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杨老师小说的“大小深浅”
拜读罢杨老师的系列短篇小说,我要为一颗坚守文学四十二年的灵魂而点致敬赞,为杨老师四十二年来取得的文学成就致敬点赞。
论及杨老师的短篇小说,我想从大小深浅角度发表一点浅见。
一个坚守乡村写作的作家,用一颗心灵真诚地抒写乡村的人和事,为南阳文学和中国乡村文学的添砖加瓦。
一、杨老师小说的小。杨老师的小说采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关注乡村小人物。篇幅小,人物小。就人物而论,无论是刘堂黄、王致富、钱北强、王爷、尿哥、王二山还是狗剩都是乡村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有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有着小人物的卑微,小人物的心酸和小人物的丑陋。当然也有着小人物的无奈和挣扎。刘堂黄和钱北强之丑和他们所处的阶层和乡村环境是分不开的。我相信这也和作家的生存环境以及着眼点是分不开的。作家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和环境当中的人。作家从小处着手必然要表达、抒发大的主题。
二、杨老师小说的大。小说来源于生活,但不一定非得高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提炼生活和升华生活。但真正的文学难道不是应该如实地呈现生活吗?很多时候,我们用心地呈现真实的生活,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可能是作家的无奈。因为生活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的,不是能够轻易捕捉到的。作家的第一手素材,可能也有作家的主观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永远是相对的。杨老师的作品从小处、小人物入眼,关注的恰恰是大的时代背景和大的主题。就我所读的作品来看,时代背景贯穿上世纪50至8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当然中国的乡村更是一面反映时代的镜子。当然作家的初衷并不一定是反映 时代,但背景的宏大是无可置疑的。背景的宏大,必然带来主题的宏大。小说塑造的是人,讲述的是故事。到底那个是作家最想表达的。似乎还有争论,但我想无论塑造人还是讲故事,其实都是呈现生活,表达情怀。《油坊挽歌》的背景甚至从建国前到上世纪80年代。这篇小说的主题在于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人性的变化。而悲剧的结尾正好印证了生活的真实。
三、杨老师小说的浅。当然这里的浅绝不是作品主题的浅薄,就作品的主题而论恰恰是深刻的。浅主要的杨老师的这组人物小说,无论《狗剩》《二蛋》《常老六》,还是《老赵》《二狗》等等,无不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的抒写。踏踏实实地讲故事,精精细细地塑造人物。故事自然生动,但不过分追求故事的生动和曲折,而是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讲故事。作为读者,即使不熟悉上世纪的乡村生活,应该也会毫无障碍地进行阅读和反思。这样的妙境当然来源于作家高超的技巧。语言上杨老师没有过分追求效果,炫耀技巧,而是娓娓道来,自然清新,朴实精当。这恰恰达到了大朴若拙的境界。
四、杨老师小说的深。小说的浅显的可贵之处一定在于主题的深刻,作家目光的犀利。否则将会是文学作品的灾难。杨老师的小说主题无不是在刻画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人性。人性的挖掘,必然导致作品主题的深刻。《一袋棉花》《疯子》作品中充分关照了小人物的人性深渊——自私利己。看起来荒谬,实则是真实的。生活的复杂就在于它从不安人类的设定来演变。他有自己的脾气,我们观察到的荒谬也许正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掩卷我油然想到了周同宾老师的《皇天后土》和孙方友老师的《陈州笔记》以及莫言的《一斗阁笔记》。因为这些作品和杨老师的作品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关照乡村和乡村人物。《皇天后土》我更愿意当做小说来读。作品中直击生活的真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陈州笔记》故事的传奇性和翻三番的结构技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莫言的《一斗阁笔记》表面荒诞,实则严肃的表达,以及构思的精当,我想对作家而言是有启发意义的。
本人是小说爱好者,不曾登堂入室,所发议论多有谬误,请在杨老师和在座方家不吝赐教。
最后再一次向杨老师和他的作品致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