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赌注》是一本由(瑞典)本特·扬费尔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7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赌注》精选点评:
●看到1929年了,还是很有感觉,希望趁此机会把他的四卷本文集再过一遍。
●传奇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独特的朋友圈。
●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圈。
●文学纪念碑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一):Photoshop内容
ili.被粉醉的不仅是这个组合, 1930年打穿马雅可夫斯基心脏的那颗子弹也预言了三十年ta产主i 梦的降P50.莉莉和奥西普在突厥斯坦俄属中亚,和诗人康斯坦丁.利普斯克罗大以及一个土库级男孩。
那年冬天他们去了与中国和菜击交界处的赤塔和上乌金斯克,商行在那里也设有代表处。
1912年至1913年的两个秋天,奥西普和莉莉去突厥斯坦俄属中亚出差。
51、在突联期坦中亚的生活充满了异域风情。莉莉是个好奇又大胆的人。有一次一个熟人叫她去找自己的姐妹,
让她看看突 斯担中亚妇女是怎么过日子的。
52.一家典型的中亚茶馆。突联斯坦俄属中亚,浩罕
55,突坦中亚的民风民情和中业文化给奥西普和莉莉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考虑搬过去住八年。
61,当莉莉和奥西普在突厥,坦俄属中亚旅行时,埃尔莎住在他们的公寓里,而这里“笼單在空气中的…
特思想”鼓舞了她
114,布尔什维克的汪达尔行为径
116,布尔什维克想要管控文化,但底下却并非那么齐心协力的企图受到子强有力的齐 制。况且许多人都
认为布尔什维克下台被推翻只是个时间问题,既然如此,又何必跟他们多费口舌呢。
117,逮捕异己者,因言、因文加罪,以及其他种种暴力做法并非布尔 维克一家独有。 .论文化在哪里受
146,但出国的想法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是埃尔莎,还是像小女儿一样被4尔t维克局势吓坏了的母亲?....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二):苏维埃也曾拥有世界最先锋的艺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文学纪念碑书系”相当庞大。其中云集了不少有关俄国作家的大部头。纳博科夫、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近期出版的这本《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
这是一本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相当完整的传记。
不要被它名副其实的纪念碑式体量吓倒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马耶可夫斯基作为推手的“未来主义”感觉,拿起它,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先锋苏维埃”的味道。
对于在冷战中失败的一方——苏联,我们的大多数人在今天形成了相当固化的刻板印象,认为苏联就是老大哥,苏联美学就是钢铁、巨大、粗暴和笨重。其实,在苏维埃早期,它拥有世界上最先锋的艺术,在电影上,是爱森斯坦代表的蒙太奇,在文学上,则是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未来主义”。在建筑上,还有今天遗留的、恍如外星人遗迹的一座座“苏联废墟”,它们散落在昔日红色联盟辽阔的土地上,成为化石般的纪念碑。而它们的滥觞也往往可以上溯到早期苏维埃的先锋美学。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以未来主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是如何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对抗与合作互动的。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150 000 000》先是被列宁同志怒斥一番,连苏维埃的喉舌真理报都发文《“马雅可夫斯基乱像”闹够了》。然而紧接着,他讽刺苏维埃开会太多的诗,又被列宁大加夸奖。
在苏维埃的“契卡”大量驱逐和抓捕知识分子的时候,长期游荡国外的马雅可夫斯基却成为了新政权的一张名片。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批判和夸奖。通过他和苏维埃俄国/苏联的关系,我们得以看到一百年前,人类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成立前后所面临和遭遇的一切,以及这些对于整个西方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马雅可夫斯基死后,斯大林将其“封圣”。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狂放不羁的先锋诗人能成为斯大林赞许的代表人物。然而,马雅可夫斯基的青铜雕像在今天依然高高矗立在莫斯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上。如今的广场上人来人往,而传奇诗人的诗歌与故事,需要你去书中寻找。
(来自《单读》编辑 沈律君)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三):澳门威尼斯人赢钱不给取款怎么办?
