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玉孤志》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7 00:5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玉孤志》读后感1000字

  《玉孤志》是一本由张广天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孤志》读后感(一):人间能有几回闻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畏惧的,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诗歌文体读物,所以阅读的时候几乎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安安静静的在学校自修室看的。

  《玉孤志》这是一首关于玉的长诗,信息量很大,而且内容也很有广度。如果用书友会马箭老师的观点,那我读《玉孤志》应该是以仰视的角度来拜读的。

  虽未曾完完整整地看完西方但丁的著作《神曲》,但也小有阅读。可以说《玉孤志》是可以与这部巨著并驾齐驱的。《玉孤志》中的玉,它有着更大时空范围内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以玉的视角重述了整个人类史。

  这本书故事主体部分分为三篇,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另有续篇《玉的献辞》与后述《征信录》十四首。实际上,我在平时的阅读中是最怕诗歌这种文体的了,它晦涩难懂,难解其意,因为从高中到大学的考试作文明确注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所以几乎很少阅读这类书籍,更不要谈去创作了,而作者张广天洋洋洒洒来个十万字的长诗,把神话、历史、人间情事与想象力的冒险,全部写进诗里。

在《养孤记》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胜和玉精的爱情。这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玉孤志》读后感(二):阅读一首万行长诗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昨天晚上,终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万行的长诗《玉孤志》,其实好久好久没有阅读过诗集了,更不用说长诗。 中国人是有着诗词的创作情结的,从诗经到汉赋,从乐府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再到顾城、北岛、余秀华……谁没有读过诗呢? 但是,写一首万行长诗,古往今来有几人呢?

  这部大部头的长诗, 想象奇诡:从巴黎地狱到岁星玉神都逃不开作者的脑洞; 溯源文明:从非洲智人到东西方文明、部族都在诗中娓娓道来; 探究哲理:诗中借王胜之口论道、论法、论夫子,论天道论人欲……

  而这一切的主题都是玉。 她从天生灵秀到巴黎地狱再到人间; 从一块璞玉变成了和氏璧,从和氏璧变成了传国玉玺,从传国玉玺变成玉盘、玉珏……

  诗以言志。 从诗中是可以读懂作者的。

  《玉孤志》读后感(三):绮丽多姿,丰富多彩–-评张广天的《玉孤志》

  作者张广天撰写的出版于2019年的长篇诗体小说《玉孤志》,以玉为脉络、主旨、中心,分为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后述《征信录》等五篇,串起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多领域的内容,丰富多彩,绮丽傀异,绚烂多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但大部分都是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很少,优秀的代表作更少,比如历史上的两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不论从哪方面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已经是比较突出的长篇叙事诗了。反观西方,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是长篇大论大部头,此后以此为标准写著的长篇叙事诗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名著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国历史上的叙事诗也有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诗圣杜甫写就的《三吏三别》,可惜篇幅短。除此之外,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的长篇叙事诗就凤毛麟角了,这部《玉孤志》的横空出世填补了这个空白和缺憾。

  如前所述,本部书分为五部分。

  续篇《玉的献辞》综述了本部书的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统领全书主旨。上篇《地狱行》讲述了欧洲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传奇等林林总总的内容,用语诡异奇丽,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窒息。中篇《人间行》讲述了我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玉文化,包括女娲补天、和氏璧、传国玉玺等重要历史信息都予以浓墨重彩地叙写。下篇《养孤记》记叙了玉精灵程澜与说书人王胜日久生情互生情愫缠绵悱恻终于云收雨散各回天命的人间七情六欲的故事。最后的后篇《征信录》用十四首文章的篇幅铺陈了玉的品种、来历、质地等内容,资料引用文献范围极广,旁征博引,数据详实可靠,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啊!

  纵览全书,紧紧围绕“玉”做足了文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童谣、成语俗语歇后语、诗词歌赋、各种典故等繁复庞杂的海量文史内容信手拈来,并恰到好处的放到相关地方,令文字烨烨生辉。本书证明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和生花妙笔,实在是一部值得你我多读几遍的长篇原创叙事诗,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品佳作,值得我们多读几遍赏鉴回味。

  《玉孤志》读后感(四):一玉得以贯通古今天地

  刚拿到这本书时先被它清新的外表所吸引,如玉般散发着柔和温润的光。打开它,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玉的世界。由两位大师向你娓娓讲述了玉为神,玉为人的故事……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中国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无法用科学解释,从而衍生出神灵崇拜的心理,恐惧的人们渴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便将人世间美好的女子,肥壮的牲畜等通过祭祀的方式向神灵供奉。而玉,是最高的祭祀,神灵的珍馐。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玉由礼器,权柄的象征,慢慢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成为君子的一种标配。玉器,玉礼,玉葬,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不仅仅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于西方。上帝与皇帝都是衪之子,是天意的传达者。玉在人们心中也早已超出器物的局限,在浪漫的想象与传说中化而为神,游走于人间,贯通于天地。

