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儿列车》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6 01:1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儿列车》的读后感大全

  《孤儿列车》是一本由[英] 克莉丝汀娜·贝克·克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儿列车》读后感(一):薇薇安&莫莉

  《孤儿列车》

  “虽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一趟开向未知远方的列车,和万千命运未知的孤儿,是该卸下包袱,还是选择负重前行?等待他们的,也许是有着些许温暖的寄宿家庭,但更多可能还是同样不避风雨摇摇欲坠的牢笼。

  火车停停走走,让一切仿佛一帧帧静物摄影,而这沿线万千画面聚在一起,又变成了动态的场景。

  他们,像是商品一样任人挑拣,又像是小丑,卖弄技艺只为有个栖息之地。“悲伤铺天盖地,美梦支离破碎。”生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浓雾笼罩着的海湾,等待着太阳的升起,却不知道阳光何时才能照进。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里面同为孤儿的薇薇安和莫莉对待生活的态度。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仍有人仰望星空。”尽管艰难,尽管充满意外,但是他们隐忍的同时还在守望,期待着那一束照进黑暗的阳光。

  做一个像薇薇安和莫莉一样的人吧,无论生活待你如何,都要用爱和勇气来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孤儿列车》读后感(二):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相遇

  文:薇薇安爱阅读

  17岁的少女莫莉由于在图书馆偷了一本很旧的《简爱》在出口的时候被发现, 继而被罚做50小时的社区义工的工作。她在此之前辗转于很多个家庭, 原因是因为她是个孤儿, 有不同的家庭收养她, 但是每个家庭都没有让她停留太长时间, 莫莉来到了这个家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每个家庭里有着不同的遭遇,让她变得不再打开自己的心扉,并且对每个人都保持着疏离的态度, 因为保持距离在她看来才是最安全的。

  50小时的社区义工工作,她来到了90多岁的富孀薇薇安家里, 帮助她整理阁楼里面的东西。 这就是《孤儿列车》开头的故事。

  此时薇薇安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看待莫莉,相反的她和莫莉约定每天固定的时间来打扫清理阁楼里面满满当当的东西, 希望能把里面的东西都整理好, 把已经没有用处的东西处理掉。

  故事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 莫莉生活在2011年, 而薇薇安生活的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 他们一家从爱尔兰来到美国, 在这里爸爸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们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公寓。 一次意外的失火,使得她失去了父母弟弟和妹妹成了孤儿。 来到救助中心之后她和其它的孤儿孩子们一起踏上了孤儿列车,这个开往未知方向的火车。 此后薇薇安也辗转于多个家庭。 从这里看来这个红头发的爱尔兰姑娘遇到了新的家庭, 只是每个家庭给她带来的都不是幸福。 慢慢的薇薇安也变得对周围的事情都漠不关心。 这点跟莫莉似乎是一样的, 童年里由于成为了孤儿而不得不在多个家庭流转, 而每个家庭也给他们带来的不同的伤痛。

  薇薇安在长大以后结婚之后,丈夫奔赴战场, 在丈夫战死沙场之后她将刚出生的女儿送走。 在之后的日子她跟丈夫的战友结婚并且与之度过了下半生。

  莫莉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一样的存在, 因为每个家庭最后都是送走她的结局,对待周围的人都存有疏离才能让人们变得不那么关注她, 甚至感觉不到她的存在。 直到她遇到了薇薇安, 在和薇薇安一起整理旧物的时候也了解了薇薇安的过去, 并且在一起慢慢熟悉之后还帮助她找到了当年送走的女儿。

  故事的结局让人欣慰, 薇薇安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女儿这些年生活的还算幸福, 而得知母亲在世的时候,她踏上了飞机来和母亲会和。 人生不论经历了什么,最让人割舍不下的仍然是对于亲情的那份依赖。

  《孤儿列车》读后感(三):爱与勇气

  “1854年至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认人领养,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小姑娘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命运悲欢的大幕掀开的微微一角。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一次偶然的善心之举让薇薇安结识了孤儿莫莉,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再次将她淹没。然而,这次生命给出了应有的答案。”

  对于薇薇安(或者更确切的,是妮芙)来说,什么是生命应有的答案呢?

