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25 04:0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是一本由[美]约瑟夫·布尔戈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一):Why Do I Do That?

  通过本书我大致了解了什么是防御机制。书里有小练习可以做简单的自我测评。但在我看来,应对方案有些笼统。也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很难在一本书里做到针对性的解决吧

  但我还是认同作者总结的,健康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你能接纳刚刚好的依赖性,总体上更多的是得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拥有很深的感受力,却不担心被其淹没,并相信这些情感会赋予生命与关系更多的意义。你信任对自我的感觉,虽然对自己并非百分百满意,可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永不放弃成长的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二):我是一个凡人

  

1.唐纳德•梅尔泽 : 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心里防御妨碍我们看清自己在关系中的真正需求,长期的逃避让我们让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 因为不敢面对 或者说 不想去想 2.弗洛伊德理论:冲突触发否认,因为事实与愿望相悖,或者感受与我们的价值观相矛盾,所以我们产生了否认 因为价值观冲突 拒绝接受 拒绝沟通 全盘否定便是了 即便否认的本是事实 也不管 反正不想接受 怎么脑子里浮现的竟然是婆媳关系的纠结呢哈哈哈 3.过分强调某种做事方式,并刻意关注在他人眼中的“好人”形象 偶像包袱太重 好人包袱太重 人还是应当活的自在一点 4.理想化—未来的灵魂伴侣,假设他们将会完美契合自己的期望。与现实存在的人不同,那个假想的对象永远不会令你失望,绝对不会与你的追求有别,也绝对不会无心伤害你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三):被击中的感觉

  从前读心理学书籍,要么讲枯燥的理论,要么讲故事,没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所谓的“顿悟”。而这本书从头到尾,像是一位亲切和蔼的老阿姨,娓娓道出你的心事、恐惧、胆怯,蠢蠢欲动而又小心翼翼的困境,而你躲在她的身后,温暖又感动地流着泪,连连点头:“就是这样”。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好一点就炸和起起伏伏情绪?为什么总是爱出风头?争吵过后的懊悔是怎么回事?拖延症也是一种防御机制?你无意识的防御机制是什么?你是否意识到这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伤害?那么更深层次的隐形防御机制又是什么?

  防御是为了逃避痛苦,那么解决方法就是直面痛苦,挑战它也不为难自己。冷静并关注自己的感受,分析产生的原因,另辟蹊径克服这种机制,时时保持警觉和调整自我。

  我们逃避的往往不是痛苦本身,而且“逃避痛苦”这一过程。共勉。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四):看到自己的心理防御坐标

  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在别人的指导下认识自己,只有我们自愿去认识自己,因为别人的评判往往会激发了我们的心理防御。 在别人给我介绍这本书和我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我记得我还是启动了心理防御。但是当我看了十几页之后,我被这本书吸引了,我发现作者并没有想要指导我,而是展现了一幅心理地图。通过认真回答每一章节后面的问题,我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当下的心理坐标。这让我厘清了许多过去我无法理解的感受。 心理防御是我们无力面对现实时给自己找到的山洞,可以躲起来逃避痛苦的感受。但我们可能会把山洞当做桃源,在里面搭锅起灶。日子久了,闭塞的山洞里容不下我们的生活,防御过当了又一次让我们处于痛苦之中。而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这里只是避难的山洞,我们可能找不到出山洞的路了。 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防御体系,就好像我们可以在外面看这个山洞了,真实的世界不止是这个山洞,外面还宽广的很。慢慢走出山洞,发现我们已经不再那么惧怕曾经面临的困难了。

  这是一本对我有帮助的书,希望也可以帮助到其他憋在山洞里的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五):卸掉无用的盔甲

  作为心理自助书籍,理解和应用起来还是有点困难。比如能否对六种倾向进行概括?关于各种逃避模式的解释再通俗易懂一些?后面的练习再简单一点。但总而言之,重要的是学会察觉,能够正视自己的痛苦和不足。

