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08 02:0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摘抄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是一本由易懿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一):感谢您的分享

  这几天在当当图书听了不期而遇不告而别这本书,真的觉得播音小姐姐磁性的声音、使人安静的背景乐再加上作者平淡却又感人的文章内容,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其实开始我是想查一些关于死亡的话题,没想到无意间发现了宝藏作者和书籍,虽然不是很畅销,但真的觉得易老师的书比市面上的那些所谓的励志书要动人的多得多,我想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像一般的畅销书那样太刻意去强调生命的力量与挣扎,侧重前后的对比来使人达到振奋,而是以一种比较平淡的语气,慢慢地叙述着每个故事,让读者逐渐地去感受其中每个人物各自的碧波荡漾,引发共鸣。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二):编辑手记:认识易懿后,我更懂得人生须珍惜

  自2017年合作第一本书《不期而遇,不告而别》,我与易懿老师认识已近3年。3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够在平凡人身上发生诸多改变人生的大事。恰如,在这本《海海人生,终会相逢》里所说:明天和意外,到底谁会先来?

  我们无法预测命运的变化,恰如十年前易懿老师并不知那场车祸会使她失去挚友,同时也使自己永远失去行走的权力。世事无常,谁又能料到2020年我们的生活会被一场疫情席卷,许多人从此阴阳相隔。而那些幸运的人,那些身处风暴之外的人,又真的能对他者感同身受吗?

  “亲爱的,昨天做梦梦见你了,一切都还好吗?”

  “其实对于武汉这次疫情,我觉得旁人都不好说什么,就像我问你怎么样的时候,也最多听到平安就好。这段时间,武汉人都挺沉默的。同理心来说,就像我自己刚出意外那会,也不太喜欢看到别人过度的反应,鼓励、同情、安慰都不想要。”

  疫情发生时,我身在武汉,易懿老师几次发消息关心。我心里觉得很暖,或许因为曾经被“意外”眷顾,她更懂得伤痛之重,也更能感同身受。我也因此越发理解了她——这位坐在轮椅上,仅用不太灵活的小拇指来写作的、坚强不屈的女孩。

  是的,坚强不屈。我知道这四个字特别苍白,听在耳中,只觉哀伤蔓延。我不是她,怎能完全理解她生活中的苦与难?可她全都一一咽下,十年的时间,200多个城市的行走,让她变得愈发豁达、平和起来。我看她去古巴,请可爱的古巴大爷剪头发,趣味盎然;我看她去热带雨林,一路上被人抬着行走,有不便,更多的是温暖;我看她去巴西贫民窟,在阿根廷坐公交车“逃票”,还在耶路撒冷经历枪击事件,一桩桩,一件件,有惊险刺激,也有无穷趣味,更多的,你能在这场私人旅行中,窥见自己,了解如何看待人生的起起伏伏、聚散离合以及生与死。

  或许一句“淡然处之”,需要付出血与泪的代价,人才能参破,需要跌倒无数次,在一次次挫折中涅槃,才能获得重生的勇气。有的人经历一次就能看破,而有的人踽踽独行,或许需要一生的时间。每次和易懿老师接触,我都佩服她对生活和工作认真的态度,似乎从来没跌倒,一直都那么勇敢,让人心生敬佩,同时化为自己成长的养分。从一开始的封面设计,到后面图书面市后的营销探讨,她都亲力亲为,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已累计发表100余万字的文章。她不需要人可怜,毕竟不管遇到何种境地,人都照样得活。

  编辑与作者的相遇,需要莫大的缘分。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位能学习和给自己力量的朋友。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就是一本有力量的书,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图书的设计上。记得当时设计封面,我和易懿老师一致看好蓝色大海那张图片,幽深的蓝色,能让人平和,但不够明亮,需要一点黄来点缀,让人自然想起生命里那些琐碎却珍贵的甜。而夜色是属于自己的,因而内封的主色调是墨蓝,深沉、静谧,恰如你我无数个与孤独自处的时刻。

