样,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这样类似的故事。不管是蔷薇“瓜米子”因情受伤的故事,还是仓库员田五因为工作太累为了休息一下极端谎称:“商场内有炸弹”的故事,这些发生在“南城根”或真或假的“小事”,在我们身边也无时无刻的进行着。在生活的夹缝中挣扎,在南城根的角落里喘息,都是这些小人物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是我们生活现状的一个写照。 他们努力奔波,奋不顾身的坚守着,到最后还是被生活磨平棱角。就像仓库员田五在带有朦胧的睡意时深刻地说出的这句:“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理想,只是这个社会不给我们有理想的机会……”,这些清醒的认识或许正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点意思。他们就读了大学,有较高的学历,缺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就业招考,被迫南上北下自主择业,弄得满身伤痕,被生活折磨出干骨嶙峋、满目疮痍的倦容,到头来还是买不起一平方的楼房,在城中村苟且,这或许是一个时代一些人的尴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负担,一代人也应该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即便在一个时代有一批人被压榨过,这都正常不过了。我们本身就在苦难中行经,选择了怎样的路,就意味着承担怎样的苦难,只是各自的形式不同罢了。不能给所有堕落的理由都找一个靠近“被逼上梁山”的借口,因为我们在同样的环境下,即可看到有像“红红”一样以色诱人,将俗气的脂粉泼洒在男人身上,用手段迷惑他人达成不可告人目的的人,也有默默资助别人而捡拾生活的路边老人。不管是《南城跟》里不加雕琢地对生活本真的描绘,还是《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里让人哭笑不得、回味无穷的故事,都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南城根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传递出了他所向别人准确表达的信息,展现出一幅“中国版《米格尔街》”的画面。这些既可爱又可怜的人儿,他们就如此真诚地存在于一隅。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五):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 他们的身影那么熟悉
用这个题目作即将完成如下文字的标题,是不是有些夤缘攀附的意味? 其实我想有了便也好,本身在心里还是希望有一个这样讲故事的人,也愿做一个听故事的人,在书中回味那些在“南城跟”流失的旧时光。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久经周折送到手中,便迫不及待翻看,读完第一篇《南下》,尽让人热泪盈眶。好的东西,生怕一下子就没有,连回味也是这样,就像在营造的一个美梦里是怎么也不情愿回来的。读《南城跟》,一字一句读过,一页一页翻看,一阵一阵泛起泪花。未了还用方言音调喃喃自语,把那些光滑、闪亮的文字说给身边的人听。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也不想让它快起来,是生怕一下读完后所有的感觉和文字消失殆尽、不可追寻。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仍旧弥漫着《南城根》那种厚重的感觉。那平淡日子里真诚的嬉闹,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他们的身影是那么的熟悉且生动可爱。南下被骗入传销的“小招”,不就是曾经北上的“自己”所经历过的吗?一个人在一本书里赋予的力量,被另一个人在旧时光里找回,是神奇而美丽的。 南下北上的人,在我的视角里便成了我们这一批人或一个时期一些人的缩影。包括处在“城中村”夹缝里像“小招”一样——耕地时被牛把铧打了买铧回来牛让狼吃掉有草包命的人。在我们身边是何尝没有呢!这些以小见大的平淡故事,冒似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正因这些精小而独特的小事件,构成一个人人熟悉且见怪不怪的大故事,普遍的存在于特殊之中,才让我对这个特有环境里那些小人物的故事油然而生情感共鸣。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的故事是这样,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这样类似的故事。不管是蔷薇“瓜米子”因情受伤的故事,还是仓库员田五因为工作太累为了休息一下极端谎称:“商场内有炸弹”的故事,这些发生在“南城根”或真或假的“小事”,在我们身边也无时无刻的进行着。在生活的夹缝中挣扎,在南城根的角落里喘息,都是这些小人物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是我们生活现状的一个写照。 他们努力奔波,奋不顾身的坚守着,到最后还是被生活磨平棱角。