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速求共眠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27 03:2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速求共眠读后感精选

  《速求共眠》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理想国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速求共眠》读后感(一):【豆瓣荐书团】这像是一本沉醉在人生梦中的梦呓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之前没有看过阎连科老师的作品,所以在两个晚上挑灯夜战完成阅读后,还是问了问度娘,想要了解点周边再下笔写书评。搜索“阎连科 速求共眠”,第一条就是一篇将《速求共眠》称作阎连科“最失败之作”的博文。因为我没个参照物,所以也没个准数到底是最差还是最好,只能说读感尚且值得我内心的

  《速求共眠》读后感(二):读懂自己

  

三星半,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的那个小说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乡村女孩被同村人强奸了,之后迫于父母,名声,同村人等各方面的压力嫁给了这个强奸犯。让我自己觉得吃惊的是在我的头脑里竟然没有太多的惊讶。在某种程度上,我竟然觉得是合理的。这种事情一定曾经在农村发生过。那么当这个故事的场景被设定在农村,我认知的某个角落竟然觉得这是可以被接受的。还有一个细节,里面的强奸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悔过,把自己的小手指切了下来让父亲拿给那个女孩。在读到那部分的时刻,我心中的天平竟然也悄悄的倾斜,变得倾向于要原谅他,我记得自己想,他都已经这样做了,证明是真的有决心悔过了。有的时候读书真的让人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不坚定与偏见,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至于书后面那部分所谓的非虚构文学,其实并没有前面的小说来的惊喜。但阎连科的可贵之处是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并且他一直在尝试,这一点就非常可贵,希望他还能一直写下去。

  《速求共眠》读后感(三):五味杂陈的生命真相让我迷路了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一直在思考如何定义它。 以无比坦诚的诙谐方式揭露披着文化的外衣自行其道的文人现象,在有趣的自嘲里嵌入二级故事,故事之外寻求故事主角的真相。当你慨叹现实与虚构的差距时,新的故事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新鲜呈现,被赋予作者灵魂的主角再次重生。虽与真相相差甚远,却在另一角度让生命的悲哀丰盈饱满。而当坚持事实的合作者拒绝认同,事情却又嘲弄般地沿着作者故事虚拟的走向戏谑开场。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故事里迷失的你我,其实是想坚守最初的心灵。 抄 有时候,在中国的文化情势下,坦诚会毁掉一切。 所有抽象的艺术,我以为都是一场板着面孔的玩笑,而文学,以我的经验论,你若写出了人的灵魂,就一定要放弃对读者的苛求。 每个人脸上都是无关紧要的平静和你好、我好的淡水色。 人生就像一堆狗屎上的花,或者是一片花草枯落后的荒野垃圾场,一切想把美丑分开的人,实在是蠢得和猪一样。 真正的艺术不是要突破生活,而是要沉入到生活底部和人的内部去。 今天的现实富得像是一个矿,而小说的内容却穷得只有几粒鹅卵石。

  《速求共眠》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由蒋方舟到阎连科

  圆桌派带我喜欢蒋方舟,蒋方舟带我知道阎连科这位当代作家。《好奇心日报》对阎连科的访谈看得我眼睛汪着泪赶DDL。 收到了纸质的速求共眠。看完之后,整个人被作家的才气震慑到,不知道该如何写我现在的感受。 以下内容不涉及剧透,放心观看。(好像写这句话的时候,就默认这个笔记能给大家卖安利一样。不过确实听我讲了感受的小伙伴,表示她也想去看) 小说开头太见功力了,阎连科自己出场情绪饱满,看得我屏息凝神,不敢大喘气。中间套的真实采访和剧本,两相对比回昧无穷 这本小说,作为一本自己也要通过审查的小说(书中的剧本也要通过审查),几乎用了最奇妙,最有想象力的笔法,去启发读者思考。神奇的是,第三层真实人物的存在并非没有意义,这中间每个人的反应,作家本人状态的变化,映照出一个,更引人深思的现实来 我们的世界是充满谎言的,一个作家,不能连这个都不明白。"《好奇心日报》的采访里,他这么说。后记里,他又觉得自己的写作没有意义。 这本书本身,黑色幽默的真实境况,回味无穷不能深挖细想的更多细节和意蕴,都已经清楚地罗列在了一半左右的时候。作为读者,今天觉得,能读到这样的书,惊叹这个才气之后更多的是心酸和伤感。 书真的太神奇了,能有这样一段经历,告诉我,我没有庸人自扰,我没有太负能量,也已经像被鼓励一样,允许我单方面地,跟阎先生,产生了最微弱,也最有力的一点连接。