  大海是广阔的,一滴水汇入其中,往往再寻不见踪迹。恰如这茫茫世间,相遇无期,许多人擦肩而过,有人一转身,就再也不见。不是相遇太容易,只是人心难测,你永远无法控制。

  但我们无须悲观,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相遇才是命运给你的馈赠。所以,我们须更懂珍惜,珍惜每一次相遇,珍惜所有善意与爱。

  到最后,你终会与最真的自己相遇,心中无惧,亦无憾。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三):出版背后的故事:本书无名人推荐

Photo @Key West

  去年入冬时,编辑小静微信我,说:“老师,有没有认识的名人可以作为书的推荐人?”那时,大约是在做新书的策划案。我说要考虑一下回复她。

  我明白她的意思,纸质图书市场这两年并不繁荣,如果在书名后加个括弧写上XX名人推荐,大概会更吸引眼球一些。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名人?得是什么样的名人?不是随便一个明星或者网红就可以,至少得是一位文化学者,还得是一位我喜欢的作家。贾平凹先生?莫言先生?北岛先生?……”想了半天,真的是没那个级别邀请任何一位自己尊敬的作家。想起来出版第一本书《一切都没那么糟》的时候,出版方问我能不能找个名人作序,我说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写序。所以这本书,依旧沿袭了自己定的“传统”,在书正文的开始前同样有一篇《这不是序》的序言。

  过了几天后,和小静沟通其它事情时又提及这个问题。我有点任性地说:“如果一定要和其它书一样在腰封上用大字写‘XX’推荐,不如就写‘本书无名人推荐’好了,估计更能引人注意。”想来那时小静一定很紧张,此刻回忆起来这件事对她心怀歉意。

  我是一个对文字纯粹性充满执念的人,相信每一个字落下都该有它自己的重量,所以我很难去当一位职业的写作者,也很难写出约稿方想要看到的内容。从开始写作到现在,一直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写,感觉写的差不多了就整理整理,发给出版社和编辑们看看,相当于投稿,被认可了就能签约出版印成铅字。我不能假装吹嘘是自己天赋异禀,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也收到过很多拒绝,只是这次同样很幸运,第三本书《海海人生,终会相逢》也即将面世。

  这本书的内容我筹备了五年,或者说我养育它了五年,也浇灌它了五年。在这五年里,我没有停下过脚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审视和思考,也穿插着写了很多其它的文字。我收集着素材和感受,把它们存放着,蒸馏着,提炼着,如同酿酒一般。因为我很好奇,现在自己所落下的文字的滋味到底会和五年前酿出的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自己又和那时的自己有什么不同。我写着,慢慢感受着自己的迭代和更新,我相信如果比对地读着我不同时期的文字,也能感受到里面的成长和变化。

  这本书的出版周期也不短,去年三月底截稿,给小静编辑发样章的时候我留言说因为上一本书合作过熟悉了,但是不希望给她压力,如果是不行不要觉得难开口。没想到第二天她就回复说很喜欢,编辑能和作者达成默契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之后要上报开选题会等等一系列流程,后来我在非洲时收到信息说通过了出版社的审核。又是快两个月过去,那时在西藏林芝,正对着雅鲁藏布江发呆,收到了出版合同寄出来快递通知。八月交了全稿,本是计划着今年过完年就能发行,可是赶上了疫情,我也便不觉得漫长着急了。

  出版社和小静都在武汉,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问小静是否安好,心情都还轻松。后来大家都知道,疫情突然爆发,她在风暴中心,我隔很久才敢问个好,怕自己一不小心把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传递给她。没想到的是,在武汉情况还依旧紧张的时候,收到了小静发来的新书封面的设计样稿,让我挑选并给出意见,她说已经在家办公,等一恢复正常就可以马上下厂印刷。我当时心里不是滋味,一方面觉得心疼和难过,在如此情况下大家还要静下心来照常工作,另一方面又觉得是好事,毕竟可以不用沉溺于惶恐之中,生活就是无论遇见了什么事总都是要继续下去。

