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厨师》是一本由[日] 深绿野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地厨师》读后感(一):日本人笔下的美国大兵
这是一本刚合上就想再次打开的小说,对于推理小说的阅读体验来说,经常存在于叙述性诡计类型的作品中,目的为了寻找之前作者为了欺骗读者而埋下的种种伏笔之类。而《战地厨师》则不一样,刚拿到手的时候,午夜文库的LOGO让人毫不迟疑的先入为主,将其当作一本推理小说来欣赏,即便是看过作品简介,也会视其为一本题材较为特殊的日常推理小说来品读。因此在翻阅的过程中,很容易把作者设计的几出怪奇事件以及解答当作小说的重心,从而忽略其作为一本战争题材小说的价值。
《战地厨师》是一本双线并行的小说,其中日常推理部分穿插于以诺曼底登陆为起点的时间线中,二者直到最后一章之前都可以说是互不冲突的,从分量上来说,战争部分甚至超过了事件部分,战争的背景描写,交战场面的描写和作为战士的心理层面描写都让人怀疑这是一部本格的战争小说,更何况其中的细节描写都相当的专业。事件部分本身相比之下,反而没有那么出彩,在解谜的同时,案件背后的战争人性成为了焦点,蛋粉消失之谜里对于种族的探讨,夫妇自杀事件里战争对于家庭的迫害,以及幽灵士兵传说里对于战后心理创伤的描写,都值得让人深思,更不消说最终章里的对于战争本身的反思。可以说整部小说里的推理部分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让人在读罢小说之后,不由得想抛开所谓的日常推理,把这本书从头至尾再读一遍。
《战地厨师》读后感(二):战争,人性,食物,心境……
战争,人性,食物,心境…… 战地厨师,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但是作者选择了一个十分“美国化”的故事架构,读起来还几乎没有违和感,不得不佩服这个作者的思维方式。 主角是人称“小鬼”的新兵蒂莫西,诺曼底登陆战争是他第一次踏上战场。作为炊事兵,虽然也带枪打仗,但是最主要的武器却是菜单和平底锅。 故事主要笔墨集中在小鬼和他的一个炊事班的同伴战场上的时光,在法国,在荷兰,在德国的战场之间辗转,他们遭遇了一件件奇妙的事情,你可以称这本书是“轻推理”小说,一夜之间消失无踪的六百箱物资,地下室囚禁的神秘居民,圣诞夜发出奇怪声响的幽灵士兵…… 作者在战场上的战争描写之余,用这些悬念让这个故事的趣味性更加浓厚,当然每个奇怪的事件背后的真相却让人意味深长,比如说同一个战壕中的同伴却因为种族问题而无法融合,比如说因为告密而成为无法回归的人,再比如说因为不想上战场而自残相约自残的行为…… 如果说这本书前面百分之三十的笔墨还轻松和谐,那么随着故事的推进,对于敌人的残忍,对于战争的残酷,对于平民的悲剧,对于人性的拷问,对于种族的隔阂,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人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压抑,ptsd患者的存在本来就不意外,而一个战壕中的同志居然是隐藏了最大秘密的存在也让人诧异,可以说班长这个人对于小鬼的成长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故事最沉重最压抑也是最振聋发聩的部分应该是解救集中营中的垂死之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依然对于这场战争中的各方采取了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这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战争后同胞们之间的联系和后续,书中虽然笔墨不多,不过最后的几页纸短情长,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最恰当的结果。 总的来说,战地厨师是一本独特的轻推理小说,透过看似轻松的悬疑小事件,作者把自己对于战争中的大局和平民,战争的个体和集体,战争的正义和邪恶,战争的人性和立场,进行了探讨,对于战争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塑造了睿智细心却又温暖异常的爱德华班长,活泼搞怪最后被ptsd击垮的迭戈,背负着一个顶替者的名字最后重新掌握了自己人生的邓希尔,还有豪爽义气的医护兵,还有英俊却又足智多谋的空降兵,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如何可以永远杜绝战争的可能,谁知道呢,个人评分8.8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战地厨师》读后感(三):“我不胜惶恐”