就像仓库员田五在带有朦胧的睡意时深刻地说出的这句:“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理想,只是这个社会不给我们有理想的机会……”,这些清醒的认识或许正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点意思。他们就读了大学,有较高的学历,缺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就业招考,被迫南上北下自主择业,弄得满身伤痕,被生活折磨出干骨嶙峋、满目疮痍的倦容,到头来还是买不起一平方的楼房,在城中村苟且,这或许是一个时代一些人的尴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负担,一代人也应该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即便在一个时代有一批人被压榨过,这都正常不过了。我们本身就在苦难中行经,选择了怎样的路,就意味着承担怎样的苦难,只是各自的形式不同罢了。不能给所有堕落的理由都找一个靠近“被逼上梁山”的借口,因为我们在同样的环境下,即可看到有像“红红”一样以色诱人,将俗气的脂粉泼洒在男人身上,用手段迷惑他人达成不可告人目的的人,也有默默资助别人而捡拾生活的路边老人。不管是《南城跟》里不加雕琢地对生活本真的描绘,还是《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里让人哭笑不得、回味无穷的故事,都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南城根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传递出了他所向别人准确表达的信息,展现出一幅“中国版《米格尔街》”的画面。这些既可爱又可怜的人儿,他们就如此真诚地存在于一隅。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六):活着总之要有光啊! ——读王选《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
四年前,王选出了写城中村的《南城根》一书,他既是参与又是旁观似的讲述了一种结实的底层生活,其中虽有艰难但不失温度。书里写南城根的一个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瘦月亮挂在屋角,散着淡淡的光晕。我以之为题写了一篇读后感——《被遗忘在时代背面的瘦月亮》。文章当时放在豆瓣后,王选说,我们都是那枚瘦月亮,但我们有光。时至今日,87年的他出了第二本书——《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单从书名来看竟与我们当时的对话遥遥相和。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都写了什么?
他写年轻人。发过小广告、搞过租碟生意,后来被挟入传销组织的朋友;被性侵、被男人骗、被男人甩的打工少女;疲于奔命,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的送货工;受了工伤无人买单无处说理的餐厅服务员;碰瓷行骗的表哥;书中所写的年轻人无一例外地面对着时代同样的馈赠,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工作仅为糊口,爱情没有指望。没有青春,没有理想,没有诗和远方,一切都只是苟且。我想起韩寒在《青春》里的文字,他这样描述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说:“机械的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别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价,除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在富士康员工数连跳之后,韩寒还写到: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
他写孩子被遗弃,被忽视的命运。溺水而亡的黑宝,跟着进了城的父母生活,父母忙时挣钱打工,闲时各种消遣,虽然也会为了孩子的学业奔走托关系,但没有人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他对什么感兴趣,他在想什么以及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鲤鱼》中的黑宝的样子是十分模糊的,性格、样貌、语言、神态,全都没有的一个人物,小小的年纪殒命于一个雨夜。他幼小而有限的生命,短暂地铺开又合上,期间父亲母亲以及各方亲友杂沓登场,说着不咸不淡的话,展示着成人社会的卑琐和无奈。而孩子呢,清清冷冷地上下学,似乎没有感受到任何家庭的庇佑与爱护,粗糙地活着。故事结尾,作者的笔止于雨夜的死亡,没有再写孩子死后亲友的表现,像是一个沉默许久后的叹息,让人不由追溯这看似意外背后的必然。
