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0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10篇

  《生命孤独旅程》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7-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一):拥抱孤独

  贾平凹的散文集《生命是孤独的旅程》,主要写人、记事、谈地方风物,其文章风格总是带着浓郁乡土气息,归根到底,他是在写生活、写这个时代、写自己的理想抱负。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这话用在作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贾平凹在写作《废都》的时候,逃离到了耀县,“在那里,远离村庄,少鸡没狗”“整整一个月,没有广播可听,没有报纸可看,没有麻将,没有扑克”“于是一直到下午四点,除了大小便,再不出门”,这是贾平凹的自况,没有这样的孤独,哪能有好的作品问世。没有人愿意孤独,正如人生有意义,但需要你为它加上意义一样,当理想充溢在心中,义无反顾为它行动的时候,你会看看茫茫的人流顺流而下,只有你逆流行走,你也可能会看到冷眼和嘲笑,信仰愤懑、疑虑、彷徨坚定,五味杂陈,或许这就是孤独的味道。 “我的出身和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这是贾平凹的抱负,也是他认为一名作家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废都》一书出版后饱受争议,其实在写作《废都》之前,贾平凹的心绪也十分恶劣自己乙肝不愈、母亲染病、父亲亡故、官司纠缠流言蜚语,“几十年奋斗营造的一切都稀里哗啦打碎了,只剩下肉体上、精神上有毒病的我和我的三个字的姓名,而这姓名,还被人叫着写着用着骂着”,人生的无奈处境,总是接踵而来,容不得人有半点喘息机会,他写这本书是为了安慰破碎灵魂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他想用文学手段反抗社会之种种弱点罪行。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行其道,人欲的膨胀,精神的危机已初现端倪,“物质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影响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做出文学的反抗”,这就是使命。 历来大作家中,无不具有这种使命感。同样具有乡土情怀的沈从文,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笔下描绘的纯美的湘西世界,还应该看到一位瘦弱文人以文救国的理想。在《一个传奇本事》这篇散文中,沈从文想影响年轻一代觉醒起来,但是大多数读过他文章的人,得到一个有趣印象,却看不出文中反复提到的寄希望于未来严肃意义。老舍的文章,我们也不能只看到诙谐幽默语言风格,还应该看到启人心智、鼓舞奋进的时代呼声。 贾平凹的《废都》1993年出版后遭受巨大争议,旋即遭禁,16年后才得以重新出版,同样,沈从文的书当年在台湾也禁止出版,他们不承认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败是由于政治极端腐败必然结果,却把打败仗的责任,认为是沈从文写了点反内战的文章。台湾作家李敖素来以“斗士”的形象活跃在文坛、政坛乃至演艺圈,他一生遭到查禁的书多达一百余种,可谓天下奇观。“诗穷而后工”,满身正气、心系家国的作家命运大都坎坷光环之下其实是满目的苍凉和孤独。 “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贾平凹这么形容孤独的人。这个时代呼唤更多的孤独者,冷眼觑着这个世界,热心救着这个世界。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二):故乡风筝线

  第一次读贾平凹的作品,对他不曾了解。此书的特点平平淡淡,清花雪月,讲述一些不知名小人物,谈论故乡杂事琐事

  关于陕北,关于北方的字眼,脑门一闪而过的便是炕、黄土高坡,干旱庄稼,此时,平凡的世界中的故事,便从眼帘中慢慢展开。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没有文化,常年住在乡下的农村妇女,一字不识,也不知清楚儿子工作性质。做为一个人,一辈子以庄稼为生,迈不出农村的圈子,她是可悲的,而做为一个母亲,无疑,她是全世界伟大的。

  天底下的母亲都一个样,即使什么都没有,也要倾尽全力,为儿女制造点价值,他们憨厚老实,不攀龙附凤,脚踏 实地,勤劳淳朴,他们是地地道道自然为生,与大地抗衡的农村人。

  读此书,最印象深刻的是:

  1.作家,一个农村出生的普通人,即使到了眼花缭乱的大城市里扎根,生活,打拼,也没有忘记自己最原始身份,大地农民的儿子。

  他只写内心渴望的,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市场的需求与畅销。

  一贯的作风情结关注于当代,根系着大地和农村,科幻小说,他说他写不了,只懂得描述自己亲身体验、最真实、最懂得的领域,身为农村人,他满怀感激农村给予他所有的一切,农村的现状与承受着不理解和诋毁,责任迫使他,强烈冲动的想为故乡写些什么。

  2、当代人沉迷于网络,“低头一族”患有“手机综合症”’,离开手机一秒就惶恐不安,对着荧屏傻笑,宁愿把大把的时间奉献浪费在毫无意义,虚拟的世界,也不愿抬起头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作者说12岁才第一次知道母亲的名字,也许有人会笑,不过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过,而且为数不少,你不记得上一辈人,爷爷奶奶的名字,不记得父母生日心心念念,记得明日热播、上头条的电视剧,然道不是很可悲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总带着一些偏见去看待事物:农村迁移到大城市,背井离乡,没有技术资源人脉,为了在与时俱进的大城市里生存,他们有些只能从底层开始,干最累最脏最苦的工作,搬运工,垃圾工和煤矿工,他们靠劳力和汗水生存,却总是遭人嫌弃和无视。

  遇事,我们总是选择性的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某些事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

  大学生素质和承受能力就一定强,打工仔泥土工素质就肯定很差。

  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电影《搜索》中,上市企业董事长秘书叶蓝秋(高圆圆饰)在获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惊愕与恐惧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引起蝴蝶效应,众议,谁都不会在意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忙着指责她没有让座,没有公德心。

  租着最廉价的合租房子,很多人都有明星梦,他们跻身进入大城市,在寒冷冬天黎明前,站在路口等待伯乐的到来,他们喜欢演戏,不是为了出名,而是热爱,只为了一秒而过的镜头,甘愿长久的等待。

  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帮过张惠妹谱写过歌词,却被无情的拒绝和讽刺。采访时,摄影师连个镜头都不愿给他。才华始终没被时间淹没,一步一步往上爬,自己谱写歌词,咬字不清的风格,开拓了华语流行音乐道路,10几年来,无人撼动他天王的地位,巡回演唱会次次都满座。

  大城市里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一幢幢的拔地而起灯火通明的不夜城,车水马龙街道

  此时,农村是个容易被人遗忘角落,它最不起眼,各项设施设备落后坑坑洼洼的泥路,一望无际的农田,甚至某些大山山村小学,连正式的教室都没有,四面通风。

  上学需要走几十公里的路,就像60年代一样,带着自己的便当,天才刚刚亮就已经在跋山涉水在上学的路上,翻越几座山,路过几条河,每天的长途跋涉磨损了好几双鞋子,心疼鞋子的他们甚至会赤脚的继续行走,不知道什么是6.1儿童节,有求知的欲望追求幸福的渴望,眨着双单纯无知清澈见底眼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某些城市人有专门的司机保姆,专门针对性的辅导课程,他们不是很了解生活在另一片天地同龄人,生活的艰辛,偶尔从电视报纸,广播媒体中看到,完全质疑,不敢相信

  去农村并非是完全体验生活,去城市也并非是完全享受,世界上没有完全的黑白对错之分。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要感恩一切,不要忘记出生的故乡,风筝无论飘的多高,多远,线一直都在故乡的手中牵着。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三):道是无情却有情

  十多年前我在陕西上的大学。初识贾平凹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废都》,小说名气太大嘛,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看书时的心悸和不由自主的想入非非都还会默默地脸红。看过《废都》后的那种凄惶、郁闷和精神彷徨,让我很久都不敢再碰他的作品。 我不再跟过去一样地向书中寻求想象力快感,其实是在发现贾老的作品繁多、浩如烟缈之后。再后来慢慢的知道了贾平凹是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之一,更加不敢造次般地亵玩。 再后来从室友那里看了《秦腔》,毕业后有买有赠有从朋友那里求来地收了贾老的《商州》《白夜》《高兴》《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作品,才发现他作品的名字大多只有两个字。可能是追求一贯朴素美感吧,当我看到这么长名字的《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时,一度以为是时下的鸡汤山寨文,仔细一看才知是贾老多年的散文集子。