  在了解了一定玉的背景后,再看这本书,跟随玉流动的轨迹,落入地域,看那颠三倒四到荒诞,鬼的脸竟是鬼的屁股,看那流岩灼不尽的丑恶与背叛,结婚是为了更好的保守私密,听那鬼哭神抚,神灵的悲悯弥漫地域。话说鬼是在人世间犯了错来地域接受惩罚,那在地域犯了罪又该如何?神灵是公平的,罪大恶极,死后又死也未尝不可。

  人间走一趟,玉的根脉在东方。千年的时光酝酿了玉国、玉人、玉字。“玺”、“璞”、“璧”、“盘”、“杯”不论形态如何变换,它们都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号召。得传国玉,继位才能名正言顺。而玉的每一次丢失与重现,都将引发一场时局的变动。

  玉神坠入人间为孤,为男为女,由诗人王胜抚养,为父为师为夫。师徒父女变夫妻,我一时也难以接受,仿佛玉神的纯洁无瑕被玷污。可我忘了,坠入人间的玉神,是人,是孤儿。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贪念嗔痴。他们口中宣讲论道,却在诱惑中迷失了自我。骑甪的澄澜与骑车的王胜,坠到了罪的底处。

  “块”、“圭”、“璧”、“琮”、“圳”、“北极玉”、“珣玗琪”、“瑶琨”、“球琳”……是人间极美写给衪的信。天养玉,得四方天气,人养玉,得才情性灵。玉之永生,非长寿,而是传承。玉择人,而非人选玉。无论是云芳阿婆,还是诗人王胜、张广天,亦或是其他人,用美德滋养玉,用友好善待人,玉才会一直传下去,人才能永生!

  神、人、仙体肉体皆是外部形态,玉乃是玉的精华。玉品有九:“真”、“美”、“悲”、“娇”、“古远”、“雄浑”、“清逸”、“典雅”、“至极”。玉品即人品,即万物之品。玉品集结万品于一身,识玉则识天下。

  玉贯通天地古今,亦贯通人心,愿我们心中皆有一块美玉。

  《玉孤志》读后感(五):绮丽多姿,绚丽多彩——读张广志的《玉孤志》有感

  作者张广天撰写的出版于2019年的长篇诗体小说《玉孤志》,以玉为脉络、主旨、中心,分为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后述《征信录》等五篇,串起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多领域的内容,丰富多彩,绮丽傀异,绚烂多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但大部分都是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很少,优秀的代表作更少,比如历史上的两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不论从哪方面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已经是比较突出的长篇叙事诗了。反观西方,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是长篇大论大部头,此后以此为标准写著的长篇叙事诗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名著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国历史上的叙事诗也有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诗圣杜甫写就的《三吏三别》,可惜篇幅短。除此之外,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的长篇叙事诗就凤毛麟角了,这部《玉孤志》的横空出世填补了这个空白和缺憾。

  如前所述,本部书分为五部分。

  续篇《玉的献辞》综述了本部书的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统领全书主旨。上篇《地狱行》讲述了欧洲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传奇等林林总总的内容,用语诡异奇丽,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窒息。中篇《人间行》讲述了我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玉文化,包括女娲补天、和氏璧、传国玉玺等重要历史信息都予以浓墨重彩地叙写。下篇《养孤记》记叙了玉精灵程澜与说书人王胜日久生情互生情愫缠绵悱恻终于云收雨散各回天命的人间七情六欲的故事。最后的后篇《征信录》用十四首文章的篇幅铺陈了玉的品种、来历、质地等内容,资料引用文献范围极广,旁征博引,数据详实可靠,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啊!

  读罢全书,感觉随着作者的笔端对“玉"这种人人喜爱的物品的历史由来、神话传说等文史资料以及地理分布、物理化学成分等理工科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广阔博大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的深度学习,串起了整个中外历史,细节描写丝丝入喉,场面描写博大广深,广与细写作手法交替使用,详略得当,引经据典,不一而足。整部长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从天宫到地狱,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囊括进了中外历史上和”玉“有关的几乎所有典故传说,信息量异常巨大,可见作者为了写作此书博览群书,删繁就简,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纵览全书,紧紧围绕“玉”做足了文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童谣、成语俗语歇后语、诗词歌赋、各种典故等繁复庞杂的海量文史内容信手拈来,并恰到好处的放到相关地方,令文字烨烨生辉。本书证明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和生花妙笔,实在是一部值得你我多读几遍的长篇原创叙事诗,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品佳作,值得我们多读几遍赏鉴回味。