他写时代的摇晃,人心的离散。《房事》一篇中,年轻的夫妻为了凑房款——女人放下了羞耻,男人舍掉了自尊,谋划了一出讹人钱财的悲喜剧。《味道》里,房东和租客因酿醋而产生经年累月的矛盾,后租客放弃传统改用醋精勾兑,喏,醋味淡了,矛盾也稀释了。还有市场上的八两秤,因房产纠纷而对簿公堂的兄弟俩,因想多占拆迁款而加盖彩钢房的老城住户们,总之,作者笔下南关老城区的芸芸众生,虽然早已摆脱了土里刨食的命运,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仍然没有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日子,他们卑微、渺小、孱弱,抵不过政策弹一个响指;他们自私、贪婪、精于算计,随时随地想着推开其他同伴去钻政策的空子。王选写的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的命运是在这个大时代上演的。城镇化剥离了人与土地的紧密关系,也终止了一种稳定而安心的生活,王选的故事,正是展现了一个急变的、焦躁的、动荡的时代,以及流离失所的人心。
正是应了《双城记》开篇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书中的人物无不被这既好且坏的时代拥抱着,裹挟着,碾压着。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小县城,高速发展的经济扭曲了原本正常的生活。书中好些故事都跟房子有关。也难怪,在谈论当下中国的现实时,怎能绕开房子、拆迁的问题。房子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堵墙,能否翻过去将直接决定能否挤上中产这架列车。当房子脱离了居住的意义,成为资本的工具后,高企的房价一再刷新大众的观念和认知。努力经营一家公司,可能抵不过一套学区房。用心学一门手艺,或许不如别人房市腾挪小露身手。
书中当然也有冰冷中的温暖,暗夜中的吉光片羽,比如那个爱学习好读书的门卫,比如拥有两个男人的蜡花。每个委屈活着的人,谁不想有点光和热。这大概就是“被光照亮的陌生人”的要义吧。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七):关于《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一书我想说的
请原谅我,碰疼了世界的骨头
——关于《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一书我想说的
晃荡完一天的日子,当我回到老城区的时候,
月光如水,流淌在逼窄的巷道,盛满了四四方方的院落。
此刻,老城区的院落,是一方池塘,而我是那条夜归的鱼,摆着鳍,游进了只可摊放流年的出租屋。
这些年,我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论在南城根,还是南关,我把自己活成了低处的一部分。
我走,整个低处的光阴都被我背负着挪动。
我已经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动笔写这本叫《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的书了。
我只记得,当我写完《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一书后,我虽然离开了南城根,那片盛放过我青春的城中村。
但迫于生计,我依然寄居在城市最昏暗的地方。譬如南关,一个普通陈旧又烟火升腾的地方。
在这里,我依旧过着千篇一律的日子,依旧像一条鱼,在月光里把自己游丢。
一个人,在南关住久了,就会沉陷。
沉陷到烟火里,沉陷到繁杂的日常里,沉陷到隐藏在暗处却刻骨铭心的故事里,沉陷到中国大地上每一寸低处的光阴里。
而此刻,别无他长的我,开始用笔记录这里发生的一切。
这一次,我放弃了写《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一书时,用情绪和气息主导文本的方式,而是切近人物命运,用他们的呼吸呼吸,用他们的悲喜悲喜。
我用三十个故事,像抽丝剥茧一般,把老城里浮游众生的一切铺开,给你们看。
这三十个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身上,或者发生在我身边,被我听到,看到,近乎真实的故事。
只是被我这个拙劣的写作者,讲述成了这般模样而已。
其实,有时候,真实和虚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老城区,人们确实如此活着,活的满心疲惫,活的情深意长。
只是,你不走进老城区,你不走进他们的内心,你不把自己活成这里的一部分,你就永远无法知道他们身后藏着的故事。
就如盛满月光的院子,你不打开这扇门,你不跟院子里的人促膝而谈,你不跟他们将心比心,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这月光,淹没了多少爱恨,这月光,打湿了多少往事,这月光,喂养着多少流落他乡的鱼。
在老城区,一切,远不止这三十个故事,他们庞杂而深刻的生活,是我无法一一呈现的。
我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
在这三十个故事里,我分成三部分,前十篇写寄居在老城里,青年们的事。
中间的十篇,写中年人的事。
后面十篇,自然写老年人的事。
这似乎是一本走向衰老的书,但老城又何尝不是从年轻一天天走向衰老的呢。
这些事,或者为了房子,或者为了爱情,或者为了利益,也或者什么也不为。
在老城区,除了房子、票子,和捆绑在现实刀刃上的感情,这些实在到让人绝望的事,还会有什么呢?