今年读到的第二本两星,竟说不好它和《朝圣者》谁更莫名其妙点。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日式轻小说语言风格,真的留在日式轻小说里就好。你真的想看一个经历过D-Day的来自路易斯安那的美国大兵(哪怕是炊事兵)跟上级军官说“感谢您给我如此宝贵的机会,我不胜惶恐”、跟家人的对话是“——‘我忙着做饭,都没好好跟你说一句,你回来了。’‘——嗯,我回来了。’”、说到自己找到女朋友的时候用“提出了交往的请求”这样的表达方式吗???我眼前经常闪过的画面是一群日本演员带着假头套画着假挫腮粘着双眼皮硬演美国人。哦,翻译还捎带点京腔,于是这个语言风格就更加奇妙了。
说回故事本身,书腰上呐喊着的平底锅、战场、匪夷所思的奇案什么的,给人的预期大概是主人公要一边做着饭一边解决什么了不得的案件。然而事实上,平底锅没啥戏份——艰苦生活已经由诺曼底登陆之后的客观环境决定了。虽然第一个案子跟食材有关,但平底锅元素在这里并不是什么不可获取的元素——事实上在其他案子里也一样。至于奇案,hmmmmmm,请给“奇”下个定义???案件的复杂程度和推理水平,并没有明显超出日系的日常生活系推理短篇的水平,只不过这几个碰巧发生在战争环境里而已。这也是这本书让人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太多小儿科、小清新、轻描淡写、想当然的战争感悟了(而且还是日式语言风格的),而且感悟之后还要转回维基百科风格的二战实景描述,割裂得不行。说到战场实录,作者不知道是兄弟连粉丝,还是做功课的时候参考了剧集,既视感非常强。五个案件采用的时间点,几乎都能在剧集里找到呼应……不过谁知道呢,也可能诺曼底之后的著名战役就那些所以大家都喜欢挑来改编?
最后一个案件实在太让人无语,于是我决定剧透一下:炊事兵男主发现并肩作战的战友之一是在某次轰炸中趁乱换上了死去的美国士兵衣服混进美军阵营的德国人(美籍德裔,战争爆发后被家人带回德国响应母国号召,后在德国参军),在男主为情义两难挣扎时,德国战友身份暴露被宪兵带走,于是炊事班的几个兄弟决定救人,而且成功把人放跑了。上级军官为了自己的仕途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过了几个当事人。德国小哥奔向德累斯顿附近的家寻找妻女,大团圆结局。
治愈吧?温暖吧?感动人吧?(此处有狗头)
《战地厨师》读后感(四):残酷与温情交织的小说
文/林書染
当厨师和战争联系起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翻开日本作家深绿野分的小说《战地厨师》时,好奇心被撩起。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借着美军G连管理部一个炊事兵蒂莫西·科尔的视角,描述了在法国、荷兰、德国的战场之间,他与战友们生离死别的情谊以及遭遇了一件件“悬疑”之案的故事。
《战地厨师》极具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故事性强,结构紧凑,情节高潮起伏不断,可见深绿野分的投入与用心。小说写了蒂莫西·科尔参军的过程,也写了他第一次进入战场的所见所闻,深绿野分借着科尔的视角几乎把当时的诺曼底登陆到“市场花园行动”,再到阿登森林战役这个过程一扫而过,予人强烈的代入感和既视感。尤其是小说在对部分局部的描写中,将战争的残酷可怖、生命的转瞬即逝等情绪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感受着惊心动魄。
小说不仅讲述了战争,更多的着眼点在蒂莫西·科尔在经历战争时复杂的内心情感,借由这些情感,从大处勾勒出战争的一些内幕;从小处则是剖开了人性的明暗面,同时,也展现了故事主人公科尔个人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内心感触和成长经历。
科尔是平凡的,却又因各个战友而变得不平凡。尤其是与爱德华的相处过程中,一次次的“破案”经历,使得两人走得更近。从某种角度来说,爱德华对于科尔来说,既是挚友更是他精神上的导师。科尔因这份情谊渐渐学会独立思考决不盲从,也学会直面人性、是非感和种族歧视等问题,使自己日趋成熟,坚强起来。因此,在面对大大小小的困境和考验中,科尔坚决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底线,最后为了救冒充邓希尔的“敌军”而策划了一场完美的逃亡计划。这场看似太过人性化的逃亡,其实从某种角度也折射出作者深绿野分的思想和观点:反战。
小说中,深绿野分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战争的残酷来折射出他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这样的虚构一点都不会损害作品所要透露出来的历史感和沉重感。与此同时,小说中出现的几个关键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可谓是那一时代,那场战役里发出的最深的一声喟叹。