  也正是在小静和很多人的一起努力下,才能让这本书在正式的复工复产后迅速呈现,预计在五一前后就能面世。有朋友建议说最近市场大环境不好,也没办法在线下做新书的推介活动,不如往后拖拖。我说不用,每本书每部作品就像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命运,不必强求去干预或改变什么。我很淡然,因为我相信该看到的人总会看到,如同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海海人生,终会相逢。在2020这个特殊又难以忘怀的年份,用这样的方式留下回忆,对我和这本书来说虽是偶然也是另一种奇妙的安排。就像我第一次吃完拼单回来的热干面,配着汉口二厂的荔枝汽水,觉得甚好。就如同今日,雨生百谷,万物逢时。

  作为一个32K纯素人的写作者,没有光环加持,没有流量担当,能出版到这第三本书真的是靠对文字这种表达方式的纯粹热爱。也要感谢还有像华中这样看重作品的出版社,还有小静这样同样热爱文字的编辑。为了使阅读感受更好,这本书全书采用四色印刷,同时还会附上独家明信片,五种不同款式随机赠送给读者。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容,我相信诚意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每一位读到它的人。

  因为旅行,好几个印象深刻的生日都在路上度过。比如27岁的时候恰好在新西兰一个拍摄过电影《魔戒》的叫天堂的地方,那天随身带着热腾腾刚出版的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又比如这本新书封面的照片,拍摄于29岁的生日的清晨。那天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本是打算看加勒比海的日出,却不巧赶上阴天,但是得到了这样一张让人欢喜的图片。并不是所有自己以为应该的好日子都会完美,我也还记得那天晚上本来想好好高高兴兴看场NBA热队的比赛,安娜却因为不满意行程安排生气,只好一起早早离场回了酒店。我是想说,旅行并不只是朋友圈里晒出来的美好,也有许多属于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但我很感谢旅行这件事,它带给我的远比出发时所期待的多许多。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期待和你如此遇见。

  FIN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四):后记:风住尘香,与自己重逢

  一周前卧室房间里来了一直瓢虫,因为太小我也看不清楚是几颗星。晚上打开灯的时候,它都出现在天花板上,我不想赶走它。刚才再开卧室灯,坐了几天客的瓢虫已经不见了,还好,我也从未想留下它。

  之前每每新书上市前或者面世后,总会写点什么,当成自己整理心情,也代表着每一个阶段的句号。照旧,只是今天写下的这些字不是随性而来,它们已经在肚子里反反复复了许多天。我想把它们当作《海海人生,终会相逢》的后记,但或许也没那么多的相关。

  从哪里说起呢,就从改变说吧。

  我常说唯一不变的,就是随时都在变。我对第三本书的要求很简单,只是希望它能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改变,如果有读者也能从中回照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就足矣。所以我在问一些读后反馈时只问“有没有看到变化?”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写下的文字或出版的作品如同天黑后知了脱下的壳,自此便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之后或成长或蜕变,无论是不是肉眼可见,它都不是原来的它。

  翻回前两次写的“小记”,第一次叫《只问自己,不谈人生》,第二次标题《从未和解,也永不妥协》。对比下来,第一本书是在挣扎,在自我安慰,在绞尽脑汁为一团乱麻的日子寻找解开的线头,是自我救赎的过程。第二本书是在逃脱,在试图冷眼旁观,希望可以通过文学的讲述方式,让普通人了解“小众”群体的爱与痛,苦难与慈悲,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想治愈他人。而这一次,我才真正地做到了顺其自然,唯一的发心就是真诚和善良。

  是的,真诚和善良,听起来和现在时代格格不入的两个词。“真善”也是我开这个公众号时对自己的要求,至此很高兴能一点点地逐渐靠近它。安娜总是担心我过于单纯善良而受到伤害,我说放心你闺女又不是傻子。我愿意主动用真善去对待好的人,不代表我要把自己当圣母或者救世主。真善不是迂腐,也不是愚昧,它会让我活得轻松,活得心安理得。在人生彻底被改变后,我遇到过恶,但是善意比恶要多许多。就像在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许多在国外萍水相逢遇见的人纷纷发来问候,并不是恶意相向或者幸灾乐祸。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利益冲突,没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仇人的可能性极小。

