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是一本由蔡澜著作,博集天卷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一):蔡澜的流水账日志
想看这本书是因为上年底微博上的热搜“蔡澜的微博评论”,热搜的大意内容就是蔡澜本人在自己的微博评论下以幽默风趣,出人意料的回答一众年轻人的人生困惑,引致越来越多人围观,回答也越来越有趣。当时从评论可以看出蔡澜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不像一些年纪稍大的名人,慎言慎行,确实随自己的心意,但是度把握得很好。于是乎看到kindle上打折的这本书就下载下来拜读一下。
这本书的内容应了书名的人生快活的样子,内容说的就是作者的在平时生活的一些趣事,一些小感悟。仅仅是作者对事情的分享,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指点,轻松闲聊,读者也别指望能在书里得到人生指导,一笑而过即可。所以读起来很轻松,不会很吃力,但是因为整体比较分散,故事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所以读起来容易分神,不容易一口气读很多。所以比较适合碎片时间阅读。所以,内容确实没有很特别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心情日志的合集,管中窥豹,从中可以探一下作者的生活,以为他朋友的生活,仅此而已。作为消遣娱乐的读物可以,读起来也比较轻松。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二):发上等愿 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
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蔡澜先生,是个有意思的老顽童。
兴趣颇多,电影、美食、旅行、书法、篆刻······每一件都琢磨出门道,做的有滋有味。毕竟,“人有了多种职业和兴趣,看起事件来比较立体,不像只懂得一行的人,死钻牛角尖。常做错误的决定”。
洒脱豁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快快乐乐,不必勉强自己”,毕竟,“度过不平凡的青春,才有资格做普通人”。
骨子里透着认真与坚持,看起来不拘小节,却因为做事要求太高炒掉一个组的员工,坚持约人准时,坚持不能浪费,“一个人能吃多少饭是注定的,所以一粒米也不能浪费,要不然,到老了就要挨饿”。
刚看完汪曾祺的书,转而再看蔡澜的小品文,有相通相似又有不同的地方。汪老经历了近代中国较为波澜崎岖的一段历史,所以豁达背后透着与现实的疏离,而蔡澜先生眼见见香港的繁荣与井喷式发展,豁达源于看过繁华多方游历广结好友后的通透与赤子。
推荐大家看看许知远和蔡澜在《十三邀》里的过招,非常尴尬而有意思:两个人的对话和认知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一个努力深刻,各个古典哲学家的名字挂在嘴边;一个化深刻于无形,“不要想得太多呀老兄”“,“来,吃吃吃”······哈哈,真的是完全“鸡同鸭讲”。
来,一言以蔽之,看看蔡澜的小品文,也可在当代感受到放浪不羁的魏晋风范: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三):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以前读书时 最爱科幻推理小说 现在爱屋及乌 连同改编的电影一起看 把作者和周边知识点的书单 全部关联起来主题阅读 其乐无穷一也 后来对思辨哲学杂文着迷 高中时就宣称要以哲学家为业 如今发现文史哲的道理 全都是讲给大人听的 《小饼干的大道理》 真知灼见蕴含在童心之中 于是选择做儿童阅读教练 像《哈利·波特》系列 适合与孩子共读体验 向孩子们学习如何探索 既可把心打开 又能抱朴守一 其乐无穷二也 而武侠小说 先迷上的是连续剧和电影 多年以后才开始读原著 跟打牌打麻将一样 体验学习过就行 永远不担心会上瘾 古龙多情 能写多几行就几行 反正稿费不按字数 而按行数来算 金庸多金 纯粹为了赚钱过日子 志不在此胡编瞎造 亦能让人大快朵颐 足见功夫在诗外 梁羽生有深度 准备功夫做得太足 想得多写得少 截稿之前抱佛脚 难免虎头蛇尾 当今文化传播 能用短视频不用长视频 能用视频不用图片 能用图片不用文字 两微一抖 字不在多贵于精 豆瓣知乎 碎片化时间做结构化思考 目的还是为了精简 一个神经元 就是一个注意力单位 一个注意力单位 的容量不是字词句文 而是一本书的知识晶体密度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 所说的知化 是要把人的一生 整个吞进大数据的胃肠 再把《鸟人》从肛门拉出来 The show must go on! 真作假来假亦真 似乎人工智能效率之高 大有接管人类5秒钟理解力之外 的所有工作之势 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等你对人类视觉系统 的正确运用超过潜能的1/30 再复盘未迟 例如认知符号的恒常性 一般超过40度 就难以正常辨识 但若继续旋转到180度 脑神经自动镜像翻转 让你的认知泛化 全脑共时开挂 从自相矛盾的观点中 得出并行不悖的操作 多元视角 刷新认知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姿势 闲来无事多读好书 让知识焦虑来得更猛烈些 自动自发的压力 将多巴胺,肾上腺素,皮质醇 释放至认知跃迁的临界点 健心健脑健行 刷屏不如刷书 其乐无穷三也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四):年轻无极限
