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故事》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蒙吉 / Razvan Marculescu / C执导,Diana Cavallioti / Radu Iacoban / 弗拉德·伊凡诺夫主演的一部喜剧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时代的故事》精选点评:
●飞天椅 高帽 狂热教师 炸弹猪 卖空瓶子 运鸡车司机 。。。停不下来的转椅,两顶帽子,雷劈 全村识字率99% 空瓶子买轿车。。。前边几个好玩,后边的没意思了
●中国观众大抵是能看出其中的趣味的,最喜欢前两个关于政治的飞天椅和高帽,十分黑色幽默,结尾更是力道十足,还有扫盲行动也不差,然后是关于爱情的空瓶子。炸弹猪和鸡蛋奇遇两个短篇不太喜欢。
●官员来访,摄影师,偷鸡蛋,煤气杀猪,骗瓶子,第六个故事其实是在花絮里,,冲着蒙吉买的这张碟,发现所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罗马尼亚的片子都离不开一个人---齐奥赛斯库,,因为在这段共产主义时期,发生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琐碎的但又极度吸引人们的故事,,为扛起罗马尼亚新浪潮大旗的芒究鼓掌.!
●最喜欢第一个,用旋转木马来比喻人人都受制于其中的疯狂体制。空瓶子那段拍得一般,讽刺倒是很有趣。
●罗马尼亚导演的短片集。停不下来的游乐飞船,炮轰社会主义猪,雷劈扫盲老师,很有意思。国内微电影应该向这看齐。
●民主国家各有各的不幸,共产国家的不幸与喜感则大体相同……
●本片是对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时期生活细节的绝妙展示与讽刺,六个故事各具特色,幽默荒诞之中又隐藏着别样的共鸣,让人既哭笑不得又感同身受...
●戴过红领巾的都能会心一笑的共产主义式幽默 镜头里的罗马尼亚也好美 每个故事都好看 B站有在线 不过鸡蛋奇遇那个分段顺序错了先看最后那个选段
●开共产主义的玩笑.
●罗马尼亚新浪潮就没部难看点的吗?可惜这张D5少了作为第六个故事的彩蛋。
《黄金时代的故事》观后感(一):黑色幽默的黄金时代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2009年《黄金时代的故事》在62界戛纳电影节上推出。期间整整20年。中国观众对于20年前的东欧电影是熟悉的,单一个罗马尼亚,观众便熟知《奔腾的生活》《多瑙河之波》。扩而大之,整个东欧的电影,曾留给中国观众莫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因为20年之前中国大体对西方的了解,只能来自这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提起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苏联、罗马尼亚诸国国名,中国人便由心底发出兄弟般的友好感,如今这帮兄弟国家早已告别“黄金时代”,以大名鼎鼎的《桥》《列宁在1918》为代表的东欧电影,也鲜有人看了,“黄金时代”作为“东欧剧变”之前的时代本来早已经淡出世人眼帘,一部电影《黄金时代的故事》,又可叫人们的眼睛拉回那个时代的最后几年。
《黄金时代的故事》由六个短片构成,讲述的是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之前的罗马尼亚。六个故事即古怪又离奇,一一看下来,仿佛导演在嘲笑那个时代的尾巴,那个时代真的那么好笑吗?第一个故事真的好笑,一个村子迎接检查官前来检查,村长与众农民早早安排,大摆筵席,歌舞表演,还租了一架游乐场里的旋转飞车,当一切就绪,却接到上级的电话:“检察官不来了。”为了安慰失落的村委会的成员们,先于检察官员而来的领导提议大家坐上旋转飞车,自娱自乐,享受一把,于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拎着酒瓶,奏着音乐,坐上了旋转飞车,半空中,大家叫着、笑着、唱着,可是不一会儿,村长因为眩晕而呕吐起来,大家慌了神,大喊着叫停,可有意思的是就连负责旋转飞车的人也坐了上来,没人去控制它了;飞车就这么转啊转啊,转了一夜,直到清晨。