  《玉孤志》读后感(六):破天荒的有人为“玉”写了一本史诗传记

  《玉孤志》长诗:她的名字叫“澄澜” 文|罗语萍 我在无光和有光的时空里都是美色。 我在无炊和有炊的日子里都是美味。 打头的两句诗,就让我从漫不经心的扫阅中一跃而起,宏大而空灵的表述,以及典雅而优美的韵律感,让我意识到自己读到的,将是一部久未触摸的经世之作。 有一种书,是需要焚香沐浴才能阅读的,《玉孤志》便是。 焚香,不是为了仰视——仰视的阅读方式,往往会让读者失去平等的视角,客观的体验;焚香,是为了让自己屏退尘事,沉静于心,进入作家张广天布下的外时间入口——没有这样的专注,阅读,将会带来无法修补的审美损失。 那是怎样的秘径呢?/风吹不皱的波纹/雨淋不进的铁幕/火熔不了的固体/舟筏推不动的滞流…… 别怕,去读它。不要把这本精致的册子,当成一部前无古人、比肩世界的长篇史诗,尽管它的确如此。但是你还可以把它拉下神坛,当成贯通天地的小说、行走人间的故事。这也是《玉孤志》最扣动人心的地方。 我称这种阅读为“小说诗”。 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引子,也可以叫开篇序言:来自江南古镇的学生,拿来一个陈旧的包袱,包袱中有两样东西:一枚玉玦,一叠厚厚的书稿。那玉玦,似旧忽新,伤裂沁血,隐隐如泣,幽幽玉灵呼之欲出…… 玉,一直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伴相生,说的是玉,其实隐喻的是天地世相。那么在这枚玉玦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悬念就此布下,神秘气象弥漫,有点像我们曾经读过的历史志异小说。 “他们终于坠到罪的底处/在那里/有一百四十对羽翼的神接住他们/那神身体如水苍白/面貌如闪电/眼目如火把/手和脚如光明的铜/说话的声音如人群的共鸣……” 接下来的阅读就交给自己的感觉,一路往下走吧。 顺着嵌在长诗中的序言故事,一段从无极深处打捞起来的、玉之离奇身世徐徐展开—— 经漫长的黑暗,从石页中玉化而出;尘世颠沛、朝代更迭、战乱焚烧、沙漠失落、下沉墓葬,陪护良主,报恩师尊……玉的命运,跟人的命运一样,在世事的沉浮中不断进化圆融。 与此同时,一个曾经化身为各种形体的玉灵,从玉玦中、从那摞书稿中翩然飞出,时而是清凝,时而是澄澜;它凝星月雨露、猩唇豹胎、天地精华;在诗人张广天的吟颂下,带领着一众生徒,经炼狱,出人间,历战火,通鬼神,看天地,看众生,看自己。 “我经千年、入地狱、复出人间,为何我是一个小孩子呢?为何我此时才遇见自己呢?” 这就是玉的本真呀。 如果序言故事,是《玉孤志》这部史诗的引信,那么它还有同样气血流动的一个封底:也即张广天先生,如何续写这部诗的故事。 这部浩浩长诗,总共12429行,分为五个篇章: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和后述《征信录》。 前三篇是“王胜”手笔,后两篇,则由张广天在“王胜”遗稿的基础上,续写而就。 那个以《妹方》《既生魂》的闳阔视野憾动文坛的“张天师”,这次把心血注入在这部《玉孤志》上。他行走于在路途之中,经过北京、泰安、盐城、上海、金华、塔石、上阳、日本福冈,历时四个多月方成。 为使全书浑然无间,张广天“仰赖我之上的绝对力量来引领,哪怕每一个标点。” 在这几个月里,“所有我路过的地方都停歇了,往昔的叙事连余音都难以续存,静寂如死;人们开幕时的喧嚣远远小于退场时的无声——雨留下的,不过是湿度而已;季节留下的,连温度的计量都是模糊的。” 读《玉孤志》,同样有一种“我的时间不在你们那里,你们是荒芜的”的感觉。 平时喜欢“听”诗,如同大多数人听歌一样。有时候未必是要听明白诗中表达的内容,只是想欣赏那种如蝴蝶停靠心头般的律动。 而《玉孤志》的阅读,则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那种超时间之外的语体表述,时而绵密,时而舒朗,时而跳跃,时而忧伤,仿佛一个幽秘的灵魂,从你的身体里蜿蜒而过,撩动气血涨满身体,同时与天地感应接通。 《玉孤志》里,结集了一个密集而全新的意象群落,一种典雅又畅快的表达方式,它会让那些望诗却步的人,深深地爱上诗歌;并且,当代诗歌,你只需要拥有这一本,就已经足够。 “我有万千镜面/受纳全天地的光/折近全天地的光/浊然于内,泽然于外”,说的是玉,其实也是这本书的写照。 玉择人,不是人择玉。 携带着千年信息的中国玉,不断选择属于它的主人。 “那写下来的真的无疑可信?水土改了话音,战火毁了文牍。弦歌之情难久,书诗之志不长,唯天赐玉律将信约牢牢匡护。” 《玉孤志》,一部写尽玉学、玉史、玉神、玉文化的人类史,也是一曲如泣如诉的韵律体世纪长歌。“中国,玉庇之国。玉荫下得尽人间好处。” 接下来,谁会是玉荫下新的传承呢? “这不是玦最后的驻处,玦会一直传下去,一直传下去,从我再到下一个人,从下一个人再到下一个人;玦的事也会一直写下去,一直写下去,直到世界的末日。” 愿天的旨意与你同在,原你的心中充满喜乐。 2019年11月17日星期日

