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之祭》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30 03:3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之祭》读后感1000字

  《春之祭》是一本由[加]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Modris Ekstein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5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之祭》精选点评:

  ●从俄式芭蕾舞的角度看一站,有趣

  ●其实这本书的副标题如果改为“从现代主义到纳粹主义”会更醒目。 结构独特,就像一出舞台剧,序幕是佳吉列夫的“威尼斯之死”,尾声是希特勒的“地堡之死”,主体部分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德三国士兵及平民的内心世界及外在经历,序幕及主体部分之间的是作者对战前英法德三国社会心态、传统根基及文化趣味的分析,而临近尾声部分则是一战后欧洲人对战争的病态怀旧及迷惘一代的精神迷茫。 不得不说,假如读者没有现代主义的背景知识或者对此领域兴致不大的话,可能就会对作者学术气息浓厚的书写风格没有那么感冒了。 尾声部分对希特勒的描写相当神妙:希特勒的幽默感近乎于零,总显得局促不安,是一个无时不刻不在演戏的戏精,什么都是做作和遮遮掩掩的,不会与人建立友谊,不会爱,甚至不会自然而然地微笑…… 嗯,小丑长得都一个样儿……

  ●内容自不必多说,相较单读版,删掉了四条本书获誉和王晓渔所写的《一本冒犯文艺青年之书》的推荐文,正文文本有修正…如前言部份“领略了孚日宁静的乡村、……”,比单读版多了“孚日”二字等等……

  ●文化散文体“一战史”,作者文笔相当精湛,华美大气,史料丰富,内容包罗万象,完全从文化史和社会思潮变迁史的视角看待一战的前后历程,集中关注英德两国的文化影响,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对冷冰冰的战略筹划和政治细节不予理睬,叙事洒脱,跳跃性强,不拘泥于常规史书写法,格外侧重展示中产者和知识分子眼中的欧洲大战与人性悲剧,很多文采斐然的章节和段落颇具史诗美感和哲理深度,但有些段落过于细腻和啰嗦,稍嫌矫情

  ●个人感觉作者很多论述性的文字过于诗意了,导致读起来不知道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作者的观点。

  ●过分详细的泛一战精神史

  ●一本文化视角分析二十世纪早期社会的巨作,对于日记等个人史料的运用令人惊叹。美中不足的是,视野太高,对于中产阶级之下的“被价值观”驱动的多数人基本没有涉及到。

  《春之祭》读后感(一):变革中的阵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风暴正在愈演愈烈;新世界和新秩序的渴望和旧社会和旧规则的摒弃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

  对于各民族来说,这不是战争,是革新,民族的革新,文化的革新,混乱秩序的革新;更是一次形而上的哲学的思辨。

  只是,阵痛也伴随而来。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

  起初是理想主义,最后却变成虚无主义。

  起初受人赞美,最后却变成痛苦的根源。

  起初以为是生,最后却成为了死。

  《春之祭》读后感(二):香奈儿的五号香水

  得到听书:

  首先,作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意志文化为了保持自身优越性,进而拯救世界发动的战争,德国的领土野心、政治野心等都在其次。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追问一下,反过来是否更合理?也就是说,所谓德意志文化的优越性,无非是满足德国好战分子的野心而已,战争是人类贪婪本性的延续。就像著名历史学家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讲到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本质上说,跟个体之间的冲突,没有什么区别。试问,历史上哪一次侵略战争的狗肉,不是挂着正义的羊头?

  香奈儿认为,斯特拉文斯基挺酷的,能给自己灵感上的启迪,有助于自己在时尚圈再火一把,同时当小三的自我实现感,让她感到对假想敌们充满干劲。

  《春之祭》读后感(三):笔记

  - 英国参战,是他们认为德国是不稳定和不负责的化身,英国要出面维护欧洲的和平、维护社会价值观。

  - 对德国人来说,这是一场改变世界的战争,其动力是愿景;对于英国人,这是要保存一个世界的战争,其动力是历史遗产。

  - 大多数人都像瞎子一样打完了这场战争

  - 19世纪中产阶级理想的道德准则中,个人奋斗的目标永远是社会和谐、公共福利和善。个体利益服从于公众利益。因此在消耗战阶段支撑大家打下去的动力是责任感。以前的战争都是王朝贵族间的利益争夺,一战是资产阶级的战争。英法从最高指挥官到底层全是中产阶级,他们按部就班,不愿冒险,在道义上顾虑偷袭战略,他们就是败在了中产阶级思想上。徒劳的个人奋斗。so,我们不要死在自己的骑士精神里哦。

  - 当战争撕裂了旧社会的规则时,众人的迷茫催生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当周围的一切都坍塌后“我”变成了最重要的。

  - 战争需要纪念,但不需要思考,对于如此沉重且没有显著成果的事情,是被社会牢牢压抑住的。一同被压抑的还有中产阶级的瓦解重组和失业等社会问题,越是压抑越要体现出反压抑,其结果就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崛起。精致纨绔作风及表现主义等取得大量关注。所以,当整个社会过于关注娱乐产业的时候,可以说明社会出了某些重大的问题,且没人愿意提及,集体用娱乐麻痹自我。like now。

