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桥上的魔术师》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8 03:0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桥上的魔术师》的观后感大全

  《天桥上的魔术师》是一部由杨雅喆执导,庄凯勋 / 孙淑媚 / 杨大正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桥上的魔术师》观后感(一):看了四集,目前水平在线

  

描写台湾那个年代的生活细节,刻画很到位,真的带你回到了那个年代。原著没有看过,但是原著要表达什么,懂得都懂。第一集天桥上居然出现城管,当时台湾的氛围,实在是似曾相识。

演员表演都很自然,贴近真实生活,奇幻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现实与梦境穿插。整部剧在神秘肃杀的氛围下展开,故事逐渐展开,层层递进,感觉后面几集会有大招要放。整部剧最大的优点,讲的是童年,讲的是奇幻的故事,却没有任何幼稚的感觉。这部剧且看且珍惜,未来能不能看得到还真不一定。

  《天桥上的魔术师》观后感(二):S01E03|阿派和阿猴的资本主义兄弟情

  

第三集在我看来是讲感情,导演虽然表明了并没有刻意的渲染阿派对阿猴的情绪,甚至刻意模糊了这种情绪,但是观众们还是可以察觉到。这一集讲的主要是兄弟三人为了争夺邻家女孩的爱意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细致的描写了阿派和阿猴的友谊。

剧情开始时这种感情还很普通很朴素,让人很难想歪,但是从中后半段开始,阿派对阿猴的感情线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导演在刻意模糊。

阿派每次都给阿猴加一顿夜宵;总是安静的听阿猴给他的妹妹打电话;努力的教阿猴赚钱的本领;自己挣得钱也会算到阿猴身上;连珍贵的西服都舍得送给阿猴当礼物。这样的举动也可以看作是友谊。但是后面有很多情节表明这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比如说,阿派提醒女孩要给阿猴准备一些吃的东西,因为老板对阿猴很吝啬;比如说,在争夺邻家女孩的开始,阿派遇到另一个兄弟在眼镜店,他对这个配眼镜的兄弟显然是很不满的,甚至有了肢体冲突,然后后来即使阿猴和女孩牵了手,阿派并没有非常冲动的和阿派发生摩擦,而是刻意的回避,这显然很不对劲。

第三集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裁缝店的香港裁缝,大家都说他是猫妖,在我看来,这是大家在说他有点“娘”,甚至是在说他是gay,这在后面其实有所印证:阿派去店里做西装,半截从屋里走出来一个gay里gay气的gay,非常刻意的抚摸了阿猴的手。即使阿派没钱裁缝也不在乎,甚至给他穿了一双很好的皮鞋,这其实就是在表明裁缝老板的身份。阿派知晓他的身份,但还是总来他的店,我认为这是两个人都知晓这种情况,但是就是有一种规则让他们在内心知晓对方的身份又表面上很融洽的相处。这种融洽关系被打破是在裁缝给阿派穿上做好的西装的时候,阿派说可不可以改西装,裁缝在不经过任何提示的前提下,一下子就点破了阿派的目的—要送给阿猴做服兵役的礼物,这种看破不说破的规则被裁缝单方面打破,所以阿派恼羞成怒,推了裁缝一下。

猫在全集作用也很大,在我看来,这是阿派内心对同性的爱意的象征。在阿派服兵役前的舞会这一段,阿派开始的打算是不去的,这在他让另一个兄弟转交他给阿猴的钱时可以看出(很大一笔钱都当做是给阿猴的送别礼物),但是他其实是很想去的(后来那么好的西装都想送给阿猴,但是因为西装不能改而放弃了),他去舞会的路上碰到了很多很多猫,在我看来这是他对阿派感情的极点,他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我严重怀疑他去了舞会现场会说一些表达爱意的言语,但是他在快要到舞会现场时遇到了坏人,我认为这是当时社会对同/性/爱的打压的象征。最终他只是放下继续便走了。

这一集还轻描淡写的提到了社会对同/性/爱的不包容,在阿猴的送别舞会伊始,广播里提到要严重打击舞会,降低这些娱乐场所对年轻人的伤害,其实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仍然是非常封建的,阿派的感情很难有美好的结局。

导演并不认为这是爱,他还特意回应了,他认为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要好的朋友,你和他/她之间关系甚至超过了爱,你们即使会各自成家,但你就是知道和这个人在一起时比和对象在一起时来的舒服。但我觉得啊,这不是爱,这是资本主义兄弟情!!!!