这次因为我提出的安全建议获二等奖的关系,得到了一笔奖金,拿了这笔钱我买了几本书。第一本挑选了读蔡澜先生的书,花了一周时间,今天下午看完了蔡澜先生的《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
和蔡澜先生作品结缘,源于前年读了他的《旅游食记》,正是因为看了他的“重访澳洲”,让我萌生了去澳大利亚旅游的念头,而且还付诸了行动。我在澳大利亚的10天,感受到了一种慢生活的方式,虽然是跟团游,但是,澳大利亚给了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回来之后,我曾多次提过,有机会一定也要重访澳洲,它是一个值得再去的地方。自从前年读过蔡澜先生的书之后,这次有机会再买书,我就挑选了几本蔡澜先生的书来读。
从蔡澜先生的这本《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其说是他的感受,更贴切的说,是他的智慧,身处都市,我与蔡澜先生一样能够感受到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共鸣之处,特别是饮食文化,上海的食肆也是遍地开花。
现在看来,网店盛行的时代,只有餐饮业还能够屹立不倒,不过,有些也是开开关关,没有特色的店,也是不能长久的。写到这里,让我联想到,其实,对于一家店的食物好不好,合不合口味,适不适合自己,还是要自己亲身去体会和感受的,大众的口碑,有时候也未必真实,我上个月去了一家网红的甜品店,吃了最最有名的蛋糕之后,腹泻了半天,事后分析,一来,我的肠胃比普通人弱很多,二来,网红的美食不一定适合我,这家网红店的甜品,我无福消受,为了我的身体健康考虑,不要随便尝试新食物。
说回这本《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蔡澜先生的一篇篇随笔,反倒是,最后几篇关于名人的印象,比如金庸、成龙、村上春树和黑泽明。很喜欢蔡澜先生对这些大师们的记忆和感受,有些事情还是自己亲身经历,读来非常亲切,如同身临其境,特别是成龙在南斯拉夫受伤的那篇文章,吸引我一口气读完。还有村上春树,没想到,蔡澜先生会有这样的评价,很出乎意料,不过,我也没有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
我记得蔡澜先生今年也有78岁了吧,他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另一个印象就是他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这一点倒是很值得我学习,他的豁达、大度的人生观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蔡澜先生不愧为香港四大才子,读完这本书,更是佩服他的为人了。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五):是内容摘抄。
1.有了求知欲,变得不到安宁,永远要追求下去。人生识字忧患始。我们活在这个文明的世界,接触了学士,已经不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中。你特曾经写过金庸先生说:要多看书,书读多了,人生自然会生化,层次更高。
2.最后,亚瑟和我都基本上同意了一点,那就是要把生活的质量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快乐,明天又要活得比今天高兴、快乐。仅此而已,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活下去的真谛。只要有这个信念,大家都会从痛苦和贫困中挣扎出来,一点也不难。
3.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茶应该是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想怎么喝酒怎么喝。不管三七二十一。淳朴自然 ,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真情流露,就有禅位。有禅位,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
4.跟随老师那几年,令我对很多事情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也让我明白了纯朴、恬淡是什么东西,享用不尽。对人生负数的许多烦恼,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去摒弃。我们在老师处学到的不单是书法和篆刻,还有如何心平气和地活下去。