  新书上市的时候,我跟出版社说,要买几本送给书里遇见过的人,他们都是在旅途中给予过我温暖或者帮助的人。我想办法联系时,有的人已经无法找到,能找到的人回复都表现出来惊讶——“没想到你还记得我”“谢谢你能想起来我”……我看了心情有点复杂。为什么会忘记他们呢,那些真真实实善待过自己的人,那些没有目的却愿意举手给予帮助的人,难道不值得被记得并表达感恩吗?想来也许是我们遇见的薄情寡义太多,慢慢的每个人都变得没有期待,一点点善意的回应都觉得诚惶诚恐了。那一刻我很庆幸自己在做一件对的小事,如果我的感谢能给那些善良的人带去安慰,让他们觉得温暖,至少他们会相信自己曾经无心播种的善意会生根发芽。

  说起这本书的书名,已经读过内容的人应该会懂,人生很短,其实人与人也好、人与地方也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相逢,任何人也都无力控制命运的转轮。但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人生海海,也足够长到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升级自己。重要的或许不是你走过哪些地方、遇见什么人经历什么事,重要的是在这一切外力作用和表象之后,你自己修行出了什么样子,是人是妖,是佛还是魔。所以,在终点与我们相逢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

  十年过去,就我自身而言,也在不断地迭代更新。这本书在无意中充当了一个标志,似乎隐喻着一个界线,迎来了一个更加平和的自己。更有趣的感受是,如今的我和十年前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又好像是如今的我和十年前的那个我殊途同归,又神奇地重逢了。仿佛这些年自己从未受到过伤害,没有过伤心和绝望,还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一样。

  当然,没有人能感同身受我的苦,我的努力和付出,我从来不否认这些。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是理所当然的,我也没有天赋异禀或者是个平平无奇的苦难小天才。在图书出版的路上,拒绝和怀疑的声音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有行业老师的欣赏和鼓励,就一定有指导和质疑。有老师指出过我的文字过于“个人化”,缺乏普适的概念,大概不熟悉我的人是没兴趣去读的,我同样认同和接纳。我自己也的确思考过,要不要变得更大众一点,毕竟如果要是想一直坚持写下去,想要更多的人看到,我必须要低一点头。最后结论还是作罢,第一我无法否认自己的经历和状态,第二若是为了迎合去写字,写作于我来说也便失去了意义。海海人生,有缘人终会相逢,而无缘的也不必强行同路,分道扬镳还不如从未遇见。

  人最终都要面对死亡这唯一的结局,既然如此,为何不活得勇敢一点,活得像自己一点。我不想做谁的榜样,也无力去安抚任何脆弱的灵魂。过去的已随风化尘香,我只想在未来那些不可预知的时间里,踏踏实实继续做那个心安理得的自己。如果终有一天能如王阳明留世的最后八个字那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不妄自己来到人间这一次旅行。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悲欢离合,那些受过的委屈和一点点能让自己沾沾自喜的荣光,那些旁人不会在意的却被自己无比看重的事。这些平淡无奇的碎片不足够成为被传颂的故事,却证明了自己活过。突然想起来去年在非洲遇见过一位印度裔的澳大利亚籍老头儿,他性格开朗特别爱跟人聊天,跟我聊天的开场白是问我有没有看出来他走路的时候有点儿跛。我仔细盯着看了又看,他拉来一个凳子就坐在我旁边开聊。老头儿说他从小身体不好,18岁的时候兜里揣着两美金就只身去了澳大利亚打拼,一下飞机就想办法去找工作,很幸运没有饿死。参军,成军官,后来成了家,老婆却在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就得癌症死了,又再娶……他如果是默多克或是其他什么名人,估计自传早就出了一大捆,而他只是万万千千普通人里的一个,和我们每个人一样,经历着困苦和磨难,最终成为自己的英雄。

