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生七年4》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人生七年4》精选点评:
●发烧在家,多数二十多岁的生活看着都很压抑,可能毕竟普通人的生活中里程碑式的事都是少数,大部分日子都不足为外人道吧
●无意中看了,没想到有好几部呢,之前看过英国版56up,日版只拍到28岁,对这种有耐心的纪录片就是莫名好奇有好感,除了感慨,突然也有拍一部的冲动
●虽然年轻人一样地迷茫,但毕竟日本社会的容错率比中国社会的高~里面有个小姐姐挺酷的:不想告诉别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是因为不想被贴标签…蛮好
●其中那个学英语的挺幽默的
●谁有片源???
●如此真实。人生来的不平等显得格外触目惊心。日本的阶级固化与没有活力的地方区域。年轻人的未来又在哪里呢?下一个七年又会比这一个好吗?
●日本人的生活条件好多了。想的也清楚多了。
●记录片也可以这么好看
●无常迅速,梦幻泡影
●直面惨淡人生
《日本人生七年4》观后感(一):人是可以自主改变自己命运的
日本的人生7年比英国版的给我更多启发,最大的启发则是:
人是可以自主改变自己命运的。
1.需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2.主动获取信息,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选择最短的道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3.从前的经历和将来的走向,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比如说,那个空姐一直都没获得最想要的,但求职的时候她获得了最想要的。有些人囿于曾经的失败,给自己设限,要舍弃这种不正确观念。
4.思考一条道路的终点。比如说空姐这个职位,她的终点就是空姐组长。如果一条路的终点,不是我想要的,那我还是趁早寻找别的出路,像那个出版社女孩一样。
5.28岁还很年轻。养活自己的同时另外找出路。
6.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位置可能离想要的位置很远,但这不是永恒的。只要往想要的位置前进,哪怕一步一步挪,总有一天会到达理想的地方。比如说那个出版社女孩。
《日本人生七年4》观后感(二):7-14-21-28
13个85年的人,92年的7岁开始跟,截止到拍摄刚好28岁。
这些人身上,多少看到了现在的自己,好像这的确是属于大部分28岁的人生。
从7-28岁,有人从天真浪漫到内敛敏感(小时候曾从国外回来的女孩),有人从简单开心到迷茫不已(家里种稻田),有人从当初的坚持到屈服于现实(棒球小子),有人从边走边看到找到方向(陶瓷家的小子),我也想起自己小学曾在车上信誓旦旦说自己想考哈佛大学。
7岁,所有想做的事情,都是跟眼见的一亩三分地有关,或许天真,或许就是书上高大上的梦想,或许就是身边人长做的事。
14岁,世界有点打开了,或许忘了曾经的梦想,甚至觉得可笑,或许还在坚持,或许又另寻方向;
21岁,好像又有那么不一样了,有人大学临近找工作,有人已毕业工作几年;
28岁,有人还在迷茫,有人已结婚生子,有人曾懊恼悔恨,有人在努力找方向。
这13个人,好像并没有看到多少是大富大贵的,所谓成功人士,没有太耀眼的一蹴而就,能混得不错的,都是沉淀了不少的。光鲜耀眼的。
更准确来说,这13个人,好像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是普通人。
但我觉得有一个基础,教育程度的高度,能大概率地降低生活底层的可能性。
《日本人生七年4》观后感(三):接受,然后和生活和解 接受,然后和生活和解
日本版的《人生七年》直接从28岁开始成为正集,片段间能看到他们的7岁、14岁、21岁。与英国版不同的是,日本版没有特别挑出不同阶层,里面的主角熟悉得好像就像是身边的人,亦或是自己。
小时候爱玩游戏,长大想成为检察官,但是没有通过警察考试,最后成了餐饮店的店长,目标变成了开自己的一家店。
小时候跟父亲做陶艺以为自己喜欢,立志传承,长大后变得越来越讨厌陶艺,但是为了谋生,不得不跟父亲一起做陶艺,然后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手艺人的身份。顺应时代,寻求线上发展,目标是把网店做大。
并不是歌舞伎世家,只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了歌舞伎,然后一直深入。父亲一直没有怎么做过主角,而自己在父亲的打拼下比父亲多了很多机会。但是父亲却猝然长逝,没有看到自己长久成为主角的那一天。为了不让父亲和自己遗憾,立志要坚持下去。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打拼阶段,很辛苦。
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在出版社谋一份事业,求职路磕磕绊绊,但终也得偿所愿。离开家乡,奔赴都市。但漂泊的无助感也紧紧萦绕心头,好像在城市里无所归依。下一个七年的目标是求得有缘人,稳定下来。
早年结婚生子,因为男方的恶习,分开,独自抚养小孩。小孩的孤单不敢问,怕问了也解决不了。其实也算是实现了早年的梦想,早点结婚生子,只是同路人不在。自然是辛苦的,但好歹有个慰藉。小孩在母亲的影响下,拿起了被母亲扔下的鼓。
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职业棒球员,再大些甚至到大学的时候都梦想成为职业帮球员,只是临近毕业的时候突然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只不过是因为周边的人都找到了工作,自己也想要一份工作,就退学了。后悔吗?是后悔的。本来也许可以留校当棒球老师。现在跟父亲一起做事情,父亲的目标是把厂子开大,他一起努力。
还有农夫的孩子,问他是否愿意继承农田。心里是不愿意的,但是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在犹豫不决中,一天天长大。问他想要什么,他说希望自己更果断一些。比如,果断拒绝家里安排好的路途,一份看起来不怎么光鲜甚至很辛苦的路。
……
在这里,其实就是我们。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却没有能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然后也许继续在父母的帮助下,生活。
很不好吗,其实也没有。
只是达成了对生活的和解,就是生活下去吧,给周围的人带来支持和安定。
局外的我们,在这里,也收获一点点和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