  《玉孤志》读后感(七):玉中的世界如此广大

  这本《玉孤志——甪直王胜体诗传》在我手里有一个星期了,我时常感到恍惚,书中的世界如此广大,上下五千年,从东方到西方,从巴黎到蒙古草原,从地狱到天界,从《圣经》到《心经》,从地狱的鬼王到人间的帝王,而书的主角只是一块玉。

  细心的读者会从引子里发现,这本书的作者不止是张广天,一半文字是甪直宣卷艺人王胜所作。

  读者却万万没想到,张广天在书的引子里给大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真真假假中,我们真以为那个王胜真有其人。

  而真相是,王胜其实是另一个张广天,这本书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导演完美完成了一个人的分角色叙事。

  书的上半部分是作者托王胜之名写的玉的史诗,下半部分是张广天送给另一个自己——王胜的长诗。

  起初不明真相的我,还猜测张广天是否见过王胜本人,因为从书中得知,张广天对王胜的了解主要通过自己的学生,王胜的侄子王瑞泽。我就信了!

  书里写道:

  去年入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王瑞泽带着一个帆布包来找张广天,告诉他叔叔王胜过世了,包袱里是他的遗物,一共两样东西,一枚玉玦和几杳厚厚的诗稿。

  这几沓厚厚的诗稿就是这本书的底稿,在那时张广天有了创作这本书的想法。

  这戏剧化的场景把我带入到王胜的世界。

  张广天接下来的创作在我看来是一种通灵的状态,他通过假托学生讲述的王胜的经历,以及虚构王胜留下的手稿,还有那块不知真假的玉玦,开始了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在此,那块玉玦成为了唯一的媒介,张广天带着它追寻虚构的王胜的足迹,一边行走一边写作,他越来越感到王胜的灵魂与自己在一起,他的思想,他的痛苦欢乐,张广天都感同身受。

  读者可以在书的下半部分,张广天自称模仿王胜体诗句为王胜立传时,我们几乎看不出分别心(因为本就是一人),看张广天那些毫不犹豫的句子,大胆的叙事,我看出来,他有如神助,他相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也是王胜想说的,也是那块玉玦内部每一个纹理的显影——那些神灵在暗处告诉我的,我要在明处写在纸上。

  就像形容一块玉如何好很难,形容这本书如何好也很难,它是全时空的视角,全息的叙事风格,每一个句子都像一粒珍珠,打在人的心上。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广天笔下那个宣卷艺人王胜的句子:

  我在无光和有光的时空里都是美色。

  我在无炊和有炊的日子里都是美味。

  ——序篇《玉的献辞》

  谁能晓得地上的人触玉即登天?

  谁能参透这玉中深秘?

  天地原本并没有分开得那么远,

  怀玉之人须臾不离天体。

  阿伦的子民啊,

  在世即在天堂里。

  ——中篇《人间行》

  我没有佩戴过玉,只是很多年前听说过张广天爱玉,身上佩戴了十几块玉,在一次话剧开演前跟张广天握过一次手,那是我握过的最柔软的手,当时心想,那是一双经常抚摸玉的手吧!

  张广天和虚构的王胜,两位爱玉之人的交流让我着迷,就像书中所说的,玉丢了是寻不回的,除非玉想找它的主人。

  虚构的王胜的心爱之玉捧在张广天的手心,每一个纹理的意义都彰显出来,《玉孤志》也可理解为《托孤志》。

  财富的传递是容易的,而精神与文脉的传承依靠文字还不够,书中言,文字起源于玉上的形象,玉让文字有了灵性,具备与上天沟通的质素。

  写这篇文时,多希望手边有块玉,看着它温软的肌理,我可以更加懂得每个字背后的天理动机,而不是因着自己的性子随意书写,印造出一堆废纸。

  我看到本书的结尾处,张广天内心涌出无言的喜悦,他完成了一件心事,也是顺应了一份天意,它手里的玉玦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泽,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徐徐展开……

  他充满喜乐的心涌出如下的句子:

  春深了,

  我的园子里的花儿都开了。

  当有橘子花落在案头时,

  我见玉玦复现宝光。

  那玦口下缘的隐痕弥合了,

  血泣涌出的红泪已然褪去。

  玉孤而遗落,

  失主而神伤,

  伤裂而血泣。

  如今痊愈完好了,

  这是玉玦认了新主。

  《玉孤志》读后感(八):好玉并不孤独:张广天与跨越时代的野心

  甪直又名甫里,位于苏州城东南二十五公里处。江东多才俊,自古即为文化重地。甪直有“宣卷”,也叫宣讲宝卷,始于宋元,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而产生的一种说唱形式。甪直有一户王家,祖上是唱宣卷的,传至上个世纪,有兄弟二人。后来兄长转行做了米行生意,弟弟承继祖业,在甪直镇口开了一个茶馆,继续唱演。

  及至去年,这弟弟去世,他的侄子,即兄长之子,整理遗物时收拾出一个包裹,其中有一枚玉玦和几叠厚厚的诗稿。侄子将这个包裹交给了自己的硕士导师。导师将诗稿打开一看,所书之事竟皆为此玉,堪称“第一个用新的语文写的出成卷完整叙事诗”。导师读罢怆然,又从侄子处听闻诗稿作者遇玉养孤的经历,遂决意将这部长诗编辑出版,并进行续写,以使玉的故事更加完整透彻。