  是爱。不论是对她两个调皮的胞弟、抱在手里夜夜哄睡的梅茜,还是机缘下在孤儿列车上短暂相伴的德国仔、卡麦恩……他们每个人都在小妮芙心中荡起涟漪(仅是涟漪而已,因为没有一个长久)。直到暮年,好心的薇薇安收留了莫莉,才又重新揭开多年前尘封的记忆——近一个世纪悲欢离合的命运,重又一一拾起。也许这是她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回顾自己的人生,也是最后一次再回望昔日光华。我甚至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九十一岁高龄白发苍苍的瘦弱老太,坐在阁楼的一隅,用舒缓而平静的口吻回忆自己过去的苦难。

  是勇气。故事的结局我非常喜欢。薇薇安一直是一位有韧性的姑娘,即使在命运最坎坷的时候也不曾放弃希望。然在垂垂暮年时,能够直面自己曾经的错误(或遗憾),积极补救,实在是拥有令人钦佩的勇气——“在何明福德的这么多年来,只要见到一个跟她年纪相仿的金发女孩,我的心就不停地猛跳。我盼着知道她怎么样了,盼得不得了。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现在我琢磨……我琢磨着,也许我们应该试试找找她。”最后的最后,薇薇安找到了她的女儿,故事也戛然而止——她垂下目光凝视着素未谋面的女儿的小孙女,准备好再讲一个长长的长长的故事。

  读罢掩卷,再回到开头的“楔子”,似乎更理解了几分——“也许幽灵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但我别无选择。我要么借此宽慰自己,要么轰然倒下,为失去的亲故痛断肝肠。幽灵们纷纷对我低语,告诉我要努力活下去。”

  《孤儿列车》读后感(四):用爱和希望迎接未来

  离别、重逢、得到、失去在命运中轮番上演,生活似乎就爱和我们开种种的玩笑。直到我们理解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直到我们学会了释怀,直到我们学会了笑对未来…… 《列车孤儿》就是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让我们学会坚毅、学会不能轻易倒下、学会面对得失、学会用爱和希望迎接未来…… 莫莉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看似一个走哥特是风格的叛逆少女,却有一颗敏感的心。原来她是一个寄养在别人家的孤儿,由于偷了一本图书馆的书,将面临进入少教所的厄运。在男友杰克的帮助下,得以帮阔太薇薇安整理阁楼。 在整理过程中,阔太薇薇安的身世得以揭笑。薇薇安这个91岁的有钱老太太竟然有着极其悲惨的往昔。薇薇安的人生是美国殖民时代的一个历史缩影。1854-1929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领养,未来的命运全凭运气决定。 薇薇安的一家迫于生计从爱尔兰来到美国,不料火灾毁掉了她的家庭。她颠沛流离的人生从此开始。她的第一任养父母让她终日劳作,不能上学;第二任养父母,让她照顾孩子,烧火做饭,差点被养父性侵;第三任养父母,使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折,让她学习,打理家里的百货公司……之后遇到列车上同为孤儿“德国仔”,他们相爱结婚,而然命运又一次的捉弄,“德国仔”不幸战死…… 薇薇安的人生承载了太多的苦难。莫莉的出现为她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互联网,妹妹的消息,与女儿的团聚,她的人生又焕发了新的光彩。 莫莉与薇薇安两个孤儿相遇,她们彼此惺惺相惜。对于失去,对于离别她们比常人更加敏感。她们不断经历失去、离开,有太多东西她们不愿回忆、不敢回忆。每一次的回忆只会再一次地揭开伤疤,更加心痛一次。相似的命运,让两个年龄相差巨大的人,竟可以成为忘年之交。命运虽然给了她们太多的苦难,但终究给了她们生的希望。这个跨越一个世纪的命运悲欢,教会我们坦然面对生活的波折,用爱和勇气迎接新的一天。 “明知自己无人怜爱,无人关怀,永远是个局外人——这种多么的悲惨的童年。我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苍老十岁。我懂得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会伪装,学会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 虽然薇薇安从小就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但是苦难也教会了她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幸。用爱和希望迎接未来,美好的明天就在拐角处,坚持下去,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孤儿列车》读后感(五):一束光亮

  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偶然在哪里看到的书中的一句话:“我懂得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深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我想知道,有着这样一颗破碎的心灵的人,如何面对她接下来变幻莫测的人生,如何将一地碎片收拾好,要自己继续去过已然不堪的生活。我想知道,在苦难面前,这些人,这些故事里的人主人公,怎样抉择,怎样面对自己的困惑与挣扎。想要寻找到他人的出口来照亮自己的黑暗。

