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现的自我》是一本由[瑞士]荣格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发现的自我》精选点评:
●启发性还是很大的,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对神话、原型的神秘力量的高度肯定,认为神秘力量的回归是人类自我救赎之路上不能回避的话题。提到了米尔恰·伊利亚德 (Mircea Eliade)写的《萨满教》一书(今年年初刚看过),虽然没提坎贝尔,但与坎贝尔的神话学思想不谋而合----神话不仅仅是儿童读物,是文学作品,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古老记忆,个体和集体的思想困境终究要要回到神话里去解决。让我们重读神话吧。 “世界上伟大的宗教正渐渐失去活力,因为有用的守护神已从树林河流山间及动物中消逝,我们猜测他们曾不光彩地存在于我们的过去废墟之中,而我们现在则依然受到我们强大内心的幻觉所支配。”
●以后应该还会反复读的 对宗教的解读是让人服气的
●只有我觉得翻译有点问题吗
●「困境的无解之解」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画出了一个失落的感性的圆 因为是圆圈 所以没有最后 没有结论 既不能走进这个圈 也不能走出这个圈 一直不断画着圈 有时候看看“圈内” 有时候看看“圈外” 可是身处其中 没有什么里外 只能重复描线 徒劳地受困 偶尔能有圈与圈相交的时候 境况有一点波动 就有些趣味 所以用力移动这个圈 制造一些交集 是不是会好过一点 我想可能自我或许不能一味靠专注自我发现 不同圆之间的碰撞 比单纯的圆更本质 但如果能如此认真地画一个圆 也很不错
●“奠定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基础的,不是道德原则,无论它有多高尚;也不是教条,无论它有多正统;而完全是经验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无可争议的经历,是个人与超越尘世的权威间强烈的个人互惠关系,是对‘现世’和‘理性’的抗衡。”翻译有些地方有问题减一星。
●个人愈来愈具备了一种社会功能,反过来,这种社会功能又剥夺着个人作为真实生活载体的功能,而社会只不过成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已。在这里,社会和国家都被实体化了,也就是说,社会和国家都获得了自己的自主性。国家尤其如此。它成了个仿佛有生命、有个性的实体,人们可以从其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实际上,国家只是那些谙熟怎样操纵它的个人们的一一个幌子。
●失去信仰的人类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 (
●1、统计学掩盖了个体性和不规则性,而这才是真实。 「如果我要了解人类的一个个体,就必须放下所有关于人类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摒弃所有理论,而是采取全新的、不带任何偏见的科学态度。」 2、教是种本能的态度,目的是保持精神平衡(虚假但是有用)。 独裁国家胜过资产阶级的地方在于,他们将个体连同其宗教动力一并吞没,压制会导致过度补偿,这也可能被利用(e.g. 神化领袖)。 3、集体国家拼命促进个体原子化(精神孤立);个体间的联系越缺乏,国家就越牢固,反之亦然。 「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着真正的凝聚力以及力量。没有爱的地方,权力就会滋生,暴力和恐怖也会随之而来。」 4、梦的功能:重建心理平衡、启示直觉结论; 原型主题:心灵跟身体一样,也体现了人类的进化史; 宗教象征的目的:为生命赋予意义,超越个人有限的视角
●大师的文章很难懂,觉得要是有一天明白书中的一些话,自己就如开天眼样存在吧!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一):文明的毁灭和重建
通过阅读荣格,对现代性的反思已然显见。在集体国家对原始宗教的诋毁和消灭行为下掩盖着再利用和信仰转化的环节,即使用科学与知识包装自身的集权统治乃至整体的国家统治行为,也无法改变它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宗教/国家宗教的事实。这同时与整体对个人的抹除和平均化过程密切关联,个人不在是鲜活的个体和生命,而成为了一串被公共媒介任意表达和篡改的一串数字。一个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数”。这一表现不仅是技术社会的伴生物,还是对人类心灵长久漠视的后果,一种“主体主义”必将导致的结局。用尼采的概念来表达,“透视”。