在这里,一切都是务实而刻骨的。
在这里,爱和恨,不必伪饰,直截了当。
但最后,老城南关还是消失了。
就像城中村南城根一样,消失是它的命运。
它们像渡船一般,往返于时代的河流里,当城市以拆迁改造和崭新的面目,完成替换时,它们作为过时的事物,完成了使命后,就该消失了。
在故事里,
开蔬菜店的如意的南关消失了,
摆水果摊的女人的南关消失了,
老市民刘胡子的南关也消失了。
消失掉的,不仅仅是那些低矮而破旧的建筑,还有那些如尘埃一般的房主和房客,以及他们的生活、故事和不舍。
最后,没有人知道这些曾经活在南关的人去了哪里,我也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他们的往事,我曾和他们一样,像一粒粒盐,平凡,朴素,但拥有清白之年。
我们用盐粒微弱的光泽,反射着人世间的哀乐,最后,这光,凝聚,凝聚,把生活的本相一寸寸照亮。
当我写完我们的故事后,她拥有了一本书的面目,并得以出版。
在这一本书里,我和故事里的人物,一道,抽着烟,顶着满头灰土,风尘仆仆,走进了你们的视线。
当你打开这本书,我不想谈人性,谈道德,谈虚妄的主义和理想,我只想给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故事。
这故事里,你我都是主角。
当然,最后,我还是想说,我一直无法界定这是一本散文集子,还是短篇小说集子,抑或是非虚构集子,我也无意于这样的界定。
所谓文学意义上的划分,在这里,都是徒劳的。
你觉得它是什么,就是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读到了什么。
这些年,我一直进行着底层书写。
底层,一是因为我身居底层,二是因为我的写作对象为底层。
在南城根和南关这样的地方,生活了这么多年,作为一个写作者,不留下点什么,不给时代的手心里拓下烙印,是对不起这片让我栖身的地方的,也对不起一个写作者的良心。
当写完《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和《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这两本书以后,我可以给你们和我们一个交代了。
仅此而已。
请原谅,我笨拙的书写,碰疼了世界的骨头。
请原谅,我手持微光,只为照亮陌生的你。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八):远方没有诗
远方没有诗
文 / 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一直认为王选是青年作家里写得最好的。当然,这种判断,有我个人的主观喜好。
在今天的文化快餐的时代背景之下,在一句看似正确无比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去阅读”的口号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喜爱段子,越来越喜爱短句甚至断句;反而忘却了那些主谓宾壮补各种成分齐全的优美长句。
王选的遣词造句并没有堆砌多么华丽的辞藻,却自有一种朴实的沉稳和素雅、细腻的精准和形象,这是一种才华沉淀下来的优美。王选正是用他这种可触及灵魂的笔墨细致地描绘了小城底层的市井生活。无论是《南城根》还是《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
正如王选在《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的后记《烟火故人尽》说:“而我,又何尝不是他们的一部分呢。”阅读时,我时常恍惚:30个故事,百多个出场的人物,男女老少皆有,以旁观者角度写作的王选,却仿佛是这些主角、配角自身,经历过、体会过他们所有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他就像当事人一般,细腻、形象、精准地记录了当时种种,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或者,这种熟悉的感觉本就根植于我的血脉之中,王选则用他的笔,为我打开了回望故乡的时光之门。
大约,全中国的小城的底层市井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吧。
我出生在古运河畔的与南城根、南关相仿的小城老巷,并在老巷里生活了十七年。用王选的话来说,“而我,又何尝不是他们的一部分呢。”可是,与王选不同的是,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却不是一个有着红尘烟火温度的人。
我深爱这即将消逝在历史洪流之中的老巷,深爱这生我养我的土地,却未必爱挣扎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我有着太浓的权利意识、自由思想,有着太强的是非黑白观。某种意义上,我是一个被“非老巷”思想给洗了脑的人。 我会同情《鸽子啊鸽子,你要飞到哪里?》中女人的遭遇。在水蜜桃般鲜嫩的芳华时节嫁给了一个傻男人,独力撑起一个家,经历日晒雨淋,经历风吹雨打,韶华凋零,命运却不知归向何方。可是,我的同情也仅仅是同情罢了。我也会想,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女人,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人生?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一生去替哥哥偿还他所犯的错?然而,无论基于何种原因,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意思自治便只能自己责任,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到头来所怨所怪所恨的人也只能是自己。
这就是我与王选的不同。
我也写过同类题材的故事。但是我的视角始终是一种抽离的、第三者的叙述,并在其中渗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判断,有一种带节奏的感觉,读者的三观也会被我带动,鲜有思考的余地。
