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周围走动》是一本由[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人在周围走动》精选点评:
●模糊了边界,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想起苏珊桑塔格说的,“我不是在寻找一个情节——我是在找一种'调子'、一种'色彩',其他会随之而来。”
●最喜欢《索伦蒂纳梅启示录》和《〈船〉或〈新的威尼斯之旅〉》这两篇。前者以非凡的形式表现、批判现实,深刻而警醒;后者则从日常入手,宕开一笔,滑入了潜意识的幽暗缝隙。科塔萨尔使我觉得:经验、共鸣什么的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何种方式表达它们——以使人觉得仿佛是初次体验/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我科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哼╯^╰
●《八面体》后程无趣。《最后一回合》惊艳,尤其是《旅行》。相比之下更喜欢《有人在周围走动》这个集子。从《旅行》的暗涌,《亦步亦趋》的迷人开头,到《光线变换》《信风》奇异的他者的入侵的主题,《您在你身旁躺下来》叙述人称游戏,科塔萨尔可以养活多少文学评论家
●这是全部读完的第一本科塔萨尔。他的集子因为阶段的原因,让远在天边的阿根廷和不那么遥远的法兰西聚合成了一种古怪的综合体。 小说的美感和不通透之间流露出时代的真切和虚幻。他似乎非常喜欢玩游戏,并且喜欢把一种微妙而无法逻辑化的规则嵌入其中,爱情也好,时间也好。 还有是小说里的群像,他不是那种娓娓道来的人,而是一下子托出了一系列的名字,特点,关系,平铺开来的人,仿佛默认读者会明白在某个时空,他们出现,已经在半途中,而不是从头开始。 很讽刺吧,谁说必须要好好讲故事的?一种把人浸泡在文学的有趣感中,却又粘连着现实的境界,高级又惹人回味。 如果下一本再下一本,当我更懂科塔萨尔,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回来重读这本。
●科塔萨尔天生有一种魔力,用精巧的故事结构,精准的语言控制叙事节奏,营造精妙氛围,吸引读者进去他的世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作者共同完成一部魔幻作品,实在很过瘾。
●简单来说,这部小说具备着后现代小说的典型特征,书写的时候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得自我,要是放在国内恐怕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但是那种自我的力量其实是在国内很缺失的,至少很少能够看到,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样类型的书读起来只要进入状态就会很舒服,但是并不是很喜欢,因为集子中大多数就是翻到一个地方就莫名其妙开始做爱了。
●以文学技巧的百变,游走于小说的意外性,和人心的复杂并合理性之间。《旅行》是逻辑推演《午睡》人称、视角灵活转换,《躺下》融合主观叙事和作者叙事于一体《信风》是镜像故事《波比》用结尾寥寥数笔,调转此前危险惊悚的基调... 《夏天》里惊马奔逃,生活尖叫《小黑猫》探索人心黑处的欲望,引来交织危险与哀伤的游戏《光线》里想象的爱情先于现实的爱情,它定下基调,用视觉营造,修复偏离想象的爱情。《金德贝格》在狂吐一切的邂逅中,尽享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期待的甜蜜醉人和久别重逢的悸动,哪怕这只是死前的高潮。《启示录》如此揭示:我们想要艺术提供的愉悦,却冷不防它变脸成残酷的真实不请自来,提醒我们艺术在扰乱真实,对现实喧宾夺主。
●在他之前的人很遗憾无缘读到他,在他之后的几乎所有作家都热爱他
●这本读的好累
《有人在周围走动》读后感(一):“性”与“现实”中的幻象
«有人在周围走动»是科塔萨尔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沿袭了科塔萨尔幻想小说的一贯风格,但与其另一部小说集«南方高速»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是这个小说集中大部分小说有一个贯穿的共同点的话,我认为是“性”…… 别误会,绝不是说这本书描写了什么不可言说的内容,而是说这本书大部分小说都已与“性”相关的内容展开。从青春期少女的春梦和少男的恋母,到激情消磨的夫妻重新寻找爱情,再到地铁、搭车、旅游等场景中男女的偶遇和爱恋,科塔萨尔通过一幕幕爱与性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性多彩与复杂的世界。
