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22 01:4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摘抄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读溥仪传一点思考

  约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自传。从最开始《末代皇帝》观影后的刺激,买了这个版本,也是坚持读了下来,说坚持,是因为不少是重复的自我检讨,倒是对我日后写日记提供反思方向(说笑)。 作为末代皇帝,只能说为悲惨人生感到同情,即使回归祖国,接受从封建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强过渡,接受的却是几十年前被指为皇位继承的决定而带来的现实,他不过是历史潮流中的一块顽石,终究还是顺流而下。 从清末无知,到长春重振“帝王雄风”,再到苏联的短暂“享受时光”,回归祖国的彻底改造,真可以说他一生是跌宕起伏。可能最可悲是他与婉容,与文绣,与玉琴短暂的“合作”。回忆电影中溥仪买票回故宫的场景,真是人生的最惨白也最真实的写照。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关于书中的“反思”的思考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本忏悔录或许有些“肉麻”,有些“过度反思”,对罪责有些“大包大揽”,但思考一下溥仪的经历和写书时的状态,一切都顺理成章。 溥仪是亡国之君,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是战犯,是新中国居民。他经历了清朝、民国、伪“满洲国”、新中国,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特殊的人物之一。他作为封建帝制最后的代表,作为日寇在东北敲骨吸髓的代理人,无数的罪行与他有关,不过他也确实不是罪魁祸首。然而,那些遗老、军阀、侵略者、汉奸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也都被改造了,溥仪反而成了最应该需要为这些罪行承担后果的人。并且,他学习了新中国先进的思想,目睹了东北人民在侵略者之下的悲惨生活,也见证了现在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因此,溥仪才会反思自己的一切,把一些本来跟他没有太大关系的罪行揽到自己头上,才会写出这些或许有些“肉麻”的话,才会说义和团是“伟大的人民运动”。这是时代与个人共同造就的一部回忆录。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读后感

