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是一本由余华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一):爽
正常人被人往精神病院里塞,精神病院外放的全是疯子。
邻居,局长,小孩,镇民,……哪一个看上去不疯呢?
杀人案点燃了一场疯子的狂欢,所有人分享恐惧,愤怒,喜悦舒爽,包括善变的痴狂。人物们都沉溺在歇斯底里的状态里,谁也顾不上谁。
河水里也许是被人下了药,岸边的土地上养育着疯狂的人。也许曾经有一个时代,社会里四处是这样的河,许多人都像那个提着湿衣服和柴刀的疯子。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二):悲剧客观存在现实之中,或是片面感性地说,现实亦是悲剧一种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三):杠精的书评
俺更喜欢1986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四):《河边的错误》:大概是我看过最冷漠的一本书了
《河边的错误》
第一篇读完后,我不知道自己真的了解了吗,故事的重点不在过程,在结果,大概了解了“两个疯子,一个杀人,一个杀己”的意思,前面的场面描写的很多,也都断断续续,好像这样更有悬疑的感觉,里面出场的那些人,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那些所谓的路人甲乙丙,他们其实并没有罪过,但是每个人又好像很恐惧,或许这是一个时代反应,那个时代下的人好像都处于一种压抑下,过着表面看起来很祥和的生活,那个名叫许亮的男人,他是我不懂的,我不懂他为什么要自己撒谎说自己在案发的时候去过河边,然后又为什么自杀。他在邻居眼中是孤僻的,但是在同事眼中有很亲切,这是矛盾的,或许这也是个生存法则吧,大概那个孤僻的才是他吧。还有那个王宏,他好像是另一个现实的缩影,他愤怒的来问为什么要去调查他,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惹上了大麻烦。
其实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笔墨来描写前一个疯子,那个杀了幺四婆婆的的疯子,(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他要杀人),他远远没有最后那个被周围逼疯的疯子来的震撼,最后对马哲的由一个正常人到被逼疯过程的描写很随意,个人感觉可以更细节一些,最后一句话,“让他住院吧”,真的极具讽刺,又让人毛骨悚然,当一个人觉得“这样的回答真有趣”的时候,他的世界跟那个所处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文革的时代是余华老师写作的一贯背景,以往看过的那些他的作品虽然也有一种反映,但《河边的错误》真的让我觉得是最黑暗的,现实打着一种保护自己的正义旗号生生的把一个人逼疯,到底怎么才是正确,到底谁才是正常人?这个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无法断言怎样才是正确的,直到后来,有人评论说当初应当是怎样怎样的,那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如此,只不过这样的评论已经不具有最大的意义了,它全然过时了,已经发生了,只能被冠以“教训”留给后人以警示。
总之,那个时候,好像让每一个人最后都变的畸形。
《古典爱情》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五):荒诞是为了隐藏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六):这位大师,给你战战兢兢又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
提起余华,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他的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这些长篇太过优秀,以至于遮蔽了中短篇的光芒。余华曾说:长篇小说是失控的写作。的确,中短篇更容易精致、精准。余华的中短篇就以精致见长。
余华的中短篇小说类型和题材多样,罪案的、爱情的、古典的,林林总总。他写爱情、写案件、写生活,绝不常理化、套路化,不会被读者牵着走,而是牵着读者自主地去“受虐”,去震惊并回味。
乍读《古典爱情》,你会觉得这是一个《西厢记》式的爱情故事,穷小子柳生进京赶考途中结识美艳绝伦的小姐惠,得小姐资助,暗定终身,其间又有丫鬟横眉冷对。然而,横在两人之间的沟壑不是势利的父母,而是人吃人的灾荒。这里的人吃人,是的的确确的人杀人吃人!
余华写作时,不仅不避讳血腥、暴力、死亡、残酷,反而会精致细腻地大篇幅加以描述。据统计,他的中短篇小说中,非正常死亡人数达28个,死亡方式可谓林林总总。《古典爱情》中着力描绘了三个女子的死亡过程,前两个是在菜人市场被屠宰的一对母女,另一个就是小姐惠,“柳生站立起来,走出屋门,走入酒店的厨房。此刻一个家人正在割小姐断腿上的肉。那条腿已被割得支离破碎。”《一九八六》中着力描写死亡倒那么不多,只有一个疯子,但这人死前,却于街头慢条斯理在自己身上表演了中国历史上各种酷刑,“他将铁棒浸入黑黑的墨汁中,提出来后去涂那些已被刺过的疮口,通红通红的疮口立刻都变得黝黑无比。他们就这样战战兢兢地走了过去。这时疯子心满意足地大喊一声:墨!”