  一切防御机制的本质都是我们为了避免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每个人都会发展出专属于自己的一系列防御模式。

  防御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我们每个人是必需的且是有益的,帮我们应对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另一方面如果太根深蒂固则会阻止我们触碰自身所需要面对的情绪问题。我们避免遇到让自己难以承受的那部分自己,将它放在潜意识里。而当我们拒绝接纳自身大部分的情感经历时,我们会消耗自己,痛死削弱自己面对世界的力量和能力。

  人类的进化使我们具有接纳自己、忍受强烈情感以及发展出自我价值感的需求。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快乐只是一种感受,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一种感受里。沮丧、失望、难过、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无法预想或回避痛苦,我们就必须承受痛苦。

  保持觉察,诚实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要勇于面对,而非逃避。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六):逃得了一时

  为什么我们总在逃避

  第一部分:面对一项新接手的难题,首先做的是玩会手机,并安慰自己,工作太难,先放松一下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实也就是逃避自己的表现。所谓的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这本书就是让我通过识别并解除我们只是不恰当的防御机制。

  第二部分:10种常见心理防御机制:压抑与否认(压抑自己的需求,否认自己的情感);转移与反向形成(把气撒在其他人身上,将一种无法接收的感觉或冲动转变为完全相反的行为);非黑即白的分裂(因爱生恨,简化了模棱两可的难题,回避不确定与矛盾所带来的痛苦);理想化(不切实际的希望和期待,为潜意识中感到绝望或不愿面对的困境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投射(别到处说你的苦,没人愿意听你的负能量);控制(极端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思考(合理化借口);羞耻防御(自恋、责备与轻视)。

  第三部分: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正面“刚”,坦然接收我们不可能得到治愈或全面改变这个事实,保持警觉,尽可能关注自身,观察自身惯有的防御行为,努力摆脱。减少过多的使用社交媒体,尝试“正念”冥想,接纳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七):我们终将活成最强大的自己

  刚合上书页,就联系了几个朋友问他们要了地址邮过去,好书应该共享。

  这应该是我今年读过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不是为了在谈话中占上风而去看的,仅仅是因为此刻我很需要别人的帮助。读完这一刻内心感到无比平静和坦然,阅读期间真的很痛苦,因为发现自己确实是很爱逃避,很爱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说自己不会后悔做某些选择只是在伪装罢了。比如本该今早准备复试的我也心安理得认为理清自己的思绪,读完这本书再学习才是合理的。

  其实我只是在逃避那些我不会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罢了,其实我只是在逃避自己有可能会被刷下来的焦虑罢了,不愿去面对失败的可能性,不愿去接受失败之后的结果,活在恐惧和焦虑中,让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有意思。虽然读完感觉又有了重新面对问题的勇气,但是今天下午我开始学习,仍然需要去面对自己时刻想要逃避和放弃的想法,我还是可能因为焦虑去薅头发,还是可能想要趁机出去拿快递放风,在吃饭的时候多盛一碗饭,在跑步的时候少跑1分钟。

  我们所要面对的心理防御机制是那么强大,想要与其和平相处真的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慢慢成长。与自己和解本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谢谢作者,我会感激活着的每一天,学着去爱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八):打卡网红心理书

  总体还是好评,笔法通俗易懂,百度了一下,作者学术性很强,翻译老师语句也很精练,整个阅读过程灰常流畅~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部分来看待这本书。

  1、我们逃避了什么。

  可能是某次工作未完成时而产生的羞愧、也可能是减肥时偷偷吃零食产生的懊悔?逃避的举动是结果,原因见第二部分

  2、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其实是一个好东西,没有它我们可能无法正常生活,人会被各种胡思乱想或苦恼包围充斥,但是它往往用力过猛,以致产生了负面的作用,所以文中列举了多种防御机制,可以一一对号入座…记住还不是单选题貌似是多选,会发现自己某一种,或者几种倾向特别严重……那怎么办呢?这也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3、平衡需求与依赖、感知情绪、努力建立自尊。