  《速求共眠》读后感(五):为什么一定要取标题

  说实话阎连科是我挺喜欢的当代作家,甚至他在爱丁堡的见面会我都去了。和特别学院派的作家气质不一样,阎老师身上仍然带着中年男子特有的朴实(无褒无贬)。阅读的第一本是高中读的《炸裂志》,当时觉得好,但之后读的几本确实是每况愈下,很少有能完整读完的。特别影响阅读体验的是啰嗦,有些重复,充斥着大量过度的修饰性比喻,初读赞赏丰富,后期逐渐疲软。但欣喜的是阎老师一直在寻求新的写作模式,也或许是注重结构多过情节,每次读总觉得差了一口气。就像是给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却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或者说很普通的回答。《日光流年》的回旋倒放,本该是有解构的快感,但却在第一部知道结局时就失去了兴趣,完全不想知道在这儿之前发生了什么。对于起因的追根溯源,大有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的感觉,往上一代追索发难将无穷尽也,有忘不到头的绝望。

  这本也是这样。虚实交错的感觉是不错,模式也很新鲜,但首先主体故事就不是很吸引人,和以前一样,刚开始很激动,后来却很平缓,只是在讲一件事,而不是当作一个故事。可能我所期待的是“生活如何变成一个电影故事”,这应该是个充满矛盾或者悬念或者更多可能性的问题,而不是就告诉我“生活就是这样变成故事的”。

  后记里阎老师说自己江郎才尽,做好了谢幕的准备,那倒不至于,不过,对我这位读者来说,故事永远是模式的内核与目的,应该是结构服务于故事,让故事更有趣,而不该是我要运用这样的格式,所以我得想出一个能套用的故事。

  《速求共眠》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故事中的轮回

  题外话: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看蒋方舟的书还是微博,她提到过一次,曾收到阎连科老师的书的初稿,还给了一些意见。看来就是是这本了。

  —————

  这本书很有意思,可以简要地看成由三个故事及“阎连科”的叙述串成。分别为农民李撞与苗娟从强奸到结婚的故事,农民工李撞对女大学生一见钟情的故事以及研究生李静因失望,速求共眠遇见农民工李撞的故事,这三个故事,由作者塑造出来的“阎连科”因想把故事拍成电影,对导演顾长卫、杨薇薇和蒋方舟的叙述串连而成。

  在这其中,“阎连科”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有单独的采访与描写,在故事结尾后,叙述结尾后顾长卫、杨薇薇和蒋方舟三个人对于这个故事又进行了其他层面的补充。

  我也看过阎连科几本小说了,但是这个风格的确令人有点一头雾水。他给这本书的定位是纪实性小说,我的理解是记录一篇小说或者一部电影的产生过程,但是他仿佛在这当中又增加了些什么,但是我的确没看懂,他想额外表达的是什么。

  他在后记里写: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写作的无意义。

  我也是类似的心情。我也没感受到阅读的意义。

  究竟是了为了打发时间,还是想学点东西,还是想建造一座隐形城堡避开复杂的人心,又或是想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

  “世界这么大,它不仅能容下我们,也能容下别的人。”套而言之即:“文坛这么大,它容下了别的人,也容下了我们这些人。”之所以我们还在写,是因为别人允许我们写。 做好谢幕的准备吧。

  《速求共眠》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闫氏的幻想世界

  速求共眠是看的阎连科的第一本书。期待性挺高的,但阅读前期给人的感觉是本自我内心的描述,忧心忡忡居多,略有枯燥。而后展开各个章节速求共眠的纪实、在日本餐厅的探讨以及展开对各个人物的采访,这种叙述方式很有意思也很吸引人。于我而言,速求共眠让我对以下几个方面深有感触:

  1、金钱。阎连科创作剧本的意图就是想“讹”顾长卫一笔五十万的“巨款”,顾想有个好的故事进行电影创作,不光是为了艺术、文化,而且希望“名利双收”,落脚也是在钱上。故事中的李撞、麦子这种所谓的“下等人”“农民工”为了钱不择手段。钱贯穿文章的始终,钱是好东西,又不是个好东西;让一切变得真实,又让一切变得不真实。

  2、虚伪。阎连科自己“讹”来五十万,自嘲反讽意味更多,不管去采访谁,都用五十万来时时提醒他自己:老子有钱,有的是钱,就用钱来买故事,一切都好说。原本只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因为身份的悬殊和世俗的眼光,竟成了一个好剧本的噱头。而李撞、麦子多钱多说,少钱少说,没钱不说。用钱打赌来“钓”北大的妹纸,为钱不惜替别干昧良心的事儿。李撞拿着一个龟在工地叫卖,不鳖屈吗?谁会要鳖屈?