而王选,他不做任何价值观的评判。从故事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将自己融入故事之中,他是他们的一份子,他只是细致地描绘、精确地表述着人物的言行、思想。
在王选的笔下,你是读者,你是观众,你阅读着、观看着远方的人生。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观感,或许你会觉得他们可怜,或许你会觉得他们可悲,或许你会觉得他们可恨……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三观表达。
有几个故事,其实我特别想追问王选,人物的结局到底如何?可是,即便是问到了,又能如何?左不过又是一场悲剧人生罢了。亦如《南关旧事》中作者对老胡的追问,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问到最后,终究逃不出家破人亡、孑然一身的命运。
远方并没有诗。
其实,远方的人们过着和你我一样寻常的生活,终日忙碌,所求的不过是三餐一宿。所不同的是,人与人之间,眼光、思想是有区别的。
在《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中,王选对人性也进行了描述。
《风声》中,那些在拆迁前急匆匆给自家屋顶上加盖一层彩钢房、却又生怕邻居也加盖了彩钢房的小市民们,太懂得“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自私狭隘的快乐,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这些加盖彩钢房的小市民们一边不得不怨声连天地拆除加盖的彩钢房,一边仍在窃窃自喜,呵,幸亏大家都盖了,吃亏的不止我一家啊,正所谓,“不患吃亏,而患有人没吃亏”。
让他们固步自封的,并不是环境。所谓“环境”,所谓“原生家庭”,已经背负了太多的黑锅。真正让他们局限于小城一隅,终日算计争夺的,其实是自身的思维局限。遇见比自己强的人,立马迎上谄媚的笑脸;遇见比自己差的,则变身为高高在上的欺凌者;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层次的人,则扯住对方的腿脚,甚至故意诱导对方跌落坑谷,总之,无论如何,对方只能落在自己的身后,齐头并进已是不爽,比自己快则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某种意义上,我倒是喜欢《本科生》故事里的马甲。马甲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别人用四年时间走完的路。十年,马甲终于有了一张本科毕业证书。十年,马甲经历了多少白眼和嘲讽。虽然马甲最初的动力未必多么高大山,可马甲终究是坚持下来了。生活总是要有希望、要有前进的动力的,不是么?在你对书中其他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际,马甲终究是可爱的。
远方并没有诗。远方的人们,像你我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地生活着,我们都是烟火红尘里的芸芸众生。王选的笔,是舞台上的镁光灯,照在了这群远在天水的小城的人们的头上,将他们的浮生投映在读者们的眼前。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九):《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后记: 烟火故人尽
后记:烟火故人尽
王选
当我写完这三十个故事,过了很久,才写这篇后记的。
在这段漫长而昏黄的光阴里,我一遍遍在这些故事里穿梭,顶着一头烟火,看他们的悲喜,听他们的哀乐。而我,又何尝不是他们的一部分呢。
在南关——中国大地上一个普通又陈旧的老城区,他们借居、生活、死亡。为了爱情,饱受寒酸;为了房子,绞尽脑汁;为了活着,满腔固执;为了光阴,熬尽心血。可即便活着如此苍凉如此匆忙,他们依旧活得情深意长,活得不折不扣。他们在逼窄的巷道、杂乱的院子、昏暗的屋子,把老城区的人生百态,一一铺开,借着从屋顶漏下来的月光,不紧不慢地晾晒着。
在这里,爱和恨不必伪饰,直截了当;在这里,人和人彼此无关,却又藕断丝连;在这里,光阴停顿在每一扇老旧的铁皮门上,你推,它才会缓慢的走动;在这里,故事藏在每一张粗糙的面孔后面,他不说,一切就会在心窝里烂掉。
我依旧喜欢着老城区,即便破烂不堪,可在众生浮游的地方,有回忆、有温度、有故事、有人情。而当我们以封闭的小区为单位,以紧锁的防盗门为屏障,以冷漠的表情为态度的时候,即便住在高楼大厦里,屋内家电齐全、纤尘不染,可我们的内心,却寸草不生,荒芜萧瑟,这有何意义?
我真的是一个念旧的人,一个执拗的人,这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
关于老城,我总是看到人们更愿意谈论这里的建筑、风物、历史等,而我,只在乎他们的日常和命运。
我依旧会在某个黄昏袭来、倦鸟坠落的时候,想起他们,小招、张三、如意、腊花、眼镜、老朴、老许……他们曾真实的存在于我的身边,他们就像一粒粒盐,那么平凡,那么卑微,但他们却活得有滋有味,活成了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当想起他们,我就想起南城根,我曾经生活过多年的一个城中村,想起南城根里的小薇、安海、牦牛、老贾等。我也曾将南关和南城根做过很多次对比,她们是那么相似,都活在低处的光阴里,都沾染着满脸的烟火,都拥有恍惚虚幻的生活,都暗揣锈迹斑驳的心事。可她们又那么不同。她们性格相似却脾气不同,她们生活相似却命运不同。南关,背负着老城区所特有的沉重、繁杂,在这里,浮生并不如梦,它就是实实在在的日子,真真切切的利益,就是人情世故、市井百态。南城根是行走的,她随着整个社会变迁中人口的流动,在不停的改变着存在的方式,就像衣服上的口袋,随着人走,里面总是不停的装上东西,又掏出东西。而南关,是独守的,她在城市演进的过程中总是默默无语,静候一切,像一个信封,装满故事和记忆,堆放在桌上,落满灰尘,等待时光判决。
南关只会老去,直至消亡。
当我从三十个故事里撤身而出的时候,我满心疲惫。那些如皮影一般晃动的人,有的就那样在自己的故事里,死掉了。有的就那样义无反顾的,离开了。有的依旧活着但他们的未来我无从知晓。直到最后,南关,被一点点改造了、拆掉了。我们拥有了废墟。紧接着,我们又拥有了光鲜亮丽的新世界,可这又能如何?