  本书讲述末代皇帝溥仪对自己前半生当皇帝的总结,后半生当然就是被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新生命。读的时候经历了许多感受的变化,可以说通篇就是溥仪的“我就是万恶之首”认罪回忆录,一开始的时候我对溥仪“我就是万恶之首”的态度是鄙夷的,感觉一个皇帝如此卑微低贱地认罪,然后加上皇家里病态的人性和宫斗,很不舒服,中途看到“我就是万恶之首”觉得有些麻木了,就当老人絮絮叨叨的话吧,到溥仪做汉奸,做日本伪满政府的名义领袖,日本侵略东北三省14年的恶贯满盈,溥仪在中间为虎作伥的种种,“我就是万恶之首”这句话真的是让我气愤到觉得溥仪万死不辞,文中溥仪也是这么想的。最后日本投降后,溥仪被送到苏联改造,回到新中国接受改造,这里就变得一路通畅了,感慨的是新中国刚解放时期真的很多人充满动力,充满对未来的期望。当时当地,假设是我,我也会觉得我党给亿万人民带来新希望。溥仪这样的万恶之首,没被审判枪决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想是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做证人指控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二是写下常人所不知道的历史的部分。三是作为封建社会的活历史,又成功被社会主义改造的新人,值得记者媒体记载。本书值得读,光日本法西斯侵略东北三省的那段最黑暗的14年的时光就值得了解,明白人民有活着的自由、活得安定、有吃有喝是来的多么不容易,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四):《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两年前只看了一小部分,这次大多是听完,自述的文章不得不说,相对是枯燥的。 溥仪,在我看来,可怜、可恨、可悲! 可怜:清朝时代 3岁进宫,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民族狭隘思想的色彩极端浓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就即使在小朝廷中,也过这同样的生活,身边人不是腐朽的老臣,就是各怀鬼胎的各种势力。身边没有一个与时俱进的人,终使其走向深渊。 可恨:伪满时代 离开自己的家(紫禁城),想要庇护,投入到日本领事馆,好吧,这是日本人,最需要的。在决定前往长春,做伪满皇帝,虽然在《末代皇帝》电影中和本书的描写了他是否想去做这个伪满皇帝的一些细节,但我想说,他的内心是渴望的,因为他也希望借着日本人势力,重新恢复他的地位,可恨的是,他错了,本想相互利用,但他确成了驯顺的走狗,乖乖的在各种卖国条约和伪法令上签署,颁布推行,使其日本为所欲为的在中国长达14年的侵略。 可悲:新中国 在改造中,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给溥仪极大的照顾,对于一个开门揖盗、媚敌求荣的人,住的像学校一样的管理所,吃的鲍鱼之类,一般人也没有的特殊待遇。溥仪也深刻不断强调自己的悔悟,感谢祖国对他的包容和宽大,也为自己作为有效证人感到荣幸,为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感到耻辱。但字里行间,也能感觉出溥仪心内思想的封建化,或说是洗也洗不掉的自我为中心。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五):末代皇帝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从幼时登基成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到后来帝制推翻成为普通人,单单的人物剪影与云彩、宫墙结合表达了一切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帝制终结一去不复返。溥仪的前半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唯一亲自为自己作传的末代皇帝。由溥仪亲自在抚顺劳动改造时所写的,由于其身份和经历的特殊性,引起了我的兴趣,决定要好好拜读一下,也可以通过他的亲身经历,来了解一下那段苦难的历史时期究竟多么黑暗。很早就看过这本书的介绍,也看过电影《末代皇帝》但还是想看原著,毕竟想要彻底了解,就要读一下原著,有些文字是电影无法复制的,一直想看又苦于没有机会,这次终于有机会拜读此书,感慨万千。 本书以溥仪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了最后的封建王朝里的思想转变,《我的前半生》在国内外的出版,为中外读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便利,更深层次的解读朱砂城墙里的生活。也因为书中末代皇帝与时俱进的自觉改造世界观的自我形象,使《我的前半生》产生了恒久的思想魅力。尤其是前半部,提供了了解民国初年政治生态的另一个视角。对于伪满洲国的诸多细节和内幕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回味了历史。 从皇帝的角度看,溥仪这前半生确实很没有尊严,从小辗转于各种势力之手,到中年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好公民,同时也体现了我党执政的先进性。溥仪也渴望自由,他也渴望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而不是被各种势力所控制的傀儡,我感同身受,或许溥仪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无法为自己而活,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六):末代皇帝

  

549页,这应该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厚的一本书了。

对于中国近代史,我一直只是一知半解,因为时间轴长,人物众多,派系众多,事件众多,战争众多。要把这些人这些事,理清楚,实非易事。溥仪算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了,他几乎经历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的所有重大事件,本想看看,他是否有一些特殊视角,没想到,失望了。这本书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悔过书,全篇记录类似流水账,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东京审判,笔墨之少,甚至不如去查百度百科来得详细。很多人物的交代也是有头无尾,比如说陈宝琛,去到伪满之后,这位昔日恩师怎么就突然消失了?还有马占山,不是四巨头吗?怎么查百度,说是抗日英雄?好吧,这本书算是又给我埋下了很多个故事,待日后发掘。

当然,这本书溥仪是主角,我也的确通过这本书,对他这一生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有了些许了解。有些人看似在高位,命运却永远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我不知道事实是否真的如溥仪书中所写,如果真的如此,那他也只是这段历史的看客了。好可惜,好多人拼尽一生只为靠前台更近些,而他,一出生就在台上,却被越推越远。

