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防军纪事》是一本由刘洪光著作,现代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80,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边防军纪事》精选点评:
●文革时期在中尼边境的仲巴反回窜的老兵回忆录。感觉在听自己的老爷子讲故事,琐碎,没有明显的主线,诉说着过去的不容易和人们的坚强。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历时几个月回家休假那一段,还有高原上这么容易死人这件事。文革的氛围写得很到位。能感觉到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半生回忆录。敬佩军人们。
●高原的军人,很震撼,雪域忠魂
●了解40多年前,边防部队的日常生活。 苦是肯定的,死亡也很平常。一次血崩会带走一个连队的生命,能想象打柴火也会丢掉性命么。
●2018 6-7月。在西区看的,图书馆赠书,院里的老干部写的,很真实,很艰苦的西藏边防,不知明年会不会有缘。
《西藏边防军纪事》读后感(一):【百味书屋】纪念那些驻守西南边陲的将士
去年的中印边境一直不太平,直到6月中印边境爆发冲突,造成我军4名官兵牺牲。今年2月19日官方就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全国愤慨!我忽然想起这本《西藏边防军纪事》还在书架上没有读过呢!随即找来翻书一读,谁知一读,便停不下来了,作者刘洪光大校把自己入藏的从军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回忆录的形式写给了新时期下的读者,所有读完这本纪实文学的人,一定会对那个特殊年代驻守西藏边陲的军人肃然起敬的!
我从未去过西藏,但听闻同事自驾车翻越高海拔山区的经历,心里便在打退堂鼓了,高原反应我能否挺得住?车辆都是涡轮增压技术提供动力,在藏区驾车有那么难么?可我从书中得知,刘大校当年从陕北农村光荣入伍,乘着平时拉牲畜的闷罐车到达西宁,再换乘卡车向日喀则地区的最西端进发,要在车斗子上呆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的内地老百姓,怎么能想象到那种艰苦?高原反应,谁也躲不开大自然对人类身体的摧残,现在进藏的车辆可以自备氧气袋,那时的官兵在搓板般的山路上得自己扛着!假如遇到病危情况,如果有车送到部队医院还好,没有车就只能准备圆锹十字镐挖坑了。
笔者在里孜驻防,南面就是喜马拉雅山,翻过去就是尼泊尔。那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在暗中资助藏族扰乱分子回窜到已经和平解放的西藏甚至内地进行武装叛乱。边防形势非常严峻,一批又一批边防官兵,就是在那个境外敌对势力强大、国内资源极度紧张、政治斗争激烈、自然环境恶劣的大环境下,粉碎阴谋,保卫新中国领土不受侵犯的。
笔者的记忆力和文笔相当了得,驻守西藏那些年的大事小事记叙得一清二楚,看官看兵的一件件琐事也有独到的思考,抛开个人能力不谈,这是长期从事战斗、通信、文书等不同工作岗位历练的结果吧!在书中,邓连长带兵作训时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作风,处理后勤伙食时心细如发、絮絮叨叨的表现,把“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战斗思想时时落到实处。王指导员文化程度高,常和风细雨廖廖几句话,针针见血,令下属与战士们敬佩。一黑一白两位领导搭档,是连队思想建设的指南针。
没有边疆的稳固,哪来内地和平发展的环境?一批又一批驻藏边防官兵,就是在一穷二白的物质条件下,艰苦奋斗,筑牢西南边陲的钢铁长城!在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的这几个月里,内地读者最应该读一读这本《西藏边防军纪事》,他们是拿生命换取国家安全的人呐!