  以上这段颇有今古传奇味道的“宣卷孤玉”,为《玉孤记》的序中所述,娓娓道来,构思奇巧,景情俱现,人间百味跃然纸上,乍一读竟能以人信以为真。作者张广天有老说书人的风骨,叙事能力与野心可见一斑。

  《玉孤志》共分五卷,上三卷为作者假托序中的弟弟之名“王胜”所作,即“王胜说玉”:玉的献辞、地狱行、人间行;后两卷写的是“王胜”本人:养孤记、征信录。从戏剧模式讲,作者用了“戏中戏”的写作技巧,王胜之思也是作者之思,王胜其人也是作者其人,真真假假,虚实交替。

  玉书前两卷名“地狱”、“人间”等意象,与但丁《神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文字少叙事长诗之传统,诗歌多为抒情咏志,求透彻通透,一针见血,而少了些《奥德修斯》、《浮士德》般的浑厚蜿蜒与铺垫耐心。从诗歌范畴讲,《玉孤志》是有西洋之姿的。

  上篇《地狱行》第一首《巴黎,拿摩提贱影》,开场即为:

  这是花吗?

  淌着紫色的脓液,

  在日光里瑟瑟发抖。

  太阳在这里看起来很远,

  一层又一层的雾霾包裹着它,

  闪跃着微弱的蓝光。

  波德莱尔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也曾写过:

  你的目光仿佛蒙着一层雾气;

  你的神秘的眼(蓝的?灰的?绿的?)

  时而温柔、时而恍惚,时而凶残,

  反射着天空的麻木以及暗淡

  两首诗对于雾、颜色、光线、寒冷等意象的捕捉是相似的。而在以下诗句里:

  那富有的像人,

  那穷饿的似鬼。

  他们中的猎户有去地上捉人的,

  将人身肢解开来出售。

  有钱的吃了人肉获得气血,

  在枯骨上暂时生出肌脂来,

  饱足时与生人无异,

  饥馑时又槁陷枯瘪;

  没钱的只剩一副骨架晃荡,

  骷髅与残肢相连,

  动静间发出克罗克罗的声响。

  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中国士人家国情怀,也有西方宗教故事感的场景描述,可称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现代主义写作。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技法,不如说是一种溶解边界的意识与尝试,这也是序中所言“新的语文”。

  诗集后两卷主题一转,由叙玉变为写人。叙玉讲的是时过境迁与天道无常,是宏观的,是历史视角的,是“听天命”;写人讲的是红尘曲折与喜怒哀乐,是具象的,是个人视角的,是“尽人事”。故从哲学维度讲,作者用西洋诗歌承载中国传统存在认知,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一笔。

  那石灰一样的玦是令人绝望的,

  难怪卑思德乐会白送给安娜教授。

  王胜得来,置于案前,

  常呆视而轻抚。

  作者在下卷开篇就记述了“王胜得玉”的场景。时间、地点、动作、神态不吝笔墨,如电影镜头。而后又书:

  这里是叫做甪直的古镇,

  江水环绕,湖泊群拥,

  镇子好似浅浮于水中的薄地,

  雨中则地少水多,

  雨后则地多水少。

  江南像一张宣纸漂浮在水上,

  居民都是字句,房屋是墨线。

  将笔墨延亘到王胜所生活的环境,一部个人生活史便缓缓展开。作者亦不回避王胜的感情世界,对于欲望的坦诚也是对于人性的坦诚:

  那澄澜恨不能自己做王胜,

  那王胜也恨不能自己做澄澜。

  男女这么好时,

  男的是神,女的是神,

  在情爱中做一回神。

  神是没有年纪的,

  时间消失了,

  剩下的不过是雌雄。

  诗是需要品读的,“品”即意味着重复与千人千感。以手指月,点到为止是最佳,为了避免产生导向性,张广天在写作过程中尽量“以述代论”,这个尺度他拿捏得好。《玉孤志》名为长诗,但不妨当成一部诗化的故事来看,或者它本身亦是一部长篇小说。张广天和他笔下的王胜、和王胜口中之玉,三者之间形成一场性灵共振,彼此互补又相互协作,如乐曲的多重声部。中国以玉比君子之德,“德不孤必有邻”,此书名为“玉孤”,但作者表达的终极是好玉并不会孤独,君子相识,亦不限于时间。《玉孤志》这部作品是挑读者的,但它有跨越时代的野心。

  《玉孤志》读后感(九):和氏璧变成了传国玉玺,宋高宗的玉孩儿又去了哪?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说起唐诗宋词,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三岁稚童,都能吟诵几首。

  但要说起几千上万行的叙事长诗,我们更熟悉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的《神曲》和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浮士德》,虽然也没有多少人细读过。

  笔者近日得到著名作家张广天先生亲笔签名赠送的《玉孤志》一书,长达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九行的独一首创的当代语文体,让人非常震撼。