=============================================================================

鱼见饵而不见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七):这个皇帝不一般

  这个皇帝不一般,不是因为他在位期间有些什么丰功伟绩,创造了很多不可战胜的神话,让人们记忆犹新,并且让人们无比崇敬的皇帝,而是因为他经历了除了他以外,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经历的事情,中国这位末代皇帝没有取得他的祖上曾有的丰功伟绩,却因为他独特的身世,成为了历史界的“古董”。(其实我们可能听过关于他的故事,大部分是因为他独特的皇帝身份) 这个不一般的皇帝经历的不一般的事情,退位后仍居住在紫禁城,而且吃穿用度和之前无异,然而又因为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被人们喊作汉奸,走狗,卖国贼等一系列的耻辱的称号,他做的所有的事情被无限放大,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末代皇帝,我们从平常看到的“解密……”“……野史”等书籍毫不体现着我们猎奇的心理,由于这些,她的所有必然最终被一层层的剥去,毫无遮掩的暴露在人们的眼前。 这些内容在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没有记录,而作为一部历史书,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尽管其中很难完全排除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是他尽量在克制。我们从他的自传中,可以发展他的一些性格特点,这些和他的生存环境和经历的事情不无关系。 首先,我们很难看出,他小时候是由情感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也无法去评判,如果任何一个孩子从小就离开父母,几岁后才第一次见父亲,可能都会没有情感,尤其是亲情的维系,他的思想里只有师傅教的之乎者也,处世之道,那时的自己显然成为了一种机器,或者是现在的复读机处理器。况且生活在他身边的还有那个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从书中,我们看不到溥仪对于慈禧有有一丝的情感,这一点溥仪可能和慈禧很像。 另外,生在帝王家的溥仪,最终能在当代中国生活的还不错,其实真的还是令人钦佩的,其中虽有政府的帮助,而且有了自己的感情,我们对于他的感情不好评价,但是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他还是幸运的。在古代,推翻一个朝代时,最先遭殃的就是皇帝,不杀死就算万幸,自由更不敢奢求,而他却能安享晚年,自己也许真的很欣慰,是皇帝,也是公民。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八):历经沉浮 找回自己

  爱新觉罗·溥仪这几个字对于我原本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普通的名字而已,在这个名字下也仅有着“末代皇帝”“傀儡皇帝”这寥寥几个标签。直到翻开这本《我的前半生》,细细读着他在抚顺战犯看守所所写下的这篇“反省式”自传,这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对于我才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虽然说在政府的干涉下,溥仪在这本书里的部分细节并非自己真实所想,但是并不妨碍他的形象逐渐在我面前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喻大华曾经评价溥仪说“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溥仪的一生确实是戏剧化的一生——年仅三岁就被推上皇位,丝毫没有实权。六岁时爆发了辛亥革命,被袁世凯逼迫退位。在张勋复辟期间,复位五个月后再次退位。后来在日本的扶持下,又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伪满政权覆灭后,他又被苏联红军抓获,软禁了五年。后又被移交给中国政府,送至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约十年后才得到了特赦,才觉得“祖国,我的祖国阿,你把我造就成了人!”至此,他能够由自己掌控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溥仪写自己“浑身没有一根硬骨头”,这句话或许就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解了吧。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他,愚昧无知寻求庇护的傀儡也是他,自我救赎思想改造的阶下囚还是他。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里,溥仪就像是一块柔软的橡皮泥,被环境和各种势力挤压塑造成需要的样子,从来没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活得既传奇又可悲。

  但是溥仪也是幸运的,相比于那些因为战争失去性命的人,他至少一直都是活着的,大陆和新的政策给了他新生。他能够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接触到许多新事物、新思想。他也在书里记载了许多有意思的小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从战犯改造所出来后,和六弟溥俭一起乘坐公共汽车,看到大家都让老人和孩子先上,他也就让身旁的妇女先上,谁曾想这竟是售票员,以为溥仪不坐车就关上车门走了。上了车的溥俭从下一站跑回来,两人隔着老远就大笑起来。这时的他,不是那个背负了骂名的皇帝,而是做回了自己的溥仪,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的溥仪。

  从帝王到战犯再到平民,溥仪的一生沧桑巨变,历经荣辱浮沉,最终也找回了自己。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九):溥仪——一位生不逢时的末代君主