  《天桥上的魔术师》观后感(三):“天桥上的魔术师”:作家吴明益和他的世界主义和生态主义

  

原文发表于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346802

2021年2月20日,以吴明益的短篇小说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为底本改编的同名迷你剧,将在中国台湾上映。影片由原子映象制作,由金钟奖最佳导演及金马最佳剧情片导演杨雅喆指导,由庄凯勋、温贞菱领衔主演,由金曲奖最佳制作人黄韵玲主持音乐,重现了台北市中华商场的历史风貌。此外,《天桥上的魔术师》也已经衍生出漫画和互动艺术展。而在本月推出的总第463期《联合文学》,便是以吴明益及其《天桥上的魔术师》等作品为专题。

《天桥上的魔术师》上演在吴明益自小生活在的台北市中华商场。中华商场位于中华路一段,由一连八座三层连栋式楼座组成,于1961年落成,于1992年拆除,它是现代化进程中台北青春期的一个象征,也是承载着几代人的启蒙记忆、潮流文化、社会变迁的场所与空间。在《天桥上的魔术师》里,九个孩子在分散的章节里一起成长,他们都见证和分享了魔术师的故事。吴明益自述说,其中有一些事情未必会有决定性作用,但会对生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所书写的正是这样的故事。

据吴明益称,小说里的陈设未必是真实,反而是从他熟悉的环境、味道出发而建构起来的,重要的是“一些事件经验中微妙存在的感情”。柯裕棻在本书序言中提及,“他有如此天赋能够让那时光再现,并且重新赋予质量和温度,让我们得以从他善良宽容的眼睛,回顾那时代,那生活,这座城,然后学着饶恕他人和我们自己。”可以说这是吴明益用心创造的结果,他就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故事哲学,其中道,“故事并不全然是记忆,记忆比较像是易碎品或某种该被依恋的东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从记忆不在的地方长出来的,故事听完一个就该换下一个,而且故事会决定说故事的人该怎么说它们。记忆只要注意贮存的形式就行了,它们不需要被说出来。只有记忆联合了失忆的部分,变身为故事才值得一说。”

《天桥上的魔术师》的内核是都市文化的符号,以及读者的内心棱镜。在李舵、尼罗河对于该书的评论中就曾指出,第三世界追求现代的欲望及由内部精英布设的“发展主义”项目,共同构筑了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谋求位阶跃升的意识形态。如此发展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倾向足以说明,“越是台北的,越是世界的。编码时用台北加密,解码时被世界理解。”但或许吴明益想表达更多,在一篇访谈中,他表示,“我们的上一代都经历过那种巨大、残酷、完全无道理可言,却又与自己很接近的死亡,这对他们的生命、人格,肯定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这种经验被延迟到很后面,经历的死亡也变得比较少量。但很奇妙的是,养的动物死去,很可能等同于自己孩子的死亡。”

此前,吴明益以《单车失窃记》英译本入围布克奖,该书和《天桥上的魔术师》都是吴明益的代表作。《单车失窃记》从失踪20年的父亲及一辆幸福牌脚踏车说起,借由书中人物寻找失踪父亲及脚踏车,透过岛屿的地景,交错拉出一个个现实与回忆的故事。“写这部小说并不是基于怀旧的感伤,而是出自于对那个我未曾经历时代的尊崇,以及对人生不可回复经验的致意。”吴明益表示。

吴明益最主要的身份认同是自然书写者。“对我而言,迷人的是那些介于科学家与文学家之间的人种,迷人的是那些从思考人性出发的科学研究,或从科学研究重新发现的复杂人性。”他在一次TED演讲中如是说。他坚持写作的一个很大动因就是它退伍后迷恋上了野地,自此之后,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就成了他的写作母题。其自然书写作品主要有《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睡眠的航线》《苦雨之地》等,以及两本自然文学研究文献。

在接触蝴蝶不到三年,吴明益就破蛹而出,出版首本自然书写散文创作《迷蝶志》,成为台湾自然书写先驱,刘克襄口中的“台湾特有种”。2007年出版的《家离水边那么近》以东华大学附近的花莲地貌为主要书写对象,依托其对测量点的实地考察,在生态学和人文历史之间搭建了一个勾连。最近出版的《苦雨之地》则更宏大了很多,它聚焦于人类世(Anthropocene)。

“以广义的定义来看,文学到底是什么东西?文学就是用文字把个人经验、个人情感,把个人理解或不理解的事情传递给另一群人。像我在看泽木耕太郎写登山家山野井泰史的《冻:挑战人生极限的生命纪录》时,我很受震撼,因为书里面充满了生命的不合理。生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刹车,但某些登山是不刹车的,人类踏出了这一步,变成精神冒险,其他生物是不这么做的。”

吴明益的文学理念更为真实。他引用了约翰·伯格的话,“上帝的评判或者历史的评判,不管哪一种,都是遥远的评判。然而语言是立即的。”对于台湾时下流行的内向世代,吴明益并不以为然,“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许多作者往内挖掘,以为自己的身体里就拥有一个无尽的黑洞与宇宙(事实上有些人确实做到了),但更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身体里可探寻的不过真的就只是一间房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桥上的魔术师》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