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森林》是一本由[爱尔兰]黛安娜·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森林》精选点评:
●森林既能影响自然界的今天,也能预测自然界的明天。那么,人类植树造林、培育森林,也就手握了一支改写自然的神笔。如何书写自然的未来图景,全在人类一念之间。
●文学气息更浓郁的自然科普文章。糅合了爱尔兰的神秘主义(与叶芝相通)、自然神学的观念、全球各地的文化意象(包括东方的禅道思想)。主题是保护生态、爱护地球,惜乎每篇太短小,未能深入。
●每一篇寓言故事都不长,作者把博物学知识融入诗一般的文字中,内容虽短,信息量很大,在轻松的阅读中给人启迪和沉思。森林拯救人类的方式在这部小书中得到了细化,出之以寓言,深入浅出。从此书中你能读出作者对地球和人类的热爱,对未来的焦灼,对森林抱以很大的期望。
●有点晦涩难啃,理性和诗意的交织。
●不适应的文体。不知是原作还是翻译的原因,很多语句、表达都不够严谨、令人困惑,如萨凡纳(学界已普遍将savanna称作“稀树草原”)、p13利用山楂磨制咖啡(山楂果核内含咖啡因吗?书中提到的原住民是美洲还是欧洲还是中国?)、p16日本如何凭借班轮市场抓紧森林资源?p22英国的“红皮蛋”(鉴于中国有皮蛋这种神奇食物,译做红色皮的蛋会不会更好?)p40孩子生来具有知识(是想说本能吗?)p97改造后的食物对活体产生毒性(怎么个产生法?)p141淫乱的课堂(啥?)不一一表。引用了不少植物科学画作是不是应该标注下出处?中后部有几篇文章有较为详细的脚注,才终于看出校者的诚意。感谢周玮赠书。
●有几篇挺有意思,但大部分还是用的拟人化手法写森林和生态。不是特别中意这种表达方式,感觉缺少了某种严谨。当然,森林系统比人所处的社会系统复杂太多,不同层级的反应耦合在一起,无法立马做到面面观。看得见的森林和看不见的森林,都会让你感到很奇妙。
●所有的衣服,都被摊在这些荆豆丛上。随着衣服在来自亚特兰大的甜美清风的吹拂下被晾干,我的裙子上也被风吹透了,棉布的纹理上印上了荆豆丛的形态,这使我感到无尽的欢乐。
●不是我的菜。该书是一篇一篇小的散文,作者希望用拟人或者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的方式去介绍树与森林,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我这种不太在动植物身上放置人类情感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尴尬。多处用了“益虫”这个概念,将雌树(或者雌雄同体有雌蕊)的树称为“她”“母树”,可能会给不太关注树木的人类以情感上的共鸣的,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不太喜欢这种要科学不科学要抒情不抒情的风格,当然这一部分是我的口味问题。客观问题是,有些地方翻译不妥帖。 另,每年自然好书奖入围一百本是不是有点多?领域就这么点大每年出版新书也很少,但凡出版了就能入围是不是不太像话?
《全球森林》读后感(一):唯有绿树可救苍白的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树木扮演的角色太过司空见惯,纸杯、书本、名牌,处处可见其身影,以至于很难意识到它们究竟有何作用。然而,就像器官的异常状态往往会让人注意到器官的存在那样,当我们来到树木短缺的地方,对树木之于人的生存不可或缺的感觉会瞬间强化,我们方才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彼此的陌生人。
在爱尔兰植物学家、作家黛安娜·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眼里,全球森林中的树木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它们不仅仅构成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还有其自身不可化约的内在价值,同是复杂的生态系统的尊贵成员,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熟悉风景对爱尔兰民族身份建构的作用的读者,或许不会对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的观点感到诧异,自然也不会对接骨木和山楂(自古及今)在某些文化中被赋予的魔力感到意外。
如果能够抛却我们当下根深蒂固的工具理性观念,以树木的视角出发看待树木,我们多半会发现树木身上独特的亮点,乃至无言的自然所具有的魅力,而这种能力,如今恐怕只能暂时在纯真的孩子那儿寻得;在这些孩子那里,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寄予了自己的深切期待,以及改变未来的希望与可能。
在不少人的眼中,比起跳跃的动物,除非遭遇外力,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的植物,似乎缺乏活力,尽管其郁郁葱葱的叶子,粗壮的树干、娇艳的花朵、累累的果实往往给人相反的结论。何况,树木有时还不乏花招、诡计、阴谋,比如借助蜜蜂、蝴蝶传粉的花朵形状“设计”,当然,更多情况下体现出智慧,比如坚果的内外果皮结构。
树木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地方,比如它们的性生殖方式。尽管我们平时主要接触的是动物的生殖生物,但其实,树木的一代代传承同样涉及生殖。“对树而言——异性交配是更为正常的过程”,但它们也不乏“同性交配”——“性繁殖的一种有效的自然手段”,此外,它们还可以借助无性生殖的方式,尽管“这一过程对于性的生物多样性并没有带来新的收获,只是在一个同样的生命模式中发现更多的相同点”。
然而,当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地推进,此前萦绕在树木身上的光环,不可避免被剥夺殆尽,以至于人类几乎完全从经济价值出发,评判何为益树,何为无用之树。庄子笔下无用而成其长寿的树不再被人容忍。我们看到,一排排的树此起彼伏地倒下,被锯断、码齐,然后挨个走进造纸厂、家具厂,或是垃圾堆,直到下一波树木的到来。我们对此甚是习惯,以至于都完全感觉不到残忍的地方。
