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是一本由切特·雷莫(Chet Raymo)著作,未读·探索家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1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部“邂逅之书”。作品文笔的优美甚至盖过了它的科普本质,以文学的方式揭示科学的面貌,唤起我们对宇宙的惊奇与敬畏。
●也许我们的宇宙只是沸腾的液体里的众多泡泡中的一个,如梦幻泡影,虚无之中,自然、诗歌和夜空,仍然值得我们珍惜。
●好美
●离家前,带上了这本书,和以往出门前的心态一样,或许我可以读完呢。至今这种带上吧也许会读完的想法真正实现过的只有这次,只有这本书。原本计划五天回,现在继续在另一个城市居家做贡献17天,今天终于读完这本书,强烈不舍读完。这是一本博大到读完这本大概知道头顶上这片星空的故事,恒星,彗星,流星,88星座,宇宙起源,银河中心的黑洞,还可以关联一个不是天文学的阅读书单,比如醒来的森林,瓦尔登湖,纳博科夫作品,诗人里尔克,雪莱,甚至陶渊明。读完,对于星空不再是贫瘠的一句哇,而可以如作者所说的#然而,我是银河的孩子,夜晚是我的母亲,星尘组成我的身体,我的身体里每一个原子都是恒星锻造,我们是头顶燃烧着圣火的脊椎动物。我想,只要还可以仰望,恐惧就会凋零。
●对于热衷科普图书的读者来说,“诗意科普”这样的说辞应该不陌生了。但其实一本科普书能做到让没有科学基础的非专业读者看懂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用诗意的语言将科学知识讲述出来就更为难得。这本科普书做到了。该书因为文笔极其优雅在罗伯特·鲁特(Robert Root)的《非虚构作家指南:关于创意非虚构的阅读和写作》一书中被多次作为案例提到。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诗意科普。
●作者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文化素养令人惊叹,也唤醒了内心对于头上这片灿烂星空最纯粹的幻想和最初的感动,并对这个无限神秘的世界又多了一份敬畏和赞美。最后希望有生之年系列的参宿四爆发快快到来,期待你最后的辉煌!
●我翻译的这本书希望大家提供意见。这本书和传统科普很不一样,非常非主流。
●冷漠无情又绝对黑暗和寂静的宇宙,既令人害怕又令人着迷。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终归是对自身的好奇。这应该是未读天文学科普系列的第三本。比起第一本《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朴实但迷人的语言,和第二本《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加入哲学概念的讨论来说,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散文式的科普,作者的个人抒情令我走神严重,偶尔会丧失阅读的耐心。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一):科普的本质应该是贯穿人类文化符合
1
天文学在自然科学的门类里显得格格不入。它不靠实验室和标本采集,只靠被动观察和模型搭建就能发展起来。这还不是最奇葩的地方。让天文学显得更不像科学的是,天文学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和人类社会发生着频繁的互动。说的再直白一点,是人类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今天的天文学框架,反过来,是星空塑造了人性。
换句话说,天文学深刻嵌入了人心。
前几天我在IDG私享会的主题分享,题目是《天文学:讲述最遥远的人类故事》。这也是我最近很多年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叙事方式,把天文学引人入胜地表达给公众?不用科幻的手段,不借助外星人和大灾难的爆点,不靠教育管理部门和校长们站台,不需要给天文学比赛获奖者颁发金牌,也不必给予特殊的国家奖励,单单靠着天文学自身的见识,对宇宙本身的理解,一些基本的数据,几段事实,就能讲得有趣,吸引人,有美感?
这可能吗?
