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一本由余华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朋友》精选点评:
●我们不能说这没有文革后精神创伤的印记。80年代先锋小说。
●余华
●篇目风格迥异。另外谢有顺的点评不错
●余华的血腥和无厘头。
●我是没看懂还是怎么的,里面很几篇小说都很诡异啊!!!
●人性晦暗变态之集大成之作
●文学中的暴力,永远都会对我造成一种反胃着想要呕吐直接导致食欲大减的后遗症。
●读起来 没有太多意思。。。看完了三篇。。。
●我知道它很怪,但是我很爱! 余华真的很适合为麦克尤恩写序,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越读越喜欢,有些界限,只要你跨过了,多大的荒诞不能接受。
《朋友》读后感(一):莫名
这是余华的短篇小说集.借回来后翻看,却是有些失望.发觉他的短篇却是不如长篇好看精辟,一直带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在里面,有大多文章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看完了跟没看完一样,有些不相信这就是文章结尾的感觉.不是意犹未尽,而是不完整,非常地不完整.有头无尾,莫名其妙地开始,莫名其妙地结束.<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朋友》读后感(二):活着
《活着》这本书是我老师推荐我看的,《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让我们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而突出主角的悲惨而哀伤,但结局草草结束,总体还写得不错,《活着》这部作品有暗示,我们要细细阅读才会发现作者的智慧与结晶。
《朋友》读后感(三):荒诞本不是目的
余华这本中短篇小说集,读来奇怪且不舒服,好几篇都让人毛骨悚然。
人物都人不人鬼不鬼的,阴郁脸谱化,对世界怀有敌意,甚至绝望。有些故事情节虽然会使我联想到某些生活中的身边事,但真实世界总还是有很多善良的,而这些小说里大多看不到希望,只有血、肉和骨头,不喜欢。这么多篇,仅《爱情故事》里的女孩儿稍有人味儿。为了荒诞,把人味儿丢了,实在本末倒置。荒诞确实可以吸引眼球,可过了新鲜感之后,剩下的只是乏味和无聊。
——余华《朋友》
《朋友》读后感(四):有感
余华的书以前也看过一些 大概并没有看太明白
这里的一些短篇小说看着让人很是费解
不过 最后倒是有个书评
让我开始恍然大悟
书里面最喜欢`空中爆炸`
最后一段话尤其喜欢 他这样说
`这一天晚上
我们终于又在一起喝上酒了
我们没完没了地说话
我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我们谁都不想回家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过去
回忆着那些没有女人来打扰的日子 那时候是多么美好
我们唱着歌在大街上没完没了地走
我么对着那些漂亮姑娘说着下流的话
我们将街上的路灯一个一个地消灭掉
我们在深更半夜去敲响一扇扇的门 等他们起床开门时 我们已经逃之夭夭
我们把自己关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 使劲地抽烟
让烟雾越来越浓 直到看不到对方的脸
我们不知道干了多少坏事
我们不知道把自己的肚子笑疼了多少回
我们还把所有的钱都凑起来 全部买了啤酒
我们将一个喝空了的酒瓶扔向天空
然后又将另一个空酒瓶扔上去
让两个酒瓶在空中相撞 在空中破碎 让碎玻璃像冰雹一样掉下来
我们把这种游戏叫做空中爆炸`
多好的段落
大概这就是兄弟
这四个男的结婚以后都被媳妇管着 偶然的机会他们都出来了
才想起来 他们好久没有聚在一起了
---------------------------------
在书最后的评论中
有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很能描述余华这个人和他的小说了
`余华笔下的人物多数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
我们从中看不到希望 看不到光明
有的只是一片人性的晦暗 个人在其中无助的挣扎 以及大面积的死亡
难怪在当时 有人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余华血管里流的不是血 而是冰碴子`
`河边的错误`看得我心惊胆战
`现实一种`都在与暴力和恐惧作斗争
可是
我们都应该明白的是 如何来看待这些作品
就像`活着` 它的意义就在于
`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
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们应该学会忍耐 包容
《朋友》读后感(五):朋友
全文弥漫着暴力与血腥,足可见作者确实崇尚暴力美学。一个动不动就提刀砍人,习惯在大街上摸走别人烟的混混,最是好面子,人们本应是怕极了他的,但听闻他要去砍人,纷纷簇拥在他周围,众人看热闹的热情可见一斑。少年的“我”更是因为能够趁此机会并排走在他的身旁而感到得意与自豪,因为他是“我”眼中的强者。而惹了“大哥”的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炼油厂工人,清瘦、普通,他的从容与淡定让“我”不解。这是一场所有人认为毫无悬念的“战斗,”包括混混自己,他只是像往常那样单纯想找回自己的面子。然而结局让人意外,围观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殴斗无休无止,一条湿毛巾和挽在胳膊上的工服竟拥有与菜刀抗衡的力量。年少的“我”崇拜强者,而强者的武器—“湿主巾” 也自然成为了“我“变成强者的法宝,时刻带着一条湿毛巾使”我”感觉自己异常勇猛,直到毛巾不慎丢失,被父母的责骂与教训拉回了现实。而当“我”失落之际再次目睹了那场"战斗”双方偶遇,内心激动无比,但“我”并未看到想象中的画面再次出现,他们两人不仅没有动手,反而聊得火热,而工人成为了第一个让混混主动为其点烟的人,这更是让“我”无法理解。不打不相识,众人对混混的”敬畏”让他无比享受,但混混这样的人,尤为尊重强者,是工人用实力征服了他,他虽没有成功找回自己的面子,却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友情,“朋友”便是由此而来。朋友7.6余华 / 2003 / 江苏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