贾平凹 《两棵树》

  一.关于家乡 贾老的散文通常都在描绘家乡的山川河谷,风土人情。 我们这一代人为了工作和生计,很多都远离了家乡奔向北上广。早四十年的贾老更是最早一批出走农村、选择留在城市的先行者。可是他仍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诉说自己的农民出身,那种于觥筹交错间闪现出的孤独感更能打动我的内心。 陕西有着厚重历史古老的秦汉文化滋养培育了一批批文人墨客,贾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强烈农村乡土情节的大家。《一块土地》讲述随着时代发展,农村人坚守的土地在城市扩张中被淹没、逐渐消亡;《说棣花》就像年长的阿伯给未经世事的小娃娃讲故事,把家乡村子发生的奇谈怪事娓娓道来。 看着看着我就觉得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散文了,而是一个个关于家乡的志怪小品。他把对山水自然的感悟、对古朴真挚情感、对古老乡约精神的留恋、对家乡地域风俗的迷恋简直描绘成了一幅幅朴素的风俗画,供你我欣赏品评。 精神上的乡村当然美好,而传承这些朴素情感并生活其中的乡党们则更加可爱。他们善良、勤俭、诚实纯朴勤奋,生活虽艰苦,却和睦安逸。和姜奶奶《乱时候穷时候》里的底层农民不同,贾老笔下的农民聪慧而不狡黠,风情纯朴而不混沌。 《名角》里杨凤兰为戏痴迷、执着放弃;《刘家兄弟》中刘加力和刘加列两兄弟相同出身、不同命运的善恶轮回;《小白菜》里的命运多舛、人言可畏;《民歌红梅》中百炼成才的陕北歌手王红梅们。在贾老的笔下他们就像一朵朵傲寒而立的花朵,孤独而倔强地在寒冬中盛开着。 我想贾老也不单是为了写农村而写农村,他的字里行间是一种有感而发的自然状态,在文字中我看不到丝毫的矫情和造作。我想这可能是他怀有对自己出生农村的敬意,加上再难回到过去的孤独情感,才成就出他笔下那一篇篇对乡土生活的向往。 跟随着贾老的文字,我也一遍遍重温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在领略大自然和古朴乡村美好的同时,也就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农村,希望能够从那里获得力量、治愈自己浮躁的心。

贾平凹 《吾本顽石》

  二.关于亲友 贾老曾在《解放日报》采访中说,“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 我想人这一生中,流露真情最多最彻底的时候莫过于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了。无论是生养的父母还是知心友人,从贾老对他们的思念爱恋中就能看出一个作家的真性情。 在《喝酒》中,面对社会上的风言风语尖锐批评,贾老因找不到化解之策而陷入孤独之境。日渐消沉时,对父亲的歉疚使他“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也终于化作“从此再也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的向上的动力。 读《我不是个好儿子》、《写给母亲》时,强烈的感受到贾老面对过世母亲的肺腑之言,朴素中见真情。那种在追忆中自责的心情,让我仿佛看到了字字皆似泪水化成。 “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对于相知的同辈,《友谊》中和邢庆仁的那种友谊才真算得上是理想中的三观一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吧;《方英文》中更是直言“在我的朋友中,英文忠厚而幽默,我很爱他”;爱他还不算,还要爱屋及乌地为他儿子单独写一篇《方韵》,让我们普通吃瓜群众也能看到作家们的“搞基”日常。 对于敬重的同行,《怀念路遥》里开篇的十二个“想起”往事超大排比句,真的就写出了两人惺惺相惜的情感和天妒英才落寞孤寂;《孙犁的意义》里更直接称赞其对自己“产生极大影响”、是“一直保持才情、作品明净崇高的第一人”。 而孙犁先生在为《贾平凹散文集》写的序言中说:“对于文章,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悲愤的也好,抑郁的也好。超脱的也好,闲适的也好。凡是好的散文。都会给人以高尚情操的陶冶。” 我想贾老就应是这样的一位作家,朴素的语言没有沾染生活的油腻,又在平凡的小事中见了真情。我看到了他内心和我们一样的柔软,感知到他内心的孤寂苦楚,又体会到他对生活的崇敬和热爱。