《西藏边防军纪事》读后感(二):那些年,在西藏当边防兵
最近偶遇楼下当兵的大哥,别看近五十岁,腰直直的,走起路来,一看就是当兵的。说起话来,总爱说部队战友的故事。别看他离开看部队,常说自己一生都是个兵。
最近恰好读到一本《西藏边防军纪事》,这是一本讲述我从当兵到西藏边防后的发生的种种事情。作者刘洪光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故事素材,包括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医疗设备,随时可能发生的高山疾病等等,来讲述曾经在西藏守卫边防的故事。
《西藏边防军纪事》整本书有二个亮点。一是故事的真实性。这本书是老兵亲自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者刘洪光在1969年的时候,去了西藏军区边防服役。二是书中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艰苦环境下边防兵的生活。
首先是地理条件。作者刘洪光去的是西藏。对于西藏,我们的印象是世界的屋脊,那里有美丽的雪山。而他们所去的部队是在扎东,一个被称为“屋脊的屋脊”的地方,平均海拨在4750米以上,还被科学家称为“生命禁区”。不难看出扎东更高更冷条件更恶劣。
扎东环境恶劣,但是却是一个地理要点。部队有军令驻藏边防一线的部队,必须一日三餐米饭,管饱管够。
现在一是交通发达,非常的方便。二是道路条件好,沥青的马路平整,高速公路畅通无阻。看了《西藏边防军纪事》才知道,在20纪世60年代的时候,道路是多么的难走。
作者先从自己家步行两个多小时,自行车骑了四十公里,才到县城党校新兵连驻地。两天的行军到达咸阳,统一去西藏。乘的火车是专列闷罐车,也是没有窗户的,没有灯,一关车门黑乎乎的,就这样一群人要呆四十多个小时到青海,下了火车换汽车,从咸阳到扎东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其次是恶劣的环境。我们印象中,是蓝天白云,有草原,远处有山,山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可惜,现实情况是:八级风的天气全年有一百多天,平均气温在零下,偶尔还零下四十多度,高海拨。
这些兵都有一颗乐观的心。比如连队到团部的路,因为是一条简易的路,不平且颠,被称为助产路。再比如那里扫地用的扫帚,是捡的松枝做的。既环保,又省钱。
恶劣的自然环境,预期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难得我们的边防兵。他们克服高原反应,积极训练,守卫着我们的祖国边境。
《西藏边防军纪事》读后感(三):致敬雪域英雄
评《西藏边防军纪实》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以前西藏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县城里也有几位援藏干部,旁观者更多的是把援疆援藏当做是一种提拔的捷径来看待,尽管那里条件艰苦,但是到底有多艰苦,没人能够感同身受。
我第一次对西藏的艰苦有体会是去年一位阿姨腿出了毛病,预约了301医院的一位专家做手术,本来订好第二天手术,结果专家临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第二天要赶往西藏,因为一位官兵因为过度严寒导致脚趾坏掉需要赶紧手术断趾。这个消息让我格外震惊,我不知道他有多大年纪?二十?三十?像是被一盆冷水浇醒,恍然意识到我们生活的如此幸福,还有人在冰天雪地替我们守卫国家!本以为自己穿着羽绒服大棉鞋下乡已经足够感人了,可西藏的战士们面对着比我们严寒百倍的天气!序言中引用了一句某首长的话“对内地官兵来说,上西藏躺着就是奉献”,我读到的时候就想到了那位需要手术的战士,的确,能够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留下了,就比普通人付出了太多勇气和毅力了。
况且西藏的官兵绝不会懒洋洋地躺着,而是堂堂正正地站着,踏踏实实地干着。大多数边防战士十七八就离开父母和家乡,经过长途颠簸来到了这个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环境复杂、寒冷、干燥、缺氧、风大,可能会患上高原疾病、会遇到雪山崩塌和山路车祸的雪域。零下十度的温度让我这个北方人不愿意走出房间,而遥远的西藏不知道多少名不足20,还可以叫他们孩子的战士,正在挺拔的站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岗位上。因为生活琐事、老公忘记生日节日抱怨的我们,怎会体会到驻藏官兵有的夫妻因为江水冰面融化,阻断了道路,只能通过望远镜彼此相望来解思念之苦的辛酸。
《西藏边防军纪实》的作者曾经就是一名驻守西藏的军人,从自己入伍进藏开始,以亲身经历为素材,记录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驻守西藏边防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没有过多的感情渲染,就像是在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往,但是就是这样质朴的文字,常常会触动到读者的内心,所谓岁月静好,是因为负重前行。这些官兵的负重前行,换来我们的岁月静好,怎能不感恩,怎能不珍惜?
