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文治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一):《为何越爱越孤独》——武志红
为什么会越爱反而越孤独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越亲密的人时间久了很容易会越生疏,甚至会彼此感到孤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又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三个建议: 1.拆掉自恋的墙:大部分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恋,这样让很多人都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而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是重新认识自己并找到愤怒根源。 2.重新审视并改变:心理学里有一个专属词叫“投射性认同”,指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并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主要表现为支配欲、依赖和迎合,而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尊重和理解他人,并去爱真实的对方而非自己想象的完美的人。 3.给孩子正确的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自我和父母的自我,这与小时候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比较大,所以在孩子1岁时需要全力地呵护和满足,而其他阶段也需要重视。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二):为何越爱约孤独
用心去回忆当时的情绪,场景,让念头自然流动,然后就相同了。
自恋的人,比较难听进去别人的想法, 有点故步自封。
开车的时候为啥容易暴躁,因为自己掌控感,被剥夺了。
千万不要用一个行为去奖励另外一个行为,会导致对一个行为失去了兴趣了的。
投射是如何投射?如果对方是像自己内心的小孩,就投射内心的小孩,如果对方像内在的父母,择投射内在的父母。
悦納自己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接纳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不管是痛苦,悲伤,挫折,这些都是可以去接受,存在必定有他的原因。
所谓的自信,及时小孩对获得父母的爱充满信心;所谓不自信,就是小孩对获得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卓越的CEO,都是孩子气的。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三):孤独与陪伴是同行者吗
造成孤独的原因很多,通行的说法是缺乏陪伴,但是有些人在闹市中反而感觉到孤独,在一个人相处时反而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有些人即使在人多的时候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感觉到过犹不及的爱,而在一个人相处时却感受到满满的爱。 亲密关系是我们所追寻的,但是你是否想过亲密关系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磨合的结果,如果你们相逢于各自峥嵘的时候,你对于别人就是一颗不可忽视的刺,根据对称法则,对方也不会给你久违的笑脸。 如果你还是人,其实如果你只是会吃饭会睡觉,其实与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作为人是要有所创造有所思考有所追求的,你只是按照你固有的想法去寻找爱,那寻找的爱是不完整的,正如亚当夏娃同时在伊甸园出现时,他们才会有故事。 回避矛盾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人与人之间又无时无刻不在矛盾中,相对而言,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缺乏面对矛盾的勇气以及解决矛盾的信心。我们即使生活,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中,也不可能保证你不受到矛盾的侵害,所以要想别人如何对你,你就得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武志红的作品深入浅出,值得我们这群在社会中上下求索之人细细读来,他为我们解决了为什么爱,以及如何爱,这个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题。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四):孤独只是因为没有陪伴吗
造成孤独的原因很多,通行的说法是缺乏陪伴,但是有些人在闹市中反而感觉到孤独,在一个人相处时反而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有些人即使在人多的时候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感觉到过犹不及的爱,而在一个人相处时却感受到满满的爱。
亲密关系是我们所追寻的,但是你是否想过亲密关系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磨合的结果,如果你们相逢于各自峥嵘的时候,你对于别人就是一颗不可忽视的刺,根据对称法则,对方也不会给你久违的笑脸。
如果你还是人,其实如果你只是会吃饭会睡觉,其实与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作为人是要有所创造有所思考有所追求的,你只是按照你固有的想法去寻找爱,那寻找的爱是不完整的,正如亚当夏娃同时在伊甸园出现时,他们才会有故事。
