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09 04:1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的读后感大全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是一本由[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精选点评:

  ●当然真相的确很残忍,但作者给我的感觉是用诗意将真相加工过度了。

  ●“请您参拜核子麦加......价格合理......”

  ●第一篇消防员妻子和最后一篇清洁员的妻子真让人崩不住啊。

  ●看完电视剧后一直想读,读得越来越难过,这场事故发生在1986年,但他们的话似乎在当下也不违和。

  ●经历苦难的人如此相似,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想《一百个人都十年》,痛苦和不幸下人是如此渺小如此无助。

  ●无法摆脱我的阅读是在消费他人痛苦的负罪感。

  ●原来就是《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换了个名字,不过这个名字更贴近主题,原来的名字让人莫名其妙。

  ●这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从小人物的视角记录了切尔诺贝利,可以配着HBO的剧看:剧只捕捉了事件发生那一小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然而切尔诺贝利更多的悲剧发生在爆炸之后的好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爆炸带给白俄人民有关死亡的思考,而被迫撤离到外地且被当成怪物的幸存者失去的不但是家园更是尊严。看不见的辐射和和平年代的核带给他们的是巨大的困惑,而老百姓把人生和信仰寄托于国家机器后因为得不到真相更让他们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悲剧,而大家在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同时却又被别人认为是加害者:隐瞒真相的政府官员觉得自己没有错,因为隐瞒真相能够防止恐慌;不听劝告吃被辐射食品的当地人觉得自己没有错,因为辐射根本看不见。之前戈巴乔夫说切尔诺贝利是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甚理解。而作者却通过小老百姓的话道出了答案。

  ●读这个前,读过另一本,也是类似主题,好像叫《广岛》,从几个幸存者角度再述了广岛的原子弹投掷后生活状态,也都是找了很多小人物的纪实描述,但那本会更生动,这本带着一种宏观的苏联特有的口吻,一个事情带着残忍和恐惧,一方面来自政治,一方面来自“核泄露”。作为内幕结合纪录片看,以及有本绘本《切尔诺贝利之春》会更好。

  ●2019年112本:切尔诺贝利不是带来死亡,切尔诺贝利本身就是死亡。本来是比较喜欢原来的书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爱情和死亡”,一直到看完最后一篇,那篇祭祷,竟然分不清那种爱情更难得,都是沾染了死亡跟恐惧的气息,还是集权压迫中透不过气的黑暗,无可演说的愤懑,对于苦守人间的妻子,长寿不啻于一种诅咒。书里的村民说士兵有防护服我们没有,士兵说我们什么也没有,预备役士兵说我们是被骗被逼过来,被权力压迫来的。 更是某种政治体系下社会运行的隐喻。盲目乐观,冒进运作,推诿责任,隐瞒事实,层层压迫,平时太平无事一夕天崩地裂无可挽回。那些在事故现场清理的到底是英雄还是傻子,那些被抛弃的村庄被屠杀的动物,我们把整个树林掩埋了,那些蚂蚁甲虫蜜蜂他们也是某种类型的人类。那些无法出生和生而带着死亡和痛苦的新生命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一):每个受害者都成为了哲学家

  从HBO的剧里来到这本书,我们读到对爱情坚守的消防员妻子,读到被倒掉的牛奶,读到固执不愿意离开故乡的人。在每一个不幸故事里,都有相似的谎言和政治利益出发点。几百亿年后,仍被致敬的救援者——”尽量让场面显得不够难堪,一起分享命运,当我们去吃一块受辐射的面包时,应该用心,而不是用理智去吃掉它。”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二):祭祷不是黑暗的光明

  人类终究是有内心与实际不可苟同的一面,也许更多的黑暗就像辐射一样爆发开来。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遭受了不可磨灭的悲痛!不堪回首的往事却历历在目,是道德的沦丧还是社会政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就像书中所写: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一定是完美的,需要的是勇气与忍耐,直到历史的终点!恶并非本质,而是善的缺失,就像黑暗不是别的,而是光明的缺失!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三):该评论没有主题

  书中多次写到这片土地没有金龟子,没有鸟飞来飞去更没有鸟叫声。看的时候没有听歌,就一直听到窗外的鸟叽叽喳喳的。嗯,这是块有生命的土地,我想。

  意识形态的东西太复杂了,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很难说哪个人是没有主观的意识形态的,多少会被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影响。可是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能几十年后的人们又会对我们现在的三观不屑一顾吧。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四):呜呼哀哉

  这是一本来自于很多人的回忆记录。关于切尔诺贝利爆炸和和爆炸后的切尔诺贝利人。谁应该对事件负责?对外报道都是局面尽在掌握之中,实际的被影响者却在事件平息后的很久很久也依然生活在无尽的绝望里,以至于下一代,再下一代。是不是或许当时可以有更多的方法去减少伤害,但是囿于当时的政府政权的形式主义和不作为,故意去忽略了。这是天灾还是人祸。切尔诺贝利,警钟长鸣。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五):我有些怕

  因为HBO的五集迷你剧而关注到了这本纪实文学,让我再次想起了切尔诺贝利。早在几年前我就在二百七的节目里看见过普里皮亚季,在那里时间仿佛停滞,一切还都是1986年的样子,那块土地变成了失落之地,而原本在那上生活的人们成了苏维埃的孤儿。我们的历史是他们的生活,有人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我实在想不出来,人类除了悲欢,还有什么是有可能相通的,希望我们能记住那个遗落的地方,因为在我眼里,我们何其相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