然而,最温暖人心的莫过于穿插在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诚如少不更事的科尔曾在黑人居住区乱涂鸦,被最亲爱的奶奶责备后,留下心结,之后在爱德华的带动下,他主动与黑人二等兵威廉姆斯握手,心结打破的同时,也让他对种族问题有了更正确的看法;再如帅气的女飞行员杰克逊毫不犹豫接受了科尔的“托孤”重任,战争结束后,两人因此事再续前缘,并收养了两个孤儿;再如,正直善良的爱德华为了救下科尔,而牺牲了自己等情节,很轻易就打动人心,让读者看到残酷战争背后的那抹温情。
战地代表着残酷,厨师代表着温情,两种情感的交织使得小说更上升了一个高度。因此,深绿野分的《战地厨师》无疑是我今年下半年看过的第一部优秀小说。
-
《战地厨师》读后感(五):反战▪推理
我喜欢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反战情结,哪怕是浪漫的童话故事,战火却给其染上异色,无论何种题材形式,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都是一样的、不可磨灭的。《战地厨师》也是如此,在这本推理小说中,掩藏在推理外皮之下的依旧是一颗反战的心。 这种反战情结从书中的谜团设置中可见一斑,从书中第一个不协和音出现开始(帅气的机枪手莱纳斯为什么要回收降落伞?又从哪里搜集到大量用于换取降落伞的酒?),作者深绿野分就开始发出自己的控诉呐喊。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更遑论父母想要为女儿准备一场婚礼的祈盼。但是,哪怕只是个无望的心愿,他们仍旧用尽一切去换取。 后面的谜团——在深夜发出怪声的幽灵士兵,更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痛苦的不仅仅是无辜的百姓,这群看似无所畏惧的战士何尝不是也生活在恐惧与痛苦当中,他们只能化身成为“幽灵士兵”,用受伤的身体去博取一个活着回家的机会。 如果说最开始的谜团还略显轻松,那随着故事的推进,接下来的疑问与解答也跟着沉重起来。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主角蒂莫西也在改变,一开始凭着一腔热血投身战争,看过那么多的死亡,看着挚爱的战友离自己而去,他逐渐从“小鬼”成长为真正有担当的男人(但还是希望他永远都是那个爱吃奶奶做的美味的单纯大男孩)。本以为,成为炊事兵可以让他离战火远一点,可是,战争不会姑息任何人。书中有一处刻画至今仍旧记的很清楚,一个士兵弥留之际,抓着主角的手说——你的手上很有妈妈的味道,这一刻,真的泪目。当战争结束,蒂莫西回到家,温暖的家仿佛一直没有变,但变的是自己的心境,失去太多,更珍惜眼下的一切。 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主角一行人的推理之旅,在看这本书之前,很难想象战争小说也可以和日常系推理相结合,书中的推理不是猎奇杀人事件,都是些“小麻烦”,比如说蛋粉失踪之谜,但就是这样平常的诡计与无甚特异功能的侦探,却有着不一般的大背景——战争。校园推理多是探讨青春期复杂的少男少女心事,长篇系列推理小说往往主打侦探魅力,而本书作为以二战为舞台的推理剧,虽然没有玩出地动山摇的惊天大案,但见微知著,食髓知味,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其实,故事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笔者看完后,真的是认为相比恢弘壮阔的谜团设置,如今这样的安排反而更吸引人。普通的士兵,日常系的推理,但战场的残酷让一切不再平凡,主角们在探索秘密的过程中得以喘息片刻,待答案揭晓,却是另一番无能为力,千言万语回归到一个原点:愿这个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 这本书不仅厚,而且每一页的字容量也超多,故事讲得很饱满,战争历史的方方面面也都有涉猎,当然,战友情也是作者刻画的重点,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战场,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碰撞(我觉得帅气机枪手莱纳斯的人设刻画真的非常棒,有种看透人生的潇洒,还有名侦探爱德),逐渐加深了解,主角收集去世战友的随身物品,忘记战争,但生死相托的友情却永远不会忘。 名为战地厨师,但这个故事可能并不“美味”,有点悲伤,有点无奈,有点深刻。