贾平凹 《山之舞》

  三.关于孤独 “一个人的时候,不禁无限的孤独和寂寞。” 大凡高手,可能都会感到一些孤独寂寞吧。金庸先生笔下的独孤求败虽然没有正式出场过,但他的墓志铭写着:“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周星驰电影《美人鱼》里有句洗脑歌词:“无敌是多么的寂寞”。我想能深刻地感到孤独和寂寞的,也应有其相通之处。比如出身贫寒,有着悲伤的童年经历,早熟地认识到人与社会的本质,或者有着一些其他不为我们所知的原因都可能造就了孤独,也成就了他们。 贾老生于陕南山区,小时家庭窘迫。父亲是教师,文革中遭批斗;母亲极谦让;而他自认为外表丑陋、木讷拙言,这使他天性孤独。靠着努力走进省城西安的大学,本应自豪的他在《西大三年》中却说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反而使他陷入巨大的忧郁和孤独。 我想象着一个其貌不扬、身体羸弱的少年,自小被人轻视和歧视,无奈生活中渗进了太多的悲哀和忧郁。忧郁、自卑、孤寂无形中擒住了他,才会使他更愿意去亲近乡土自然,去潜心读书,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在孤独中奋进的、矛盾的贾平凹:他在现实生活中,笔耕不辍书盈四壁;他在精神世界里,又病恹恹地愤恨厌世。我想这都与他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对生命的感悟不无关系。 贾老是孤独的。他曾因《废都》而争议铺天盖地,曾因肝病十年而几成废人,曾因父母相继离世而伤心不已,曾因与发妻离婚而流言四起。然而那时节没有微博热搜和辟谣反驳,他总是默默地孤独过着日子和持续进行着写作。 在《孤独的走向未来》中,那位作家拒绝了“我”的怜悯和同情,却接受了孤独的青睐。我想贾老想说的是,只有接纳且拥抱孤独的人,才能看清真实的自我,在沉思中找到人生的前路。孤独会让我们活的更加清醒而且坚韧,逐渐穿过迷茫、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想贾老也是享受孤独的。他有一幅既像鸡又像鸟的神兽图,题名也是《孤独的走向未来》。画里那只神兽顶着太阳高傲的前行,犹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般的倔强与坚韧。显然,他是执着地享受着孤独的。 人人生而孤独。或许,贾老的这本散文集子也是在怂恿我们去享受生命的孤独吧。

贾平凹 《孤独的走向未来》

  “人活着是多么无聊又多么有意义,人世间是多么简单又多么复杂。”“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孤独是生命的答案。人生是一列没有返程的单行车,孤独的开往终点。可是列车途径的人生经历却可以因孤独而丰盛,在与生活悄然邂逅间感受生命中温暖的相逢,找寻那些安妥灵魂的物事,好在岁月里从容前行。 我想这也是散文不同于其他,能够给我们以温暖人心的力量。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四):是个人的生命都是孤独的旅程