5.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坐,就平处立,向宽处行。
6.思想配额储蓄越多,越精彩。
7.回顾此生短且暂,慰藉不平唯欲望。 不断自我增值,才是最终的道理。 烦恼出自我们的贪婪。 凡是身外物都不重要。 穷开心总比有钱了不开心的好。
8.忙就忙吧,苦就苦吧,享受之。 人一不忙,就开始胡思乱想,以自我为中心起来。人不能停下来,如果你是一只大书虫,那就无所谓了。看书的人有自己的宇宙,旁的事,太渺小了。
9.要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
10.以礼待人是最基本的条件。 待人接物不以自我为中心。 不可为之事,便不可为。 乐观的人,运气会更好。 做人,要随时随地相信自己有好运。
11.先学会做什么事,错了额也不后悔,自己决定的嘛。慢慢的,我们的优柔寡断就会减少,自信心越强,决策越快。
12.心态好,及时年老也觉得年轻。生命的长短不受自己控制,但生命的质量,却是我们自己能够提高的。
13.人生下来,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只要你注意又欣赏每一个细节,你的周围就是世界。
14.别把生命浪费在无聊的人身上。 每天勤奋练习,怎会不进步。 最重要的还是先对得起自己。 既要有正业,也要有副业。
15.总有办法克服沮丧和痛苦。 成就不在于外在物质,而在于内心的满足感。
16..对做事的积极,我比许多人强。我不断的说;做,成功的机会是50%,不做,机会是零。我重复的认为和年轻人之间有代沟---我比他们年轻,他们比我老。
17.听人说话,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要学会听,想自己先要有诚恳的态度。少讲,多问,别人自然会打开话匣子。 容纳不同的滚观点,有趣得多。
18.做人要懂得花钱。 做人,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时间,对我来讲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19.等确定什么是“最”好的,你已经是“最”老的。 对一切身外之物,都要想得开。 自己能做好的事,还是不求人好。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六):“我醉欲眠君且去”
看遍自己的kindle书单,就这本书的书名最适合过年前读。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这书名取得多好。
蔡澜,香港四大才子之一,1941年生人,今年79岁了,还时常活跃在微博,与网友互动。
蔡澜出生在诗礼之家,父亲是诗人、书法家,母亲是小学校长,兄弟姐妹也都从事文化事业。 这本书是蔡澜先生的小文集,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彰显智慧,有的感人至深,能助你如何心平气和地生活,值得一读。
蔡澜说:“一直嚷嚷着淡泊名利的人,大多数是最爱名利的。像我,就是其中之一。嘻嘻。”老头子可爱吧。
蔡澜认为,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梵高那种,穷困潦倒,去世后才光环笼罩,另一种是达利,活时就名利双收。如果可以,他自然选第二种,何乐而不为。 蔡澜讨厌别人劝他戒烟戒酒减肥,说自己的父亲烟酒不误照样90岁,认为坚持运动的人,反倒成为了运动的奴隶。
他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美好的,何必争取那不必要的假象?要保存的,是头脑的青春。要留下的,是童年的一份纯真。”
自称自己念书时数学没及格过,只对自己喜欢的事专注。自己一世无子女,喜欢的文学家有老舍,丰子恺,周作人等。 蔡澜喜欢牡丹,认为爱花之人,好人居多。 他向往疏狂的人生,蔡澜说有一次去教孩子们练书法,看到孩子们一直专注抓笔姿势很别扭,他就说, “喜欢怎么抓就怎么抓,不必听他们的。”
他认为“我醉欲眠君且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称与年轻人有代沟,因为年轻人比他老。 他不喜欢年轻人在那里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无病呻吟,而是笃定做事要积极,去做有50%可能成功,不做就是零。告诫年轻人:“压力”只是心态,肉体的无能才是致命伤。
蔡澜不喜欢跟那种凡事总往负面去想的人来往,因为他认为那些人会把你的精力都吸走。 如果你认为他超级乐观,那么也错。
他认为:“人生了出来,从幼儿园开始被老师虐待,做事被大家打小报告,老婆的管束,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等。我们做人,绝对是悲哀多过欢乐。虽然,中间有电子游戏机或木头做的马车带来一点点调剂。还有,别忘了那么过瘾的性生活!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做人有任何太过值得庆幸的事。把悲和喜放在天平上,我们被悲哀玩弄得太尽(指太彻底)!如果人生真的有配额,那么我们的死,一定是大笑而死的!”