  文中有不少金句,都让我有了顿悟的时刻。还有不少思考练习可以跟着一起做。

  总而言之,人还是要承认自己的弱小,狭隘和自私,最害怕的是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却还一味欺骗自己,大脑真的做得出哦……这些看似是自我保护的机制慢慢蚕食了我们难能可贵的品质吧。甚至于失去我们的底色,立刻改变是不可能的,需要做的是多多观察自己包括身体和情绪,慢慢与之对抗。

  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2019.05.30.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九):心理防御机制

  将人类几乎一切行为解释为心理防御机制,的确耳目一新。

  摘抄:

  而我们的内外一致性越高,对自我的判断也就会越准确,越能抵消落差感,心理也就越成熟、越健康,提升自尊,增强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我们无法看清自己,而他人却看得清清楚楚时,这对多数人而言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体验。

  对父母感到彻底失望而来的羞耻,动摇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传达了一种我们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是有缺陷的,甚至是畸形的讯息。

  否认对他人的需要与依赖会造成对他人的低估,从而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严重抗拒羞耻感的人会寻找拥有低自尊的伴侣,来替代他们承受内心的羞耻。换言之,将有缺陷的羞耻自我投射给对方,对方将成了这份输赢关系里的劣势方。

  从某种程度上说,分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看电视、听音乐、浏览邮件和网络,我们将注意力从哪些不愿了解的事情上移开,用大量的感官噪音掩盖我们的痛苦。

  改变思维模式意味着在内在营造一个安静的空间,调节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苛求完美,你不可能一下子改头换面,你无法如己所愿地彻底抹去或放下自己的某些面向。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接纳防御层出不穷的特质,接纳我们不间断的自我欺骗。

  依照佛教的第一圣谛多言,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和失望都是构成人类境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的最后描述了什么样的情况是正常心理对待各种情绪的反应和认知,还是比较有指导意义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十):痛苦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并不及我们为了抗拒它而造成的问题多

  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对它已经不算陌生了。

  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分析家唐纳德·梅尔泽有一段最简短的解释,“就其本质而言,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美国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所著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专门对此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倒是值得推荐阅读。此书的重点围绕着心理防御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被其阻挡在意识之外的痛苦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我们会依赖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如何认识面对藏在其背后的无意识的潜在收益四个方面展开。文章采用常见的布局方法,理论+案例分析+课后练习+小结。让我们对防御行为背后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具体而言,通过它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困扰已久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好朋友/爱人/家人这些具有亲密关系让我们很在乎的人,总是“忘记”答应过自己的事情呢?“忘记”那些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事情呢?如果答案是,“忘记”这一行为本身泄露了他自始至终就不愿去做那件事,你会作何感想。

  其实我们在生活里常常会有无意识的敌意和被动攻击,你知道吗?我们通常不会直接把愤怒说出来或者做出攻击性的行为,而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和时刻拖后腿,抱怨,倔强地不予合作,或者干脆“忘记”去做那件事。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常常想去了解自己,却无力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三个方向:第一,你的需求与依赖;第二,你激烈的情感来源;第三,你的自尊。当我们保持警觉,能够持续关注自身,观察我们惯有的防御行为,就越能理解自己。我总是觉得自己足够独立,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分依赖别人,甚至一度否认自己感到的某些需求和欲望,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生命早期的依赖经验对我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知道那些有创伤的、十分不可靠的依赖,是如何将我对需求的觉知压抑下来的。

  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正确认识心理防御机制,不必过于紧张,不必过于担心,不必过于挣扎。去直面问题,以及去探索这些年来你究竟在回避什么。记住,凡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的东西,自身都会演变成一个问题:痛苦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并不及我们为了抗拒它而造成的问题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