  故事里的叙事口吻隐忍又克制,特别是关于薇薇安这一条线的故事,十分符合薇薇安的性格刻画。读书的过程中,这个91岁高龄的老太太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栩栩如生,她缓慢又沉静,慢慢说出她的故事。让我惊异的是幼年时期微微安的沉稳与冷静。是的,她的经历与遭受过的苦难,让她比同龄孩子成熟数倍,更加敏感沉静。动荡的人生,让人心疼,但经由苦难,薇薇安好像也由此获得自己人生的力量。在之后数十载风风雨雨的人生中,任何巨大悲痛与创伤,薇薇安都挺了过来。甚至是异于常人的冷静沉着,哪怕内心破碎不堪,疼痛不已。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得知丈夫不幸丧生的消息的前一刻,薇薇安明明内心里腾起了不安,焦急,可她还是一步一步慢慢将眼前正在整理的货架整理好,并没有急着冲出去聆听消息,就好像在为面对巨大悲伤积蓄力量。书中唯独描写到一次的情绪崩溃,是薇薇安在医院生产过程中,一时间,生产的疼痛、失去丈夫的悲伤、父母兄妹的离开、颠沛流离的命运让薇薇安百感交集,痛哭流涕。是的,把一切痛都哭出来吧,虽然哭过后,痛还在,生活还要继续。

  这是让我觉得很残酷的现实。这些痛苦,像是流动在你身体上的血液,无法终结,你要么自毁,要么带着它们一起活下去。没有别的办法。哭过后,痛哭还是那么强烈,火辣辣灼烧你的胸口。是要靠一日一日煎熬过去还是靠自身的沉着应对呢。好像,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不幸而仍然活着,就会滋生出一种力量,一种清楚明白自己可以挺过任何难关的自省。

  与薇薇安有着相似经历的莫莉,也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与疼痛,书里写道:“莫莉早就知道,别人一辈子避之唯恐不及的种种心碎与背叛,她早已面对过了;爸爸撒手人寰;妈妈歇斯底里;在一处又一处住处之间穿梭,一次又一次被遗弃。但她依然好端端的活着,睡觉,渐渐长高,每天早上睁眼醒来,穿戴妥当。因此,当说出那句“没事”时,她的意思是,她知道自己几乎可以挺过任何难关。”这样的力量就好像是绝境里开出的花。虽然残酷,但是却莫名让人心安。

  我总想找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一条明确的指引告诉我怎样才会不痛,怎样才能在经历巨大创伤后,慢慢拼凑破碎的碎片,重新生活。可是,没有,所有现实的故事不是童话,大家都带着各自的悲伤痛楚默默生活,然后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光亮。如果找不到怎么办呢,如果,找不到让自己生活下去的希望怎么办呢?

  故事没有英雄主义式的宣扬一个人要坚强面对人生!要不畏惧人生风风雨雨!要做生活的强者!口号式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书中只是平缓诉说了一位老者的一生,她的选择,她的痛苦与坎坷。但她还是好好活到了现在。这也算是一种安慰吧。也许也是照亮生命路程的一束小小的光。