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
而小编在这里想对大家说:人的一生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赌注,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question困难,当我们遇到了这种困难该如何面对解决呢?小编列下几点经验帮助大家见证。
1,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知道人的一生中遇到困难必不可免,大起大落本身就是人该经历的,良好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相信只要专注,坚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相信自己,没有跨不过去的砍。
2,仔细分析问题的实质;清楚困难产生的原因,看到问题的实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
3,冷静面对积极应对;不要慌张,不要惆怅,不要气馁,根据分析的原因,找到应对的办法。
4,求助别人;将遇到的问题好好的和身边的人或专业的技术说说,总会遇到相同问题的人帮你解决找到方法。
5,吸取教训;遇到的困难当成人生的经历,也把这种经历分享给大家,并且从中举一反三,总结原因,避免再一次遇到相同的困难。
6,被黑不给提现,小编可以免费解答。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四):扫雷
1.目录页1:“学生时代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正文不符。
2.页iii行15:这里的“乌托邦”原文是“共产主义”。
3.页1行2:“格鲁吉亚省”应为“库塔伊西省”。
4.页2行6:这里漏译了eller »Volodja«, som han kallades。
5.页5行14:“沉迷于下跳棋”应为“沉迷于玩骨牌”。
6.页7行3:这里漏译了Volodja ritade också reklamplakat för en apoteksfirma。
7.页8行6:“一双孩子的手”应为“太过幼稚的双手”。
8.页9图注:“1912年秋天”应为“1911年秋天”。
9.页12行20:“受难林荫道”应为“基督受难修道院所在的林荫道”。
10.页14行5:这里漏译了noterade Burljuks fru Marusia。
11.页17行3:голубой всадник应为Синий всадник。
12.页17行6:这里漏译了Ruterknektarna, vilkas främsta namn var målare som Ilja Masjkov, Pjotr Kontjalovskij och Aristach Lentulov, hade Cézanne som läromästare och kallades ibland post-cézannister。
13.页21行2:“彼得格勒”应为“彼得堡”。
14.页26行10:“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应为“玛丽亚·杰尼索娃”。
15.页36图注:“尤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卡冈”“尤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卡甘”。
16.页40行15:“姨夫”应为“姨父”。
17.页43行17:“咖啡冰激凌”应为“咖啡冰淇淋”。
18.页43行22:“奥夏”应为“奥西普”。
19.页45行18:“看在上帝分上”应为“看在上帝份上”。
20.页53行3:Thus Spake Zarathustra应为Thus Spoke Zarathustra。
21.页94行12:“兄弟般的温存”应为“兄妹般的温存”。
22.页99行13:“阿赫马托娃”应为“阿赫玛托娃”。
23.页119注释2:“马雅科夫斯基”应为“马雅可夫斯基”。
24.页123行19:“这场晚会”应为“这场朗诵会”。
25.页135行15:“三个剧本”应为“第三个剧本”。
26.页136图注:“第112、113页图片”应为“第138、139页图片”。
27.页148行1:“死胡同”原文是“第22条军规”。
28.页148行21:“侄女”应为“外甥女”。
29.页169行5:这句话应为“版画反面的题词,是马雅可夫斯基努力克服自己的窘迫签下的”。
30.页172行20:这句话应为“莉莉开始规划与1920年前往布拉格的罗曼·雅各布松结婚的可能性”。
31.页206行6:den inre friheten应为“一种内在的自由”。
32.页219行23:“莱奥叔叔”应为“莱奥舅舅”。
33.页234行24:stöd应为“支持”,而不是“接济”。
34.页378行25:“情感占了上峰”应为“情感占了上风”。
35.页389行14:“见下文第347页”应为“见下文第450页”。
36.页402行21:change vos dames应为changez voz dames。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五):燃烧