相当数量的人不论观影还是阅读,都喜欢找虐,在战战兢兢中享受之后的快感。具体来说,有人喜欢血腥残暴的“视觉盛宴”,有人则更热衷于心理惊悚。余华的诸多中短篇可谓二者兼有。拿《河边的错误》来说,一老年、一中年、一儿童的头颅被砍掉,放在土坡上,场景描写极具视觉冲击力;然而,小说的人物与情节非理性又具常态,处处弥漫着一种奇异、怪诞的惶恐,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焦虑中。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七):对余华《河边的错误》马哲有没有疯的一些看法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八):看余华小说感觉自己是受虐狂
我一直是余华的书迷。 余华写的小说经常有残酷的让读者觉得不舒服的情节。 比如《活着》里,主角两个孩子的死让人看着揪心。 比如《兄弟》里,哥哥卧轨自杀,弟弟正在搞嫂子的情节。 最近看了他的短篇小说集《河边的错误》,这本书集了他早期写的《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偶然事件》、《一九八六》四篇中篇小说。 这本书揪心的让读者不舒服的情节就更多了。 直接说,就是很重口味。 我想看,不敢看又忍不住看。突然体验了一把受虐狂的快感。 我很喜欢《河边的错误》这一篇小说。 故事是一个有河溪的农村,发生了命案。死者是一个老婆婆。刑警马哲前往调查,经过调查发现杀人犯是老婆婆好心收留照顾的疯子。 疯子被抓去精神病院几年后,又回到村里,不久又再次发生命案。为了不让疯子再次害人,马哲决定杀了疯子。马哲最后为逃避法律的制裁,迫于妻子和局长的哀求下竟承认自己是疯子,进了精神病院。 这一篇故事很悬疑,而且很勾人,一看就忍不住一口气看完,看完很想跟别人讨论。 我去豆瓣搜了搜,讨论这一篇小说的人并不多。还好有一篇文章解析了小说的疑点,看完超级爽。 建议大家有兴趣看完这本书,去豆瓣搜一下这本书的书评,不要提前搜哦,搜了就剧透了。 其他三篇短篇其实也挺好看,《偶然事件》看的就比较烦,《古典爱情》还不错,《一九八六》就比较血腥,我翻着看,没敢认真看。 其余三篇故事我就不细说了,有兴趣可以买一本回去看。 这本书的四篇小说都是余华八十年代末写的,当年余华正是青春无敌的二十多岁,写的这几篇小说跟后面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的风格都很不一样。 甚至说这四篇的风格也很不一样,看得出余华当时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风格。 《河边的错误》是侦探悬疑,《古典爱情》是爱情故事,《偶然事件》玩了一下花俏的结构,《一九八六》重点戏在描写疯子对自己施刑。 余华写的小说气氛做的很好,所以这几篇小说,我看着看着就害怕了。 我看《河边的错误》是晚上看的,看完觉得好恐怖,害怕晚上发噩梦,我赶紧看了几个搞笑视频让自己赶紧忘掉里面的剧情。 我当晚虽然迫不及待想看完剩下的三篇小说,但是害怕晚上睡不着,忍到第二天大白天才去看。 看完这本书,我非常庆幸自己做这个决定。 作为余华的书迷,余华出手的小说基本没有让我失望的。 认准余华写的东西,一定没有错。 作为基本看过余华作品的书迷来说,余华的产量真的有点低。 他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七天》那也已经是2013年的作品了。 现在只好看见余华以前的作品就赶紧买回来看看解解馋。 希望余华可以赶紧出新作品吧。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九):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梗概:
《古典爱情》:书生赶考,邂逅富家小姐,一夜温情,落榜归来,往日深宅大院变成断井颓垣,三年后,书生再考,饥荒遍地,生啖人肉,遇到变成菜人的小姐,将她尸骨赎回,河边下葬,为其看坟,夜晚常能遇到富家小姐鬼魂,白日又觉得坟成了空坟便挖开来看,断了富家小姐的回魂路。
《偶然事件》:两个男人在咖啡馆旁观了一场凶杀,阴差阳错书信联系分析案情,最后导致了另一场凶杀。
《一九八六年》:文革时丈夫在审讯期间失踪,妻子带着女儿改嫁,多年之后,镇上来了个疯子,妻子便精神恍惚觉得丈夫回来了,后来疯子自裁,妻子的精神才康复……
我一直很喜欢余华,他可以以最冷酷最残忍的方式书写人性。
余华的小说里,随处可见死亡,血腥,暴力,但是通过这些,读者又能强烈的体会到民众的愚昧和社会的荒谬。
冷静的压抑,现实的荒诞。
余华的故事基本都在陈述事实,语言并不华美,也不会加许多修饰,他甚至不发表看法。可以看到他十分沉默的藏在书页的后面,冷着眼瞧你,你有些感悟了,他也不说话,只是冷笑着面对你。
余华当然是虚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但是通过他前期中期后期故事的转变,可以看到他的怀疑,不确定,思考和犹豫。正如余华说自己是个怯懦的人,我信,我能感受到他在故事背后的逃避,他不确定存在的真实性,于是大量的用死亡去证明。