  《孤儿列车》读后感(六):对于苦难,我们可以谅解,但从不会忘记

  长长的一生,我们会经历些什么?又会失去些什么?每一次人生末路,都给了我们无边的恐惧和孤独,到头来,不过是上帝丰富人生际遇的安排,到最后,失去的总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来。 好好活着,穿过荆棘,捱过寒冬,命运会把你带往你该去的地方,在某一刻,带来你想要的答案。《孤儿列车》从沉重的历史里掀开一角,让你了解一段无法追忆的噩梦。战争、移民、种族歧视,曾带给这个世界惨烈的伤痛,殖民主义大行其道,在世界各地造成多少苦难,谁也无法轻易抹去。 一个孤独的老者薇薇安,守着自己与丈夫挣下的巨额财富来到缅因州定居。没有人知道她的故事,她已经九十一岁,没有儿女,没有亲人,一个人在这里生活。 但有谁知道,她并不寂寞,她的祖母、她的爸爸妈妈、她的双胞胎兄弟、她的十八个月的妹妹,以及她的挚爱,一直守着她,伴着她,从未离去。 莫莉,一个寄养在别家的青春期孤儿,无意闯入她的生活,帮她整理阁楼上的旧物,一个个尘封的故事蹦跳了出来,一个时代的伤痕才袒露了出来。 殖民主义造成成千上万不幸的人,留下无数孤苦无依的孤儿,那些孤儿一个个都去了哪里,后来又怎样了,又有多少人还幸运的活着,那些死去的人又留在了哪些人的记忆里? 1854至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载着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被沿途各站任人领养。这一事件过去,好像一切都已摆平,皆大欢喜。但那些伤痛只是藏在了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并没有就此消散。 不同时代的两个孤儿相遇,只有她们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宽肴自己,互诉了衷肠。到底是谁帮谁度过了难关,谁又说得清呢?人总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真正治愈自己,不是吗? 莫莉因为偷了图书馆的一本书,面临进入少教所,在人生的档案里留下一个污点。莫莉的男朋友杰克央他母亲,为莫莉求得了在阔太太薇薇安整理阁楼做社工的机会,帮她逃过惩罚。 孤儿、不良少年,有多少人会不带偏见地看这个走哥特风的叛逆女孩?唯有薇薇安理解她,走近她,毫不避讳地讲了自己孤儿列车上的所有事。 薇薇安一家六口从爱尔兰到纽约,租住在狭小的房间,生存的不易使爸妈剧烈的争吵,弟妹们无休止的哭闹,一场毫无征兆的火灾无情地夺去了家人的性命。薇薇安一夕之间,从一个不幸的孩子变成了孤儿,被孤儿列车送住一个个陌生的家庭。她在第一个养父母富庶的家里辛苦的劳作,吃不饱肚子,睡在走廊,仍被抛弃;在第二个养父母肮脏不堪的农舍里,照顾他们那些层出不穷的烂孩子,还差点被强暴…… 迎着风雪,只要还活着,人生就还有转机。在最无望时,她学校的老师给予了同情与帮助,慢慢让她走上了一条可见阳光的正常之道。她的第三对养父母卑谦、知书达礼有教养,经营着一家百货公司。薇薇安聪明伶俐,颇有商业头脑,把百货公司打理得蒸蒸日上。她的养父母渐渐颓老,她成了养父母的靠山。 人生终于峰回路转,她重遇了孤儿列车上心有灵犀的男孩,结婚怀孕。但命运从不刻意收回它的残忍,男孩被迫参军,在战争中丧命。男孩的战友带回了他的遗物,薇薇安已在伤心欲绝时生下他们的女儿,并悄悄送了人。随后,薇薇安与男孩的战友相敬如宾地过了一生。 男孩的战友老死了,薇薇安一直活到了现在孤零零的一个人。人生就此完结,又有何不可?可莫莉来了,带来了互联网,可知古告今,她帮薇薇安找到了从前生活的片断,找到了薇薇安记忆里那些尚还活着的人:她的十八个月的妹妹梅茜、她的女儿梅茜。分离时都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再逢时却都已年近古稀…… 亲情从未走远,记忆也从未灰暗,过去的一切总会以某种方式回来。以前的一切都已谅解,但苦难永远不会被忘记。 从来不愿想起,却从来没有一刻会忘记,这就是人生。

  《孤儿列车》读后感(七):命运残酷,报以坚韧和乐观

  孤儿,无论在哪个国度,也无论在哪一种文化背景,都是一个承受更多生活磨砺的特殊群体——“别人一辈子避之唯恐不及的种种心碎与背叛,她早已面对过了。”他们比平常人更多的是对安全感的诉求——“我仿佛畜棚场里依偎在奶牛身旁、被遗弃的小马驹,也许我渴望的仅仅是一种归属感,一种温暖。”

  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贝克·兰的《孤儿列车》,采用双线交织的方式,在八十多年的时空纵深里,用镜头化的场景和人物切换过渡,让两个主人公莫莉和薇薇安的命运交替出场,娓娓讲述了两个孤儿的曲折经历。这既是两个孤儿扣人心弦的成长故事,同时又是掀开门扉,一窥孤儿内心世界的心灵读本。