东欧诸国电影在“剧变”之后,都发生大变化,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展现南斯拉夫的“黄金时代”,那是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同根同源的电影作品。新东欧电影即继承了苏联电影的传统,又借鉴了法国电影的特点。虽然南斯拉夫大变化,电影随之大变化,罗马尼亚大变化,电影也随之大变化,而东欧电影仍然在其传统上进一步发展,叫人刮目相看。《黄金时代的故事》可以说是新罗马尼亚电影的代表,对罗马尼亚那个时代怀有好感的朋友,应该一看。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人还是相同的。那个时代可笑吗?那要看看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可悲,再过20年,我们再来谈谈现在吧。
刊于2010年6月25日《假日100天》
《黄金时代的故事》观后感(二):哪有什么黄金年代
罗马尼亚新锐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过名片《四月三周又2天》。
由他联合其它导演拍摄的系列电影《黄金年代狂想曲》(2009),蕴含一种现实的反讽意味,深度的冷幽默,每部短电影都凸现了所谓“黄金年代”的荒诞与离奇。
《黄金年代狂想曲之瓶装爱情传奇》,18岁的克雷娜去学校露营,她父母却不让她参加,因为家里得把钱省下来买一台国产车。这时英俊的男生布奇,按响了她家的门铃。好事自然来。原来他想出了一个赚钱的好方法:假扮卫生官员,到各家各户卖装水的瓶子,就可赚上一大笔钱。这对女孩来说,钱已不是重点。她好奇于他的异想天开,遂立马决定加入,跟他一起恣意地挥洒青春。如此,两人开始的恋情迅速升温。只是爱情不能像瓶子那样出售,结局黯淡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黄金时代狂想曲之鸡蛋外遇传奇》,则把着重点放在食物和爱情上,借此说明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葛是一各养鸡场的卡车司机,他的职责就是把载满母鸡的卡车,每天运往南部的康斯坦丁。直到有一天,他的车被偷了,他不得不在途中的旅馆住上一晚。
第二天早上,当他第一次打开密封的货柜时,竟发现美丽的旅馆老板娘,改变了他原本枯燥的人生。意外收获惊喜,这就是难以揣度的人生。但坏事变好事,犹如刹那间的美丽烟花,闪亮之后总会熄灭。人生哪有那么多惊喜,更多的是困局中找出口,只是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这部系列短电影充满看似浅显的道理,以及不可知的奇诡想象。尤其是第一部,初级的坑蒙拐骗(借口入户贩卖瓶子),形同出卖自己的灵魂,担风险又倍受良知谴责,却非得硬着头皮做下去,实在替他俩捏一把汗。
哪有什么黄金时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或被现实的重重迷雾遮蔽双眼罢了。
2011、9、7
《黄金时代的故事》观后感(三):转载:困困《对罗马尼亚的想象》
这辈子我只见过一个罗马尼亚人,那是我在英国的大学同学。
他身材健硕,留一络腮胡子,传说中又是个银行家之子,在女同学眼中很有魅力。其实他蛮平常,跟其他欧洲同学没什么不同,他们都长了那样一张脸——没有被人欺负过,也不想欺负任何人。有一天上课,不知怎么的讲起“粮食配给制”,英国老师一指我们一小撮人:“中国来的同学深有体会,请你们介绍一下吧。”这下大家觉得受到了侮辱。你知道,海外游子都有颗赤子之心,格外有民族自豪感,谁要敢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祖国人民都不答应!当然,加上英语也说得不利索,我们没一个自告奋勇,扭捏地互相瞅瞅,冷场了。罗马尼亚小伙子站起来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我父亲经历过罗马尼亚的‘黄金时代’。有一年圣诞节,没有肉也没有蛋,我父亲整天在家哭闹,我爷爷就安慰他:别担心,你二伯在农村养猪,他会给我们送来猪头肉。圣诞节前两天,二伯来了,带着猪头肉!我父亲乐颠乐颠打开车后备箱,傻眼了——一头活猪,还嗷傲直叫。我爷爷奶奶花了一晚上商量,怎么能在自家厨房把这头猪杀死,既不要污染了地毯,也不会动静太大遭邻居举报,后来商量的结果是,用煤气把猪熏死……”
我从没想过去罗马尼亚旅游,我所知的有关这个国家的一星半点却总是发出召唤——去看看吧,那将是奇妙的时间之旅,瞬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
我老记得一个罗马尼亚流亡作家诺曼·马内阿写的段子:他费劲心机写了本晦涩难懂的书,自以为知己难寻,但是文字审查委员会的那小伙子全看懂了,他羞涩而又伶俐地与作家交流着读后感,宛如知己,不过把办公室门一关,他还是一位文字审查委员会官员,大刀阔斧把那些隐喻全给删了。每逢读到这个段子,我就笑而不语。