  - 德国的路径是:鸡血-战争-失败-萧条-不甘-鸡血-战争。欲使其毁灭,必先使其疯狂。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游行的夜晚,与1913年夏天宣战时的热烈气氛何其相似。

  - 希特勒憎恨犹太人其实是憎恨自己的一种投射

  《春之祭》读后感(四):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一

  讲述一战爆发的书很多,很难写出新意,但这本书做到了。一般分析一战都是从国家、历史、阵营、政治人物入手,但《春之祭》是从文化和普通民众入手,确实耳目一新。

  二

  一战之前,欧洲已经平静了很多年,从拿破仑战败之后就少有大战了,大家过的比较和平但也挺无聊,有一种一潭死水的感觉。

  以现在几个一线城市的关系来类比,德国像是深圳,后起之秀,发展极为快速,但也有种缺乏底蕴的不自信;英国像是北京,老牌霸主,但有种被后来者追赶超越的落寞;法国像是广州,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是和其他一线城市拉开了距离;美国像是上海,一心发家致富,不关心政治和外界风雨。

  三

  最想改变世界的是德国。德国实现统一才几十年时间,但是发展飞快,自认为在地球上工业第一、陆军第一、教育第一,必须是带头大哥。

  德国人民也一心搞创新,要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尼采提倡的超人主张不仅是他自己,也是这一代人的追求缩影,人要超越自己,就必须破除旧世界,向过去的自我道别,而战争就是一种实现升华的有效方式。

  德国也不是被威廉二世拉上战场的,就连他自己也是被汹涌大潮推上潮头的。日耳曼人是传统的战斗民族,一听到要开打,群情激奋就要撸袖子上,他们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改变一切。

  不过真正打起来,现实给了他们一巴掌。不像是想象中的打仗、征服、鲜花和美女,而是冰冷潮湿泥泞的堑壕等着他们。没有大战的时候,每天跟泥猪一样在乱泥里打滚;有大战的时候,冲着对面敌人的枪口冲锋,血肉横飞,就算没死也是在死尸堆里打滚,毫无荣誉可言。

  更可怕的是,原本以为几个月就能打完仗回家,结果几年了还没看到尽头。

  四

  英国的文化最为保守。毕竟曾经身为世界霸主,什么都不改变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民众对于打仗也没有多热爱,能不打仗就最好,但是为了坚守自己小市民的价值体系,咬牙硬上参与了战争。

  五

  总体而言,民众对隔壁邻居德国是有恨有妒,虽然可以在底蕴上藐视这个暴发户,但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经济、工业和人口都落后于对方了,更何况还有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对方的切肤之痛。法国人跟德国人倒是不约而同的寄希望于一战功成,彻底打趴下对方。

  六

  一战开始以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不管谁赢谁输,世界从此有了很大不同。从前,大家也许还认为,欧洲这种发展模式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人类的技术在进步,人类的社会在发展。但现在不得不承认的是,历史有时候会倒退,有时候会坍塌,有时候会迷失方向。

  民心迷茫,如果战争和毁灭无可避免,那人类到底要走向何方。

  七

  一场战争打完,德国心有不甘,这实属正常。就像一般人吵完架之后,输掉的一方都会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够好。

  这么一想,他跟我以前的大老板很相似,热爱变革,热爱创新,是个狂热的技术控,强调“颠覆”。

  《春之祭》读后感(五):“一战”不仅仅是打了一场战争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今已经将近105年,结束至今正好100年,但好像那就仅仅只是一次涉及范围较广的战争而已,只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而已;至多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由于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遭遇不公正对待,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由此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并成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呢?

  很难想象,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交战双方来说,他们所感知和看到的战争,居然是这样一幅场景: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告诉一位朋友说:“我认为战争总的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道德价值。”隶属于威斯敏斯特来复枪2营的步兵G.A.法默在寄给莱斯特家中的信中说得兴致勃勃:“这真是我度过的最棒的圣诞节。”……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交战双方的不少人以至于前线的士兵,对战争还有着在今天看来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认识。这都是真的吗?!

  迄今为止,历史教科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讲述。传统的说法一般都是这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一战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日益高涨的崭新局面……但是,对“一战”应该如何看待,其实还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角度。通过这样一些角度,或许可以看到一些以往看不到或者不曾注意到的方面。

  多伦多大学历史系教授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撰著的《春之祭》就是一本有关于一战的视角比较独特的书。他也在写一战,但无意于写“一战”本身,而是写一战在当时人们心头的“投影”,写一战激起的连绵不绝的余波,写那场大战对当时以及之后人们观念所导致的巨大转变……毫不夸张地说,《春之祭》足以重新定义大多数人对一战的感知。

  通常情况下,即使是一场死伤再惨重的战争,那些直接的痕迹都很容易抹去、抹平,反倒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战”就是如此。所以,认识“一战”,不应该单纯地只是认为它就是一场规模大的战争,而应该像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一样,愿意花费一些心血去追溯和反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之祭》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