《战地厨师》读后感(六):读后感|日漫既视感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样,但是我看小说的时候,特别是看到中后期开始对书里人物的性格和特质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的时候,我总是能在脑海里虚构出来他/她的形象 – 从什么样的头发,什么样的体格,慢慢的到眼神和神态,有的时候甚至能像选角一样,找到一个公众人物来代表他/她。到了这个时候,这本小说往往就会变得好读的多,因为书里的情景完全变成了画面,就像看电视一样轻松自然。我便沉浸在这本小说里,或者说,沉浸在我脑内的小剧场里。
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内小剧场却是在播出一部日本动画片,不知为什么还是那种海贼王画风的。但是二战美国兵的人物和题材却让这部动画片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这本书的很多书评都说到,作为一个东亚人,作者其实对美国二战风格把握的算是不错了,但是再不错,也只是建立在作者是一个日本人的基础和标准上的,而我却总是不得不把这本小说和之前看过的美国人的大量二战题材的电影和小说类比,也就总是不得不觉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内容就总是太违和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美国人是很实际的,特别是在战争这样残酷的环境下。他们会抓住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活下去,对于某些人来说,是赢,然后他们的眼里,就只剩下这个目标。他们会为了这个目标拼尽全力,至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they don't give a shit,倒不是说他们就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只是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都很直接,有的时候甚至给人粗鲁的感觉。
但是这本书里的人物,明显就是日本人,充满了儒家的委婉和瞻前顾后。在失窃蛋粉的那个案子中,主角蒂姆一帮人作为战场上的炊事兵,完成了上级指派的本不属于他们职责范围内的破案任务后,居然还为了照顾嫌疑人们的苦衷,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来披露事情的真相。蒂姆本人在战争结束后,对战场上一面之缘的女飞行员是“正式提出了交往的请求” – 这些完全都是日本人的风格啊。
同时,这本书虽然是二战背景,但是它也没有给我带来那种其他二战题材的内容常有的跌宕起伏的悲壮感觉,反而从头到尾都是云淡风轻。书里当然也有那种尸横遍野的残酷战争场面,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整本书读下来,留在脑海中的反而是四个人聚在一起插科打诨,洗菜做饭的情景,甚至有一种家常的亲和感。是的,在我看来,这本小说的重点,是他们四人小团体的友情,默契,和由此带来的归属感, 是和其他战友之间的情感连接,是哪怕刚开始的时候互相再看不顺眼,在如此长久的相依为命朝夕相处之间,发展出的信任和友谊。那些刚开始看上去神秘莫测,结果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案子,其实也只是把主角和其他战友们联系起来的契机,而也是这些看似松懈的联系,在最后关头突然紧密起来,救出了身份暴露的邓希尔。在全书结束的时候,垂垂老矣的四人在柏林再度见面的场景一度让我热泪盈眶。
人类终究是群居动物,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种跟其他人类的联系。而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哪怕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反而能够更加衬托出这种联系的珍贵和纯粹。这大概也是我最终会被这本小说打动的原因吧,到了这个时候,那种不伦不类的违和感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已经显得不那么令人不适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慢热的小说,它的魅力要在读到后半段的时候才能慢慢体会到。即使是战争题材,推理小说,从头到尾它也不会让你热血沸腾,手不释卷,而是像涓涓细流一样,平淡的,安静的,渗透你的意识。就像四个人之间的友情一样,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影响。
《战地厨师》读后感(七):一个炊事兵眼里的二战