2
我自己一直没有做到。天文学家切特·雷莫做到了。莫雷教授从1983年到2003年期间,连续20年为《波士顿环球报》撰写专栏。他是著名的科学作家,1998年获得兰南文学奖。是的,你没有看错,天文学教授获得了文学大奖。美国兰南文学奖,是世界上奖金数额最高的文学奖。
我直到2017年才读到莫雷教授的书,实在是惭愧极了。我几乎用了一夜时间读完整本《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费劲,痛苦,但是放不不。英文原本,充斥着诗歌和散文的笔触,能用十几种不同的词汇描写一种颜色,能把一秒钟的运动站看写上好几页纸,我有限的英语水平读起来不能说不吃力。但越是这样,越是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甚至一边读,一边产生了翻译成中文的冲动。这些极美的句子,如果用优雅的汉语表达出来会是什么效果呢?
比如说——
谁在夜晚出门闲逛?是萤火虫,拖曳着荧光的长尾;是北美夜鹰和杜鹃,在黑夜中孤芳自赏;是牛蛙与蟋蟀,一唱一和地唱着走音的歌。猫头鹰和飞蛾也在夜晚外出,它们两个中的一个只不过是另一个的放大版。刺猬也走出来,群星好似披挂在它们的尖刺上。丘鹬,举止轻佻地转着圈。还有鼻涕虫和蜗牛在它们行进的路线上留下一串亮闪闪的黏液。漆黑如墨的夜晚,鬼怪也四处横行鬼魅魍魉不安好心。狼人褪去伪装化为原形。吸血鬼隐匿身型,悄无声息地填饱肚子。圣艾尔摩之火击中航船的桅杆,女妖伸长手臂向你召唤。诗人同样喜欢在夜晚外出漫步,他们说:“这是理智、寒冷与行星的光。心灵的树木确是黑色的。”当然不能落下天文学家。太阳落下的时候,天文学家就像阴影或一只獾那样钻回自己的地盘。
3
这就是《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的20个篇章中的一个自然段。我从未见过文笔这么优雅的天文学科普书。得益于编辑的辛苦修订,我的译文尽可能地用伟大的中文表达出与原作接近的美感。前段时间,熊太行老师说,能用中文写作是极为幸福的事。因为这个国家有六亿人接受过九年以上的教育,百分之一成为你的读者,你就可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我翻译这本书倒不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我只是觉得,中文世界里许久没有这么美的星空了,不能等。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不是那种很“得体”的科普书,没有从月亮到太阳,到太阳系到银河系一步一步讲出去。它更像一本散文,一本抒情诗,在你看过夜空的星光之后,在你搜肠刮肚一番还是只能用“太美了”表达情绪之后,读到这本书,获得一点人性上的共情。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二):寻找遗忘的星空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是一部“邂逅之书”。作品文笔的优美甚至盖过了它的科普本质,让我忘却了正在接受某些知识,一径沉醉字里行间。
全书开篇,美国科学家切特·雷莫描写了一场事故。波士顿大街,滑板冲入人行道,撞飞了一个小女孩。魔法般的描述产生电影蒙太奇般的效果。短短的几秒,拖长再拖长,镜头来回切换,身体在空中翻滚腾飞,周围人们的表情……痛苦的呼喊被消音了。雷莫以此引入解释,在真空里,声音无法传播。在当下,在我看来,仿佛是一种隐喻。
时间,人们说它最公平。可是,在某些时候,在主观的感觉里,时间长得等不到希望,又短得只有一瞬。宇宙是多重的,我知道,最近格外知道。身处同一片土地,可是,从深渊里看到的天空,与静室里望出去的天空,区别很大。你在呼号,我深觉无力,人们仰望苍穹:“天哪,发生了什么?”
现代世界物质发达、日新月异,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坚固的东西那么容易烟消云灭?技术的进步带来很多便利,可是,为什么,也会招致难以预料的灾难?
天文学的诞生,来自于人类朴素的信仰。太阳、月亮和星星,悬挂在头顶,神秘的力量。一开始并不能准确掌握规律,但那时候的人明白,人类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听命于她。后来,我们丢失了古老的天文学原初的人类精神性。这趟天文朝圣之旅,该怎样寻回信仰?