可是,自然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做的可能后果。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作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的大面积减少,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气候变迁,它们共同造成极端灾害的频繁。对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看来,我们非但不是无可作为,反而应当立刻展开行动,不仅仅是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而且要提高生态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自然那“复杂的生命网络”为目标,小心翼翼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球森林》读后感(二):是寓言,也是预言
美国作家梭罗写了一本叫《瓦尔登湖》的书,描写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生活,他因远离人群而孤独,因接触森林与自然而丰富。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与森林变得渐行渐远。全球森林日渐消失,半个多世纪前的全球35%覆盖率,已经萎缩到5%都不到。在森林的哭泣面前,人们无动于衷,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不归路。
人类的未来可堪忧虑,却也并非无药可救。有最后一位博物学家之称的爱德华·威尔逊在其《生命的未来》中,提出拯救人类的办法:从环境道德开始,综合长远目标,施行可行的环境保护策略。民间组织、政府和科学与技术三根文明支柱相互合作、密切结合。
人类保护森林,也是在拯救自己。而森林本身,作为人与自然的一个重要环节,却在无声地拯救我们。《全球森林—树能拯救我们的40种方式》是一本薄薄的寓言故事,40篇诗意流淌的散文,虽独立成篇,却串连起来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一种树,一篇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不长,里面却蕴含丰富的博物学知识。这本小书变生硬枯燥的知识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之中,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引导读者投入思考。
如果仅仅是说教式的故事,惹人生厌之余,也让人难以卒读。森林中,红与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克勒格尔是爱尔兰人,她举身边可见的例子,如凯尔特战士的特征也是红绿两种颜色,德鲁伊教士祈祷时也用这两种颜色。历史与传统在这里很好地融合在与森林的互动中,德鲁伊教士在庆祝节日时喜欢用冬青,这种意为“圣树”的树木,长着森林绿的叶子,开花后结出血红色小浆果。在分子层面上,血红蛋白与叶绿素,决定了生命的模式。“如果没有它们,人类将不能存活。”
接骨木具有使皮肤新生、重返青春的功效,它的花用于眼霜中,可以使疲倦的眼睛焕发神彩;山楂中含有的独特物质对心力衰竭有治疗效果;北美胡桃肉中的芗成分带给土著人健康的体魄,其中富含的纤维和钙则提供了对抗糖尿病的胰岛素。全球森林中的树木在拯救人类的功劳簿上,远远超出这些具体特例。森林所能做的,远不止书中提到的例子。这样的例子使我们对森林充满了由衷的敬畏与感激。
树与人的关系是这样密切,与生活在森林中的昆虫、动物莫不如此,而且有过之无不及。树为它们提供食物来源,它们反过来回馈树木,为森林提供食物,如有助于种子开裂或打开,为树木传花授粉,携带种子到远处落地生根。森森与鱼类的关系也一样密切,胡桃科植物在秋天时会向水中滴入胡桃醌,这些镇静齐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休眠,帮助维持和稳定它们降低的基础代谢率。
我们目前正遭遇着严峻的现实,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不仅改变所有植物叶绿体热力学反应的生命过程,也改变了所有海洋里的哺乳动物的碳酸氢盐缓冲系统,造成海洋表面的干旱,也改变陆地土壤的化学结构,导致一系列恶果。克勒格尔指出气候变化可以逆转,即使用“三S系统”——朴素、持续和健全,即简单的生活、可持续的思想以及调整到健康健全的状况。
除此之外,克勒格尔对于生物多样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类由于无知和贪婪,全球森林里树木的基因的改变,造成了难以预料的多米诺顿骨牌效应,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发生在人类、植物及动物身上的分子污染。就如何逆转污染和保持环境稳定,克勒格尔认为有效的方案就是生物计划。确定核心树木并加以保护,引入多样性,如此等等,一层层铺开,一步步推进,生物计划虽然缓慢,却能最终拯救地球上的生命。
《全球森林》以寓言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对森林拯救人类的方式做了细致、全面的阐述。全书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有诗人的灵动。整本书的容量不大,信息量却很大,分散而丰富的博物学知识,随处可见。贯穿全书是一位科学家对于地球生命的忧虑,对于未来的焦虑,但更多的,通过本书,克勒格尔让我们看到了地球未来生命的希望和远景。
《全球森林》读后感(三):荒野对于我们的意义
1.