如果不去想这是一篇日本推理小说家所写的推理作品的话,很难把《战地厨师》这样一本小说和推理小说联系在一起,虽然其中也的确写到了蛋粉失窃之谜、地下室里被幽禁的神秘居民以及圣诞夜发出奇怪响声的幽灵士兵以及邓希尔的冒名顶替事件等与推理沾边的事件,但大体上来说,那顶多算是战争进程中的一些“小浪花”罢了,本书总体上应该是从一个随军厨师的角度来写的二战中欧洲战场的一些局部罢了,主角蒂莫西·科尔一手拿菜刀和平底锅,一手拿武器,与他们的战友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战争时光。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但残酷的战争之余所结下的战友情谊却具有无比的价值。
所以,先忘记了那些推理小说的套路吧,不如专心致志地随着一个喜欢做菜的五等兵去亲历一番从诺曼底登陆到“市场花园行动”(亦称“突出部战役”)到阿登森林战役那些岁月吧。战火纷飞之时,敌我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当蒂莫西和他的战友们得知邓希尔是假冒的之后,却作出了相反的决定,宁愿冒天上军事法庭的风险把德国兵索默尔放跑,让他得以和家人团聚;而在柏林墙倒闭的前夕,当年的战友们重聚之时,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禁油然而生。写战争的残酷,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对战争因何发生的一种反思。毕竟,当战争来临之时,士兵、平民的血肉之躯都是血肉之躯,没有谁能够完全置身事外,更无论巨额的财产损失了!
事实上,虽然小说的主角是美军的几个炊事兵,写的也都是一些小角色,却无损于读者从中体会到一种和战争有关的深刻的残酷性,以及波及范围更为广阔的那一种特质。比如,在“市场花园行动”期间,蒂莫西和他的战友们所遇到的那一家荷兰人,以及地下室里那个神秘的被关着的居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杨森夫妇为何要自杀?他们的子女的最后命运又将如何呢?万幸的的是,杨森夫妇的两个幼子最终得以保全,而且蒂莫西好人有好报,战争结束时抱得了美人归。在小说中,回到美国家中过上平常生活的蒂莫西不止一次梦到了战争的场景和他的战友们,不止一次感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与反差。他的左侧腰上清晰可见的在比利时遭受榴弹炮袭击留下的伤痕注定要伴随他此后的一生,并且时刻在提醒着他,战场并非梦境,它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并且对他以及他的战友和其他士兵、平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但这本关于欧战小说的作者居然是日本人深绿野分,他是一个推理小说作家,而且这本小说也是按照推理小说来写的——只不过,事先没有准备的说,会很难意识到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即使其中不乏推理过程!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张扬,或许才是作者潜意识里最想表达的东西。所以虽然确实不像一本推理小说——据说在评奖过程中的确也没有评上推理小说方面的奖项,但依然无损于这本小说的精彩!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七十三年前就已经结束了,而冷战也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苏联的解体而基本结束。但不可否认的是,194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战争依然此起彼伏地上演着,有的甚至还持续了很多年,造成了各种程度严重的危机。和平安宁的生活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还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
《战地厨师》读后感(八):2018年至今为止最感动神作-战场的日常推理是什么啊喂
2018年在kindle商店随手乱买的书之最满意的一本!!!
虽然名字有点不知所谓但是新星出版的大概也许差不多就是推理小说了吧?战场的日常推理?主角是炊事兵?就是那个背黑锅戴绿帽的炊事兵?走起吧!
然后我就又笑又哭地熬到早上4点钟看完了这一本并且打算再读几遍。
文风轻松,即使是容易写成枯燥的地方,比如美军的编制、战役的时间地点等进行状况,作者也用一种老师讲课式的方式,以比拟等手法写得很好懂。真的,我还算是个二战厨,然而之前一直被军队编制搞得晕乎乎,看了作者的解说居然懂了!!!