一部传记的出众与否,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叙述和可参考的文献,也很大程度上来自传主的经历和性格。马雅可夫斯基的人生和他的诗一样有着强烈、鲜明的形式感,这在传记的对象中不可多得。他的言行、生活态度将未来主义的和列夫派的风格化推向了极致;他没有一刻完全平静和停止,擅长讽刺、抨击、揭穿,却不擅长忍耐和长期地组织人与事;他浑身漫溢着绝对感,难以抑制地寻求人际和情感关系中的占有和被占有;他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和伴侣之间的密切关联和紧张构成了他安排自己人生的支点,并导向了他最后的崩毁。和一般的传记有所不同,扬费尔德几乎没有纳入任何对说明沃洛佳性格、命运、决定和情感没有帮助的事实和细节,不会简单地排列事实,而是始终关注他在文学—政治场以及私人交际圈中与他人的互相评价、互相影响。
除了个人人生的要素之外,马雅可夫斯基熠熠生辉的交际圈——布里克夫妇、罗曼·雅各布松、什克洛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乃至托洛茨基等等——以及他们彼此的相互关系,都呈现出同样紧张丰沛的能量,如雅各布松所说,他们,连同20世纪初西方诸多现代派艺术家在艺术和文化上大胆狂飙的探索都构成了全球平静的最后一瞬,那一瞬之后是一连串的灾难。在那个短暂的瞬间,不同领域的思想和灵感仍然可以相互激发,一小部分人紧密地相互协作,不仅在艺术更是在生活领域做出改变。这些从旧俄国到苏维埃俄国的过渡时代的群像,为一部不甘流于平庸的传记的书写提供了难以替代的聚焦点。阅读这部传记不仅是观看一个人的生活,更像是见证一场华美筵席或戏剧的凋零“残结”。诸多包含偶然和爆炸性的元素贯穿着他们的故事,譬如高尔基传播的马雅可夫斯基身患梅毒的谣言,莉莉丈夫奥西普与国家情报和安全机构的关系,几个人带有暗度陈仓色彩的多次出国旅行,马可夫斯基和托洛茨基曾被历史遗忘的通信,当然,最重要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狂烈而错综的爱情经历。
马雅可夫斯基形象和文学史地位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中,跟随时代更迭而发生的曲折和反复,已经写进了不仅是俄苏读者也是中国读者集体无意识的理解和记忆中,洪子诚老师曾有文章专门论述这一点,我无需再重复。或许我想说的只是,当我们重读他,也有意无意地掺杂着我们自己对过去的全部复杂和暧昧的情绪。从最基本的层面也就是文学内部来说,这是一个重新定义了“诗”的人,这不仅由他无数的诗作所证明,更在他的诗论文章《怎样作诗》里得到了最集中概括的说明。马雅可夫斯基小时候按照父亲的要求背诗,但是他不明白诗里写的“同一部族”和“悬崖”是什么意思,觉得在生活中它们“不敢和我照面”,于是他就悄悄地恨“诗意”——这种对固化的、有陈腐危险的、远离现代日常生活的意象保持距离的态度,基本贯穿着马雅可夫斯基后来长期的写作,令他选择最激进地参与左翼的文学实验,为罗斯塔创作讽刺诗画、广告诗的创作,这些文学倾向和选择不仅是经过理智判断和政治领悟的结果,而且也首先是埋藏在早年天性和癖好中的必然。从诗歌形式创新的角度来看他的地位无可置喙,但从诗歌人格和历史现实的关系来看,他的作品则很早就包含着危险、分裂和自我颠覆的因素。他的生活至少从表面看来就有几重显而易见且难以解决的矛盾,比如,他和莉莉·布里克及丈夫之间阶层、背景、日常爱好趣味方面不可忽略甚至极为显著的差异,他因为赌博爱好和其他消费而不时陷入困窘的经济状况,他在私人关系上对控制权的需要和他在政治上的犹豫、摇摆、妥协以及努力向当局证明自己永远和正确意识形态站在一起的心态,他努力想要介入大众生活但并未付诸实施的愿望和计划……
这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很少在其他相对性情平稳的作家身上得到体现。有关马雅可夫斯基之终结的“后见之明”,也在最积极地意义上塑造了扬费尔德书写的传记,因为并非所有值得被书写的人物都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拥有一个极近于叙事学意义上的“结局”,而作者正是从这种结局开始看待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生并以此统摄全书叙事的。这种结局不应该指狭义上的自杀,而是在于他和诗以及和统治意识形态关系之间的破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命恰恰并不具有一个现代文学意义上所谓“内面”的、深度自足的世界,他是无限地朝向外部历史和人际关系的,他厌憎守旧的深度的唯美主义。他不能完全独立于这些外部的现实、人、组织而存在,这绝非对他的贬低,而是他最独特意义所在。他完全将创造的、生活的、呼吸的自己和“社会订货”、和社会大众但格外是党对自己的评价缠缚在一起,与其说马雅可夫斯基尽力让非诗的元素进入诗中,不如说他认为诗可以进入和改造任何被认为是无诗意的、现实的、日常生活的领域,尽管他对一切外部事实的理解都带上了他偏执和不无天真的主观色彩。
他的全部艺术实践都令人想起在革命之后一段短暂的时间里,先锋派和未来主义力图推广到社会生活中的美学实验,也想起未来主义的建筑:不乏秩序感的运动、高速度、陡峭的上升、坡度、梯形、去除不必要的装饰,这些令人晕眩的光彩见证着人类曾经的尝试和这种尝试至少是一个阶段上的失败。马雅可夫斯基人生故事正是在革命的尝试——对私有的破除——和这种尝试的崩溃之间的张力中展开的。他和布里克夫妇之间的家庭就是这部书里处于最中心位置的证明:他们终究无法朝向这种非私有的、排除了嫉妒的关系而敞开,无法达到完全地平衡与和谐,不仅马雅可夫斯基,就连莉莉自己就难以摒弃这种嫉妒,而且她一直在通过自己的“订货”要求塑造一个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主宰他的文学生命。或许托洛茨基对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判断仍然是最精确有效的:他认为后者一直缺乏分寸感,“和历史称兄道弟”,把革命称呼为“你”,过于亲近的距离总是埋藏着终将爆发的危险。