  《玉孤志》讲述的是玉学、玉史和玉神的故事,据作者在《引子》中介绍,创作缘起是他来自江苏苏州甪直镇的学生王瑞泽,有一个唱宣卷的叔叔王胜,因课题研究需要,两人接触到了王胜其人和宣卷,在去年秋天王胜去世后,王瑞泽将王胜的遗物:一枚玉玦和几沓厚厚的诗稿,交给了作者。

  作者有感于这块枚玉玦和王胜写玉的诗稿,并从王瑞泽口中听说了王胜遇玉养孤的经历和其他一些回忆,决定将王胜的诗稿编辑并续写,也就有了这本《玉孤志》,也称《甪直王胜体诗传》。

  这是一本很有故事的书,其中的内涵和趣味,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我的气色贯于长虹,

  我的精神见于山川。

  人倘要寻我,

  必依着长虹的两头。

  也可以等待花季,

  袋群芳争艳时,

  看草木葳蕤处,

  那枝柯沉垂的地下,

  定是我的居处。”

  在《玉孤志》“玉的献辞”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形象地刻画了玉的气质和藏所。

  玉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上自君王下至庶民,人人都对它非常青睐,这也是玉福和祸相依相伴的缘由。

  虽然在长诗中,一切都笼罩在优美和朦胧的意境里,但玉的高贵、品洁及由此而来的纷争、杀戮,也是一目可见。

  在中国和西方的世界里,地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通常被认为是作恶的人将会去的地方,比如“下十八层地狱”等。

  但这地狱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的描述,也是面目不一。

  “然而地狱的本末是颠倒相悖的,

  罪孽的根在头顶,

  越往下越稀细,

  众鬼在生命的原罪下净化。

  地狱的鬼是干净的,

  干净的透明。”

  在《玉孤志》一书中,作者通过玉的坎坷经历,描绘了一幅地狱众生相,将人性的善与恶,通过侯中强、雅克布、墨菲、石页、云芳阿婆、断魂赤佬、大司寇等人和鬼演绎出来,这里的玉作为争夺的对象,跟贾宝玉作为石头的化身,主动游历各种场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这里的地狱还在域外,也是一个神奇的想象力,很有冲击力。

  和氏璧的故事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刚开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发现的璞玉,他想给楚厉王,结果楚厉王听信玉工的话,砍了卞和左脚;楚厉王死后,卞和又带着璞玉去见新即位的楚武王,结果楚武王又听信玉工的话,砍了卞和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却不敢去见他了,而是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楚文王派人找他询问原因,他说出了自己的委屈,于是楚文王就命人把这块璞玉打开,发现真的是稀世珍宝,就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引出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

  但秦国越来越强大,赵国不得不将和氏璧献给秦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用来做了传国御玺,开始在历朝历代流传。

  这段故事在《玉孤志》一书中,也有非常浪漫的描述,而且没有把它局限在国内,而且发散思维,从域内到域外,从地狱讲述到天庭,真是令人感叹:

  “玉啊,

  贯通天地人,

  也贯通前后左右、东南西北,

  被文明和蒙昧同时隔绝的佳讯,

  因着玉的贯通而传达了。”

  初读《玉孤志》里的“养孤记”,以为讲述的是甪直宣卷艺人王胜如何抚育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下来,可谓是大开眼界,因为这王胜抚育的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由玉衍生出来的几个妙人,有男有女,而且几个人的感情从美好到荒谬,也是令人嗟叹。

  “镇子里的人看见王胜在云上走,

  看见他的两个孩子骑在甪上走。

  人们看得见两个孩子,

  一男一女,

  而王胜只看得见一个,

  或男或女。”

  笔者曾多次去过王胜所在的甪直镇,还有他曾到过的阳澄湖和姑苏区,江南古韵赏心悦目,但王胜的神奇却是没能体会,只是这等浪漫的想象,实在读起来畅快淋漓:

  “璞者朴也,

  朴者木素也,

  无藻饰而焕奕。

  古人见素抱朴,

  守真而不摇,

  纯朴的对立面就是庸俗啊!”

  清朝文学家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曾提到一则宋高宗赵构的旧事,称宋高宗曾大宴群臣,发现清河郡王张俊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有玉孩儿扇坠。

  宋高宗一下就认出来,这玉孩儿乃是自己的旧物,只是之前为了躲避金兵,在逃往四明途中掉进了水里。

  于是,宋高宗就问张俊是从哪里得到玉孩儿的,张俊老实答道:“臣从清河坊铺家买得之。”

  宋高宗又派人到清河坊找到这户铺家,得到的回复是从提篮人那里收过来的。

  使者再去找那个提篮人,提篮人说他是从候潮门外陈宅厨娘那里拿到的。

  使者终于找到了厨娘,厨娘说是从一条黄花鱼肚子里发现的。

  宋高宗很高兴,没想到兜兜转转自己的玉孩儿又回来了,就给铺家、提篮人补校尉,厨娘封孺人。

  这个故事的真假不好判定,但它却验证了一个道理:宋高宗的玉能够回来,那么大宋朝也会再度新生,当然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

  在《玉孤志》里,也谈到了这个故事,还述及更多玉的传说和传承,留下不少遐思:

  “仁爱像这玉孩儿一样,

  并不放过人,

  一生追踪不舍。

  怎就寻回来了呢?