有回忆。父亲把小雷莫从睡梦中叫醒,只为让他一睹彗星的光彩。我们的童年都有着类似美好的场景。“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在爱意里,我们对世界有了向往。
有神话。史诗里的“千面英雄”,带着使命上路,进入超自然的奇特境地,他和他的伙伴遍历坎坷,从神秘的探险中回归,为他的子民带来恩赐。他在死后化作万人景仰的星辰。
有文学。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梭罗的《瓦尔登湖》,托尔金的中土王国,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幻想编年史……这位诗人,那位诗人,珍珠般的句子。我爱里尔克。诗人对夜以及夜空以及太空发出不间断的呼唤,人世间仿佛只是人从大宇宙中暂时租赁来的一小块儿时空。我爱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我想要陪他回到小小的星球,陪他在一天里看完44次日落。
我的语言太过贫瘠,我无法形容《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的精妙。一次次阅读,一趟趟行程,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才能呈现最美的风景。
有科学。今天能论证的宇宙的诞生来自“原点”,大约138亿年以前,然后,宇宙逐渐冷却,不断膨胀,死亡重生,时间飞逝。奥秘万象,浩如烟海,无法一一揭晓,作者着力捕捉最诗意的那部分,那些明亮的或幽暗的,恒星、行星、星团、星系,如何达成奇妙的统一。偶尔掠笔讲述夜行的动物,草丛里的轻音,晨曦微露时鸟儿的啁啾,它们是自然涵纳的部分。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蛹,在漫长的时光里,层层包裹,经纬错杂。作者慧眼慧心,从源头,慢慢地,抽取丝丝缕缕,天上的繁星错落有致,地上的露珠清亮无尘,各有各的位置。
广阔的夜空有无数光点在闪烁,相隔巨大空间距离的两处仿佛比邻而居,我是我的宇宙的中心,然而,只有跳脱自我想象的地位,以谦逊的方式,才能与宇宙有所交集。
春天慢吞吞地走来。春天就这样来临。自然的节奏可能被人类暂时中断,但它的运转终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春天里,遇到一本好书,唤起惊奇与敬畏,头上有星空,心里有道德律,在走得太远的时候,星星会为我们指路。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三):写给星空的情书
星空之于人类总是透露着渴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与魅力。它遥远瑰丽不可捉摸,被赋予了无数神话故事的光环。人们对天空、对宇宙的热爱从未消减。
如何以理性的眼光仰望星空?如何用科学读懂星辰间的奥秘与关联?如何了解宇宙万千与地球的关系?利用纯粹的科学专业语言解读或许会让无数人天文小白丧失对于原本憧憬的神秘空间的兴趣。但是如果用文学而浪漫的语言且不乏发科学的理性观点题去介绍星辰,黑洞、宇宙爆炸,又会是怎样一种浪漫体验呢?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就是一本既拥有文学语言的浪漫,也饱含天文学科的知识性的科普读物。被人们称为科普版的《瓦尔登湖》,让天文学浪漫如诗。作者切特·雷莫在本书中探寻到科学与信仰的深处,探究天文学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性及其意义的奥秘。通过天上繁星的排列以及几千年来人类口口相传的关于它们的故事与神话,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追寻黑夜的灵魂的朝圣之旅”。
全书开篇,作者以波顿大街上的一场交通事故,引出了对于宇宙空间的变迁想象。他写到