蔡澜认为,幸福是相信自己有运气。 “幸运是位女神,只有她感到你对她有兴趣,她才会来找你。好运,其实是一种很脚踏实地的人生观。做人,要随时随地相信自己有好运,现在开始相信,也不会太迟。” 蔡澜也很感性,很文学地感慨:“年轻时,欢笑止于欢笑,对笑的认识太浅。到现在才知道真正悲哀时,眼泪是流不出来的。眼泪,只有在笑的时候,才淌下。”
蔡澜根据人生经验,觉得一个人,记忆力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前提是,这个人不能死板。他说金庸先生就是记忆力超群,这么一说,我联想到,赌王何鸿燊也是记忆力超群,年轻时就可以把厚厚的电话簿背下来。
蔡澜觉得,交友之道,在于原谅朋友。“人类有数不清的缺点,我们先忘记自己的。交友,应该从原谅他们的缺点开始。”说得太对了,我们总是先忘记自己的缺点。 书中谈到自己的母亲,蔡澜母亲有一句名言:“只有钱这个儿子,最孝顺最听话。” 有这样的母亲,儿子能不疏狂? 所以,“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ZKF 2020-1-12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七):过一个有趣的人生
蔡澜,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之前知道他是因为美食,觉得这老头真会吃。
看完这本书,还发现了这是个有趣的,多才多艺的老爷子,应该是每个男人都想过的人生吧。但是蔡澜无子女,本身家庭背景也很优越,所以可以少了很多顾虑,牵挂和责任去追求自己想过的人生。
但是并不妨碍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学习蔡澜老爷子分享的一些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思考,
毕竟,像蔡澜说的,
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天活得比一天快乐。把生活的质量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仅此而此。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活下去的真谛。相当有道理啊,浪起来!
y Hammer
2019.9.15
书摘:
1.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天活得比一天快乐。把生活的质量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仅此而此。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活下去的真谛。
2.名与利,是我们的奴隶,绝对不时我们的主人。
3.扪心自问,对得起家人和朋友。做人总有幽暗的一面。所谓的成就,不过是做给别人看。能给庆幸的是未曾黑发讥白头,心安理得。
4.我们做人,总得培养其他兴趣,研究深了成为专家,这份工不打,做别得。不断自我增值,才是最终的道理。
5.人不能停下来,如果你是一只大书虫,那就没所谓了,看书的人有自己的宇宙,旁的事,太渺小了。
6.工作可以退休,自修总可做到老。喜欢的事,加以研究,够你忙的。从种种问题长寻求答案,别的事就不必去烦劳。
7.幸福事你相信自己有运气。要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运气才行。拿到自己幸运的工具时你的乐观。
绝对别放弃梦想。而且,在任何情形下,最好“不要”面对现实。
我自己一直保有一份天真,在五十岁之后我才赚了钱,中年时我曾失业过两次。但是我一直感觉自己很有运气。
好运,其实时一种很脚踏实地的人生观。做人,要随时随地相信自己有好运,现在爱是相信,也不会太迟。
8.首先,要清楚,“成就”只是一个观念。你我对成就的看法是绝对不同的。认识一些有游艇的朋友,他们多妒忌旁边的人的船必他们大一英尺。
多数追求名利的人,到了晚年却后悔没时间好好去想收购,而且,在过程中他们只有名利一个目的,生活趣味越来越少。
9.对做事的积极,我比许多人强。我不断地说,做,成功的机会是50%,不做,机会是零。我重复地认为和年轻人之间有代沟,我比他们年轻,他们比我老。
10.至于利,许冠文曾对我说过,最先,要求一个劳力士,后来,要求一辆宾利,但是能吃多少?能喝多少?能用多少?银行里的存款多一个0和少个0,分别不大。
说得也是,但也很难做到。可以努力,别让它来控制你。
出名的好处是,人家知道你是什么人,可以放心和你交谈。
11.与一群脚踏实地,辛勤干活的人谈天,像吸入一口新鲜空气,永远带来舒服的感觉。
12.我常说,遥远的人生之中,不应该只做一件工作。人有了多种职业和兴趣,看起事件来比较立体。在本身工作不景气的时候,便转入副业,休息一阵子,看准时机,再回到自己喜爱的工作的怀抱,也不迟。
13.人生最大的投资,莫过于培养本行之外的兴趣吧。
14.做普通人没什么不好。要遵守的,是已经度过不平凡的青春,才有资格做普通人。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八):世上有蔡澜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关注蔡澜已经多时了,他在微博上三言两语的回复,往往体现出大智慧而令我惊叹。