最近有个电影叫《黄金时代的故事》,以1965年-1989年的罗马尼亚为背景,分6个生活小品。我最喜欢第一个:国外代表团要到村里视察,村宣传干事忙得上窜下跳,老村长的心脏病都犯了,可先遣官员还是能挑出不是——蔬菜瓜果摆得不够丰饶;怎么能有牛?外国代表团里有印度代表;这个小孩儿是干吗的?“他将在代表团通过时大声朗诵‘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祖国的花朵欣欣向荣’”,宣传干事抢答。“不需要!”“可是,他是村长的孙子啊!”“村长的孙子怎么了?就不能找个长得机灵点的小孩?”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爷爷是村支书,每逢有人视察,我也被乔装打扮,戴着大红花,脸上抹两坨腮红,作为村小学的领队,朗诵“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完事儿还要进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歌舞表演。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跟电影里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啊!不要再说了,往事不堪回首。
我也喜欢第四个故事,你看了就知道。
如果纯怀旧,何不去朝鲜?我的朋友们这样建议。可是那种五十步笑百步的优越感不是很可笑吗?我猜我会更喜欢罗马尼亚,当历史果然成为历史,它就从神坛下被拽下来,供人调侃和打趣,那股子轻松劲儿和幽默感真感人啊。最后我要抄一段特别知识分子的语录,来自《知识分子的背叛》:“民主是建立在一种非常关心美感的观念之上,这就是平衡的观念。比起秩序观念,它不知要复杂多少,它只能感动最文明的人。”这一段我也读得似懂非懂,想必我还没有从庸众中脱颖而出。可是,咱们能都先当上文明人再说吗?我的政治观幼稚,不关心政治,万一政治关心起我来就消极抵抗一小下,但我希望不要丧失追求美的本能——那种美来自微小的,崇尚个性的花园,飘荡着谐趣的音乐,而不是出自假摸假式紧张兮兮高奏进行曲的庙堂。
《黄金时代的故事》观后感(四):如出一辙的荒唐
黄金时代是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时期,对于齐奥塞斯库当政的那些年的一个称谓。当年可是相当的认真,觉得那真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现在来看就很有些黑色幽默的成分。由几名导演合拍的短片集《黄金时代的故事》,就描写了那个黄金时代的几件典型故事,凡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看此片时恐怕会有更多的触动,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尤甚。罗马尼亚已经走出了黄金时代,他们可以以幽默的手法来表现那样的时代,而我们则仍然在以更加荒唐方式,重复着电影里的生活。
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呢?就比较复杂了。有人说是文革前的十多年,说那个时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在那个时代里,曾经饿死过不少人,政治运动不断,哪算得上黄金时代?有人说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我们都成了全世界第二了,还不算黄金时代?亦有人会质问,这样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社会,怎能称为黄金时代?当然,我们不像罗马尼亚那样,可以尘埃落地盖棺论定,我们的黄金时代还在延续。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总认为那样荒唐的事出于导演的想像,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对于经历过的人,却会发出感慨,为何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制度中,生活都会如此的相似,连荒唐都如出一辙?影片中的六个小故事,离罗马尼亚如此之远的中国,我们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听到过这样的故事。第一个《飞天椅传奇》中上级到村庄检查的故事,我们现在还能遇到,我们要么是配合检查的村民,要么就是那些检查者。也许没有坐上不停旋转的飞天椅,但这个故事中的一切情境我们都很熟悉;最后一个《鸡蛋外遇传奇》的故事,让人很是心酸。这种事现在可能很少见了,但在以前物资匮乏时期,却是屡见不鲜,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而《零文盲传奇》与《瓶装爱情传奇》,一个写狂热积极分子下乡支教的故事,一个写两个骗子的故事,稍显平淡,但也真实地发生于那个黄金时代。而我最感兴趣的则是《高帽子传奇》与《肥猪炸弹传奇》,一个我亲身经历过,即使现在中国,其实也在每个地方发生着,而另一个则拍得相当的有趣,将当时的生活窘境拍得很真实。