回避矛盾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人与人之间又无时无刻不在矛盾中,相对而言,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缺乏面对矛盾的勇气以及解决矛盾的信心。我们即使生活,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中,也不可能保证你不受到矛盾的侵害,所以要想别人如何对你,你就得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武志红的作品深入浅出,值得我们这群在社会中上下求索之人细细读来,他为我们解决了为什么爱,以及如何爱,这个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题。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五):正视“爱”,正确地爱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比较一般,书写到最后基本算是影评和作者对别的书的书评了,对剧情的描写太多,比较水。
不过书中的有些观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比如说到人人都自恋,尤其是父母都比较自恋。为人父母了,就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会要求孩子必须听话。也正是如此,很多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无法感受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无意识状态下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A),你必须听我的(B),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C)/否则我就惩罚你(C)。控制欲一般(相对民主)的家长在完成A行为之后,对B行为看的比较轻,所以基本没有C的出现;但控制欲较强的家长会非常强调B行为,从而导致C也就是惩罚的产生。
对孩子不听话行为的惩罚,家长尤其习惯地把一个“坏苹果”(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和一个“好苹果”(孩子想要得到东西/做的事情)放在一起,把小事情(不听话)看成大问题(人品/成功等)。这很容易导致了孩子低挫折商,孩子会因为家长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好苹果”和“坏苹果”)联系在一起,而失去或者降低对“好苹果”的兴趣。因此,家长不要随便地把好苹果和坏苹果放在一起,也不要把小事情看成大事情;一定要就事论事。
对于孩子听话的行为奖励,或者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惩罚,都不可取,因为这两种行为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听话,长久之后,孩子在家里会变的温顺,乖巧;但乖巧的背后同时也会隐藏着自卑和寂寞。在家过于温顺的孩子很容易在外受伤。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人是心理大有问题的,他们既希望你顺从,又恨你顺从。所以,调皮的孩子更有能量,他们在面对外面的世界时,更能保护好自己。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六):重建亲子关系
明明知道抱怨是苦海无边,经常听人抱怨,也经常向别人抱怨,“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读了此书才知道,抱怨的人是太自恋了。呵呵,的确如此。试想了一下,我们会不会经常对孩子说,我那么辛苦,我为你做了A,你就应该知道我要你做B,否则,你就是不爱我。经常对孩子说你必须听话的父母是非常自恋的。 也可替换成夫妻关系,丈夫(妻子)要求对方听话,因为发出A信号的人,往往是有自恋幻觉的人,要令当事人明白自己爱对方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不能要对方以B为回报。 想到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上书法兴趣班的事情,是我选择了让孩子学习书法,我渴望你能在书法课上认真,否则就要惩罚你,我让你上书法课是我的选择,一旦这样想了,就会对孩子的期望会下降了,抱怨自然而然地少了。
先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愿意去上书法课,我像以前一样,认为他是不听话的孩子,就剥夺他在别的事情上的权利,比如不能看书或出门玩耍,这样就把好苹果和坏苹果,混在一起,让孩子失去了对看书或者玩耍兴趣,经过反复这样低挫伤的训练,把孩子练成了一个情商低的人。如果我们试着放下对他们的期待,只是我想让你学习书法,而不要求他听话,也不对他进行惩戒,反而会让孩子不排斥产生学习,甚至还会有兴趣。放下那些自恋,不要轻易的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这句话,这是多么可么可怕的一句话,它的潜台词就是“你必须听我的。”说话的人变成了支配者,听话的人便成了依赖者。
当我们每天都在抱怨孩子不听话,不理解我们的时候。
我们了解自己吗?
做妈妈是一场修炼,有时我对孩子发脾气后会非常后悔,但我对孩子说:“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反而得到孩子的原谅。还是要反省,尽量不发脾气。让我们在情绪中成长,遇见更多未知的自己。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七):从未意识到自己有这样自恋
“我睡眠浅,睡午觉的时候大家不要吵我哈!”
“打雷下雨的时候怎么不见你睡不着!”
睡午觉的时候只要有一点声音,就容易睡不着,是因为声音很吵吗?
看了《为何越爱越孤独》,我开始明白:
“睡眠浅其实是因为自恋。”
这里的自恋不同于我们普通理解的自恋,比如下方这种:
睡眠浅所产生的自恋,其实是心里竖起的一道墙,竖起这道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超级自恋!