于是终于花钱买了他最近出版的新书《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
怎么说呢,这本书入口非常的顺滑,几乎是没有任何门槛的。有些粤语和方言的用词,也有编辑精心的标注中文意思。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部分,里面有些道理是已经知道的,有些道理是被纠正的,有些自己觉得是,但不确定是不是的道理,也被明确赋予了蔡澜自己的观点。把我的整个价值体系梳理的更加清晰了。
昨天因为是家庭日,6点半就下班了,几乎从7点半开始,一口气读到了12点,把这本书读完了。昨天晚上的阅读,感悟又更加丰富了:
1、如何做人 2、如何写作 3、如何做事 4、如何生活
涵盖了以上四点。然后我会说一下里面我不太认可的地方。
1、如何做人
由于我是个几乎做什么都要迟到的人,所以书里特别关注了蔡澜提到的,他永远守时的这点。这点在《穷查理宝典》里面也有提及,查理芒格永远会早到30分钟,并且随身携带一本书,早到的时间就用看书看报来打发。非常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的品质。早上还是迟到了。人的本性真是难移啊。
2、如何写作
里面提到蔡澜每天需要给某专栏发一篇文章,文章篇幅不大,蔡澜却说,他需要思考二十四个小时,几乎连做梦都在想写什么。然后他提到了从几个方面来思考:1,这个话题有没有价值;2,有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3,能不能形成完整的篇幅。他说,不然就是流水账了,半个小时即可完成。
羞愧难当,我在年初和朋友对赌,每天写500字,即是这种半小时可完成的流水账。因为自身经历太少,读书也少,根本没有源源不断的东西可以输出,只能说是打脸打的很痛快。
当然,蔡澜最鄙视的是,有年轻的专栏作者说,因为旅游,暂停一日。他认为与别人做好的约定,不论如何都不能更改,旅游也可发文章,大不了用传真机。这样的敬业精神真是令人尊敬。
3、如何做事
在2里面其实已经提及到了这点,蔡澜的核心观点是,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不论是工作还是私事,都应该尽力去完成,只要尽力,也总有办法去完成。另一点是坚持,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为行家、专家,不论想做什么。
4、如何生活
这点也让我颇有感触,蔡澜对如何生活的定义,用左宗棠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来概括,可怜我粗鄙至此,都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还去百度了一下。目前自己的理解是,我们要追求特别高的理想,和一般人结缘,并且过简单的生活。
最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打车上下班了。这个动作好像一发不可收拾,虽然觉得性价比低,也不利于健康,还是习惯性的想打车。看了这篇文章后,开始骑自行车上班,骑车的愉悦感马上又回来了。一个人认知的改变,果然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说一些书里我不认可的部分。
首先我觉得蔡澜有些观点完全是由己出发的“胡乱话”。比如他在有的文章里说,他对写文章的坚持,又在一些文章中,吐槽那些年纪大了还保持身材的人,是做了“运动的奴隶”,一旦停止就反弹。这个看了真是令我哭笑不得,您自己喜欢写东西,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了,到了别人身上,坚持就变成了奴隶。何苦这么吐槽别人呢。说不定ta就是爱运动呢。
还有一些文章,里面说了他不觉得数学值得学,因为迟早有计算器代替,实际也确实很快就出现了计算器,很有些得意的感觉。虽然我也没有好好的学数学,但是最近对学科理解的深入,深深觉得数学是人类最值得学习的学科之一。因为人类的感性是发自基因的,这会导致非常多的决策失误,这些失误里的大多数,都是可以靠数学逻辑来纠正。
可能说到这里,蔡老要跳出来说,纠正干什么,我们果然是有代沟的。哈哈哈哈,因此我只说我不认可,不说是错的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用心,非常精致,又很有风味的书,值得一读。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九):吃吃喝喝又一天
看到这个书名,可能大部分人都觉得“切,又是鸡汤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流行的鸡汤变成了“反鸡汤”
从“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的格言变成了“从哪儿跌倒就在哪儿躺下”
赚钱太难
幸福太难
励志打鸡血的样子看上去好傻
反正怎么都会失败
不如躺倒比较舒服
人间不值得
向全世界宣告“我就这样了,怎么着吧”。
这种丧丧的姿态,大概是对成功学的一种叛逆。
其实,也用不着丧,明明除了成功,生活中还是有很多让人幸福开心的小确幸。而蔡澜的这本书,就是在时刻提醒大家,要发现生活中那些不常被注意到的美好。
比如买花,到花市里花20块钱一把的姜花,放到家中
比如喝一二百块钱的玛丝嘉桃,并不逊于万元名酒
比如逛街市,在苍蝇铺吃到牛肉面,过足嘴瘾
比如散步时记住每一棵树的名字.......