在《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第二十八讲《斯奈德:野情便山水》中关于荒野的阐释有这样一段话。“他(斯奈德)在《野性的实践》中阐明了荒野的价值,并详尽地解释了‘狂野’(wild)、‘野性’(wildness)、‘荒野’(wilderness)的定义。他认为,‘狂野及自由’是美国梦幻般的自由之影像,或者说,狂野是内心自由奔放的代名词。‘野性’不是客观上的一处地方,而是心灵无拘无束、内心充满活力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斯奈德对‘荒野’的定义是‘荒野是一个地域,在那里野性的潜能得以充分地显示,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万物可以自行其道,蓬勃发展。’他继而说明:‘我们所说的荒野实际上是整体的自然界。人类是那个整体的一部分。(Snyder 1999:173)”
在粗略翻看《全球森林》,会发现它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有动植物的科普,有原住民与艺术的人文话题,还有温室效应、复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类的大型话题,药用香气的话题也不在少数。所以它的书名虽然是“全球森林”,但已不仅仅是狭隘的讲得是作为树木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树能拯救我们的40种方式”,这里的树应该已经作为了自然界的代言人。全球森林其实与上文的“荒野”一致讲的是整体的自然界。
作者对于“全球森林”,在前言中是这样解释的:“故事总共有40个。每个故事都以散文的形式呈现。放在一起它们叫作‘全球森林’,所有树的所有叶子组成了全球森林。这个森林作为环境,驱动并成全了每片树叶在生命这个巨大的、富有节奏的循环中的梦想。”听起来似乎蛮有文艺气息的,但读完之后我还是奉劝其他读者,留意故事都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并不是故事。这里的“故事”与爱尔兰传统说书人讲述的古老传承故事相对应(类似荷马《奥德赛》),但是突出的只是传承性。散文并不是寓言故事。你可以理解为用祈祷文或颂歌的酒瓶,装了科普知识的酒,只是这酒有些百味陈杂。
2.
“高科技带来的副作用,不仅造成人们身心的危害,而且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了直接威胁,从而使人类陷入了我们既归属地球同时又在毁坏地球的矛盾之中。”
有国外学者研究称,当前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快了1000倍,而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地球大灭绝时代之下,上一次的物种大灭绝还是在6500万年恐龙时代终结,76%的物种灭绝。据估计,目前每年有0.01%到0.7%的物种灭绝。按最大速度估算,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物种消失。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75%的物种大灭绝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发生。
所以拯救一词也是危言损听。
“斯奈德提出过“重新安居”(reinhabitaion)的论点。他认为,现在许多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只是天地一隅的匆匆过客,并非名副其实的居民,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与土地的密切联系。
重新安居者,是指从工业社会及现代文明中脱身,从身心方面都重返土地、重返生活地域的人。
重新安居的三个实践步骤: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激;从我做起,负起责任;与注入你身心的能量之源(如土壤、水、血肉之躯)保持密切联系。”
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作者代世界诘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类用了无数的新方法干扰地球的生态平衡,而且看来可能后患无穷。有大量证据显示,我们纵情消费而不知节制,正在摧毁人类赖以繁荣的根基。
虽然智人确实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或许值得沾沾自喜,但代价就是赔上几乎所有其他动物的命运。在过去两个世纪间,有数百亿动物遭到现代工业制度的剥削,而且其冷酷程度是整个地球史上前所未有的。要评估全球幸福程度的时候,只看上层阶级、只看欧洲人、只看男性,都是巨大的错误。而且,或许只看人类也同样有失公允。”
《全球森林》中没有裸露地谈这些让人不安的内容,但如果了解了这些内容,回头再看这本书是不是有些帮助呢。我确实很难接受一篇散文去讲芳香环、原子结构、化学键等理论,虽然我曾经上学的时候对化学和生物都很感兴趣,然而这种分子美学我还是欣赏不来。但如果换到了如同《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一般的林中祷告章节,却会让我感同身受,饮之如甘泉。
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书中确实有纷繁的内容。
《全球森林》读后感(四):森林在生态循环中的力量