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每一场他为死亡构建的场景就像一场戏剧,被安排好命运的角色就是一次又一次实验。实验反映出社会的漏洞,反映出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和自私。而且最妙的是,余华笔下那些角色不是纯粹的恶,只是一群可怜人,他们就像是巨大架构的运行机器中的零部件,身不由己,却可叹可恨。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阿尔贝·加缪。看过加缪的作品,应该会知道,加缪也是十分喜欢描写现实的一位作家,他的文章也是残酷冷峻,极具洞悉和观察力。
但加缪是十分理性的一位作家,他的客观总带着一股悲凉,但正是这种悲凉却反映出他的慈悲。
余华和加缪很像,但是余华写的现实却是用感性书写的,他会夸张情节,加深戏剧冲突来让他的作品富有张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他想传达的主旨。所以很多人说余华写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但是我感觉余华的作品却能从奇异中品读出愤怒和失望。
但他们却都极其擅长细节描写,以精写广,笔锋细腻却尖锐。
所以,用余华自己的话来诉说观点“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河边的错误》读后感(十):余华:做什么都得“动真格”
这本书收录了《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偶然事件》《一九八六年》,是余华老师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集。书中故事类型多样,高潮接连不断,不仅刺激过瘾,而且代入感很强,让人身临其境。
余华能做到这点,跟他的切身经历很有关系。他小时候一放学就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来荡去,对从手术室里提出来的一桶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当时对父亲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胸前是斑斑的血迹,口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手套。另外,余华读小学四年级时,家的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差不多每隔几个晚上,对面的太平间里就出传出异常凄惨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甚至会在炎热的夏天去太平间里乘凉,从来也没害怕过。
所以那么多人写人性、写血腥、写惊悚、写探案,只能刺激人一会儿,因为那些或是按想象编造的,或是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凑的,而余华在创作上,是实实在在地“来真格的”。
余华老师本身也是一个“动真格”的人,实实在在。记得刚来北京,跟着同事去采访一个行内很有名气的人,结束后发现能落实下来的干货很少,有的太阳春白雪,有的讲了很多,但太程式化。而且由于一个问题比较尖锐,采访差点终止。
和余华老师见面却是另一番感受。第一次见他还涉及到访谈,心里特别不安:他说的话,我们这边理解不到位、接不上怎么办?采访稿里的一些问题是结合读者的疑问整理的,很尖锐,比如“有评论认为您的作品中总有大量直白残酷的描写,这真的有必要吗?是刻意的吗?”当时怕引起余华反感,甚至想把问题改得婉转一些。结果证明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余华也有气场,却是一种毫无距离的气场,你提的任何问题他都会认真对待,而且自然而然地顺着你的节奏去聊,面对再尖锐的问题和质疑也笑呵呵的,他说:“刚开始写作时,批评就没断过,早就习惯了,有人专门写书批我呢。只要是读者发自内心的质疑,是真实的,我都很欣赏。”
访谈快结束的时候,有个同事忽然问余华:“我总是焦虑怎么办?”当时一度笑场。余华却很认真地给了解答:
“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这种焦虑,不能老这么焦虑下去,还是要找点事情做。而且不要一上来给自己找个太大的目标,要实在点。比如你要写小说,可以先去找个公司做个编辑联系练练文笔,机会来了你再去做个编剧、导演,然后一步一步来,你不能一步登天,你需要实际一点慢慢来。如果我当时做牙医的时候就想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作家,那我现在肯定还在那里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