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海人生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6 01:0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海人生读后感精选

  《海海人生》是一本由[日] 横尾忠则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海人生》精选点评:

  ●不完全

  ●这种出道正值黄金年代的体验羡慕不来,对创作者的最大鼓舞。

  ●译者是台版的译者

  ●一白水星人真的太有趣了哈哈哈,最感同身受也好奇的就是横尾的灵梦和精神世界的沉迷啦,看自传有种跟着一个人走过几个时代的感觉,再看几本说不定我就几百岁了哦 P:随书附赠海报真的太好看了!!

  ●从籍籍无名到举世闻名,平面设计师、插画家横尾忠则的人生实在不凡,与此同时,他的朋友圈还是一部日本现代文学文化史。

  《海海人生》读后感(一):在muji隨緣看「海海」隨感

  與muji結緣近十年

  今天決定好好寫一點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權當對自己和muji的一種紀念

  《海海人生》读后感(二):【读书卡202002170127】海海人生

  其实我不认识横尾忠则,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不做评价,觉得封面设计的很好看所以看了这本自传。封面就有一种历史感,感觉是蕴含着激荡的编年史。说是自传但也不是从出生就开始讲起的,而是从他搬到东京之后也算是事业起点开始讲起的。我对设计方面没有什么太深的造诣,但是果然所有的艺术家都给人一种“神经兮兮”的感觉。叛逆且不妥协,超自然且离经叛道,总之是个做朋友你会觉得他性格超差,但又会被他才华所吸引的人。

  说完整体感受,以下就是我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了。看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有点低沉的,但我感觉无论如何都要记下当时看完书的感受。

  一个人只要专业够硬足够优秀性格再差都无所谓。所以我性格那么好其实是没什么足够嚣张的资本呀。最近一直呆在家,突然发现公司现在开掉我其实也是没什么关系的,之前很忙很忙很忙被工作追着赶的感觉,如今却突然闲了下来,也入职半年了给自己找刚毕业的借口也实属荒唐。仔细回想,当时是因为工作负荷量很大现有人手不够才招的人,所以从实习到正式入职的一年时间里大概轮岗了很多职务,现在也算是稳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但受疫情影响,工作量一下轻简了许多,不仅一个人就足够而且还很清闲。

  优秀的人社交圈都很广呀,互相吸引。另外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着实小啊,之所以能心安理得的不去社交还是得力于国泰民安下的祖国,你不需要多少人际关系一个人也能很好的活下去,可是现在感觉没有在同一个城市打拼的朋友确实很心酸啊。当时觉得朋友是不管多远只要有挂念再见面彼此都不会尴尬的关系。或许也是我没有真正的学会忍受孤独,所以此时才觉得难受的厉害。

  人的心境会随着社会大环境而改变。心情一直在变化,我高估了我国国民的素质程度和明智程度,娱乐至死的报应出来了。害,要乐观呀这件事情总会过去的,就是这个总会无定期。2/7-2/16封锁了小区,好不容易今天防控结束,昨天物业又发了一张出入证需要在封20天。疫情还在增长还在爆发,这对我门乖乖“软禁”在家的人来说就是个笑话。是的在封下去,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向往自由了,想到这里还得感谢吃野生动物的人,帮助我们出生在象牙塔里的孩子理解自由之可贵。我试着乐观,可是负面的情绪总是会涌进我的脑袋里,身体很累整日睡不醒的感觉,今天周一起床换好衣服好好工作。没有仪式感快要失去生活的意义了。我发现我不讨厌工作,我讨厌的是无法创造价值的自己。

  记得之前看《人类简史》的时候作者说,我们刹得住车吗?当时我也想刹不住啊,因为未来都是很光明且美好的。现在我的答案变了,刹得住不仅刹得住还能倒退,天灾人祸不可抗力。我以为我的丧只是晚上意志消沉才会出来,没想到早上也是。

  《海海人生》读后感(三):《海海人生》:敞向世界,实现自我

  平面设计界、插画界的读者想必对横尾忠则这个名字不会陌生,这位日本设计师、插画家,不仅在专业领域获得世界认可,而且在日本文化界声名显赫,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小川洋子,甚至高仓健都与他有一定交情,他还在大岛渚的电影《新宿小偷日记》中担当男主角。当然,我们不难想象最初的交往可能是出于商业往来,事实大多也的确如此;可是为何他们逐渐构成了他的朋友圈?是什么魔力让这些气质各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横尾忠则?

  翻开《海海人生》这部自传,兴许能够帮助解答我们内心的疑惑。与作者的其他传记互补,这部传记从横尾24岁(1960年)前往东京工作开始写起,止于1984年转型成画家。在这25年的时光里,横尾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获得插画界大奖,第一次与合伙人成立工作室,第一次见到文学偶像,第一次开个人艺术展,第一次在大荧幕上露面,第一次出国,等等。简言之,他在事业上成就非凡。不过,这就是全部的故事了吗?