  谈及溥仪,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末代皇帝”、“日本走狗”、“卖国贼”,人们虽然憎恶他之前卖国的行径,但大抵还是同情多于憎恶的吧!毕竟从他三岁登基为帝时便是个傀儡,到了辛亥革命时也是个傀儡,甚至后来当了满伪洲帝国的皇帝,同样还是个傀儡。可以说,溥仪的一生就是个悲剧,从小到大都过着被人支配,丧失自由的生活。况且,他又生不逢时,恰好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生活在社会变革、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因此,虽有皇帝命却无皇帝福,只能在随波逐流的时代中一次次选择错误的决定,一次次走上错误的道路,一次次背离人生的轨道,最终酿成大祸,一发不可收拾。难道发生的这一切就是溥仪所希望的吗?难道造成这一切发生的都要归咎于慈禧身上吗?说白了,其实他们都是封建社会制度的毒害者。不,应该说他们都是社会交替的牺牲品。就像溥仪的这部自省传记——《我的前半生》不就极大地贬低了封建制度的落后,宣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当然,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是好的,因为它的民主、自由、平等确实较之于之前的社会是一个重大进步,可随着社会的发展,谁又能打包票说社会主义制度能好一万年呢?可见,造成溥仪悲剧命运的是环境使然,当然也逃脱不了他自身有违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个人利欲熏心所致。 人们对于正史总是没有对于野史更感兴趣的多,大概野史当中某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欲念吧!所以人们总是更为津津乐道后宫妃嫔之事,而在不经意间歪曲了历史史实。我不知道溥仪的自省传里所记载的事是否也是有所修饰过,但既然是一部传记,或多或少都是真大于假的吧!像我们从前只知慈禧挪用军费大修颐和园为自己庆生,却不知这从中还有太监——李莲英的手笔,也不知原来清朝的东西太后——西太后为了执政野心竟能如此步步为营,不择手段,更不知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皇权纠葛、家庭纠纷原来如此复杂。包括溥仪自己一生所经历的事,都是我们未曾从历史课本上所获知的,毕竟历史书上的知识真实性都是极大地被浓缩了,我们只能了解到它所愿意展示给我们东西。 总而言之,溥仪的自省传记——《我的前半生》非常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溥仪晚年对自己前半生深深地忏悔之情,也从侧面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在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那些小人物们浮浮沉沉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十):生在帝王家,是我一生无法饶恕的过错

  悲剧的本质就是将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扯碎了,让你无法通过想象还原其本来的面目。溥仪遇上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其经历了万人之上到千夫所指,是幸运,更是灾难。也许出生于帝王家,有的是身不由己,有的是举步维艰,别人看到的是王朝辉煌灿烂的一面,对于身处其中的人闻到的是腐臭与血腥。溥仪通过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对比,发现了新社会使鬼变成人,旧社会却使人变成鬼。 任何一本书,如果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只会无病呻吟,但《我的前半生》带给读者的却是深入骨髓的痛楚。所谓的功与过、罪与罚,在一个相对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只能生活一百年,甚至有效生命还只是四五十年的生命而言,我们承受的是无以话说的压力。平民的生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其实对于溥仪而言,真正的理解与体会还是被逐出皇宫,落入草莽之后。不过,正因为这种天壤的对比,才使《我的前半生》思想如此深刻,生活如此艰难,人性如此险恶! 溥仪不是一个人的存在,他有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的兄弟,也有自己的臣仆,即使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无法排除内心的孤独与郁闷。没有了对比就没有了伤害,正是少年时期的为所欲为,才使他对于中年之后的辗转反侧更添几份反思。正如文艺作品所夸耀的“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然而溥仪就从来没有安排过自己,在时代的裹挟中被折磨得头破血流、身心俱疲! 慈禧,对于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华夏儿女,没有人对其抱有好感,她深居宫闱中,却将触角伸向了国家大事,其实哪有什么重要的紧急的国家大事,只有一个女人不断地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即使对于自己的亲生骨肉也是毫不留情的,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哪怕是众叛亲离成为不可挽回的结局,她也在所不惜。 如果我们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你能活得像袁世凯那么投机取巧,荣禄那么钻营拍马吗,如果不能,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或许我们也只有在和平年代才能站直了,别趴了,拥有为人的尊严与自信。我们无法了解袁世凯与荣禄的心情,或许他们是厚黑到极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失去了判断,凭着一种惯性,依附于皇权去苛延残喘。总有一天,尘归尘,土归土,只有那些留恋在白纸黑字的记录让我们觉醒,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激发自我,实现自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