  又来,这是黑天鹅试读的第十九期,我选了新上的贾平凹的一本文集。 首先是因为好奇,想看看一个西北男人怎样在笔端铺排他的一种情绪。这是出于我在认识地域和性格形成的关系的一点偏见,西北人给我印象是粗犷豪放。 其次,即使看不明白,孤独这个话题至少也是可以借题发挥的。据说现在最得人心的搭讪开场白是这样的:深情凝望对方30秒然后幽幽地说“每个人都说自己孤独,我看,你才是真的孤独吧。”嗯扯远了。 一 这本书没序没跋,根据偶有的文章时间标注,大致可以推测出所收录篇目的时间跨度有近30年。内容有追忆故乡,记录父母亲友,游记,以及一些其他作品的前言后记成书原因。 这里面有一个吃土的故事想要分享。 “吃土”一词,现在经常见于网络,是年轻人拿来对自己穷困现状的自嘲,其中的戏谑意味大于真实的穷困境况。在我的记忆里,有另外两个吃土的故事。 其中一个是一位缅甸老兵,叫王之平,河南人,当时的中国远征军,战争结束后流落到缅甸,没有钱也没有身份证明,把一生都用于想办法回到家乡。70多年后被接回祖国短暂探亲,只能到荒草里找到母亲的墓碑祭拜。临走时让人装了一瓶黄河水和一把黄土,那把黄土被他送进嘴里津津有味吃进了肚子。(这个故事在“一席”看到的,还有很多类似的老兵故事推荐读龙应台) 另一个吃土的故事就是在这本书里。那是一块十八亩平整的土地,在波云诡谲的上世纪从荒地变成麦田再变成荒地的故事。讲述者小时候见过爷爷吃土,那是一位能闻到土的香气的爷爷。这位爷爷后来当了村长,当村长那几年他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风水先生认为是爷爷家里祖坟穴位好要去看看,爷爷领风水先生走到接近十八亩地的时候突然说等一等,风水先生问为啥,爷爷说,一群孩子在田里偷吃豌豆呢,咱突然去会吓着他们。风水先生说全明白了,没再去看祖坟。 有一些小篇幅讲的大故事,比如《名角》就让人印象深刻,杨凤兰颇类异人,她的故事都够拍电影了。村里的六棵大树和围绕着六棵树的人物和事件也很有意思。 有一些身边的人物很鲜活生动,比如刘高兴的幽默劲儿能立在纸上似的。还有个把下雪说成“天脱皮”叫方韵的四岁娃娃。 有一些,像,我把它们叫做生活手记,比如“吃面”,可是按照我浅薄的理解,如果这些文章在立意上指向孤独,那我看到过的文学作品就都是这个指向。原谅我斗胆认为,这个集子可能不太适合这么宽泛宏大的一个书名。 二 接下来是借题发挥时间,虽然在这个冬天要来描述一下孤独,显得无比矫情,好像有点“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意思,不知这样说是不是恰当。 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孤独是我在感知生命时的一种情绪体验,跟爱一样,很美好的体验,只跟自己有关。我见过一个比较洒脱的说法,出自老树画画的一次演讲。他说,什么?孤独?求求你,我给你钱,你给我点孤独吧。这句话后来引起了我没玩没了的共鸣,虽然我没有钱。 孤独才是生活的真相和本质,是个人的生命都是孤独的旅程,不孤独才遗憾呢。大家都走在自己的孤独旅程上,可能有交汇的点,没有重叠的线,就是徐志摩说的那种“偶尔投影到你的波心”,最多也就金风玉露一下,转瞬就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了。很羡慕有一类高人,因为行走的过程中投影过很多的波心,人生的宽度被这些串联起来的波心无限拓展,比普通人多了几辈子的体验指标,最后收网的时候渔获满满。 就我的个人体验来说,孤独状态下能运用的生长空间最大,有足够的时间自恋和自省,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生长方式,心智生长的蹭蹭声与体重的蹭蹭声并驾齐驱。这些不断跟自己对视和对话的时刻尤为珍贵。向内的认识和了解越多,越有可能推己及人,及物,及世界,说不定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呢。哪怕不在乎他人和世界,在收网时,能算把不断翻转变换的自己搞懂,并且搞定,也好嘛。 夏天在大理随团参观一处隐蔽的古村落,有个人说,在未来对奢侈的定义里会有一种能力,叫离开人群的能力。 2017.11.30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五):生命是孤独的旅程,孤独是生命的答案。

  听说所有颜值爆表的人,都关注了「瀚家书院」

  ▼

  - 1 -

  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我不是个好儿子》

  这句话我深有感触,从小到大,母亲的呵护总是无微不至,从不抱怨,从不埋怨。小时候脾气不好,性子急,挑剔,总闹,母亲责骂归责骂,对我的照顾却从来都没有疏远。

  我挺幸运的,在我成长的时候,没有动手打骂的恶习。有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才儿子,生弟弟的时候母亲其实想要一个女儿,结果出来的又是一个带把儿的,所以母亲对弟弟的耐心似乎减弱了,在弟弟吵闹急躁的时候,母亲常常无法忍耐,可怜的弟弟就会招来一顿毒打。