  莫莉恣意张扬哥特路线,行为叛逆;薇薇安紧锁内心,在不断变化的寄养家庭察言观色,少年老成。两个主人公性格迥异,其产生的根源却是一致的——要生存,她们必须向周围的环境和人妥协。莫莉的妥协方式是用乘张的行为为自己罩上一层盔甲。薇薇安的妥协方式则是“她对这种话太敏感了,活像一根弦绷得紧紧的。”周围的人更容易先入为主地给他们贴上标签,当薇薇安眼见“德国仔”在车站被警察打倒在地的时候,她深深地理解了德国仔内心的冰冷,因为“分辩起不了任何作用。”

  《孤儿列车》既有命运悲惨的一面,也有温情和希望的一面。作者用细腻而有分寸的笔触呈现了以薇薇安为代表的孤儿的悲惨遭遇——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紧紧地攫住了读者的心。但作品又决不仅是停留在呈现孤儿的悲惨命运,或者说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讲一个催人泪下的凄惨故事,而是在孤儿阴霾笼罩的生活中,饱含深情地赋予了作品以亮色,赋予人物以温情。

  围绕两个主人公,作品中相对应地提到两本书。一本书是《简爱》。莫莉正是因为喜欢这本书,偷了图书馆里最破的一本《简爱》而面临被拘禁和被寄养家庭抛弃的处境,当然她也因此而与故事的第一主人公薇薇安的生活而有交集。另一本书是拉森小姐送给薇薇安的《绿山墙的安妮》。这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孤儿,都是经受磨难而不屈服,并且都在最终获得幸福。《孤儿列车》显然是在用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映照莫莉和薇薇安的人生,而故事的结局也是令人宽慰的。

  小说的魅力在于刻画人物。《孤儿列车》中的人物,除了莫莉和薇薇安两个主要人物,其他人物比如打官腔、对待孤儿安置敷衍了事的儿童援助协会代表人索伦森先生,刻薄的伯恩太太,风雪之夜把薇薇安赶出家门的格罗特夫妇也刻画得十分成功,烘托了薇薇安恶劣的生活处境。而在危难时刻给予薇薇安慰藉的拉森小姐和范妮,则让读者紧张的心情舒缓下来,使主人公的命运在字里行间有张有弛。

  《孤儿列车》的细节描写同样值得称道。主人公之一薇薇安举家离开爱尔兰要到美国,“出发之前,祖母给我们买了新鞋,但妈妈非让我们等到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再穿。”这种以象征性的举动寄托对新生活憧憬的心理超越了种族和文化,让小说有了更广泛的感染力。多年之后,薇薇安与“德国仔”重逢,两颗历经磨砺的心似乎终于可以有一个幸福安稳的结局,小说却陡起波澜,用深情的笔触形成一喜一悲巨大的反差。“德国仔”入伍后的每一封信,薇薇安“苦苦纠缠于每个字的语调和语气,仿佛他的话是我可以破解的一种代码。我举起每封薄如蝉翼、蓝色的信,呼吸它的气味——他曾经握过这封信。我用手指轻抚过一个个字——那一个个字都出自他的笔下。”当“德国仔”战死,薇薇安生下他们的孩子,“一直为德国仔藏在心中的眼泪也一起夺眶而出。我再也忍不住悲伤,忍不住痛失所爱、孤零零一个人的凄凉。”这些细腻、克制的感情使作品如藏锋蓄势般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孤儿列车》以精巧的故事架构和富有温度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对爱的渴望以及对命运报以坚韧和乐观的故事。

  �����

  《孤儿列车》读后感(八):开往远方的列车

  在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每一年爸爸带着我跋涉千里去探望奶奶的时候,我都是欢呼雀跃的。虽然要在火车上晃荡三天,虽然到了家里坐在床上依旧沉在晃荡之中;虽然到了夜晚我需要在座位下睡觉;虽然到达目的地之时我的面庞已是黑灰不见清丽。

  开往远方的列车,任哪一个孩子都是满心向往的。远方是哪里不重要,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我们踏上列车,那就足够了。

  英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笔下也有一列开往远方的列车——《孤儿列车》。这是我新近阅读的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这一辆孤儿列车上的孩子们都是孤儿,当然,促使他们成为孤儿的原因有很多。在美国历史上,确有“孤儿列车”,在1884年到1929年间“孤儿列车”自美国东部发出驶往中西部的列车,车上承载了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儿童。他们沿途在各站停留,从纽约中央火车站出发,到芝加哥联合车站,密尔沃基路站,再到明尼苏达州,奥尔本斯。他们在沿途各站停留,被需要孩子的人挑选,大一些的孩子被选去帮忙劳作,小一些的孩子多被领养。