追求人间的烟火气,也许比追求名利的海市蜃楼来的更加开心。
当然有人会说,蔡澜是名人,写两笔就能赚钱,不愁吃穿,不愁没钱养老,当然天天开心啦。
不过,我也见到生活中许多“有钱人”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开心,反而有的感到巨大的焦虑与空虚。
其实,他的快乐,并不仅是来自于每天吃喝玩乐的快乐,更加来自于对专业的坚持,之前关注他微博,发现老人家一把年纪尽然还在坚持每天写一篇美食评论,虽然每一篇篇幅不长,但是坚持每天的写作。其实按照他的江湖地位与年纪,早都可以啥也不干了,从早躺到晚,吃吃喝喝就好。但是他仍是坚持每天写作。
真是不容易,扪心自问,我还远没到那个岁数,已是做不到......
同样让人佩服的还有王蒙,知名作家,前文化部长,早就功成身退了,没想到如今却在今日头条上写起了小说,几乎每日更新,七老八十的时候当起了网络作家,依然有妈妈辈的读者每天阅读留言。
他快乐吗?相信他写的时候也是快乐的。
蔡澜书里说,他给杂志报刊写专栏的几十年间从不拖稿,就算要出去旅游也会提前安排好传真过去,绝对不耽误别人的事。与其说这是职业素养,不如说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说过,职业作家事绝不会等到有灵感了才写作。一切兴趣一旦成了职业,必然不会那么轻松。产稿痛苦吗,当然痛苦,没灵感的时候更加痛苦。但是一旦坚持跨越了这个痛苦,目标实现,那样的充实感将会超越之前所有的痛苦。
有所成就,必有所坚持。
每当看到还有这么老的一波老头们还在每天都是新一天的热爱着生活,努力创造的时候,吾辈是不是更加告诫自己,不应过早放弃,成不了天才选手,好歹成个职业选手。
快乐,依然来自于热爱,也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别人......
蔡澜有趣的金句还挺多的,但是单独摘出来可能又失了点味道,最好还是结合全篇看看,依然摘抄如下:
一切工作,都是一样吧?我们做人,总得培养其他兴趣,研究深了成了专家,这份工不打,做别的。不断自我增值,才是最终道理。
如果叫男人做一件事,最好的办法是对他说:“这件事你做不动,你太老了”。
《大白鲨》的制片人大卫.布朗说:“你可以制造自己的运气。”幸福是你相信自己有运气。幸运是位女神,只有她感到你对她有兴趣,她才会来找你。
绝对别放弃梦想!而且,再任何情况下,最好“不要”面对现实。
老人发呆最为可怜,曾经到过温哥华的旧唐人街,在一个五层楼的建筑物窗口中,老人向外望去,一动也不动,像人生终结之前的定格。如果还有思想,应该是胡不归吧....