  怎就寻回来了呢?”

  《玉孤志》读后感(十):玉孤志:玉的冒险,玉的迷宫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上乐于冒险的时期,模仿国外各种文学流派进行写作,已经成了文学青年必备的技能。中国的文学市场上突然间出现了许多带着外国口音的本土作品,国外许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在中国都能找到不止一个怪模怪样的“私生子”。

  当这个时代过去时,除了留下极少几部能够流传的作品之外,更多的则是遍地的尸体。又过了短短几年,这些尸体腐烂后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当这段冒险时期过去后,中国的文学市场又进入了一个庸俗式写作时期,所有的人都乐于编造虚无缥缈的故事,但在写作手法上却是越俗越好。与之相伴的是文学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技术书籍以及历史作品。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势必会出现下一次反转,当文学变得不能再俗时,一定会有人重新举起探索的大旗,开始另一次写作手法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最近两年张广天连续推出的数部作品,或者可以看做这一次反转的起点。

  这位从戏剧界转型进入写作圈子的写作者,最近几年突然间连续推出重磅作品,震撼着中国早已死寂的文坛。从他的《既生魄》,到《南荣家的越》,再到最新出版的《玉孤志》,每一本书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跨界,让他拥有了一般作家不曾拥有的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巧,这些知识和技巧支撑着他的每一部作品,让它们显得足够先锋,有足够的硬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性,却又基于中国的语法和文化,显得非常好读,可以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

  不去谈其他两本,他最新的《玉孤志》是以现代长诗的形式表现的。八十年代的写作者总是去机械地模仿国外作品,张广天并不排斥国外作品,甚至有时会戏谑地加以模仿,但这种模仿绝不机械,反而带着一点善意的玩笑。这本书就仿效但丁的长诗,分成了《地狱》和《人间》。但他的语言又是纯粹中文的,不带有翻译腔,这让他的尝试不再是八十年代的重复,而是一次更高层次的探索。

玉的冒险

  他的新书《玉孤志》所描写的是一块世界上最知名的玉。相信大部分中国读者都知道历史上有一块和氏璧,但对于这块玉的来龙去脉却很少了解。

  张广天正是抓住了这块玉的旅程,将他的长诗构建在了一段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历史当中。为了吊读者的胃口,我并不指出他的哪些情节是虚构的,哪些又是史书上列举的,一本好的作品,本来就应该将历史与虚构相融合,让读者沉浸在故事的构架之中无法自拔。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氏璧被发现之后进入了楚王宫,之后被赵王得到,于是就有了秦赵的渑池之会,秦王想借机得到和氏璧,却被赵国大臣蔺相如识破。

  但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还是进入了秦始皇的宫廷,并被制成了一块传国玉玺,上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块玉玺随着秦汉更迭而落入了汉代皇帝手中。从这时开始,这块玉玺就成了政权和皇权的象征,不管是谁想当皇帝,这块玉玺都能增加他的合法性,而没有玉玺的篡位者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王莽时期,由于从孺子婴母亲手中夺玉玺,导致玉玺被摔掉了一个角。到了东汉末年,随着董卓之乱的发生,玉玺消失了。可过了不久,玉玺又被一个军阀孙坚得到,送给了他的上司袁术,袁术由此想称帝自立,却在对手的交相围攻中死去,玉玺落入了曹操手中。

  之后玉玺归于晋,在南朝诸位皇帝手中传递,又经过了隋唐,到了五代后唐时期。由于契丹灭亡了后唐,也获得了这块传国玉玺。契丹人将玉玺改制为一个玉盘,那八个字也只保留了一个“天”字。

  契丹的玉盘经过了女真,传入了蒙古人成吉思汗手中。但在明朝初年,被元顺帝带往了北方。从此这块玉与中原皇帝分离,不管明清,再也没有得到过它。

  那么,这块玉到底又去了哪儿呢?

  原来,明朝一位大将与北元作战时曾经得到了这块玉,却由于不认识,赐给了俘虏的一个蒙元妃子,不想妃子自杀跳入了捕鱼儿海,玉盘也就下落不明了。

  一百年后,一位渔人将其捞起,当做油灯来使用,这块玉又辗转于中国的民间,它虽然离开了皇帝,却并没有离开中国。

  直到有一次,一位将军在战争中得到了它,将它交给了自己心爱的人,一位叫做云芳的女人。由于玉石在战争中摔成了两半,云芳将其中一半做成了玉杯,和氏璧又成了一个杯子。

  但这还不是玉石最终的命运。作者仿造但丁的地狱篇,突然之间在西方设置了一个地狱。云芳老后,一位在巴黎地下世界的鬼魂将玉杯偷走,于是这块玉有了一段海外的流亡生涯。作者通过对海外地狱的描写,将华夏与海外的命运这个主题摆到了读者眼前,相信阅读的人都会有所领悟。