我看到一个年轻人滑着滑板撞了一个小孩儿。滑板冲入人行道,朝着一个小女孩全速直撞过去。我当时就在现场,在一个不太近也不太远的位置上看到了发生的一切”。而后又写到。
“就在那孩子腾空而起的时间里,地球携着她向东自转了800米,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又让她反过来朝西移动了64千米。在银河系的所有恒星之中,太阳系带着她飘移,悄无声息地朝着织女星的方向运动了32千米。她也乘着围绕银河系的转轮行过480千米,环过中心闭合成一个完美的圆。在穿越宇宙的壮丽飞行结束后,她撞回地面,又像个皮球一样弹起。她升向空中,在银河系中漫游,再跌落人行道上。”这种从现实场景慢动作似的语言描述,转换到宇宙空间的运动描写。仿若电影蒙太奇剪辑,让人们的头脑中投射出非常多形象的画面感。你可以想象出无数科幻电影的场景,他让真实描述变得形象,让想象变得具象。
全书主要分为20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古老的光辉、脚下红尘滚滚的平原、颜色的甜言蜜语、仲夏夜之梦、飞鸟与鱼……每一章节都通过不同的自然现象、神话传说或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出一种科学理性的天文理论或概念。
在“夜行动物”一章里,作者提到了我们无比熟悉的北斗七星。世界各地对于星空的向往与想象也都悉数描绘其中。
“中国古人把北斗七星看作不朽的天上仙宫;对爱尔兰人来说,它们又组成了大卫王的华丽战车;在斯堪的纳维亚,北欧人说那是诸神的雄伟马车;日耳曼部落又把它看作雷神索尔的战车;中世纪的基督徒把北斗七星看作先知以利亚升天的天堂战车;而在英格兰传统中,北斗星被认为是查尔斯的马车或是一柄巨大的犁。这是不同地区对于同一星空的向往,但是在文学、传说、神话与想象的背后,作者又逐一详解了星辰之间流转的科学意义。我们仰望的同一片星空,这些恒星均匀地排布,他们就匿身于日光里,绕着天顶悠闲地转着圈。他用北斗星的描述,引出了为何黑暗属于夜空;引出了什么是多普勒效应;说明为何我们在夜晚观察到大熊星座,小熊星座。
夜晚是黑暗的,因于宇宙正在膨胀。后退中的光源减弱了亮度,如果遥远的星系还在远离我们,它们就不会像奥伯斯佯谬中所提到的那样应该对我们的夜空贡献出一份光明了。宇宙太年轻,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夜空处处光亮。“水塘中的怪物”一章,作者以古代神话和现实生活中在池塘钓鱼男孩的故事,引导出关于宇宙黑洞的描述。
奥德修斯做梦也想不到比银河系中心的怪物更离奇的东西。致密黑暗的物质核心,超出我们的想象,正在吞食恒星,为自己果腹。作者用神话比喻黑洞。他描述科学的时候则特别文学化。
地球和天空中的黑暗池塘逐渐无法再庇护那些怪物,它们一只接一只地被科学这位猎魔人残忍捕杀。但是现在,伴随着一次令人好奇的回归,科学又给我们带回了天空中的怪物,比我们在梦中见过的任何一只都更加奇怪。银河系,黑夜中的旋涡池塘,在它的核心住着一只怪兽。这是一本读起来既享受又费劲的一本科普读物。它的文学性散文性诗歌性极强,对于理性思考的人来说,用这种诗意化的语言来描绘宇宙星空,是美妙绝伦的,是惬意舒适的。但是过于抒情的感性表达,会让读者感觉它的语言太飘忽不定,就像星辰不可企及,没有朴实质朴的落地感,给人高悬在上的感觉。
但总体还是推荐一看。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四):致敬每个时代诗意的沉默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 唐 / 王昌龄 《送柴侍御》文图 / 左叔
这本书的作者切特·雷莫说,我以崇敬、敬畏、感恩、赞美的态度关注着这个无限神秘的世界。这大概也是最近一个阶段我的心境。
从开始的震惊、焦虑,到后来的失望、烦躁,我和很多人一样经历了情绪的起伏,也开始渐渐明白,“时代的微尘”与“个人的山峦”的份量,很容易让一个人深陷沉默。
沉默,有许多种。有些是出自于恐惧,有些是出自于无力,而属于切特·雷莫的沉默却是源自内心里万千波澜。