  《孤儿列车》一书中,当91岁的老妇人薇薇安与17岁的孤儿少女莫莉相遇之时,沉睡在薇薇安家阁楼里的经年往事被唤醒,同时被唤醒的还有这两位女性渴望爱与被爱的本能。书中第二部分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会让一个人如此这般地懂事,如此这般地让人心生疼痛。

  少女莫莉是个嗜书如命的女孩,但是,她一直被寄养的生活情况并不允许她拥有自己喜爱的书籍。一次情难自控的偷书行为导致她必须完成50小时的社区服务,机缘巧合之下,莫利的服务对象是91岁的独居老人薇薇安,莫利的工作即是帮助薇薇安清理干净阁楼。

  其实,正如莫莉所言,薇薇安真正想要的是最后一次看看盒子里的那些东西,记住她所经历的人生。也正因为此,阁楼的清理工作异常缓慢,莫莉陪伴着薇薇安与自己的往昔重逢。在这段有少女相伴的奇妙旅程中,薇薇安也仿似重新拥有了青春模样,那些自己曾经拥有的名字——妮芙、多萝西、薇薇安;那些曾经居住过的屋檐——伯恩家、格罗特家、尼尔森家;那个曾经走失又如梦纪般站在面前的挚爱青年……

  选择无处不在,选择决定人生,不过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生活逼迫你走上未知路,你无处可逃,无法躲藏,只能接受。

  是的,我们无从选择,有些时候,即使我们百般努力,选择权却依旧如细沙轻风般在手边滑过。我为故事里的两位女性感伤,但是脸上却不自知地挂上了笑容。

  开往远方的列车载着伤痛,也载着爱;载着回忆,也载着笑。薇薇安说,我过得平静幸福。风雨飘摇的前半生,让薇薇安找到了平衡自己人生的最好方法,而莫莉,这位仍旧有些愤世的小姑娘渐渐被薇薇安的故事打动,她们,在彼此的世界里找寻到了最真挚的情感依托。我想说——真好!

  《孤儿列车》读后感(九):有些事情,并不像表面所显示的那样……

  生活中常常显示出某种复杂性:有些人和事情很简单,简单到了觉得实在不应该那样简单,但果真就那样简单;有些人和事情看上去是那样,但仔细了解之后,或者接触到更多的细节,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故事的背后还会有故事。生于英国、长在美国,备受欧美读者喜爱的小说家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创作的《孤儿列车》,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不妨一起走进故事,去与富孀薇薇安和正值青春叛逆期“问题少女”莫利来一个“面对面”,或许终于会觉得,她们,还真的不那么一般,并且是另有一番故事可讲?!

  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少女莫利因为偷书被判要提供5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莫利被介绍到了富孀薇薇安家里去收拾阁楼。于是,她就以这样一种方式接近了薇薇安,并且在收拾阁楼上那些破烂的过程中,听到了薇薇安对自己九十一年生命历程那些往事的讲述。这些讲述,是与一列看似普通实在意味深长的列车——孤儿列车——密不可分的。往事渐渐浮出水面,莫利才发现,薇薇安的经历不仅难称简单,而且居然还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在莫利的内心中产生了深深的震撼——她也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改变了!

  如果不是因为莫利的这次社区服务经历,薇薇安尘封的内心不会被打开,“孤儿列车”的故事也不会被包括莫利在内的这些人所知晓。但在讲出了这一切之后,薇薇安的内心终于有所交待,而莫利也从这次讲述中自己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们不仅是各取所需,而且都有一种很正面的回报。双羸的结局,在一种就连读者也会感到皆大欢喜的同时,让所有的人也都不禁会有所沉思。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故,也会有太多的挫折,然而在变故和挫折面前,每个人应该如何去认识所面临的一切,又该如何自处?这实在是一门不小的学问,需要学习,也需要面对。

