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9 00:1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锦集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是一本由切特·雷莫(Chet Raymo)著作,未读·探索家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1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精选点评:

  ●好美

  ●也许我们的宇宙只是沸腾的液体里的众多泡泡中的一个,如梦幻泡影,虚无之中,自然、诗歌和夜空,仍然值得我们珍惜。

  ●对于热衷科普图书的读者来说,“诗意科普”这样的说辞应该不陌生了。但其实一本科普书能做到让没有科学基础的非专业读者看懂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用诗意的语言将科学知识讲述出来就更为难得。这本科普书做到了。该书因为文笔极其优雅在罗伯特·鲁特(Robert Root)的《非虚构作家指南:关于创意非虚构的阅读和写作》一书中被多次作为案例提到。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诗意科普。

  ●离家前,带上了这本书,和以往出门前的心态一样,或许我可以读完呢。至今这种带上吧也许会读完的想法真正实现过的只有这次,只有这本书。原本计划五天回,现在继续在另一个城市居家做贡献17天,今天终于读完这本书,强烈不舍读完。这是一本博大到读完这本大概知道头顶上这片星空的故事,恒星,彗星,流星,88星座,宇宙起源,银河中心的黑洞,还可以关联一个不是天文学的阅读书单,比如醒来的森林,瓦尔登湖,纳博科夫作品,诗人里尔克,雪莱,甚至陶渊明。读完,对于星空不再是贫瘠的一句哇,而可以如作者所说的#然而,我是银河的孩子,夜晚是我的母亲,星尘组成我的身体,我的身体里每一个原子都是恒星锻造,我们是头顶燃烧着圣火的脊椎动物。我想,只要还可以仰望,恐惧就会凋零。

  ●冷漠无情又绝对黑暗和寂静的宇宙,既令人害怕又令人着迷。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终归是对自身的好奇。这应该是未读天文学科普系列的第三本。比起第一本《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朴实但迷人的语言,和第二本《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加入哲学概念的讨论来说,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散文式的科普,作者的个人抒情令我走神严重,偶尔会丧失阅读的耐心。

  ●一部“邂逅之书”。作品文笔的优美甚至盖过了它的科普本质,以文学的方式揭示科学的面貌,唤起我们对宇宙的惊奇与敬畏。

  ●作者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文化素养令人惊叹,也唤醒了内心对于头上这片灿烂星空最纯粹的幻想和最初的感动,并对这个无限神秘的世界又多了一份敬畏和赞美。最后希望有生之年系列的参宿四爆发快快到来,期待你最后的辉煌!

  ●我翻译的这本书希望大家提供意见。这本书和传统科普很不一样,非常非主流。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一):寂静之声,黑暗之光

  从来没有一本天文学科普书籍达到这种境界——每一页都如同一首诗。译者天文学家高爽老师说,他从没见过这样的科普书,自从翻译了这一本,他便决定不再翻译天文科普书籍了。

  天文学的浪漫不在情爱,不在风花雪月,甚至不在山水之间,而在星辰大海,在“空”与“无”之中,诞生了一种均衡之道。宇宙学原理说:宇宙虽大,却没有任何一处是特别的。

  洞悉宇宙初始之力的恒星,最后的谢幕也不过爆裂无声,那几乎是绝对的寂静,对谁都一样,最公正,最接近永恒。

  文中写道

  “夜晚不会伴随着水果、鲜花、面包和肉类而来;夜晚的降临伴随着群星和星尘,伴随着神秘和涅槃。”从此之后,夜晚的微光对巴勒斯袒露出自己的秘密,天堂的大门为他开启。他的思想,“像一道闪电”,击中无底深渊。

  谁会屈从北斗的光辉?谁会放弃甜美的梦乡而去追寻巨熊那永恒的巢穴?梭罗的一位同伴曾宣称,人在没有星星的情况下也可以生存得很好,但那种生活却是大打折扣的。他说星星是一种永不会被舍弃的必需品。群星是每日的食物,是圣餐,是护身符和誓约。如果没有星星,诗人会做什么呢?如果群星“如石头般重重坠入纤纤的树丛”,他们会做什么呢?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二):天上月亮有两个

  作者和译者像是在图书馆对谈,他们俩背后的书架上除了无尽的书籍之外,还藏着天文望远镜、彗星的光彩、星团的入口、星座的图谱、鸟类的图书、天体的光谱、各类的元素、蝴蝶的翅膀、野花的枝叶、流星雨的尾巴、微生物的光芒……

  他俩慢慢谈这话,随身从身后取出书架上的野花、流星,用着优美优雅到奢侈的近乎于诗歌的语言缓缓诉说着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我一直记得小侄子在四岁多的时候,指着天上的月亮喊出的他的“大发现”。 夏夜,我们在庭院乘凉,侄子拽着我的手拉我去门外,大声地告诉我:姑姑,天上月亮有两个! 在门外,他指着月亮说:看,这边有一个。 他又把我拉到庭院里说:看,这边也有一个! 在我小的时候,我会时常盯着墙面的污迹、地面的水痕、天上的云朵,还有一些奇奇怪怪毫无关联的痕迹,把他们想象成诸天神佛、飞天神女或者是某段情节的展现,陷入自己的思绪中不断为他们构思接下来的事态发展。 谁不曾仰望星空?谁不曾认为过月亮在跟着自己行走? 书中说:观测夜空的艺术,50%靠视力,50%靠想象力。 这也是像我这样毫无天文学基础的人也喜欢看看月亮、看星星,一无所知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的原因吧。 你如何理解微观、颜色、鸟类、蝴蝶和花朵?它们都和星空有关。 智慧不只是在我们的河渠中流淌,自然之美值得欣赏。 这本书会帮我们推开欣赏自然之美之门。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三):天/文学家们