对于曾经有过相似体验的我来说,在领略天宇辽阔之后的沉默是词穷,而切特·莫雷的沉默却是有声的。这有声的力量源自散落在书页间,那些信手拈来的诗意。
深不可测、枯燥无味是一般人对于天文学的印象,即便走在科普趣味性这条路上,也会要借星座玄学、历史典故等更为世俗的内容来撑场,而《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却是另一番滋味的,它借助的是诗歌的力量。
“宇宙在物理层面的寂静,对应着道德上的沉默,这沉默让我面对恒星,面对默不作声旋转着的笨重星系”。切特·雷莫抛弃掉了许多复杂的专业名词,以诗歌化的语境来讲恢宏的天宇里日复一日旋转着的绚烂星河。
这一切,在我看来总有一些相通的规律。比如,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一个容器,小心翼翼地收集着天宇星系、时代洪流等外部因素给予的沉默。沉默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寻找另外一些路径展露心迹,比如隐喻。
“只有胆大妄为的人,才会使用隐喻。使用隐喻,就像高空走钢丝,就像发射炮弹,就像在没有安全网的情况下凭空翻跟头。”在我看来,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频率,像小说写作者用情节层层包裹起来的创作“原核”,它永远只留给另一些频率相同且听得懂的“沉默者”。
面对辽阔无垠的宇宙,无数维度的空间,碳基生命渺小脆弱、不堪一击。可是,“碳原子,是我们已知最稳固的物质。每个碳原子一旦存在就会一直存在”。所以,对于最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生不息而言,每个具体而微的碳基生命都是“功成不必在我”的传递者。
我在这本书里领略到了诗意,也看到了沉默的力量。就像切特·雷莫说那样。“这就是隐喻。美丽是脆弱的吗?生命是短暂的吗?根本不是。恰恰相反,它坚强,它不可磨灭,它生生不息。”书评约稿请豆邮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读后感(五):在夜空里那第一颗星
了解只是一半,而爱是另一半。接下来这些篇章是知道和热爱的练习,是一个人进入黑暗和寂静的夜空中探寻人生意义的朝圣之旅。探寻的回报是瞬间的顿悟、神赐般的启示,以及与一种比我们更伟大的事物的短暂邂逅——那种力量,一种美,把我们引入对最遥远天体的狂喜的沉思中。……这趟旅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前往。进入恒星和星系的王国,触碰宇宙的极限,抵达时空的边界。在哪里,我们的心灵会接触终极的秘密,和已知的不可知相遇。这是一场探寻夜之魂的朝圣之旅。
今夜,许多年来第一次, 大地辉煌的景象 又对我显现:
在夜空里 那第一颗星 似乎增加了亮度 当大地变暗
直到最后无法变得更暗。 而那光芒,那死亡之光, 似乎让大地恢复了
慰藉的力量。那儿 没有别的星星。只有这一颗 我熟悉她的名字 因为在我的另一种生活里,我曾 伤害过她:维纳斯, 这颗黄昏之星,
我要对你献上 我的想象,既然在这黯淡的表面
你已经撒播了足够的光辉 让我的思想 再次可见。
————————路易丝·格丽克《夜星》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刻,我们是在寻求与这广袤的宇宙建立联系。凝视却无法理解,知道却不懂热爱。胸中激荡的情绪无法表述。但我们仍然要学习,要探寻,像第一个抬头仰望星空的原始人一样。开启这永恒的朝圣之旅。
在本书中,恒星安静的在宇宙空间中爆炸,留下扩散的残骸形成了星云。冬季的猎户座,偷偷溜过秋夜的天空,肩头的红色恒星放射出比正午艳阳更耀眼的光芒。黄道光越过海边黑暗的山坡照射而来,地平线上漫步的星光笼罩在黄道光的华盖之下。新生不超过30小时的月亮,薄如指甲,纤如睫毛,弯曲弧度像是丘比特的弓。北斗星存纳着人类的优思和梦境,这七颗明亮的星,像七位哲人、七位智者、七头熊或是七头公牛。