先说《高帽子传奇》吧。这篇描写报纸里摄影师生活的短片,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这种为领导人的光辉形象PS的行为,只要是在传统媒体呆过的,可能都了解。中国在此方面虽非始作俑者,但绝对可算得上是集大成者。在那些年代里,政治运动比较多,党内自己人也经常中枪,今天还在台上慷慨激昂,明天就成阶下囚;昨天还只是个不显山露水的小不点儿,而今天就一步登天呼风唤雨。而照片就如历史,留下了痕迹,自然难消掉,也不能重新来过。因此,对照片行使挪头大法,就成为各家媒体的拿手好戏。一会抠掉某人的丑恶嘴脸,一会再加上某人的光辉形象,一张照片就会出现很多个版本。如果有编辑眼不快,竟然在发表的照片中出现不该出现的人,那可就错大了。
电影中的报社想突出齐奥塞斯库的高大形象,可惜当时照的照片让上级很不满意:齐奥塞斯库同志不够高大,而且没戴帽子,而法国总统却戴了帽子。于是,就开始折腾摄影师,一遍一遍地,当地的书记也亲自出马审片。等在齐奥塞斯库同志头上加了顶帽子,形象骤然变得比法国总统高大,书记总编皆已满意,报纸已经印,放火车上准备发往首都之时,才发现齐氏手中原来还拿了顶帽子。有人评价此片说太像小品了,其实那是非常真实的情况,几乎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都有现实的依据。因为这些事在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要有重大活动,有领导人出镜,那么中国的媒体都会忙乱一阵了,有时比电影中更甚。而且我们可以依据现实推想剧中人物的命运,这绝对属于媒体中的重大政治事故,那两个倒霉的摄影师被开除算幸运的了,总编肯定是被撤职,也许还会影响到书记的仕途。当然如果是搁在中国的文革时期,那么这些人进监狱也是可以料想到的。
《肥猪炸弹传奇》拍得很是精彩,故事很丰满,让人忍俊不禁而又辛酸不已,这个故事其实完全可以独立出来拍成一部剧情片。这样的事情我没有经历过,但类似的事情也听说过不少。这个短片与《鸡蛋外遇传奇》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由食品匮乏没有市场供应,而人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去弄惹出来的事。只不过前者让人辛酸地笑,而后者给人的就只有伤感了。《鸡蛋外遇传奇》里农场运鸡的司机,在黄金时代里都属于有些能耐能走后门搞到紧缺商品的人,他们与屠夫、售货员等一样,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不过也蛮受人追捧。他总能弄到别人弄不到的东西,并通过地下黑市换到更多的商品。但这种人也极易出事,一时把持不住,占了点公家的小便宜,如被发现那就罪大了,当时贴出来的法院公告中,其中许多都是这类人。看到远在东欧的罗马尼亚也有这样的小人物,挺让人惊讶的,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容易产生这样的人物。
后者倒真是传奇了,倒不是因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而在于剧中的警察弄出的动静太大,一头活竟搞成了炸弹。作为警察,在那样的社会中应该属于比较有权势者,地位远比运鸡司机高得多,而且能搞到的东西也多,毕竟有更多的人有事求他。但与中国一样,罗马尼亚也是肉类紧缺之国,特别是临近过节,更是如此。当时此方面抓得也很紧,所以即使搞到东西也得偷偷地弄,一般黑夜里才是最佳时机,否则就会影响不好。当时所谓的过年送礼,也不过是送点农产品而已,如猪头猪脚的,最受欢迎。送头活猪是夸张了些,但扛上半扇猪羊的,倒真是不少见。被送的人家每到此时,都会门窗紧闭,说话小声,只是家里的火炉熊熊燃烧,屋里不停地飘出肉香味来。家里人出来,也是使劲抹干净嘴,异常的低调,就像做贼一样。所以像电影中那家人为如何处理那头活猪而大费周章,现在的人想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当时的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在七八十年代曾经很让中国人羡慕,觉得他们那里生活得很不错,不像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即使社会主义多年,还是一副贫穷样。当时中国人都认为,变修了的东欧日子更为好过,没想到他们也一样,食品也紧缺,后门也得走,下乡搞检查,办报靠挪头。呵呵,一根贫瘠的滕蔓,不管生长在哪种土地上,长出的果子都一样。可见社会主义模式的强大及可复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