  在父系权威的传统文化之中,儿子大多跟父亲不够亲近,一是为父的严肃,二是为儿的不敢亲。弟弟挨打的时候,父亲也很少过来唱红脸,再说中年的父亲,对家中人事关心甚少,喜好流连于酒桌上的狐朋之交,弟弟跟父亲的关系,更是淡然。

  弟弟年小之时,父亲出门在外,弟弟也从没有念叨过一句想,倒是尽管母亲打骂不断,仍要粘着来粘着去,一刻也不愿远离。儿亲母,应该就是佛洛依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节吧,我也不例外,和母亲视频聊天的时候,能够说上一两个小时,和父亲沟通的时候,往往说不上十分钟,便无话可说了。

  所以,每每在母亲打骂弟弟的时候,都是我出手相护,和弟弟成为了坚定的革命友谊,倒也不是说因为我相护,弟弟才与我亲,也是从小就陪伴左右,与其玩,与其闹,才让我坚实的住进那幼小的心灵之中吧。

  也许是记忆总会挑选好的事情留下,不好的事情,就被掩埋在记忆的尘土之下。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打过我一次,是否还有过其他被打的经历,或许是没有,或许已然成为记忆的选择,自觉地遗忘了,想来童年也是过得自得潇洒,才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母亲那次打我的时候,可没有人护着我,只能独自扛着。我记的深切,不是我怀恨在心,而是深为感念,那声声训斥,那肉体的疼痛,都不过是每每提醒我的精神之力吧。

  对于那时候的我,好孩子这个词跟我完全搭不上边,因为父母为生活奔波不断,常年在外,我算是半个留守儿童吧,跟着外婆外公在县城生活。一年级那会儿,算是我最狂妄不羁的年纪了吧,打架、逃学、驻守游戏机厅……算不得是无恶不作,却也能说是无法无天了。

  玩性使然,逍遥的一年级结束后,父母在三亚安定下来了,把我接过去,一个暑假的时间,我就与住所附近的孩童们意趣相投,浪荡于街头巷尾,不亦乐乎。

  我现在都很困惑,我怎么会从一个如此不羁之人,变成一个畏首畏尾,唯唯诺诺的内敛之人了?现在别说放荡形骸了,就连与人交谈都心有余而气不足,还谈什么与人结交?

  暑假结束后,就应该要在当地报名上二年级了,可我玩疯了,哭着喊着赖着,死活都不肯去上学,只想天天游荡于花前月下的玩闹之中,但幻想着美妙生活的我,面对的就是随之而来的狠打以及声嘶力竭的怒骂,我泣不成声,呼喊着、呐喊着救命,却无人相救,母亲打累了、骂累了,我嘴还硬着,不肯服软,就把我丢于门外,闭门紧锁,不让我进屋,说让我到街上野去,别再回来了。

  虽然现在很佩服当时的自己,怎么如此铁骨铮铮,势不改吾道,但是当时确实已经是哭得稀里哗啦的了,在门外哭了几声,敲门见也无人回应,便转身走了。现在看到很多孩子被家长赶到门外的时候,总会不停地哭、没脑地哭,在门口捶胸顿足,喊破喉咙,直到家长开门问“还敢不敢了?”之类的话语,抽搐着回答“不敢了”,家长才满意的放孩子进屋。

  当时的我,还真有个性,说走就走了,也不是没脑子般去街上找人玩耍去了,那恐怕被发现后会被打断腿的吧。我是去找父亲了,小孩就这样,当在父母的一方得不到温暖的时候就会渴望从另一方那里寻求安慰。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通讯条件,小灵通都还没有普及到家家户户,我想母亲后来听不见哭声把门打开,没了人影,一定是吓坏了,出门到处寻找,急得不可开交,最后看到我在父亲那里笑得正欢,应该是多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的吧,不过至少我没有走丢,母亲也只是再随口骂骂我,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我心里比谁都知道,母亲的心理,比谁都急,看到我安然无事,也比什么都安心。

  此后,虽说骂肯定没少骂,但我俨然不记得母亲有再打过我了。后来,搬了家,玩伴少了,我的性格也渐渐趋于安静内向,也就安于学习,兴许是这样变乖了吧,这倒是有点孟母三迁的味道,可事实上只是当时的生活状况的需要吧。