树木对我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我们从小就从课本里学到,树木以及森林,是自然界这个庞大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我们每天匆匆经过路边的树荫或者去公园享受树林的静谧时,往往不会想到那么多。这也许是因为对身边的树木太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也许是因为我们对树木的细节了解得不多。其实,森林与自然界的连接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更复杂。
在爱尔兰植物学家、环境和树木营养学专家黛安娜·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眼里,地球上所有的树木几乎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组成了“全球森林”,在生命这个巨大的、富有节奏的循环之中,深入到各个环节,或散入空气中、或成为动物的食物和药物、或融入土壤里,几乎无处不在。在《全球森林》这本书里,黛安娜用40篇散文,来展示树木在自然界中的40个侧面。
在植物学家看来,树木的生命远比常人看起来灵动有趣,它们甚至会有自己的“怪癖”。比如关注皮肤健康的女士在炎炎夏日多会给自己涂上防晒霜,而栎树为了保护自己,竟然会给自己生产防晒霜。这种防晒霜,是叫做栎素和槲皮素的有香味的生化药剂,能吸收光谱中的能量。其实,栎树这所谓“怪癖”,就像自然界动植物那些千奇百怪的特性一样,都是为了适应自然界而进化出的生存机制。
除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之外,很多树木也默默维护着人类的健康。山楂通过一种独特的生化物质帮助人类降血压,还能治疗二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随口吃几颗山楂的时候,我们就在以一种若有若无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健康。下垂澳杨中含有的物质能够治疗黄热病和肝炎,其中一种能够阻止病毒复制的抗病毒物质甚至成为治疗HIV的热门。
树木的作用当然比以上这些微末的点滴广大得多。在一小片土地上种下适合的树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树木、昆虫、鸟类、花草竞相繁殖,矿物质不断循环,一片新的、拥有多样生物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就会建立起来了。甚至一些树木散发出的香气也会抵挡细菌、病毒,成为一道健康屏障。这就是森林拥有的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无声地深入自然界,默默地为净化自然、构造更好的自然而努力。
《全球森林》中所有零零散散的点,都在讲述森林这种维护生态、净化环境的力量。这力量的关键就在于生态循环将自然界的一切联系在一起。这使得森林与自然界的连接远比想象中更深、更复杂。森林一直通过这种连接来重塑自然环境,同时又保持无声无息的静默,就如同树木会发出人耳听不到的低频的次声音一样。虽然人类听不到,但它们却一直在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森林这种力量很强大,却又脆弱,似一把双刃剑。一旦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渗入到这种力量之中,其破坏力同样惊人。当人类毫无节制地破坏和污染自然的时候,很多污染已经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反噬人类自身。一条古老信条说,“我们索取,我们回报”,我们向自然索取资源,可我们回报自然以污染,而不堪重负的自然也只好以同样的方式回馈人类。这也许是来自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和惩罚。比如一种分子污染已经悄无声息地发生在动植物和人类身体内部,因为很多脂溶性的杀虫剂会在人体内积累被污染的碳原子,让身体里的酶功能失效。
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络,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份子,环环相扣、往复循环,更重要的是,祸福与共。人类早已认识到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但要把这种认识从头脑里扩展到行动上,仍然相差很多距离。就好像我们知道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却仍然习惯于对这些树木视而不见,也鲜少去主动伸手种植或者帮助种植一棵树。
不管人类是否行动,全球的森林始终在默默地荡涤污染,以它们的方式挽救人类,它们从未停止这种努力。黛安娜用一本《全球森林》再次提醒大家,每一棵树都在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着自然。那么,作为自然界生命网络中的一员,我们更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从日常点滴做起,哪怕只是少用几个塑料垃圾袋,个体的力量汇聚起来,也能带来“人力”森林能实现的惊人变化。
森林既能影响自然界的今天,也能预测自然界的明天。那么,人类植树造林、培育森林,也就手握了一支改写自然的神笔。如何书写自然的未来图景,全在人类一念之间。
2019.05.27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