真的,南关最后消失了。或许,她压根就没有存在过,只是一个虚构。就如同浮生一世。来过,或者,不曾来过。万物依旧静默如初,在大雪深处,门窗紧闭。
我的烟火故人,此刻,就等你,合上这本书。你会看到,尘埃四起,暗影归位。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是一些真实的故事,是我所见、所闻。只是被我这个讲故事的人,叙述成了这样。请原谅,一个笨拙的人。
丙申年雪月
《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读后感(十):《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西北城中村的苦与涩
每个城市都有着属于他们的城中村,大时代的推动下,城中村成为了作为中国城乡激荡交融的现实标本,也更代表着中国低层群体在其中生活的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的精神或者心灵地理空间。于此,就有很多作家愿意为他们这些底层群体书写他们所属的地方,以及他们人生和命运,也或者说可以是为他们立传。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选先生的《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的短篇小说集,使不才尤为敬佩王选先生自毕业以后都住在他的故乡甘肃省天水市的南城根的南关的城中村,长达七年之久。也正因为他有着自己那日积月累,身同感受的亲身经历,于此自然对南关这个城中村每一处街巷,每一个角落,每一户人家都富有深刻的认知的,对那里的人民的生活也是有着更为共情的体验的。在这样的丰富阅历和体验,终也使得王选先生写出了此部有着纪实意义的关于城中村的故事,也就能更生动形象地塑造西北低层群体那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形象,及其苦与涩的人生百态。
首先,此小说有三十篇,篇篇都是富有现实主义的写作,也因此作者的行文显得是富有悲悯的情感基调,并且为这些情感都是作者十分熟悉的,因为就发生在作者的身边陌生人的事与情。你比如说,开书的开篇就选了《南下》一篇,而此篇小说就是作者书写自己的友人小招的不幸人生轨迹,小赵本来是大学生,并应该听家人话可考试进事业单位工作的,但由于高校的阴差阳错导致他无法参加考试,只能下海经商,但经商也诸事不顺,结局本来南下广东打工可以有出息,殊不知被家人骗去做传销,最后还是回到南关继续过着悲凉的生活。
初次读到这篇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作者那用短句是那么的干净利索地精炼,并且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故事情节和情感渲染,实乃为读者读得十分舒畅。举个例子,在小赵被骗回来南关时,作者对小招的描写“人字拖裂开”,“指甲缝黑乎乎”,“脸成了三角形”等都体现了作者细腻而精简准确的文字功底。此外,作者还十分会营造气氛,在该篇小说中,作者还在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当地西北文化那童谣式的“小曲儿”,从而通过这种音乐的声音美去营造了小昭悲凉的人生,揭露低层群体那注定改变不了受压迫的命运。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的宿命。
你也可通过《白蔷薇》这篇,读到一个西北纯净的小女孩蔷薇外出打工而终也被社会玷污得患了精神病的悲惨遭遇。但作者写作的重点是对蔷薇的关怀甚至同情,那是十分欣赏她对爱情的忠贞纯洁,也揭露社会的凶险和现实。你也可以通过作者塑造的田五这个小人物形象,去揭露现在社会老板依旧剥削如田五等工人的事实和罪行,从而使得田五人格扭曲去报假警,目的是想坐牢而求不用上班而得到休息,这篇是可谓作者一种现实荒诞的写作,突显了中国打工仔的辛苦人生。你也可以作者笔下的红红那人性由淳朴而变得冷血无情的转变,道出了时下爱情的功利性强的畸形面,这也是时下对世故物质女的一次反讽,和丑陋的揭示。
你也可以通过《本科生》《雪拥南关》知道一瞥官场领导间的“亲密秘史”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好面。你也可以通过张三的故事知道那坚固爱情终究还是敌不过一套套房子的爱情现实面。你也可以通过作者笔下的马蜂知道南关单身中年性压抑导致做出偷窥行为的人性的真实而不文明的反映。你也可以通过作者笔下李如意反映干练女性为求生计而炒股,结果投资不但失败,连开菜档也被政府逼迁的活生生的中国城中村的现实现象。你也可以通过墨宝溺亡一事,警示了城中村的家长对孩子的看护不力才酿造悲剧的监护问题。