  闫氏的小说世界,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如何分辨?如何领悟?就如同 荒诞派的等待戈多,觉得好的人特别喜欢,觉得烂的人特别厌恶。闫氏小说的魅力在于让你摸不着头脑,在迷雾中前行,自行领略其中的感受,自行描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速求共眠看的比较仓促,而且领悟能力有限,后续会仔细阅读完善此篇感悟。

  《速求共眠》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读后一感

  《速求共眠》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小说。

  “好读”其一在于小说的节奏。故事主线是阎连科欲自编自导自演一部电影,把剧本给顾长卫等众人阅读。简单的故事主线当中穿插了各种体裁的旁支——作为剧本灵感来源的纪实小说、微信号上的奇闻故事、采访稿、审讯笔录、剧本和信,将李撞和李静“速求共眠”这个故事不断丰富。就好像西餐,每一道菜分量不多,吃完这一道菜,厨师立马给你端上另一道菜,刷新味蕾的感觉,在你饱腹之前保有新鲜感。

  其二在于小说诙谐的自反性。作者在小说当中频频中断叙事,与读者互动,穿插幽默的语言以表露小说中的阎连科的心理活动。每次看到这儿,我总想回一句“就你皮”。

  节奏和自反性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打破,不停地在虚实之间来回。“造谣在嘴上就是犯罪了,造谣在书上就成学问了。”可你说这是虚构嘛,作者又告诉你,这是他“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比如书里关于拍摄电影的那一些套路,如此现实性的内容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作者还加入了真实与谎言的对照。作为剧本灵感来源的那个事件,所有参与者各执一词,甚至同一人前后说辞自相矛盾。比较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这个“罗生门”进行一句主观上的探讨,而是把各方各面的说辞直接摆给读者看,让读者自己对这些真真假假的语言进行评判。

  《速求共眠》的大框架是对自己写作的自嘲,即所谓的“亢奋性欲望精神病”。小框架是虚构与非虚构的故事,真实与非真实的探讨,其中捎带了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电影的暗讽。总而言之,是作者以一种玩儿似的方式进行各种调侃。

  《速求共眠》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速求共眠》读后感

  很荣幸成为《速求共眠》的第一批读者。我不是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国内当代作家的书更是没看过几本,不管是谁写的,都是看故事为主。请原谅我的粗鄙了。

  首先拿到拿到这本书,没明白 书的名字是啥意思,但是很高大上的样子,看书后才知道 就是一起睡觉的意思,emmmmm~不愧是文艺作者(笑)~ 不过这让我想起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曾经在一个采访中说到, 文学或许就是巧言令色而已(原话可能是这样)。这句话的背景是 书中人物李国华,一个语文老师,以文学做伪装,干的一些龌龊的勾当,这种反差 让思琪感到了文学的背叛。再回到 《速求共眠》,要是李静这个人物本身要是如剧本中所写的那样,那就是真是侮辱了 知识分子 这一称号了,做事的动机真是有够无聊的,就是一个没那么缺德的李国华。不过后来,在蒋方舟的采访中的李静,理想、单纯,动机简单、合情合理。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多么的不可思议,难道内里就不能是单纯美好的吗?同理适用于李撞和苗娟的婚姻。

  说回这个小说本身,我目前是对小说不怎么感兴趣的状态,但是还是想通过小说作品来体会出作者的写作动机。我相信写作是一个私人的事情,本书的作者是不是想尝试一个新的形式来讽刺一下 目前写作者不负责任的态度,然后连带着讥笑 自己也曾经出现过的阴暗面。

  emmm 我是没有觉得很有共鸣吧,接受自己的两面本就是常态。哪怕有一天自己昏了头,做一些 愚蠢的事情也没什么。我觉得直面 会保持道德底线,回避就不会了。

  啊哈哈哈 还真是孤单呢~

  《速求共眠》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人生绝处,速求共眠

  真的算是第一次拜读阎连科老师的作品,久闻大名却没有购买过或者借阅过他的书来读。这次算是赶上巧事了~

  阎老师以故事嵌故事的形式描绘了他老家老乡李撞和北大女学生的生活背后的辛酸:

  1.十来岁时,洪家傻子大儿子撞见了李家老二李撞在树林里对苗家老四苗娟做出不轨行为(后来书里的内容,其实是“阎连科”用老家老乡的真名,捏造了这样的夺人眼球的故事。他想要通过这故事赚取稿费,还有联系导演作家好友们为他奔忙拍同名电影,多想速速成名。)

  2.农民工李撞和北大女学生李静的“爱情故事”(又是用来糊弄顾导和网上网友关注的夸大宣传,想成名也许想了好久了……)

  3.李静和导师(?)张华的关于能否留京的事。因为张华辞退了李静,也说了让她先理解“0.01和0.02的差别”(破处……),才激得李静举着“靠近我,速求共眠”的牌子找人发生点什么关系……(究竟这是真实的还是半虚构的,李静的话,好像证明了这不太正确……也许又是“阎连科”为了速求成名的片段吧)。

故事嵌故事,这种形式确实很不错。然而,不知道是李撞的故事不吸引我还是怎的,我读到中间部分(速求共眠2)已经觉得,书里的顾导没必要为这个故事投资五十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速求共眠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