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城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17 00:1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城读后感100字

  《文城》是一本由余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城》读后感(一):笔记

  文城》这个看似不太复杂的故事,由于余华对那个社会动荡的背景、人性、感情亲情爱情、民俗等通过不露声色又不失厚重的叙述,大量细节上的精彩准确的描写(多次拍案叫绝),完美的结构处理和他独特的“余氏”语言力量,把《文城》这个故事演绎得曲折、充满引义、寓意和魔幻色彩而变得十分动听,故事里的各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大都的悲剧色彩被善良的人性所烘托,让你能克制住眼泪(相比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但丝毫不能抑制你内心的疼痛和哭泣。个人觉得《文城》这部小说写的相当成功,並认为它应该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文城》读后感(二):《文城》:在那个熟悉的作家身上,窥见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

  

作者: 傅小平

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距离余华上一部长篇《第七天》已过去了8年。

余华长篇新作《文城》 出版社配图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在《文城》之前,余华出版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第七天》五部长篇小说,作品已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获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的文学奖项。

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年代,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在那个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似乎专为与那时的残酷蛮荒相呼应,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在这个故事里,余华写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纪小美与他笔下的任何一位女性相比,都更加复杂多面,柔软又坚硬。她在命运推动下的每一次选择、她在那个慌乱时代的幸与不幸,都更加牵动读者心弦。

余华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在作品中展现了更广阔的地理图景。《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因此,读者能与《活着》的福贵一同感受他与命运最为感人的友情,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与许三观一同试图紧紧抓住黄酒猪肝这幸福的幻影。而在《文城》中,读者将与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一起,同无处可逃的命运决绝交锋。

至于,“文城”究竟意指那个“心理的暗示”“想象的归宿”,还是那片相对遥远陌生的北方土地?留待读者从小说中获取自己的答案。

  《文城》读后感(三):人,生而会死

  听说余华新长篇出版了。三天前,我收到新经典好意赠的小说,当晚读了开篇——那是一部杰作的开篇,从一个叫做“万亩荡”的地名开始。接连两天多的上下班路上和临睡前读这部小说,很快就读完了,这样的阅读行为本身验证了《文城》的特点:流畅,可读性强,复杂性相对较弱。写了阅读随感,选择一些记录在这里:

——

“文城”的创造和对“文城”的理解:

一个地方,因希望与找寻而存在,又因找寻的真实而化为泡影,成为一个「假的」地名;再一次地,因为信和需要,假的地方在真实的映像和情感培育下,渐渐内化为一个「真实的」由新而旧的地方,拥有了那个真实的原本不存在的地名——这就是余华笔下的「文城」,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预感。

对地名的迷恋,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在金宇澄的《繁花》中,也历历在目。

(阅读到:林福祥抵达溪镇后。2021.2.25.)

——

熟悉的余华,或回归自我高峰的余华

余华回到了他擅长的背景、叙事和语感中,因此,从开篇起,《文城》就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熟悉来自读者对余华作品的熟悉,以及也许是创作中余华对自我的熟悉。前天刚刚读这部小说时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可能是杰作;那个熟悉的、一流的小说家余华又回来了。

熟悉;回来——或者说再一次显现。是高手的回归;另一面看,也是一种无奈,即:依然是从前的高手余华,但似乎没有更高,也没有成为一个新的余华。

当然,我们对最好的作家总是既有陈旧的印象,也有更高的期待。

现在读到小说中部,第五十五节。感受是:

和开篇相比,小说越写越好:稳重,故事构造有离奇之处,也都在情理之中,包括对林福祥初次抵达绩溪时那场离奇的龙卷风和长达十五天的大雪……这是小说家的应有的过人之处;

关键词:命运;仁义;情份。

而开篇不久的数页,故事徐徐展开,我感受到一种“作者的冷淡”。

(2021.2.26.)

——

惊诧之处:

土匪绑票和赎人;

……

有些细节很好,也有不足之处。但比如我想到其中一处,溪镇的人为躲避兵匪要逃到万亩荡的情节,和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农展会”片段相比,还比较潦草——其实是可以将这部分写得更丰富的。

土匪因报复而屠村灭绝人性,太惨烈了!

很难接受。

(读到第七十三节。2021.2.26.)

——

三天,基本上算是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长篇《文城》——还有《文城 补》没读。

可以和《活着》比较。是一部表现了命运、饱含仁义、情份的悲剧性的作品——却也不必视为悲剧,人都会死,只是死法不同,活法也千差万别——很出色。

也许,如果要拍成电视剧,或者继续作为小说写下去,可以(应该)写三倍以上现在的长度,近二十年光景,更多的生活历程,更多的细节。以及,补进去最初小美和阿强,那和「文城」关联密切的部分。

(2021.2.27.凌晨。第七十五节)三天多,读完了余华的新长篇《文城》。

——

映照与交汇:

1,“文城”,作为四个人(林祥福、小美、阿强、林百家)及更多人(溪镇的人,田家五兄弟)的交集,从虚构的地名,成为“真实的”地点,林祥福的半生牵挂和落叶之处;

2,林祥福的文城,和小美、阿强的文城,交汇于西山;

——

中国女性传统的命运:

1,小美——小美是闪光的,身上有女性的光辉;