耽美什么的,咳咳,战场当然绝大部分是男的啦,不然你想怎样。至于美腻的战地护士和妖艳的美女军官什么的,少看点那种两三个人就能演完的电影,看多了对身体不好。战场上的妹子只出现了一个,还是历史上有记载的WASP成员,其他所有出场人物都是老爷们。老爷们之间的情谊,写不好容易变基,还好作者把持住了尺度,到最后都是一个纯爱(友情)故事。
说到设定那真的太羞耻了……我都脑补出好几个cp的本子了:
男主:炊事兵,初期小奶狗,后期在某主要角色便当之后喜闻乐见地黑化成冷血战士;
Ed:炊事兵,眼睛禁欲系男,高冷,推理担当,只对男主表露过真实身世;
邓希尔:炊事兵,一开始是无口大汉,后来融入团队成为默默照顾队友的大哥形象;
斯帕克:医疗兵,本作傲娇担当;
奥哈拉:补给兵,本作欢乐逗逼担当;
等等……
有没有大佬想画本子我们来商量商量剧情(严肃脸)。
本作情节上最赞的地方就是他的几个案子都是只能在战场环境上成立的,包括人物的心理、战场的设置、人物的关系等等。完全没有给人感觉二战美军的设定是个噱头,而是有“啊,那个时候就是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惊叹。
作者对主要角色的身世、入伍理由、各个角色的部队编制和战况都有着详细的交代,并不是很多战争剧那种“某战役某连队”的模式,可以看出他对细节的用心。除了具体人物之外的背景都是真实历史发生的。而本是虚构的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连他们的家人都有一定的存在感。人物的性格设定,虽然在上个部分我开玩笑地写得像是日式ACG里面模板化的排列组合,其实对他们的成长背景都有交代,可以让读者感到他们形成这样的性格是自然而然的。
在大概70%的部分,之前一直欢乐的日常崩溃了。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历史小白和初级二战厨可能都有一种印象,就是自从山姆大叔的部队登上诺曼底的沙滩,剩下的就是几个月势如破竹地打到柏林,德国兵溃不成军,纷纷逃跑,美军的大家随便打一打就可以收工了。
然而并没有,包括血腥奥马哈、阿登森林战役等一系列的硬骨头战役中,美军遇到了重大伤亡,这是纳粹德国最后的疯狂。
男主一行人在诺曼底首次登场,在阿登森林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这一部分就不剧透了,反正读得我很心痛很心痛,从来没有这么想拿刀片逼作者撤便当。
最后的结局一直延续到几十年后的现代。即使战争结束,它带来的伤痛给每个个体是持续一生的影响。离开战场不代表就可以幸福。这个处理,虽然不HE,却没有回避真实世界的残酷。
请各位不需要先入为主,去读,去感受那个好似《拯救大兵瑞恩》《使命召唤14》的虚拟世界吧。
但是不要睡前读,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啊摔!
《战地厨师》读后感(九):听说午夜文库出了“炊事班”的故事?