人类从自身思想和意识出发解释一切,认为自己完成对自然的征服和赋权,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自认为征服自然↔ 人类的自我征服-主体间的分层-社会阶级分化-国家统治,都在量变的积累中最终达到质变——人与自然的分离(梦成为“原始遗存”和“原型”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情感和体验),人与人的分离(国家中主体差异的抹平和社会阶层的脸谱化)。当我们唾弃神话和原始宗教,否认直觉和情感而走向“文明”之际,背后隐藏的陷阱便是我们因为自己的自大和“存在者中心主义”失去了一个个真正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失去了真正认识自然的机会。以至于现代性的反思往往返回过去,连接着“古代”,我们的未来是试图寻找自己的过程,现在-未来-过去总在永恒循环。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二):生命的意义只能由自我赋予
“奠定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基础的,不是道德原则,无论它有多高尚;也不是教条,无论它有多正统;而完全是经验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无可争议的经历,是个人与超越尘世的权威间强烈的个人互惠关系,是对‘现世’和‘理性’的抗衡。”(荣格《未发现的自我》,第18页)
以上这段话是我以为荣格《未发现的自我》中最能够点明全书中心的话。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资本、国家、宗派、科学等各方面的外界影响,自我的意义被不断地削弱了。人们在外界压力驱动下形成的“良善”意识是孱弱的,由于无法感知到潜意识之恶的存在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却在环境改变、时代变迁之际极易出现自我的分裂与破碎。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人是极为脆弱的,他的信条不反映他自己,他的行为永远受制于环境,他被外界压迫却依赖于外界,一旦时过境迁便再也无法安放自我。
如何整合破碎的自我?荣格在此篇(本书前一篇,《符号与梦的解析》我暂时未读)并没有具体论述解决方案。个人理解,荣格理论给出的方法是,充分认识人自身的“二元性”,即个体除了“意识”的虚弱良善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的黑洞,蛰伏着贪欲、懒惰、自私等一切恶的品质;克服恶行与践行道德,并非应由外界的“应该”、“必须”指引,而必须源于自我的判断力、洞察力与决断力,这些力量的诞生便是一种“宗教体验”,是一种能够将外界影响力相对化的超凡内心经验,是自我的权能回归之时。“宗教体验”是与神的对话,但它的根基却是自我的独立性。
抑郁之后,我在心中剥离了许多外界加诸于生命的意义,比如孝敬父母、贡献社会、赚钱、面子,有时会觉得这种剥离让心更加无处安放,似乎厌世的倾向更加重了。但唯一没有割舍的东西就是“求知”——想到那么多的书籍还没有机会详细阅读,那么大的世界还没有用心去体会,便会放弃极端的想法。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虽然带来了满身的伤痛,但却也给我打上了“求知”的底色,在心中无法抹去。分裂是生命中的意外事件,却能够让自己看清楚想要的是什么,这也许就是我的“宗教体验”吧。这样想着,似乎人生旅途中的那些不确定性也都是求知之路上的财富,焦虑到使自己丧失行动力也许就没有必要了。
生命的意义,只能由自我赋予。别被任何外界力量绑架,绑得了一时,也绑不了一世,绑不出你来这世间走一遭的价值。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三):我们相信的,到底是来自自己,还是社会的期望 - 读《未发现的自我》所想
《未发现的自我》,英文名:Undiscovered Self,作者荣格。
荣格是谁?
社会标签: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学生;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我给荣格的标签:敢和师父闹掰的勇敢徒弟;反对独裁;探索神性;崇尚中国文化的非理性;思维跳跃;
书中主要观点
这本书由一系列的文稿组成。分为两部分:符号与梦的解析,未发现的自我。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梦和潜意识。第二部分主要是荣格对个体、社会、宗教的认知。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未发现的自我是个体应该探索的部分,因为只有探索这部分潜意识或者无意识,才能获得自我认知,从而抵抗意识形态的侵蚀。
给我的链接和触动
“梦里发生的都是假的。”
那如何解释反反复复重复出现的梦境?如何解释梦境和现实的重叠?梦境对现实的预言?