2,小美的婆婆、阿强的岳母、阿强父亲的妻子——尽管一生强势在手,也是一种大悲哀。

——

几处史诗性的叙事:

1,第62页,一场长达十八天的大雪;

2,逃避土匪进入万亩荡;人票;出逃;

3,第339页,城隍阁祭拜苍天仪式。

——

童话性:

1,第72页,在溪镇,林祥福“他见到五个叫阿强的男子和七个叫小美的女子,”;

2,小美希望来生给林祥福生一个女儿、五个儿子。

——

读完全篇:一部杰作

如果说他写出的是(熟悉的——但有更惨烈之处的)命运的悲剧——《文城》重在情份、仁义和惨烈的时代遭遇,而《文城·补》更多一份女性的心酸史——倒不如说,人的命运本身就是悲剧……

因为,人,生而会死。

是一部杰作,虽然也许可以更为复杂一些。

作家应该写出这样的小说——尽管,作家一定程度上重复了自己。

说到底,也还是可以视为一部「在路上」的小说,也可以回到他最早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中阿强和小美就是那样的年纪,乃至林百家,也可以视为「十八岁远行」。

(2021.2.27.中午。读完《文城》全书)

——

又因为是余华的小说,重新打为四星,高标准严要求。

  《文城》读后感(四):文城在哪里?在小美,阿强,林祥福……的心里,在当下每个为信仰而活的你我心里!

  

应该是全网第一个拿到这本纸书,作为看着《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活着》《兄弟》《第七天》……长大的忠实读者,几乎一本不落,有过惊喜,有过失望。

到现在,最早拿到这本新书,于我而言,有可能是人生值得纪念的全新开始,怀着期待,忐忑读完了。

日常工作几乎每天都要翻书,但好久没有书像《文城》这样,让我频频眼角闪光,不舍得看完了。

文字干净,零度温暖,极度克制的叙事语言,用词精准,手术刀般划过心脏。

余华老师新作《文城》,只用24万字,就勾勒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关于寻找爱人,亲人,关于回归情感,精神家园。

克制的叙事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活着》《兄弟》里一脉相承的深情时刻在江河湖海的深处翻涌。

无论是妓女,和尚,乡绅,土匪,革命军……不时能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人物。下笔有温情,读来有诗意。

从容不迫,作者像是一个神父,带你略过每个人的一生。乱世之中,同类小说中容易雷同的叙事都被浮光掠影,人生关键处的几个抉择又生动细致,戏剧描写的分寸恰到好处。

余华老师写出了每个人对宿命的抗争,抗争之后的坦然。书中每个人都曾经丢失过信仰,但他们又都找了回来,哪怕像小美,阿强,林祥福……那样,为之舍命。

合上书本,不止主角小美,阿强,林祥福,配角林百家,顾益民,陈永良,翠萍,和尚等人物也会让人记住。

配角不是功能性的出现,他们都是乱世下活生生的平等的个体,也是我们每个人。

喜欢绘画的读者,也许可以从封面图看出出些许端倪。余华亲定张晓刚作品《失忆与记忆·男人》。

2019年11月24日上午,华艺国际(香港)2019年秋拍“灵思鸣动:现当代艺术”专场在香港君悦酒店举槌,本场共56件精品上拍。其中,张晓刚《失忆与记忆:男人》经现场和电话委托多轮竞价,最终以1003万港元成交。

这个系列是张晓刚隐喻风格创作中的高峰。参考旧照片作画强调了他对关切人前与人后不一的思想、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影响,透过张氏黑白形式的超写实技巧呈现出来。

作品中的人物未必是特定的对象,却象征某种存在的特质。人物的眼睛半开半闭,嘴巴微张,上排两颗洁白的牙齿露出,突显出他的青涩,以及这年纪独有的纯真。

光线洒在他的半边脸上,另外半边阴影明显突兀,眼睛下方的影子似乎暗示着他所窥探的方向。人物单纯不造作,思绪分不清是混沌或清醒。超写实的光线描绘承袭了他早期的手法,却展现和《血缘:大家庭》系列不同的意涵,不光只写实的呈现照在物体表面的光芒。

它既像是皮肤本身的白皙肤色,又像是洒落在人物脸上的光。这样的光影为画作强烈的张力带来些许缓和,让观者和画中的人物一起享受片刻喘息,也象征挣脱枷锁的希望。

文城在哪里?在小美,阿强,林祥福……的心里,在当下每个追求信仰,为信仰而活的你我心里。

最后的结局:回家去!

家在哪里?在文城。

文城在哪里?在心里。

心在哪里?在信仰里永生。

就像从小听到老的那首歌谣:

https://y.music.163.com/m/song?app_version=8.1.20&id=449315540&textid=7026&userid=69724476 (@网易云音乐)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

春天在哪里乐谱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

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看见红的花呀

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还像林夕的那首《虫儿飞》:

https://y.music.163.com/m/song?id=1293904905&userid=69724476&app_version=8.1.20 (@网易云音乐)

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

虫儿飞

你在思念谁

天上的星星流泪

地上的玫瑰枯萎

冷风吹

冷风吹

只要有你陪

虫儿飞

花儿睡

一双又一对才美

不怕天黑

只怕心碎

不管累不累

也不管东南西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城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