  虽然海海人生是我写下的,但我很感谢这本书,它为我记录了十年里一点点的沉淀和蜕变的成果,它同样让我看到了曾经的稚嫩和今日的欢喜。因为这本书的契机,让我和自己重逢,让我又强烈地感受到内心里充满了最平凡的善良。虽然我依旧每天还要面对生活里的一地鸡毛,依旧无法回避随时的无形的刺痛,可是当窗外飘过一阵风吹在窗台那盆茉莉花上,那缕若隐若现的清香就足够让自己觉得幸福。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谢谢你,与这种方式和我相遇。也愿你终有一天,能与自己重逢。

  FIN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五):有一种发烧叫活着

  简单介绍下两本书的内容:作者易懿,二十出头时因一场意外只能与轮椅为伴,《不期而遇,不告而别》讲作者受伤后的心路历程和身边人的故事,《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讲作者坐着轮椅世界旅行的经历。

  看到这两本书纯属偶然,正常情况下看到这种略鸡汤的标题我是拒绝的,推测这样的标题可能是出版社的意思,毕竟需要为了迎合市场,但这样的标题也可能让很多人误以为是令人讨厌的鸡汤遂恶而远之。但书的内容是平实可亲,真实而不做作的。读完甚是喜欢。从《不期而遇,不告而别》到《海海人生,终会相逢》,顺势就读了下来,仿佛一个自发的过程,全没有平常那种需要自律才能持续读下去的感觉。

01不期而遇,不告而别

  假如一场意外使你高位截瘫,你将怎样度过余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电影《无问西东》的开场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世俗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

  如果是我,我会拒绝接受,怒而自弃,还是重整残身,勇敢出发?于我而言答案不得而知,但我清楚现实往往也没有那么复杂,时间会推动我们做出选择,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选择。媒体总喜欢塑造战胜磨难和痛苦的“英雄”,人们对这样的人设也乐此不疲,但这样的做法有失真实,像把一个立方体的某个截面剖给你看,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三维的形象。

  而人,恰恰都是立体的。立体到几个形容词,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也不尽然能刻画清楚。

  易懿的文字很真实,有时候勇敢是一种无奈,你只能带着生活给予的继续出发,没得选择。至于战胜磨难,拥抱理想之类的字眼,是媒体才会想出来的。没必要大谈乐观主义,鼓吹勇敢,讲起来很容易,落到自己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如何从沉重的现实获取前进的动力?答案藏在每个人的心底。书中有一段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大意是说即便大家都是高位截瘫,也别指望着从别的患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同感和心的共鸣。这话特别真实,因为说到底,大家仍是不同的人。人总是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因此鲁迅才会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即便身心健康,人和人之间仍然不能全然相通,只不过我们都在追求更多地被看见。被看见,是爱的本质。

  人的勇敢和脆弱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或许是出于自身的遭遇,易懿笔下有很多残疾人的身影,他们有七情六欲,也要面对柴米油盐。他们敢爱敢恨,也会失落彷徨。假如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生死,你猜身患癌症的病人心理状态如何?很多癌症患者会继发抑郁症,但是反过来,也许你想象不到,很多癌症患者的求生愿望非常强烈,就算到了晚期,人总还是愿意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不是勇敢,这是生而为人的念想。人总会因为心理的这些念想而继续认真的生活,至于潦草应付,那是普通人才做的事。

  生了病如何面对别人的同情?面对不幸的人是否应该去安抚?假如我生了病,大概是不愿别人施加同情的,随心而欲的同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当做正常的个体对待,而不是作为弱势群体,毫无选择余地地接受别人的同情。同样的道理,当你身边有人遭遇不幸,你应该认真想清楚,别人是否需要你的帮助,以及,给予帮助的方式。人的情绪总是非常的微妙和复杂,认真给予呵护和抚慰的人,才是最应该值得珍惜的人。