  直到最后,当考古学家从一块墓地里将已经被切成玉玦的和氏璧发现时,又由于不识货,将它送给了一位中国人,于是,这块伴随着中华命运的玉又回到了国内,并最终落入了本书的主人公手中。

华夏的冒险

  这块玉的命运到底象征了什么?它象征了华夏。

  于是,这部长诗又有了另一个层面的涵义:它浓缩了华夏世界两千多年的冒险。

  在这里,作者将各个民族的神话融合在一起,将华夏的历史串了起来。在他的笔下,东亚大地上最早的人来自于北方那寒冷的土地上。那儿现在属于俄罗斯,却曾经是东方文明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山海经、穆天子传、七仙女、匈奴和鲜卑起源神话等多种影子,却又只是似曾相识,不会在任何一个神话上停留太久。

  在贝加尔湖(诗中称为拜哈勒湖)畔,一位猎人看到七位仙女在洗澡,他由此得到了最小的仙女。仙女以玉为食,生下了不里牙惕人(布里亚特人位于现在的俄罗斯)。

  六百年后,仙女带着一部分子民前往东方的大鲜卑山,而留在原地的那一部分至今仍然是不里牙惕人。在大鲜卑山,又有一部分选择了留下,他们成了鲜卑人,而继续铺满了东方大地的,就是华夏之祖,也是怀玉之人。

  华夏人与来自西方的一个民族塞人作战。塞人在东西方典籍中都有所提到,是一个古老的印欧种民族。当塞人战败后,其中一支变成了月氏人,另一支分布在昆仑山麓,后来则被战国时期各国和秦人称为犬戎。两支塞人都守着昆仑山的美玉,而华夏反而远离了玉石产地。

  与鲜卑人分离后,在东方的华夏人也并非只有一支,由于前进路线不同,他们也分成了多个支脉。靠东的一支是商人,而西方的一支是夏人。他们又汇集在周人名义下,熔炼为一体。

  周穆王时期,去往西方拜访塞人(犬戎系),见到了赛人的首领西王母,并获得美玉归来。

  到了秦王朝,另一支匈奴人前来,匈奴人就是留在贝加尔湖畔的不里牙惕人的后裔。这样,游牧民族来自于不里牙惕人,还有一部分是留在大鲜卑山的人。而华夏民族则来源于那些跟随仙女母亲一路向东南的人民。

  这些东方的民族在新的史诗下拥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都是玉人的后代,对于玉的崇拜无处不在,却又各有特点,而我们现代的华夏,又是融入了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双重的血统,从这个角度说,当初分开的兄弟再次合流了。

  作者通过一个新的神话的形式,利用现代语言构造新的史诗,将华夏与玉连接在了一起,用一块玉的命运象征了整个民族。这块玉出自楚国人的发现,却贯穿在各个朝代,从定居民族到游牧民族,他们的命运无不与之相关。到了近代,又由于西方的介入产生了另一次冒险。

  那么,这个民族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到底属于西方,还是东方?

  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却又有着点点滴滴的暗示。

平民主义的崛起

  在书中,那块象征着华夏之玉的命运是不同的,最初它只是一块如同顽石外表的璞玉,很少有人认识,只有一位玉工敢于押上性命。到后来名满天下,成为和氏璧,再称为皇帝之宝。

  但它的命运又是坎坷的,它曾经被摔掉了角,也曾经数次隐没在乱世之中,流落到游牧的北方。最后,它破碎成为两半,从玉玺变成了一个玉盘,又从玉盘变成了玉杯,最后从玉杯变成了一个玉玦,就像是中国的王权那样,所剩下的越来越小,到主人公手中时,变成了一块貌不起眼的小玉。

  与此同时,作者却在数处强调,玉已经不再只是王权的象征,它已经走入了百姓的家庭,到了现在,即便是普通人家里也喜欢佩玉了。

  当年这曾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以及王权的必备,现在已经散入了平常的人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一种平民主义的崛起。

  西方的近现代也是一种平民主义深入人心的历史,中国的平民主义兴起得更早,从春秋时代的贵族,到汉代就已经平民化了。如果将魏晋南北朝看做是一种贵族主义的反动,到了隋唐宋元,一路上平民主义再次大行其道。

  但在古代,中国平民主义并没有产生出一个非王权的社会,皇帝继续存在,即便到了后来,皇帝的存在已经不是必须,甚至明清时代,连象征皇权的那块玉都已经不再在中原皇帝手中,而是流落到了北方,甚至欧洲的异乡,但人们还是无法摆脱皇权。

  现在,借助着西方的冲击,中国终于摆脱了皇权,一种更加彻底的平民主义再次袭来。就像作者在书的最后表现的那样,玉再次化为了女子,并爱上了一位游吟诗人,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权象征,反而如同她最早的祖先(小仙女)那样,喜爱的是一介平民。

  但这其中到底是福是祸?华夏的命运到底在何方?当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调,心情随着那块玉的命运颠簸时,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困惑,比提供给我们的现成答案,恐怕更多一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玉孤志》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