人生下来,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只要你注意欣赏每一个细节,你的周围,就是世界。
压力?做什么事情没有压力?除非根本不负责任,不顾别人生死,才没压力。
得到亲戚朋友的爱戴,是“名”的开始;住的安定,各得开心,是“利”的养成
年轻时,欢笑止于欢笑,对笑的认识太浅。到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悲哀时,眼泪是流不出来的。眼泪,只有在笑的时候才淌下。
到了了解什么是爱的时候,我们对人生开始起了怀疑,而且逐渐不满。一不小心,便学会讽刺它,沉迷在绝望中,放弃宗教和哲学的教导,变为尖酸刻薄,即使爱再到面前,也会让爱溜走。
但是,风尘中的女子,心中往往又一种不可告人的悲怆,行动间也常会流露出一些对生命的轻蔑,变成对什么事都不在乎。所作所为,带着浪子般的侠气。古龙形容这一行业的女性,是那么的贴切。
全本书读完,心情舒畅不少。虽然经济寒冬,但我们最好还是内心火热。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读后感(十):不如我煮碗面给你
文图 / 左叔
此前,我应该没有整本读过蔡澜的书,但我有直觉应该看过蔡澜的其他作品。作为在港产影视作品中见证青春岁月成长的一代人,我同样也不能否认在青春岁月成长之中,香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影响过曾经封闭的我,念念不忘的还有那句经典的台词:你饿不饿啊,不如我煮碗面给你。
蔡澜的这一本《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虽提到了世人对他的“既定标签”美食,其实谈及更多的还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没有了“那碗面”,但却有如同“那碗面”般的慰籍人心的滋味。
当然,跟很多香港写作者内地发行作品的格调类似,同样也是报章专栏刊载集辑作品。这一类作品,原先都有一定的时间事理逻辑,它能够反映得出一个写作者穿行生活时的积淀与收获,你也能感受到这些积淀与收获相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日积月累的、渐进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
然而,一旦集辑成册之后,原本的时序和事理逻辑就会被打破,有些作品由于时效性的关系或者话题过于敏感而被剔除,编辑会将主题相近的文章安排同一个篇章里面,抹掉了这些文字原先写作的“时间戳”以及刊载的平台,于是这些文字的“出处”便不可“考证”了。有一些模糊了本来的面目,有一些滋生出新的意义。
香港写作者给我的印象都是“快人快语”,蔡澜的文字也不例外。“天下的人,都比不上香港人性急,画着一只手的(注:人行道过街红绿灯按钮),给人拼命乱拍乱按,油漆都剥脱模糊了,就像电梯中的那个‘关’字”。
整个社会“焦灼”、“奔突”的姿态,映射在文字里面就是简炼、爽直,如李碧华或者亦舒那样的“一句一行”。形成“一句一行”式的风格,据说是香港稿酬不是计字数的,而是计“印张”的,但我总觉得这里面的本质其实仍旧是骨子里的“匆忙”感。
目测不超过800字的体量之中,能够施展的空间有限,所以观点致胜很关键。去掉了折衷的迂回,余下的就是“快人快语”了。比如,蔡澜对于台湾的功夫茶、对于百合的味道等等,好恶态度几乎是不留余地的。反观其他华文创作者,下笔时多少都会有些中庸之道。
在我这个年纪,读蔡澜的这点文字,除了一窥香港经济社会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联之外,另有一番收获,那就是如何面对衰老这件事情。
只是衰老,还不到死亡那么哲学及严肃。
蔡澜这本书的通篇,其实隐伏着一条“一天比一天更好”的“鸡汤”,而他将“种花、养鸟、书局、乐器等”作为修炼的“道场”。
我理解的衰老大概是从排斥新鲜事物开始,比如我这个年代的人多半看待抖音的态度。蔡澜面对新鲜事物的态度远比我想象的积极,他有专辟一文介绍若干年前的初初接触微博时的状况。再比如,面对年轻人的作派多有看不顺眼的时候,一颗视为自己当年的体谅之心也是极为难得的。
还有,就是人老了,需要有些能够让自己得到精进的情趣,“人生最大的投资,莫过于培养本行之外的兴趣,专心研究,成为副业”。总归,每个人都要面对离职之后的生活状态。清净整洁的姿态,“是否名牌已不重要,但要天天洗濯烫直。衣着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皱纹是自傲……”
读完这些,我觉得倘若我老了,应该要时刻提醒自己放下些固有的想法,尝试去多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给年轻人意见,如果一定要借个安慰的肩膀给年轻人的话,最好是去借一句港剧的台词,不如我煮碗面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