  如何面对离开的和留下的?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昨天和明天。因为人总是需要和事物告别,和他人告别,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但没有人能够做到说放下就放下,所以才会生出很多情愫来。偏偏这又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历程,推不开也躲不掉,只有直面与和解。易懿说她喜欢苏轼的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倒觉得人生不仅是逆旅,还是一个人的逆旅,没人能一直陪着你,要习惯昨天的陪伴变为今日的陌生,要学会把一些东西挡在自己生活的界限之外。反过来说,世界离了谁都照样转,如果你经常仰望星空的话,就会对这些简单的物理原理深信不疑。

02海海人生,终会相逢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刚上大学那会儿,无比渴望外出旅行。梦想着在大西北的公路上逍遥自驾,看尽人间繁华,后来愿望再没实现。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也没有能够腾挪的时间。

  下一次放假是毕业,再下一次是退休。

  每次的启程都好像被某些无端的理由阻断了,每逢国庆或年假好像我都有脱不开身的事情需要处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困住自己的那些事情,也并没有重要到非做不可。为了实现目标,总得舍弃点什么,对吗?我问过自己是否后悔选择了忙碌的生活而错过了旅行的时机,答案是否,因为我十分清楚,如果再回到当时当下,我可能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那就是我, That's Turely Myself。

  所以回头来看这本书,看别人坐在轮椅上也完成了世界旅行,不免自惭形秽,但也能够接受平凡普通的自己。我十分赞成书中的观点“旅行不是解药”,旅行也从不比认真生活更重要。生活的问题从来不会消失,如果你不去面对不去解决,它会追你到天涯海角。

  我朋友曾经拿着国外一些年轻人放弃一切环球旅行的故事问我,你有没有勇气这么做。毫无疑问我没有这个勇气,而且也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我追求的生活涉及价值实现,虽然我喜欢旅行,但也不能把它放到我的目标前面。或许这个想法以后会变化,但至少现在,我不喜欢大肆鼓吹“旅行”的人,如果旅行让你学会的不是自我成长而是逃避现实,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再说回旅行本身,没有人不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虽会经历一些波折,但恰恰是波折和意外,使得一场旅行更有价值更令人回味。

  易懿说死海是她唯一一个掉下去不会沉底的地方,看到这里会心一笑,但又不免心酸。作者坐船游亚马逊雨林所经历的后悔又伴随着惊喜的历程,我深有体会。恰恰应了王安石那句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就像有时候去登山,刚开始爬山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冒出“我怎么这么蠢,牺牲掉大好的周末时光来爬这无名的山坡”,但登顶的心情又大有不同,你将体会到不可替代的快感和心旷神怡,这种过山车似的心潮起伏恰恰是旅行的魅力所在,令人难以自拔。

  如果非要探讨旅行的功用的话,书中其实做了很好的诠释。当你见识了更为宏大的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原来的那点痛有多么微不足道。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改变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例如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何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战地记者这样的职业,我可以从道义上理解,譬如为了提供更直接真实的信息,为了心中的理想,但坦白说,这种理解浮于表面,缺乏生机,好像教科书里面的“模板式回答”,人人都可以不经思考脱口而出。现在我觉得答案或许没那么复杂,他们心中装着更重要的事情和更宏大的价值观,这些事情于他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们被全然吸引着,以至于在他们看来,我们所探讨的这些问题,所担心的危险,他们很少想过,或者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

  很可笑不是吗,当你在为别人的生死捏把汗的时候,别人或许就没把危险放心上,甚至在主动享受这个过程。

  见识过亚马逊雨林的原生态,也走过混乱又神圣的耶路撒冷,在死海里漂浮,在古巴的街头理发,还有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新西兰,加拿大…

  上帝对易懿有过不公,却也让她走过万水千山,她身上没有三毛天涯漂泊的潇洒,也没有海伦凯勒那般追求光明的炽烈。她也没必要成为第二个版本的别人,她只是在成就更好的自我,这是生而为人的使命。

  活着就像是一种发烧,既然我们都有自己的炽热,又何必自降体温,把自己隐藏在漫漫人海,为了追求外在的认同而抛弃内在的自我?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祝福易懿,期待你的下一本书。

  2020.6.22 于广州南方医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海人生,终会相逢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