因为控制感被打破,所以恐惧,内心恐惧驱使你重新找回控制感。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八):家,一个很温暖的字眼
小时候,父母常和孩子说,你要听话,相信很多同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父母所凭借的无非是他们对孩子生命的赋予和养育,但是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性。也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出意外,不让他做这个,不让他做那个,也就是说用语言和行动束缚了孩子,孩子长大后就变得非常软弱,毕竟他没有受过更多的运动教育。 家,一个很温暖的字眼,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总是以最好的语句所称颂,以至让我们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所以等到长大后,也始终没有离开家的怀抱,这种人生其实是悲痛的,对于整个社会体现为无价值感。家能够伤人,并不是因为物质上建造,而是心理上约束,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孩子,好听地说叫家风,不好说的叫封建,孩子终究是风筝,即使线的一端被父母紧紧地握着,另一端也会迟早飘到很高的地方。 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你出生很好,但是父母却以溺爱的方式伤害你,你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就成为了精神的侏儒;相反,那些出生并不如你的,在父母的“漠不关心”下,反而走出了“少有人走的路”。我们更愿意有人帮助我们安排好一切,包括吃饭的时间、食品等,但是懒惰毕竟从长期上看,是害了你,让你无家可归。
本书的第四部分,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很耐人寻味。我们对于理论的感觉是苍白无力的,多半有些自说自话,而用故事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我们对理论有了直观生动的体验,是武志红写作此书的高明之处,在这一篇幅中,我们看到了阿凡达的万物有灵,也看到了蝙蝠侠的恋母情结,虽然这些心理学名词对于爱好者而言并不陌生,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对号入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特别是对雨果“悲惨世界”的解读,基本上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感觉。 爱你,就是让你高飞,留给父母的只能是背影,越行越远,说明你越成功,越成熟。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九):背后的原因
为何越来越孤独,这是武志红大师写的著作。首先介绍我眼中的武大师,是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北大的心理学系,这个学历非常厉害,当然大师本身也很牛,出过很多书,亦是非常畅销,当然这些偏心理系的书也是比较符合当代的一种社会快节奏发展的需要,因为现在的人,太需要 “治疗”了。
我对于这本书的定义是淡淡的治愈系书,里面描述了很多的案列,引用了当下比较有名的治愈书系符合语境的话语来增强描述,并且作者为此次事件发生深根究原地说明了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些大多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也是比较符合心理学家的风范。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会接触到很多案例,对于来访者出现的问题,很能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由于某种原因的映射,例如一种控制欲,一种自恋……这些也同时让我想起大师出的一本“巨婴”的这本书,虽然被国家封杀了,但是里面的一种家庭的控制欲造就了中国男孩的这个论断还是和此观点贴近。
为何越来越孤独,这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拆掉自恋的高墙;第二部分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第三部分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第四部分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看书名时原以为这本书是写给年轻男女的书,看了后才发现里面有些内容的范围更广,像讲到低挫折商时,引用的是小孩子事件,大人来如何处理的状态,这些故事是生活的常态,看了会常思考,要是我遇到了我该怎么解决,这里的错误提示是不是我经常犯的。当然,在阅读时,也能从书里能发现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例如,生活中我们很常见到怒车族,一坐上驾驶员的位置性格脾气就飙升,平时看似文雅的人,开车遇到行人狂按喇叭,遇到前面的车开满了的就破口大骂,原来这些都是和自恋有关,这也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像这些就是控制欲非常强,在生活中有这“我能控制一切”的幻觉,这样的人就容易发展暴力行为,所以从生活的细节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合上书本,淡淡地回想这本书,讲述的都是平时的事,却用更深邃的眼光来开启了事情背后的原因,并从作者的视角来更好地看待或者处理存在问题,这让人会深深的思考。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十):因为强加,爱便成了咫尺天涯。
马克思说,人生而孤独。
我觉得,他说的对。
武老师说:你们想知道原因么?
因为自恋。因为自恋,看不到别人的存在。
自恋的核心是——我渴望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
自恋表现为对控制感的执着,“我能左右世界”,“我早知道事情会这样运转的”。
这个行为的完成如同在做投射性认同游戏:我先付出A——我认为很好的东西,你就应该表现出B,否则,我就会向你发出威胁C,迫使你表现出B。
常见的比如:
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
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
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
我这么有能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者……
这种游戏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而损害彼此的关系,这是陷入孤独感的原因。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屈从于别人的压力,其实也是逃避责任,继续这种游戏。我为你考虑(A),你也要为我考虑(B),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该为我的人生负责(C)。
我们常讲的自我价值感,往往不是孤独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
可否破局?
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责任,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
喋喋不休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如果某人没有理解你的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诱导你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他,这就是试图在关系中控制。
彻底被控制等于被洗脑。
假如碰到了这样的人,感到了痛苦,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
对待这种投射游戏: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别人不知道你到底是谁。而再强大的人,脆弱的时候,也需要理解和保护,而不是相反。
对既已发生的不太好的妥协,我们不能改变既定的决定,但这可以影响即将做出的决定。
因为强加,爱便成了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