“愤怒、悲伤是不好的情绪,情绪失控需要规避。”
试想一下:一个只有一种情绪的社会,多么单调,无趣和可怕。
“科学是最权威的。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一堆鹅卵石的平均重量是145克,但是可能将每一颗石子儿称一遍,也找不到一颗重量正好是145克的石头。
“回归孩童时代的天堂是每个人渴求的:衣食无忧,不用负责。“
责任卸下了,权利也交上去了。承担责任的人权利越大,大众就越弱势无助。
”最好的大学只有一座。最好的孩子似乎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最牛的人似乎永远是相似的一类人。“
社会组织统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抑制个性。个体和自我分离,投射到外部世界,与他人的链接断开。社会人的孤独感也越来越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并非基于完美,而恰恰相反,不完美或者示弱才能产生支持的需求,进而创造链接的机会。
”我们通过科学认知自然征服自然,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好。“
人类将自己在宇宙中孤立起来。在自然事件中的情感参与渐渐消失。雷声不再是神的声音,闪电不再是神的复仇武器,河流不再有灵魂。万物不再与人类对话,人类也不再与石头、泉水、动物、植物交流。我们与自然间的即时交流已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产生的情感能量已沉入潜意识之中。
神人已经消失于潜意识中。
我们不再相信,于是不再看见。
我们真的征服自然了吗。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四):三点感悟
1.翻译不佳,读起来别扭。
2.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反抗,人如果做着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情,必然会出现痛苦与分裂,但通过潜意识去寻找真正的自我,这点无法验证,我将信将疑。
3.释梦方面,梦仅关乎于做梦者本身,同样的梦境有不同的解释——我同意。梦中出现的奇异现象用集体无意识或者古代原型解释——牵强,不同意。
摘抄:
我估计,有一例显性精神病患,就有至少十例隐性病患,他们的病情虽然很少会公开爆发,但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却都不自觉地受到病态和反常的影响。
只有手中掌握着政治权力的政党头脑,可以用对他们有利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正统的国家教条。
个人必须更加依附国家权力,也即依附大众,从而让自己在精神上和道德上服从它,并最终使自身的社会性减弱。国家,如同教会一样,需要热情、自我牺牲和爱。如果宗教的要求或前提是需要人类“对神有敬畏”,那么独裁国家则不遗余力地制造必要的恐惧。
没有什么比道德上的自鸣得意和责任心的丧失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分裂和离间作用,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收回自己的投射那样促进对立双方之间的理解与和睦了。
任何一个人,只要说话的时间足够长,他说的话,或者他刻意不说的话,都会不可避免地出卖他自己。
我们时代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许许多多的人生存的状态是自己的右手不知道左手在做什么。
事实是要去体验的,因为名言产生不了事实。任何教科书都教不了心理学,实际经验是唯一的学习途径。死记硬背产生不了任何理解,因为象征是鲜活的生命本身。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五):和2020这一年一样,真的没明白
所以录入一些句子吧。
大多数人所感觉到的自己的心灵基本是由自己能意识到的部分构成,我们自认为对自己的心理是了解的,尽管我们关注的只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一些心理活动 ==========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里面的情结不外乎两类,不是对不喜欢的事情的压抑就是对渴望的事情的一种补偿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合作的过程中发现,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分析梦,最后总是可以得到心理医生想要的结果,某些情结一定会被发现,但这些情结并不是问题之所在。刚刚结束治疗时,患者像打了鸡血一样,容光焕发,但之后就又被打回原形了。 人类所有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是集体潜意识发动的 ========== 集体潜意识是活跃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信息,当这些力量过大,干扰了我们的新朋友——自我意识的正常运作的时候,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 未发现的自我(对于人类自己而言,人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邓小松) - 您在位置 #49-50的标注 | 添加于 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下午2:21:02 我们并不需要回到原始生活状态,而我们要研究梦的原因,就是因为梦里包含了潜意识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潜意识内容,达到意识与潜意识的平衡,而不会被潜意识吞噬或干扰。 因为梦介于深深的无梦睡眠与清醒状态之间,在这个状态下,清醒意识的作用最低,不可以像在清醒状态,可以轻松抵制潜意识的力量 ========== ========== 。然而悲观的是,人类不善于理性和批判性反思,甚至常显犹豫不决和变化无常。通常来说,政治团体越大,情况越是如此。大的团体碾压个体身上还幸存的洞察和思考,这就势必导致教条主义和独裁暴政,即使立宪国家也不能避免 只要人类的情绪在既定情境下不超过某种临界点,理性的争辩仍可进行并有望取得成功。而如果情绪一旦升温,超过临界点,理性的作用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口号和虚幻。 ========== 集体思潮会产生,从而迅速发展成一种精神流行病。 ========== 据我估计,有一例显性精神病患,就有至少十例隐性病患,他们的病情虽然很少会公开爆发,但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却都不自觉地受到病态和反常的影响 = 激发了集体非理性并从中找到温床,因为这些虚妄的想法揭露了大多数正常人隐藏在理性与洞察力外衣之下的所有动机和怨恨。 ========== 尽管在总人口数中占比极小,但作为传染源,这些隐形精神病患尤为危险,因为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对自我的认知相当有限。 ========== 精神如同其他有生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人体构造一样,常人对之了解甚微 自我认知是对于个体事实的认知,理论在这方面就毫无用处 理论基于经验之上,具有统计性,也就是说,它制定了一种理想化的平均值,把所有其他不在平均值范围内的异类全都抹掉了,而都用平均值以概之。这种平均化方法非常有效,然而它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尽 ========== 平均向来危险 真相的特点往往是其个体性。 事实真相包含了很多规则外的特例,绝对的真相因此具有显著的不规则性。 个体的特点是独特性 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不能被了解,也不能与其他个体相提并论的 如果我要了解人类的一个个体,就必须放下所有关于人类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摒弃所有理论,而是采取全新的、不带任何偏见的科学态度。我必须要有自由、开放的思想才能了解人类,而关于人类的知识或对人的性格的洞察都是以所有普遍的人类的知识为前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