如果要问“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吃。——这是一部推理小说的开篇。
美国陆军、第一〇一空降师第五〇六伞兵团、第三营G连管理部炊事兵。——这是这部推理小说主人公的身份。
战争与推理,两个我最喜欢的元素居然被搭配在了一起。
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后,脑子当机了3分钟。
老实说,这可能是午夜文库中最不“推理”的一本了——艰苦的战地生活、激烈的战役、炊事班的日常……比起大多数作品的“故事为推理服务”,这里反倒是推理为故事穿针引线。现在回味一下当时读后的感受,就像是在电影院连场看完《敦刻尔克》+《最长的一天》。整理好情绪,敲下我感触最深、最想安利给大家的部分——
战地厨师群像
“小鬼”,一个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吃货”,随身携带奶奶的菜谱并奉为护身符;实际上的G连首席掌勺;
“四眼儿”,明明对烹饪并不在行,却是G连炊事兵的主心骨;眼镜后有着侦探般冷静睿智的眼神,大家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迭戈,同样是G连的炊事兵,开朗健谈又有点莽撞的波多黎各裔美国人;
还有后来加入的神秘的邓希尔、“傲娇”属性的医护兵、金发碧眼的机枪手、充满文青气质、渴望成为作家的通信兵……
故事就围绕着这样一群性格各异的士兵展开,说是战地版“炊事班的故事”一点儿没错。他们有着多重身份:丈夫、父亲、儿子、兄长……而不仅仅是“战士”;他们血肉丰满,有小心思,有爱好,有梦想,让人觉得,他们就是普通的我们中的一员——当然,如果没有战争的话;“战地日常”,其实很不日常。
战争的侧影
故事从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开始,欧洲战场由此进入反攻阶段。可即便如此,战场仍是战场,形势的有利并不能减轻战事的残酷。影视文学作品不断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战争的复杂,表现战争中的人的挣扎。《战地厨房》将故事的主角选定为炊事兵。这是一个奇特的群体:作为“专业兵”,他们似乎游离于战场最前线,用平底锅代替了枪;作为“随军厨师”,他们同时与战斗和烹饪打着交道:一边是人间炼狱,一边是生活中最真切的温情。
“小鬼”的成长
在战场与战地厨房的历练中,主人公“小鬼”从一开始木讷的新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战士、经验丰富“老兵”。一次次分别让他褪去了稚气,变得坚强;但也有些东西依旧没变:故乡的小屋、战友间的情谊,还有脑海中奶奶的菜谱……
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在我军和敌军的尸体中,“小鬼”问机枪手莱纳斯是否害怕幽灵。莱纳斯说:
害怕啊。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让我安心。至少证明虽然我杀了这么多人,但潜意识里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罪恶。……战场上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没有比这里更像地狱的地方了。自从六月空降以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死神,等待着神的审判。我、你,甚至敌人也好,都已经跟幽灵差不多了。这是一种超越“战争孰对孰错”简单判断的思索。战争是怎么样的?为何会有战争?战斗与解谜之余,主人公们也在战场上不断找寻和更新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像前面说到的,这可能是午夜文库中最不“推理”的一本了——毕竟,在战场上死人,能算什么稀奇事呢?不过,推理“战争”的本质,也许就是《战地厨师》最终想要解答的谜题——人类是健忘的生物,终有一天会将明显的过错正当化。有人胜利就有人失败,为自由而战的人被为了自由而战的人打败,如此一来,仇恨便开始了无限循环。
《战地厨师》读后感(十):以食物的温度对抗战争的冷漠
一位日本作家,创作了以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为主角的小说。一位美国新兵,主要工作却是用菜刀和平底锅制作饭菜。一曲战争史诗,却穿插着好几个充满悬疑感的谜团。就像战时不可能精心制作美味佳肴那样,作者深绿时分把诸多元素混合在一起,创作了“战时口粮”一样的作品《战地厨师》。
如果把它当作推理小说来看,则显然太过于薄弱——这部小说曾入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但却因为被评委质疑“真的有推理成分吗?”而无缘桂冠。