如果小说集中有一个与“性”相配合的,我觉得就是“现实”…… 这部小说集的故事,不再是背景虚构或者架空的幻想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生活中的真实境遇,然而,在看似真实的故事中,却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幻想的时空。除此之外,科塔萨尔还控诉了独裁政府的低劣统治以及对人民的血腥镇压,同时还描写了紧张悬疑的谍战故事。最让我佩服的是科塔萨尔对于地铁上男女偶遇的描写,通过镜子的反射观看对方,在扶手上握住对方的手,这种极其平常的行为,被科塔萨尔描写的优美、朦胧,充满浪漫和魔幻色彩……最让我费解的是科塔萨尔对于男女偶遇的描写,看似浪漫的偶遇故事,要么在看似美好的发展轨道上突入魔幻,要么在莫名的心里挣扎后戛然而止,要么在复杂的仪式过程中走向未知,总之可以说是无果而终……
«有人在周围走动»这本小说集突出体现了科塔萨尔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看似魔幻的故事情节下,现实才是故事的本质和精髓。
《有人在周围走动》读后感(二):分分秒秒的“惊讶”
《有人在周围走动》使人分分秒秒的惊讶,有的故事本在同一空间里,瞬间却走进了另一个地点;有的人看似如此真实的存在,却突然消失;有些故事觉得是最真实、最质朴的,到最后却是目瞪口呆,不尽的讽刺。
作者胡里奥·科塔萨尔,六十年代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跳房子》、《中奖彩票》,短篇小说《游戏的终结》、《动物寓言集》等。《有人在周围走动》是继《被占的宅子》、《南方高速》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二十三篇。每个故事短而精炼,情节紧凑,虚实相结合,带有魔幻色彩。
本书在主题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偏向于文学性,通过一些发生的故事,表达人性的不同面,社会的现象。《最后一回合》、《八面体》这两部分都在讲述着故事。二是,突出独裁政治背景下的人与事。《有人在周围走动》的第三部分主要表达着独裁政权下的残忍,对人们的伤害,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在写作手法上,书中延续着科塔萨尔的风格,丰富的想象力,荒诞,幻想与现实完美结合,往往故事的结局出乎意外,每当读他的作品,我都会仔细地推测结局,可他却总是不安常理,分分秒秒的惊讶。与《南方高速》不同的是,作者在本书的三分之一部分着重渲染了黑暗独裁的政权下的社会,把美与恶对比,如《索伦蒂纳梅启示录》中描绘的美好画卷与仰面朝天的尸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独裁统治者带来人们的无限伤害。另外。书中的《船》或《新的威尼斯之旅》看到了笔者对作品的严谨,创作想法,每个故事的细节揣摩。
《有人在周围走动》带来无限惊喜。开篇的《西尔维娅》就人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西尔维娅到底是人,是灵魂,还是影子?也许她只是孩子们,大人们心中的欲望而形成的,想要一种单纯的安慰,怀揣着懵懂的少年梦。接着却急转直下,《旅行》中体现着人们的怀疑,彷徨,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而痛苦挣扎。《午夜时分》中成长的噩梦,宛达的梦与现实相结合,虚实难分,充满着邪恶的神秘气息。虽然《最后一回合》只有三篇作品,却风格迥异,内容丰富。
《八面体》中最为深刻的是《哭泣中的莉莲娜》。中国古人言,“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哭泣中的莉莲娜》正是这个道理,将死之人的幻想,对家人、朋友的爱,诉说着未来的故事。“我”不忍心离开,不想看到那孤独的莉莲娜。笔者营造了美好的生活图画,而却仍然一丝遗憾,对爱人的怜惜。《亦步亦趋》的传记故事让我联想到了《追寻者》,笔者浓缩着他们不平凡的生平,可是这一次的结局却变得无比荒唐、讽刺,看完之后不禁“大笑”。
还记得《南方高速》那篇堵车时的场景,人们不同的嘴脸吗,《有人在周围走动》中的《第二次》让我陷入“真实”的情景中。笔者等待办手续的场景描述逼真,每个人的形象表现各不相同,正是我们的现实。虽然故事很短,却读进去出不来,故事的结尾留下了悬疑?卡洛斯唯一一个第二次来的人如何再也没有出来。《第二次》反映着阿根廷的黑暗时期的军事独裁统治。《有人在周围走动》这部分展现了战争之下的社会,对人们无辜的伤害。短篇小说《会和》曾写到古巴革命,而本文也正是那个时代,夸张的把音乐、枪、梦境与现实结合,最后的结局更让人毛孔悚然。