  横尾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比起最后光彩耀眼的结果,细致观看整个过程似乎更引人入胜,也更重要。如果认为初来东京时横尾便带着征服这座大都会的理想,读者恐怕会失望,因为就像你我,初出茅庐、刚刚进入职场的他其实心存种种疑惑。一方面,他要学会与妻子共同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琐事,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追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既包括职业上的,又包括人生志向上的,而这些自然都不易寻找答案。

  尽管如此,横尾还是开始了自己对设计、对世界的思索,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他与后现代的邂逅。这位近来被奉为后现代主义先锋的设计师,早在后现代主义尚未得到大规模译介之前就凭借自己的艺术敏感力把握探索到了前进的方向:他心有戚戚的,是看到一批美国插画家“以美国黄金时代的怀旧意象为原型”呈现出的“鲜活”的“复古质感”,一时间如获至宝,并领会到插画“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在他那里,插画、平面设计,界限并非无比严格。

  有句俗话叫,当你努力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帮你。横尾可能就是最好的例子。从最初的草率辞职、拜托前辈帮忙进入日本设计中心,再到成立工作室,直至成为职业设计师、插画家,在国外开自己的个人展览,一路走来,各行各业的艺术家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帮助和鼓励,尤其是田中一光、三岛由纪夫。他们的欣赏和肯定对新人来说无疑格外珍贵,更令人动容的则是他们对这位艺术家的惺惺惜惺惺之情。

  除此之外,横尾的生活中还不乏其他趣闻轶事,比如他在美国体验的致幻感,母亲去世之后他可能经历的灵魂离体遭遇。当然,这些似乎与他成为艺术家并不相关,但正是这些迷人的细节构成了有血有肉的他,一个有所作为、无所期待的生活家。若是剥离了这些琐碎的日常,恐怕横尾也就不是现在这副模样,自然也无法引起数十年后的一批读者的共鸣。比起具体的成就,横尾带来的启示兴许就是找到我们的潜能,拒绝被定义,并努力实现主动描绘的自我。

  《海海人生》读后感(四):不折腾,哪来的新东西?

  因为工作关系,偶尔会关注一些平面设计师的作品。横尾忠则的名字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这位被称为“日本的安迪·沃霍尔”的设计师,画风“嚣张”,充满冒犯性,尤以对人体的注视和切割,最为迷人,看一眼就移不开。《海海人生》是横尾忠则的一部自传,讲述了他1960年前往东京到1984年这24年的人生经历。

  稍微对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横尾忠则记录的这一段时间,正是世界青年运动高涨的年代,反派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催生了蓬勃的亚文化,无论是电影、绘画、音乐,各个艺术门类都出现了爆炸式的变革,新浪潮电影,波普艺术,摇滚乐,嬉皮运动等等,新的偶像走向前台,他们蔑视权威,挑战一切,又创造一切,被战后一代追捧。1960年,横尾忠则24岁,正是野心勃勃的年纪,他亲历了这场文化的盛世,受其影响,也影响别人。

  《海海人生》记录了横尾在大潮中的见闻感受,从日本到美国,到欧洲,与弄潮儿们的交往,如三岛由纪夫、约翰·列侬、亨利·米勒、达利等等,横尾这样描述1967年第一次来美国见到的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一头金色长发覆着银丝太阳眼镜,银衬衫搭草绿结绳项链,牛仔裤塞靴,站在房间中央的巨大工作桌旁独自印着小幅的结网作品。

  观察得真够仔细的!这位美国文化英雄,神秘传闻缠身的艺术家显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这种角色,我觉得与其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还不如不要知道,让他保持神秘更好。”横尾说道。

  美国作为当时世界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心地,让横尾大开眼界。自传中,横尾细致地描绘了自己在纽约第一次吸食大麻(这在当时纽约的艺术圈里实在是常事)所产生的致幻反应,“让我陷入了自己好像变成基督的错觉”。药效之强延续了好几天,经过一家古董店时,他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走进店里一看,那女子的画像就在那儿,横尾像“一见钟情”般将画像买回了家,日看夜看,成了她的“爱情俘虏”。

  作为一个靠脑力激荡为生的设计师,横尾显然对这样的神秘经验极其感兴趣,也十分当真。在书中,他津津乐道、连篇累牍地书写自己看见鬼魂的经历,通灵的事件,特别是与UFO的奇妙联系,等等。他还对犹太神秘主义卡巴拉、禅宗感兴趣,又数次前往印度探秘当地文化,从中汲取营养。