马雅可夫斯基对中国现当代诗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毋庸置疑,特别是在七月派的诗歌和文学理论那里得到了回应,马雅可夫斯基说过“爱是万物的心”,阿垅也有过与此类似的表述:“诗本质地是战斗的。……假使爱情是那个果肉,那么战斗正是包裹保护果肉的一种坚皮刚刺的外壳”。更重要的是他的声音参与缔造了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政治抒情诗模式,并在海子那里依然得到延续和致敬。大写的、高音的“我”依然很容易在拆卸集体化的、隶属于某个阶级的抒情和特定政治倾向之后为新时代的个人主义诗人所用,除了楼梯体之外,绝对化的、全称的判断,殉教般渴望自我牺牲的自白甚至也作为一种支流继续强力地生存在当代诗此刻的写作中。当然,中文译文里的马雅可夫斯基丰富性已经因为语言自身的差异而有所削弱,而且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对他的模仿和继承永远只可能是带有偏差和简化的。除了俄语原文中的韵律探索并不非常适用于中文之外,还有精神内质的根本不同,超越世俗维度的、渴望为绝对性牺牲的品质,很难在中国的政治抒情诗中获得对应物,而马雅可夫斯基从一开始写作就格外突出的讽刺,特别是不仅朝向“敌人”也朝向普通劳动者的警醒和讽刺,他的主要工作——“痛骂和挖苦”,在中国诗人当中则更为少见,而这也部分地是因为这种诗体在中国正是于救亡时期和延安之后的时代得到发展的,因此马雅可夫斯基的最重要的口吻无法真正在这个时期得到“学习”。
“此刻”和“未来”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时间中始终呈现紧绷的两极,虽然它们有着发展的关系,而且他一直相信“真正的诗歌应该走在生活前面”,但未能解决的矛盾依然横亘二者其间,这在他的剧本《臭虫》中得到最尖锐的体现,在这部戏剧中,处于此刻和五十年后未来理想世界之间的,只有冻结、失忆和空白,从值得被嘲讽的庸俗市侩,没有经历过精神革命的小市民的生命,直接跳跃至没有个性、灵魂的机械化、集体化的社会。那样的未来,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心”,这是否意味着马雅可夫斯基已经大胆嘲讽了自己的也即国家的理想所包含的矛盾?但《臭虫》的未来世界多少应该是忽略乃至抛弃精神革命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似乎庸俗市侩和未来的理想化的人在这一点上是十分相似的,他们无法摆脱人性和道德上的困难与缺陷,就采取了彻底消泯这种人性的做法,马雅可夫斯基的预言式揭露和讽刺显然相当狠辣,而且是可怕的。
当然,在这部传记迅疾而漫长的叙述结束之后,当读者的热情稍稍冷静,我们也不免发现它的遗漏和偏颇。这部书偏重诗人和莉莉的爱情和家庭关系正是叙述的重心和特点,这并无不妥,然而它的确弱化了马雅可夫斯基本质上身为一位文学工作者和革命者的形象,不仅是他的作品,他的众多论述和发言的丰富和复杂在扬费尔德对马雅可夫斯基和当政者之间相对单一固化的冲突结构叙事之下隐而不见,篇幅上的倾斜使得还未完整、全面认知马雅可夫斯基的读者不免会留下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传统想象中的诗人加天才、疯子、有极端和毁灭激情之人的印象,然而这对于他的社会生命和文学生命来说,这些浪漫化的品质绝非他的全部甚至并非决定性的要素。他同样是一位积极的工作者和实践者,他对文学及作家究竟如何深入工人、大众有过深刻而严肃的思考和发言,他不仅反对文学的固化,也反对把一个作家固定到文学团体中的脱离群众和生产实际的做法,因为他认为作家应该是从事生产和建设的国民一员……所有这些看法和立场,应该并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不仅仅是他不得不证明自己“无比忠贞”的表态,因为如果只是向统治者做出自我表白和自我证明的冲动,便无法支撑他屡次做出有条不紊又充满真知的发言,也无法支持他投入大量体力精力、富有成果的工作。他和阿克梅派和其他同时代现代主义诗人之间的差异和尖锐对立,也似乎被作者有意地缩小了,而且仿佛后者才掌握着“诗”、艺术和人生成就的唯一量度标准,而马雅可夫斯基的人格和道德在政治和职位的重压之下经历了扰动和贬值,也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马雅可夫斯基的突然死亡才被作者赋予了若隐若现的必然和悲剧色彩,而这想必并不完全符合沃洛佳的本意。
不过,抛开特定的意识形态视角,如果不苛求这部书暴露了太多马雅可夫斯基脆弱的一面,那么我们还是会发出沃洛佳不会喜欢的感慨,比如:想到这位曾经最关心灵魂、关心人的心,但也曾看着怀里小狗吃冰淇淋的庞大而朴素的人终究在自己的子弹之下砰然倒地,这毕竟是多么容易包含虚无和感伤因素的念头,但这一切或许也令我们对尘世的诸多困厄和漫长等待更多了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