夜空的黑暗是一个悖论,开普勒在给伽利略的信中写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宇宙无限以及宇宙包含无穷多的恒星),整片天空都会像太阳一样燃着炫目的光芒,而在无限的宇宙里,无论朝那个方向看,我们的实现都必然会抵达一颗星……很显然夜空不像白天那么亮,所以(开普勒推断)宇宙不可能是无限的。”开普勒的观点在1826年被海因里希·奥伯斯重新提出后,成为著名的奥伯斯详谬。
19世纪的科学,因趋向理性的思想转变,无法承认宇宙具有边缘或是起点。天文学家深深陷入名为夜空的黑暗困境里。直到20世纪,奥伯斯详谬才得到解决:夜晚是黑暗的,原因在于宇宙正在膨胀。
我垂直而立 但我宁愿平躺。 我不是一棵树,根深入泥中, 吸收矿物质与母爱, 每年三月,新叶闪烁, 我也不是花圃中的一朵美丽的花 赢得我的那份赞叹,嫣然入画, 却不知很快将花瓣落尽。 与我相比,一棵树乃是不朽, 花冠不高,却更令人惊奇, 我想要前者的长久与后者的胆量。 今夜,在无限微茫的星光下, 树木与花朵播撒它们清凉的芳香。 我走在它们中间,它们却不知晓。 有时候我想,当我睡着时 肯定最像它们—— 思绪模糊了。 对于我,躺卧更自然。 然后天空和我敞开对话, 我最终躺下时,我将变得有用: 树能触摸我一下,花也有空陪我。 ————————西尔维娅·普拉斯《我垂直而立》
“草地鹨的歌声清脆而悲伤,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甜美哨音”,而来自地中海先民的创世神话中,上帝创造万物,伴随七次大笑。根据当下的宇宙学思想,这创世的第一声笑,只持续了十亿分之一的十亿分之一的十亿分之一秒。笑声结束,宇宙开始如闸门中涌出的奔腾洪水般不肯停歇地运转下去。时光飞逝,宇宙冷却,原子形成。之后星系也出现了,再之后是恒星。
当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看到遥远的天体,他们就正在回溯历史。突然之间,物理学家开始用作曲家的语言来描绘原子——“共振”“频率”“和谐”“级”。物理学家希望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探测到最小尺度的物质,而这些发现将揭开曾经困扰了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终极奥秘。宇宙是什么?宇宙从何而来?宇宙要往何处去?
我的内在生命于是更响亮地重新吼起来, 宛如登上更辽阔的河岸。 万物于我愈益亲近, 图像愈益鲜明。 我感到自己更加属意未名境界。 我凭感官鸟攀, 从橡树飞上多风的云间, 我觉得如足踏鱼背 没入池波映取的青天。 ————————里尔克《前进》
太阳诞生之前,百代恒星在银河系中诞生、消亡,将原始的氢转变成未来行星诞生所需要的的材料。我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个独一无二的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会觉得我们生存在这里是那么不可思议。看上去,宇宙像是完全被设计成了符合我们的利益而存在。但还有另一种方式看待宇宙。如果地球上存在1000万个物种才能确保其中有一种生物具备认知能力,那么为什么不会有10万亿个宇宙同时存在?确实,为什么不呢!
老普林尼的地球之歌是他《自然史》一书中最美丽的段落之一。“她在我们出生时接受了我们,”他写到,“自我们降生起就字样着我们,而后也支持着我们;最后,当我们被大自然的其他部分拒绝时,她还能拥抱我们,并用一种特殊的温柔抚慰我们。”大地、水、空气和火,在夜晚发着光;上帝的眼睛盯着圣殿的顶点,警惕而安慰。老普林尼继续道:“倾盆大雨,凝结成冰雹,涌入河道,积淀成为洪流;空气汇集成云层,咆哮着卷洞飓风;但还有地球,亲切、温和、包容,一如既往,照顾着凡人的需要。”“云山沧海何年尽头,都在鸿蒙纸上书。”天文学家并不确定未来的宇宙那未完成的命运是怎样的,但是在这里,生命依然鲜活,像恒星一样爆炸,无法抑制地展现着蓬勃又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