《有人在周围走动》每一篇都充满着新的血液,新的刺激,新的体验。
《有人在周围走动》读后感(三):有人在周围,而不见
《有人在周围走动》收录了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短篇集《最后一回合》、《八面体》和《有人在周围走动》。将之置于生活的场景中,书名的指向并不明朗:我们与谁进行最后一回合的PK?生活多面乃至八面吗?有人在周围走动是泰然自若不受干扰,还是阴风阵阵令人不安?融合进梦境,便不难联想书中人的心境:思考,不尽然是自己的决定;行动,不尽然是自己的作派;失可以复得,死可以复生,管中窥豹,又全知全能,科塔萨尔的小说像一支梦境的变奏曲。
微醺的春梦、宿醉的迷糊、柔化的噩梦,构成《最后一回合》的三个短篇。迷人的西尔维亚分明是有形的,却只有孩童和痴汉看得见;要买换乘车票却记不清站名的夫妇,正在梦中拼命回忆一个就在口边的概念,算不上是智力游戏;还有模糊在梦里的回忆,说出来也没人懂,只会自揭疮疤,由着它隐藏在成长那撕扯骨骼、拉伸肌肉的痛感中。梦里扭曲的世界,恐怕是我们失去的和隐藏的东西。
《八面体》的八个故事更是信马游缰,从一个梦境转入另一个,身虽不至却似遍历。最实在的是《亦步亦趋》这则,弗拉加挖掘已故诗人罗梅洛的私生活,写成传记一举成名。然而反转的关键线索被遗漏了,想撤回前论的弗拉加反而得不到众人的理解,甚至连他自己都辨不清当初是有意还是无意,现在是主动还是被动,“被认同、被加强”的渴望,难道独独对他一人亦步亦趋?《夏天》和《小黑猫的喉咙》似主观想象的投射,行和思产生了偏离,犹豫间出现了幻象,而主人公仍不放弃在这些幻象中寻找可印证的迹象,去强化它的真实感。我们很难从既定的印象中抽身,它可能关乎人和事,也可能关乎生与死。濒死者替生者筹谋,他能看见一条轨迹,料想在他身后,生者会如何延续他们的故事;生者亦会时常看见死者,在不真切的梦境与现实间,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走动,仿佛仍与这世间有交集。以为了解的,其实殊难了解。
《有人在周围走动》更坦诚、更现实,也更令人惊愕。用理性的剧本演绎规律性的东西,结果却呈现出了滑稽、失控的一面,这是多么无奈的感觉。明明是有分寸感的母亲,正视青春期儿子的需求,甚至替他去买避孕套,却见证了他的软弱;明明是信赖对方的夫妻,婚姻趋于平淡时假装素不相识去旅行,各自体验生活,却映照出激情不再的寂寥;敏感的孩子经常看到完美母亲的另一面;自以为收放自如的恋情被一段露水情缘戳破;怀着密谋的亢奋,看不到逼近的危险……到头来,习以为常只是自欺,而牵引我们步入幻境的熟悉物象,其实是催眠师手里的怀表。
亦真亦幻,有不为人知的,有不得其解的,也有渴望拥有的。科塔萨尔将线索拆得很细,逻辑像潜意识里一根隐形的线,你不知会被牵往何方,更无从梳理,却身不由己。而很多时候,科塔萨尔还会设置文字上的“障碍”:可能是个谜语,可能是时间的重新排序,可能是人称代词的跳跃,可能是夹杂着议论和旧小说残稿的新小说……但他非但没有令人厌倦,反而生出了不知其所终,故穷追不舍的快感。甚或曲终仍余音不绝,如半梦半醒间的缱绻,竭力回想其中细节,并不在于定义它是好梦还是坏梦,仅是想起它本身就令人心痒难耐。倘此时,有人试图唤醒我们,会教人丧气——那段思绪未必有用,但轻飘的、放肆的、直觉的、可暂时对结果视而不见的,别有不见的妙处。
——戊戌年读胡里奥·科塔萨尔《有人在周围走动》
《有人在周围走动》读后感(四):西尔维娅注解
这一篇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南美洲和欧洲10世纪的学者,基本都是相对国内而言的小众学者。
—梳理孩子和家长:
劳尔 诺拉·梅耶——葛拉谢拉7岁
哈维尔 玛格达——阿尔瓦罗7岁、洛丽塔6岁
让·波莱尔 莉莲——雷诺德2岁
1. 苏人:印第安民族
2. 高卢人:西欧民族
3. 原样派:亦称“具象诗”、“具体诗”或“语言试验诗”。20世纪中叶产生于德语国家的一种先锋派文学样式。视文字为构成图形的符号材料而无确定的意义,其作品就是用文字构成图形,或用多媒体工具让诗句呈现动画的效果,认为可以抵制日常语言中僵化了的意识形态等。
4. 艾瑞克·杜菲:美国天才爵士乐手,享年36岁。
5. 菲利普·索莱普斯&让·皮埃尔·法耶:法国的原样派代表,10世纪60年代出现于法国文坛的一个小说创新派别。后文有提到该诗派。该派成员是一些围绕《原样》杂志编辑撰稿的青年作家,菲利普·索莱普斯是核心人物。该派成员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要反映和剖析现实,更重要的是要抓住生活本质,把作者的意志渗透到现实中去。(来自于《西方文化史》)