  说来也是,不折腾,哪来的新东西?就像那个时代的文化偶像常常栖身多个领域,似乎想要打破一切既定的规则一般。横尾不仅搞设计,还当歌手,写小说,做动画,甚至还当演员,在毫无表演经历的情况下出演日本怪才导演大岛渚电影的男一号。不得不感叹,那真是一个开放、包容、敢想敢做的年代,只有这样的年代,才能催生出第一流的艺术。

  这部自传在1984年戛然而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本止于人生半途,或许就某种意义而言,这本书后续的生活、行动,还有创作方式更为重要。”期盼横尾忠则长命百岁,继续折腾,顺便把下半生的故事继续道来。

  《海海人生》读后感(五):那个海报与“梦露”一样昂贵的日本男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1968年,日本艺术家横尾忠则在纽约大放异彩,他的海报被标注了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霍沃尔的画作《玛丽莲·梦露》同样的价码,而与此同时,这位在国外被称为“日本的安迪·霍沃尔”的前卫艺术家横尾也被推到了日本国内的风口浪尖,几乎被定义为“迷幻、地下、寡廉鲜耻”的教父。直到被著名导演大岛渚挖掘其主演了电影《新宿小偷日记》,横尾忠则的艺术形象渐渐被日本主流文化接纳,并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现在依然风头正劲。去年在濑户内海举行的国际艺术祭中,依然活跃着他的作品。而其位于丰岛的博物馆——横尾馆,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票难求。

  尽管在中国知道横尾忠则的人不多,但这位日本艺术家在现代艺术史的地位实在难以忽略,你也许没有听到过他的名字,但你极有可能在某一场合看到过他的作品,以放射条纹作为基本背景元素,色彩鲜艳、充满视觉冲击。他的好友三岛由纪夫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作品简直是将我们日本人内在的某些无法忍受的东西全部暴露了出来,让人愤怒,也让人畏惧……潜藏在招魂社马戏团奇观广告的土气色彩和美国波普艺术可口可乐容器的鲜红色彩之间,在那幽暗深处,不是一个不断退缩转向内心的疯狂世界,而是一片辽阔而充满讪笑的乐土。”读罢这本他的自传《海海人生》,则更加坚信,有的人不仅艺术有看点,人生也可以活得如艺术一般精彩绚烂。

  《海海人生》这本书中,记录了横尾忠则从1960年前往东京至1984年为止的设计师生涯,在这本自传中,可以一窥艺术家本人与作品的神韵——跳脱而有趣。

  横尾忠则擅长拼贴画,而这一本传记,也是一些专栏的合集内容,虽为自传,但其实充满了专栏的散碎感,以典型的文化大事件作为路标,跳脱地拼凑起了一段属于艺术家的生命轨迹。而他的人生也足够精彩,转换于上班族、插画家、演员、动画导演、摄影师……他说自己总是在期待明天又会发生什么事,思考命运,思考自己究竟是为了继承何种使命而生。横尾忠则很喜欢想象一个画面,自己孤身一人被搁在地球上,然而天边却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在自我凝视,有点惊悚又有点神秘。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这个时代,有性格的疯子都胜过中规中矩的凡人,何况是才华横溢的横尾忠则。都说相似的灵魂容易互相吸引,在书中可以看到横尾忠则令人羡慕的朋友圈:知己挚友三岛由纪夫、把酒言欢高仓健、低谷贵人大岛渚、一见如故列侬洋子……而他本人的思想也相当的前卫有意思,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的自信,也坚信艺术的力量:“做设计的时候不要去理会客户的要求,与其进行沟通,不如切断沟通做设计。做设计的时候应该抱着一股狠劲,用广告本身的力量来压倒客户。”正是抱有这样的信念,他向世人证明,海报不仅可以是广告,更可以是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横尾忠则有一个迷恋的小爱好,他对于UFO几乎可以说是痴迷。他在自传里回忆到:他经常会梦见UFO,在梦里,外星人开始对他说话,梦醒之后依然感觉十分真实,这超自然的的现象带给他最大的意义就是是感动。他的态度十分鲜明:“我们常仅以不科学不理性之类的理由,将这类事件从日常的脉络当中剔除,仿佛将理性视为现代唯一的知识,我对这种寻常的思考方式抱有疑问。”通过UFO这一类超自然的现象,横尾试图寻找的,是宇宙观与个人精神观的融合,眼界被无限扩大,艺术也多了无数可能,这大概,也是他天才的灵感源泉罢。

  自传的最后,横尾忠则标上了待续,他的人生还在继续,可能在某一天还会写这本书的续集。而今的横尾,已是耄耋之年,期待在《海海人生》之后,还能看到续集,更多地了解这位有趣的艺术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海人生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