《西藏边防军纪事》读后感(四):边防线上,几度风云,几度春秋
《西藏边防军记事》本书作者刘洪光是一位多年在西藏边界线部队服役的老兵,他以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讲述西藏边防军战士的传奇故事。
西藏是高原地区,在读者心目中是风景绚丽,传奇色彩的地方,到处无人烟,唯有牦牛在蓝天白云下悠闲地吃着草。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其实边防军驻地的海拔在四千米以上,边界线哨所的海拔高度在五千多米以上,是生命的禁区。
为作者和编辑点赞!这是一部描写边防军战士在那些特殊年代,来到西藏边境线的经历,作为讲述的主线。边防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经受磨炼,用各种非凡的经历来讲述解一个时代的历史。故事中有那些战士之间浓厚的感情,有兄弟般的情谊,在那荒原恶劣的环境中经受考验。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战士们的身体在那些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虽然很艰苦,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充满生命活力,互相帮助,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边防军的战斗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环境恶劣,压力大,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边界线,却只能在人迹罕至的环境的岗哨执勤。常年忍受着对家人思念的折磨。常年与外界隔绝,人际网全都断掉。也许他们是一群被遗忘的人,但是他们没有忘了自己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他们靠自己辛苦,扎实的军事专业本领,无所畏惧的精神,穿梭在边界线间,勇敢的与敌人搏斗,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贡献,提供了安全的保证。几十年来,边防军战士扎根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守卫着边疆的安宁。
为了在尽可能守卫国境线的安全,他们连续多年内放弃了休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一切,一直在边境线上苦苦奋斗、风里来、雨里去,几度春秋,几度风云,逢年过节连家里都不回。他们给他国家争得荣耀,却付出了青春的代价,感到了当边防军的骄傲、悲壮。
我们可以从《西藏边防军纪事》这本书中详细了解在西藏边界线上的指战员的工作经历。作者曾经当过边防军战士和领导,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作者从普通战士开始做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难,最后当上了部队领导。作者在边界线上辛苦之余,将边防军中的点点滴滴认真地记录下来,最后写成这本书奉献给关心祖国边界线上的边防军的读者。
作者刘洪光以个人的经历讲述的那些岁月,是非常难以忘记的记忆。在《西藏边防军纪事》这部作品中,我们了解了边防军战士的艰难困苦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岁月,值得纪念,值得崇拜。
《西藏边防军纪事》读后感(五):“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上大学的时候首先要参加军训(现在军训好像已经提前到上高中了),从报到那一天直到9月底,足足要参加三个星期的军训。军训或许不能和部队里的新兵训练相比,但也是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就是走正步、站军姿、练瞄准,用的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每天领枪、交枪,最后还要打靶,还有一个小型的阅兵式。因为每周只能休息半天,而且那一个月里休息的半天往往都是阴天,迷彩服洗了也没办法自然干,所以居然直到最后阅兵都是一套迷彩服穿到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领口一片汗渍、盐渍……
之所以想到了20多年前的军训,是因为看了一本名为《西藏边防军纪事》的作品,这不是小说,而是纪实作品。作者刘洪光是一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驻守西藏边防基层部队的“老兵”。以那时十八岁入伍来计算,到今年也有七十有余——当然是一名实打实的老兵,更何况他驻守的地方是“世界屋脊”,紧挨着喜马拉雅山,对面就是尼泊尔的木斯塘——了解西藏边防历史的人不难知道这个地方意味着什么,驻守条件之艰苦、历史背景之复杂、对敌斗争之复杂可想而知。更何况,在这样的地方,“躺着就是奉献”,确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在这样的地方当兵,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番经历呢?假如只是“纸上谈兵”,或许如何说表决心、立雄心都没什么;但真正要在这样的地方驻守下来,而且做出成绩,那就非得实打实地付出旁人难以想象的血汗泪了。别的不说,单是前不久刚刚基本告一段落的班公湖和加勒万河谷冲突以及对峙,就已经向不少人普及了一些这一类地区的边防常识。当然,回到50年前,驻军条件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要是《西藏边防军纪事》的作者刘洪光的服役期是在现在,肯定书中所呈现的会是另一番场景。但是,毋庸置疑,今天中国驻“生命禁区”一线边防部队依然在演绎着一部部铁血军事传奇,依然会牢牢守卫着祖国边防安全!
在《西藏边防军纪事》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老兵的亲身经历,为读者揭了西藏边防军战士的戎边传奇。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但西藏边防一线的条件相对来说也是有高有低,而作者当年驻地扎东则是“屋脊的屋脊”——部队驻地平均海拔在4750米以上,一线哨所多在5000~6000米之间!而且,在这里,当时的边防军战士不仅要与艰苦的生存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医疗设备、可能随时而来的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高山疾病作斗争,还要履行好保家卫国守边防的职责使命。他们是“钢铁”战士, 也是从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青年逐步成长起来的“钢铁”战士;他们也很少一开始就是“钢铁”战士,还是经历了反复“锻炼”,终于磨砺成长!
读这些故事——姑且说是“故事”吧——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在那样一种条件下,边防战士用青春和热血、健康和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从作品所描述的年代,一直到今天,直到在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时的2020年,都是一以贯之。那一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尤其让人深受感动!
所以,读过《西藏边防军纪事》这本书之后,或许才会对歌曲《当兵的人》中那几句有一种印象更加深刻的感触与理解:“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为了国家安宁,我们紧握手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