6. 弗朗西斯·蓬热:法国当代诗人
7. 让·塔迪厄:Jean Tardieu(词条未收录中文翻译)法国当代诗人,国内知名度不高。
8. 雅克·鲁博:法国诗人、小说家、数学家,是“乌力波”的成员。乌力波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团体,该团体的成员将自己定义为一群“试图从自己亲手建造的迷宫中逃出的老鼠”,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世界文坛。
9. 泽纳基斯:应指的是伊阿尼斯·泽纳基斯,法国作曲家、建筑师。他创作的特点是把各种数学概念和理论引入音乐,但在音乐表达上也注重与希腊文化传统的联系。
10. 马贡多(又译马孔多)(Macondo)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描述的一座虚构的城镇,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乡。
11. 奥内蒂:应指的是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乌拉圭著名小说家。
12. 费里斯贝尔托·赫尔南德斯(Felisberto Hernández):乌拉圭作家。是拉丁美洲最具原创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以其离奇的故事而闻名,他讲述的是那些安静的精神错乱的人注射他们的痴迷融入日常生活。
13. 恰卢亚人:拉普拉塔河(南美洲河流)流域北部的土著居民。
14. 格雷厄姆·萨瑟兰:英国画家,代表作《耶稣受难记》,因富有想象力的抽象风景画而闻名。
15. 特维尔切人:南美洲印第安人,分为南北两支,各有自己的方言。
《有人在周围走动》读后感(五):宛达之死
这一篇是宛达写遗书的进行时、去年夏夜的过去时,还有和小特莱沙相处的时间,每个时间都是独立的,每个时间段又不断重复交叉,即使我们分不清哪一句是现在,哪一句是将来,也并不阻碍我们去理解宛达经历了什么。
宛达跟四个姨妈生活在一起,姨妈们大多有点封建古板,固执己见:她们不喜欢黑人,讨厌吸毒抽烟等的行为,讨厌不守妇道的行为。小特莱沙是宛达的好朋友,但是姨妈们并不喜欢他,虽然“还会拿出一些东西给宛达看”,可是“宛达的脸日益憔悴”,姨妈们并未阻拦。
事情从噩梦开始,宛达不断地做着同样一个噩梦,死胡同,长着假手的黑衣男人……梦醒之后,罗伦莎姨妈的安抚、埃内斯蒂娜姨妈的泻药和汤,还有小特莱沙不在乎的玩笑话,生活还在继续。
“噩梦”也在继续,宛达想起了梦里没有的逃命的情景,那件事和噩梦好像不再能分得清清楚楚了,可是噩梦还能醒过来,现实呢?
去年夏天就像生了根的荒草一样,在她心里疯长:
去年夏天,姨妈们和小特莱沙的妈妈不再来往,小特莱沙不再被允许去做客。
去年夏天,那件事情发生了,宛达没有告诉小特莱沙。
……
和小特莱沙在一起时间,好像尤其扭曲的,今年夏天和去年夏天,彼此拉扯,界限变得很模糊。
一年夏天,他们在房间里,偷偷抽小特莱沙爸爸的香烟,看从乔拉那里借的秋季时装杂志。房间里的温度在不断上升,他们推搡上了二楼,小特莱沙一丝不挂,两个女孩交流着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小特莱沙与宛达分享她偶然发现的相册,就像是连环画,由此开始讨论不同性别之间身体的差距。
la sérénité est sur le point de basculer平静即将崩溃
另一年夏天,阿黛拉姨妈同意宛达到小特莱沙家玩,姨妈们好像跟学校的校长和秘书有事情要谈。家里只有两个女孩,他们抽着小特莱沙父亲的香烟,味道怪怪的。接着发生的一切都不受控制了:小特莱沙把一切露给小特莱沙看,小特莱沙强迫宛达,对她做了不被允许的事情,宛达不断央告,小特莱沙并没有听从。宛达还想起了冯塔纳大夫。
他们还出门去了火车站,并在这里分手回家。可宛达并没有听姨妈们的话,按照规定的路线走。死胡同、爬山虎、黑衣裳、假手,还有像诅咒一般环绕的“几点钟了”。噩梦与现实的区别就是,现实是逃不开的,小巷里一丝缝隙都没有。
回家的时候还很早,姨妈们还在午睡。可就埃内斯蒂娜姨妈从天而降,发现了宛达做的事情,最后埃内斯蒂娜姨妈、阿黛拉姨妈轮番上阵又抽又打。宛达逃走了,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她很害怕,怕遇到那个长着假手的男人,怕遇到相册里的女人和男人。
宛达的大脑开始混乱,小特莱沙、罗伦莎姨妈还有长着假手的男人的声音不断复现。罗伦莎姨妈的安慰时不时浮现出来,好像是宛达对自己的安慰、保护和救赎。她想要自杀。她无数次地想要跟罗伦莎姨妈讲,却说不出口。
别乱动,也别哭,咱们来做一回小特莱沙教过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