而在《表哥》一文,作者“六亲不认”地写出了表哥是一个骗子形象,但从中作者的重点是侧面地也警示世人应该做到“走路不玩手机,玩手机不走路”的温馨提示。你也可以作者笔下的马六、刘胡子揭露了开发商和拆迁办野蛮拆迁行为;你也可以在作者的笔下的大喜二喜见证城镇发展中,因为土地纠纷而导致亲生兄弟都没得做的活生生的人性泯灭的揭露。而在《听风的人》则写出了一个流氓的不好,拉皮条的看风职业,也写尽和歌颂哑女那坚持爱情底线的亮节和品格。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西北城中村的写实故事,低层人间自然也有信仰的一面的,自然在这部小说结集中作者的单元作品中也有浸透了一种关于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的轮回思想。如《此生》中,讲述一个刘抗美成年贩羊皮,中年杀卖羊,结果还是因为羊而出车祸而卧病不起,直至归天。而在《弃婴记》和《酒》,则也是讲述了“夫妻是前世缘,冤冤相报;子女是今生债,债债相逼”的因果论,和宿命观念。
而作者也不是说佛教就是好,他也对佛教的思想做了以此隐喻的批判,如在《菩萨》一篇中,作者就是借助塑造钱梅花的城中村的市侩形象,一方面她信仰佛教的菩萨,她吃素,她念佛,但她为了钱却会做卖手机促销活动中的不道义的托儿,而结局因为信佛,就算缺钱也还有不惜花一百多元购买香蜡纸票和塑料荷花去供奉菩萨,就因为这些供奉祭品再加上她的贪念,导致她那辛辛苦苦做托儿而赚到的800元结果被碰瓷人骗去了。这样的妇女形象,多少也有几分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她们都是要面对残酷的丧夫之痛,生活也失魂落魄,充斥着中国妇女的苦痛,但让我们看到的这些女性也不尽只有唏嘘,更有几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不忿。想必,作为年轻的作者这种随着人生阅历的累积,对人世间的情感刻画和人物塑造的层层深入,也正是和最因为作者书写了人性的信仰问题,以及关注低层群体,尤其是如对女性钱梅花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有着那种批判性地刻画,从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新人奖、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也就是自然而然之事了。这实乃是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一大希望。
最后当然,小说的情节的设计上也有部分出现漏洞。如《明锁》中结尾发现的那个男人,他可以自己被关在房间里那么久了也没事?如果死了那么久不会发臭而被发现?再如《本科生》中描写张三和女友抢银行卡导致卡会断成两半的设计是与现实不符的,其一银行卡一般在争抢的过程中只会变型而不会轻易断成两半,其二就算卡断了可以补,女友可以继续要会分手费,结局不会是“双手空空”的。只不过碍于好聚好散的结局,重点在于突出女性的世故和现实的一面,凸出张三悲剧爱情的一面,也就不再纠缠分手费的问题,结局自然点到即止即可,也就有了此篇小说如作者这样写的结局罢了。
在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作品《米格尔街》中,我们可以读到异域街区人们本性善良,热爱生活,充满追求与理想,但他们又是被主流社会抹至边缘的群体,注定改变不了受压迫的命运。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他们的人格会扭曲,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斥着麻木的苦痛。而事实上,在王选先生的这部小说结集,也让我们读到在南关这个地理空间,读到了作者写尽了西北城中村的苦与涩,读到了那里人们的注定改变不了受压迫的命运,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的宿命。虽然难免让人感到唏嘘、感伤和悸动,但这就是我们中国现实社会的缩影,也更是反映了人格人性的千姿百态,以及人们内心心态以及生活方式不断变换的社会现象。作者笔下的南关,是有银杏叶的金黄,白杨叶的血红,鸽子和雪花的雪白等色彩,这种斑斓的色彩也犹如生活在该处的有着百态人生的人儿,也同为是色彩斑斓的。南关,也就因此变得真实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