  那么,“孤儿列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20世纪初期美国处理孤儿的一种方式。慈善机构将那些被抛弃或者失去双亲的孩子集合到列车上,列车由纽约出发后,会沿途停靠,孤儿们由“有需要”的人家挑走——最受欢迎的当属婴儿,因为年龄幼小又好养;其次是健康的男孩,可以在农村当劳力;其次是能做家务、模样长得又很端正的女孩,可以当佣人;最后那些“品相”不怎么样没有人挑的孩子再被送上列车,列车驶往下一站……薇薇安那会儿九岁,被收养家庭当作使丫头,成为了廉价劳力,受了不少苦难,自己的性格也跟着发生了改变,成了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痛,直到这次遇见莫利……而从小就遭遇亲情缺失的莫利,之所以去偷书,一方面是因为她想得到这些书,另一方面也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性格上的变异,价值观发生了某种异化,直到这一次遇见薇薇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个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或许就在一个个过程中自己都无法说得清到底怎么样了!薇薇安和莫利都是如此。她们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在种种不同之间却分明又取得了某种共鸣。命运既然已经那样了,就不能再得以改变吗?九十一岁的薇薇安和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少女莫利既是不幸的,同时或许又是幸运的——之所以说幸运,蛤因为她们遇到了彼此,并且分享了彼此的故事;在分享中她们都体味了痛苦,也从对痛苦的讲述中明白过来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怎么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以及对待整个世界。

  正是一部名为《渴望》的电视剧主题曲中曾经唱到的那样:“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只要肯用心去斟酌,总会找到出路的。细细想来,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孤儿列车》读后感(十):在苦难中开放的温情更可贵

  莫莉,是一个孤儿,因未满18周岁而生活在寄养家庭。不管是外人还是莫莉自己,都认为莫莉叛逆,不服管教。她带鼻环,纹身,穿各种奇怪的衣服,就像一只小刺猬。 后来莫莉偷了图书馆的一本旧书《简爱》,被罚做5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正因此,她有机会跟91岁的老人薇薇安认识,两人开始整理阁楼里的旧物,随着一个个箱子被打开,薇薇安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也一一揭开。

  1854至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领养,9岁的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 薇薇安,原名妮芙,来自爱尔兰的一个小村庄,跟随着父母来到纽约谋生,一场火灾导致她成了孤儿。孤立无援的她,坐上了前途命运未知的孤儿列车。 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薇薇安辗转三个寄养家庭。 第一个收养她的家庭是伯恩家,伯恩夫妇只是把她当作免费的劳力。她终日劳作,不能上学,睡在走廊,没有一餐能吃饱,瘦得皮包骨。后来,因为经济不景气,伯恩家不再需要劳工,她被退回儿童援助协会。 第二个收养她的家庭,只是因为她有带小孩的经验。在这里,她要照顾四个孩子,洗衣做饭,有着永远都做不完的家务,还差点遭到性侵。 第三个寄养家庭是尼尔森家。在这个家里,她恪守礼节,察言观色,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害怕再一次被抛弃。还好,她用自己灵活的脑袋,帮家里打理好生意。最后,尼尔森夫妇正式认领她为养女,还让她延用了他们已去世的女儿的名字,薇薇安。 在二十三岁的时候,薇薇安偶遇了当年在列车上的同伴“德国仔”,有同样遭遇的他们,很快陷入热恋,并结为夫妇。终于找到了无须言语便与她心意相通的人,终于找到了不需要她伪装、可以真实做自己的爱人,本以为就此能幸福,“德国仔”却被征入伍而战死沙场。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她将孩子送了人。 后来,薇薇安与“德国仔”的战友结婚,平静地度过后半生。 莫莉跟薇薇安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样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们从年幼就开始懂事,开始伪装,开始对往事绝口不提。正如薇薇安所说: “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这样的人,留给外人的永远都只有风平浪静。如果没有莫莉,薇薇安的故事也许就这样深埋在箱子里。幸好,她们相遇了。 因为她们的相遇,薇薇安才有了回忆前尘往事的契机,才有机会知道她的妹妹梅茜的消息,才能知道她在火车上照顾的那个小孩生活得很好,才能在生命的尾巴与女儿相认。 因为她们的相遇,莫莉的内心得到了救赎。薇薇安一生的经历,薇薇安的坚强、隐忍和善良,薇薇安的幽默、宽容和魅力,让莫莉在黑暗绝望中看到了光亮,感受到了爱和希望。

  因为她们的相遇,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就是在磨难和苦痛中,坚强地生活。所有发生的一切不如意,都不会消失不见,不会被忘记,它只是被安放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不去触碰,却一直在。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懂得温情的可贵,更加努力向着有光的方向而活。 总的来说,《孤儿列车》是一本值得仔细品读的小说,它带给我们隐隐的、关于人性的感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儿列车》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