虽然未能获奖,但评委都认为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小说看似《炊事班的故事》,但战争比和平时期残酷万倍,在“战争”这一宏大叙事背后,是每一位士兵的喜怒哀乐。他们作为个体,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一夜之间消失无踪的六百箱物资,地下室囚禁的神秘居民,圣诞夜发出奇怪声响的幽灵士兵……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谜题”来作为核心。主角“小鬼”蒂莫西和他的同伴爱德华、迭戈、邓希尔等人除了要烹饪饭菜,还要兼职“侦探”,解开这些“日常之谜”。在随时发生的死亡、杀戮与拯救的冲击、无尽的精神煎熬、同僚们鄙夷的目光中,主角和同伴们都得到了成长。
作为“战争时期”的“日常之谜”,本书中的推理剧情并没有什么“密室”“谋杀”,但也并非是战争之余的笑料。推理内容在全书中占比不大,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这些“谜题”提出了许多严肃的话题,比如种族的隔阂、平民的悲剧、人性的弱点、士兵的心理创伤等等。随着剧情推进,这些“谜题”让读者越来越感到沉重压抑。相比“短平快”的推理小说,《战地厨师》显得篇幅漫长、节奏迟缓,但它以厚重感稳稳地抓住了读者,甚至容易生出“再来一遍”的感觉。
大局和平民、个体和集体、正义和邪恶、人性和立场,战场上烹制的食物并不好吃,却容易触发人内心的感触。
在我以前的认知中,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便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毫无悬念地取得胜利。然而“飞龙骑脸”并不能减轻战争的残酷。这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异常曲折,路上丛生的荆棘也扯下了“飞龙”不少血肉。
比如爱德华·格林伯格,这位昵称“爱德”的炊事兵头头,虽然对烹饪并不在行,却是G连炊事兵的主心骨,在前几个事件中一直扮演福尔摩斯般的侦探角色,是大家信赖和依靠的对象。但在第四篇章里,他为了保护同伴被榴弹炮击中身亡,被埋葬在巴斯通的森林里。
作为主角的挚友和精神上的导师,“爱德”的身亡,给蒂莫西上了最后一课(先前在爱德华的带动下,蒂莫西主动与黑人二等兵威廉姆斯握手,解开了少年时期的心结)。在最后一个事件中,一直充当华生角色的蒂莫西终于展现了他的智慧,而这个事件本身也折射出了作者反战的思想。
如果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当我们回忆起安葬于战场的爱德、奥哈拉,被PTSD击垮的迭戈,期待美好的婚礼却葬身于炸弹的年轻法国女郎,为了孩子自尽的杨森夫妇……也许不会再有战争,也许这只是美好的奢望。
“战场上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没有比这里更像地狱的地方了。”虽然《战地厨师》是战争小说,但在战争场面和解谜剧情之外,作者试图通过主人公们,不断寻找和思考关于战争的答案。
正如作者所言:“人类是健忘的生物,终有一天会将明显的过错正当化。有人胜利就有人失败,为自由而战的人被为了自由而战的人打败,如此一来,仇恨便开始了无限循环。”即便战争结束,它带来的伤痛将持续每个个体一生。当蒂莫西垂垂老矣时,也一直在不断回想着爱德的遗书、对迭戈的伤害、在战场上的愤怒和冲动。作为个体,主角的力量太过于渺小,他和战友们最终都只能是时代大潮中的无名浪花。
生还的人要背负着逝去的人的命运而活着,一如在1944年,战壕深处的一声喟叹。
如果和伊恩·布鲁玛的《零年》同读,会发现在《战地厨师》所描述的胜利前夕,就已经出现了《零年》记录的事件。比如在布鲁玛的故乡荷兰,当盟军进驻城镇时,伴随着喜悦和沸腾的,还有在哭喊声中被剃成光头的女性——她们有的协助了德军,有的是告密者,有的是德军士兵的恋人。
伊恩·布鲁玛在《零年》中写道:“笑嘻嘻的法国女郎(francaise)坐在德国鬼子(Boche)的膝盖上,呷着上好的法国香槟,这一画面就是横向通敌的写照,是最刺痛人心的屈从外敌的象征。所以女人就成了极尽羞辱和惩罚的对象。”《战地厨师》里,蒂莫西曾可怜她们,却被上级中尉阻止,原因是“城镇的问题就交给城镇的居民去解决吧”。告密者和出卖邻居的人除了女性外,应该还有许多男性。但暴力却只针对女性——这其中似乎隐含着性别平等的问题,在本章节中,主角拜托女子飞行队的泰蕾丝·杰克逊照顾两个孩子,将他们送到英国。泰蕾丝问了一句“您是不是因为我是女人,才打算把孩子交给我的?”蒂莫西一时哑口无言。
当然,这一短暂的插曲,在书的最后转为温馨的结局,蒂莫西和泰蕾莎结了婚(虽然书中“提出交往的请求”怎么看都是一股浓郁的日语腔),收养了那两个在战争中结识的孩子,成为了一家人。
这或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以家庭的温暖,以食物的温度,来对抗战争的冷漠和残酷吧。
摘自:《31《战地厨师》》 — 王德坤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4529306/chapter/167863338/
本作品由王德坤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