  

比起书名“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有些拗口的名字我一直记不太清楚,但书的具体读感却相当地好。

原本以为是很枯燥的科普读物,作家们一面沾沾自喜地炫耀着自己的知识逻辑,一面娓娓道来给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灌输知识,不是要再写本天体类十万个为什么吧。但读着读着,却被缓缓带进了作者营造的美丽深黑色宇宙中,宇宙是黑暗的,文明是绚烂的,人类是渺小的,星系是博大无边的,但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响指,你以为你与天上星星的相隔是距离,其实是时间,无法接近只能远离。

整本书不仅让我觉得星空很神秘圣神,人类长久以来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同时也给我绘制了美妙星空的无边遐想,关于浪漫,梦幻,毁灭,坠落。作者渊博的知识面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文明,历史,动植物,各有涉猎,而且文字优美,笔触生动,让我升至觉得作者就是个诗人吧。书里好多地方都引用到了诗句,这就是所谓科学家的浪漫吧。

当第一个星系发光时,就已经有物质努力地向意识转化。这是哲学,这是历史,这是科学,这也是文学。这些可爱的天/文学家们,多写些这样的文字吧,这里就是另一个平行宇宙,可以在书里相遇,无畏时空,相遇美好。

听说译者也在豆瓣,是译者发现这本书并带到中国读者的面前,真好~ 下次改个更好记,更有意思的书名吧,再带给我们下一本好书。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四):赠书之言(私人向)

  致并不亲爱的C先生: 在萧瑟与繁华交接的北京一环的小角落里的二手书店,看到了这本书,想起了最近在感知着美并对宇宙学生出热爱的你,然后便买下来了。 这本书呆过在我那位于昂贵三点五环、拥有着四年暂住权的十平米房间,呆过首都机场沉重的行李边上的行人匆匆,还呆过沉浸了晦涩记忆的我所归属的小城。这或许就是我逐渐开始沉迷旧书的原因——那通过纸张可以延伸至无尽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渗透一切难以言道的情感。 我得承认,我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怀揣着敬畏,更是畏惧。似乎从小我就恐惧于宇宙,我害怕她的浩瀚无垠与神秘莫测——就如同我对于悲剧的逃避。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逐渐愿意拉下那座我自己的幻想城堡的窗帘后,当我被一次次外人的闯入而惊慌失措但详装淡定后,那些复杂的、破碎的、悲伤而美丽的东西开始令我着迷。这本书或许大概有着这样的气质吧,让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眼相中,虽然它的名字似乎并不怎么为人所知,但我喜欢这样有些冷门的东西,不是为了标榜独特,只是因为能够少一些其他的声音,能让人闭上眼真实地去感知其实在,去真实地认识它是什么。作为一个超业余自科文盲,我读起来还是觉得很美好——阳光洒落进落地窗,而我流淌于星河。它或许有点散漫随性,没有那么严谨有逻辑,但是却充斥着浪漫——至少能够在我的眼前画出了一片星光无垠。 最后,为了防止我那该死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犯的敏感情绪,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和我说你喜欢(任性),毕竟我很难生出给人写信的心思,这已经是世纪式的进步了,某人非常需要真诚的善意和包容 2020.12.19 写于北京 来自于冬日里的情绪涌动.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五):天空朝圣之旅

  

确实,如此书译者高爽所言,国内鲜有(我本人其实没有见过)这种带有天文科普性质,而又充斥哲学思辨和人文思考,带着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甚至时不时还有些故事情节的散文。

《给仰望者的天空朝圣之旅》的作者是美国天文学家切特·雷莫。一般的天文科普或教科书籍,往往从地球开始,到月亮、太阳,再到银河系...是以从地球一步步走出去到宇宙的逻辑来讲述的。而这本书,20篇散文,是以不同的主题组织起来的。每一篇散文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每一篇散文里都不只有对星空的仰望,也有对大自然的观察(e.g. 鸟类),以及人文(e.g. 梭罗,《小王子》,陶渊明) 的融合。

因为稍许有些天文知识,所以天文相关的科普片段并不难理解。让我感到困惑的倒是作者时不时的一些对大自然的描写以及神话故事和人文素材的引用,语句十分优美,但是如果对相关知识体系不了解的话,读来还是有些不知所云。不得不感慨作者知识体系的庞大,旁征博引。

读书的过程确实是一场梦幻的天空朝圣之旅。朝圣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书里写道,“每天都是生活的片段,每个人的生活都围绕着一些淡淡的黑暗。”“宇宙在物理层面的寂静,对应着道德上的沉默。”“真正重要的东西,是隐藏在星云的面纱后面的过程,是暗自发生在黄缘蛱蝶胶质的蛹里面的事情。” 诚然,作者时不时地从仰望星空到反观自己的心灵和人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个“朝圣”的意义,让看似平凡的观星旅程增添了一丝时而振奋人心、时而令人感到悲壮、无力的色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