  年龄不断地增长,心智却从来不曾增加些许,少年青春时期,总是不经意间顾着自己性子发脾气惹得母亲生气,长大了,母亲骂不过,也不好动手,常在我发完脾气后只能无奈地躲在房间里生闷气,而我还心安理得地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

  再大些的时候,懂事了些,也明白了“孝”字的一点含义,闹完脾气后,过了一会儿,心静下来了,想想是自己的不对,蹑手蹑脚地探着头走进母亲的房间,看母亲在干嘛,发现母亲落寞地躺着,空洞的眼神不知在望向何处,我突然意识到,每次伤害母亲后,母亲都是独自一人缓解消除这种失落难过的情绪,心中不禁难受起来,俯身坐在床边,和母亲道歉,我不善言语,更不善用言语表达情感,说得几句,便不自主地落下泪来,母亲笑我傻,多大年纪了,还是改不掉好哭鼻子的性子。

  那时候,暗暗在心里对自己承诺着,不能再把脾气宣泄母亲对我的包容和疼爱之上了,近年来,性子也不再那么浮躁,稳了很多,成长了许多,脾气倒是不会发了,只是要么在外读书,要么在外工作,陪母亲的日子越来越少,觉得空落落的,总是会想家,想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一年只有那么几天陪在父母的身边,在身边的时候也都是父母在照顾自己,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如鲠在喉。

  对“孝”字最好的解释,我想,应该就是耐心的陪伴吧。

  父母从不言回报,只想孩子能够过得好,活得平安。在外是个大人,需要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种种挫折,苦了累了,回到家,在父母的面前,又成了一个孩子,吃着母亲煮的家常便饭,担心你饿了,临睡前,问一句,你说饿,便又拭着惺忪睡眼,为你下了一碗面,怕你不够吃,又煎了几个蛋,油烟吸附在干净的头发之上,瘙痒难耐,害得晚来入睡失眠,却从不说一句累,也从来不怨一句恼。

  可你该知道,父母其实很累,只不过再累,他们都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哪怕你已经临近而立之年,再累,也都在孩子面前幸福地笑着,你有你五彩缤纷的世界,你有你逸趣横生的生活,你有你无限可能的未来,可父母的世界,只有你,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有你。

  - 2 -

  申请试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能认错作者了,书到了才发现,贾平凹是何许人也,他所著的任何一本书我都没有看过,我记成是写《说春秋》的贾志刚了,然后这本书又是一本散文集,我一般读不来散文,境界不够,也没那么文艺,所以看完书的时候想说写个简单的抄录精句的读后感吧,可结果一动笔,就莫名写下了上面的一大段没什么逻辑的散文,还写红了眼,倒是有些意外,文字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扩大一个小小的思想。

  贾平凹的文字,平易朴实,淳朴真诚,书页上写有一句话:字里行间,遍陈生命中的孤独、苦痛和真实。

  我倒是觉得有些夸大其实了,在诸多文章中,没有看到多少孤独的身影,所谓的苦痛也有些故作病态的写作之风,只不过都是真实的倾述生活和自我。贾平凹的文字,是民性的,是纯然的,是朴实的,是真切的,读后,能够引发某些共鸣的。

  就孤独而言,我在村上春树的自述中,看尽了其一生的孤独旅程,他永远都只是独自坚持着写作,不顿足于人前人后,写作的闲余时光,他带着孤独奔跑,一天把自己关在书房五六个小时,就为了雕琢出一章让自己的满意的作品,累了,就在窗前望望天,就换身衣服,跑上一个小时,那才叫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孤独,但却又充满着无限的美好滋味,孤独是一个写作者的魂。

  贾平凹孤独,也不孤独,写作的时候孤独,与朋友海阔天空的时候不孤独,我想每个写作者,都有这样的孤独与不孤独,他们涤荡在文学的海洋之中,却在自己的文字中从不谈自己孤独,只写出真实,心潮澎湃之下发出些许怒号,释放心中坚持的道,争斗着,张狂着。

  - 3 -

  还是回到初衷,书中有些精彩的文句,作些抄录,不再跑题:

  读闲杂书,不必规矩,坐也可,站也可,卧也可。

  梦如前世的生活,或行善,或凶杀,或作乐,或受苦,记其迹体验心境以察现实,以我观我而我自知,自知乃于嚣烦尘世则自立。

  ——《生活的一种》

  人生多不幸,幸运的是活着。

  对人生我确实不是特别乐观,但是你还得活下去,你总不能成天愁眉苦脸的。

  年儿过好,月儿过好,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一天每一天都得要过去。

  每个人都有可悲、悲凉的一面,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走前面的路。

  ——《谈人生》

  这蚊子能飞了,有一夜飞到打麦场上,那里睡了乘凉的人,蚊子专叮人腿,啪地挨了一掌,就掌死了,再没有云,连一点白气都没有。

  ——《谈棣花》

  一座转型时期的古城里,芸芸众生在生活着。生活中有他们的美丽和丑陋,有他们的和谐与争斗。

  ——《四方城》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种猪们的配种更不是为了爱情。

  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者,这不是孤独,是孤僻,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子头搬的实。

  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走向孤独的人难以接受怜悯和同情。

  ——《孤独地走向未来》

  人是多么需要忠诚呀,即使最不忠诚做人的人,他也不喜欢不忠诚的人和动物。

  ——《不能让狗说人话》

  我发觉我越来越丑陋,虽然已经不害怕了天灾,也不害怕了人祸,但害怕镜子。镜子里的我满头的脸,满脸的头。

  牛被拉上磨道了,走一圈是走,走两圈也是走,这也正是失去青春而没有自信的无奈。

  对于时间的认识或许所有的人都有饥饿感,但青春期的饥饿是吃了早饭出差赶路,赶到天黑才能吃到晚饭的饥饿,而过了青春期的饥饿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有什么吃的年馑里的饥饿。

  ——《惜时》

  这样的好脾气像清澈见底的湖水,你一走进去,它就把你淹了。

  他生活需要钱却不为钱所累,他酷爱字画亦不做字画之奴,他是真正的字画爱好者和收藏者。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藏者》

  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友谊》

  这么多的人你一个也不认识呀,他们也没一个认识你,你原本多么自傲,主体意识如何高扬,而还是作为同类,知道你的只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妻子儿女,熟人也不过三五数。

  谁都知道那漂亮的衣服里有皱的肚皮,肚皮里有嚼烂的事物和事物沦变得粪尿,不说破就是文明,说破就是粗野。

  男人的秉性永远是看着别人的女人好,他们即使在家里有美貌的妻子,即使与妻子和睦亲爱,他们不分老少美丑,但凡在街头见着漂亮的女人,没有不投一眼过去的。

  男人是创造世界的,女人是征服男人的。

  在街头上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学,你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钩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看人》

  生之苦难与悲愤,造就着无尽的残缺与遗憾,超越了便是幽默的角色,再不寄希望于梦境和来世,就这么在荒野地坐下,坐下如两块石头。

  ——《荒野地》

  人这一生,要交往各色人等,有的人见了无缘无故感到亲切,有的人见了却没理由地反感。

  ——《小纪怀一》

  能在水面上扑腾,也可能溅出些水花的,往往并不是大鱼,大鱼多在水底深处。

  ——《画家王金岭》

  为什么活着,怎样去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但日子就是这样有秩或无秩地过着,如草一样,逢春生绿,冬来变黄。

  生命的艰辛,使生命必然产生恐惧,而庙宇就是人类恐惧的产物,于是佳县就有了白云观。

  神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神灵又产生了无比的奇异,人便一辈一辈敬奉和供养,给了人生生不息的隐忍和坚强。

  那些贫穷苦愁的人来这里,他们的人生积累了太多的痛苦,需要带着明日的希望来生活,烧一柱高香,抽一个好签,其生命的干瘪的种子就又发芽了。

  ——《又上白云山》

  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者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者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概便驰骋纵横!

  ——《走进塔里木》

  古国文章是千古的事——文章并不是谁要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的——它是一段故事,属天地早有了的,只是有没有宿命可得到。

  奇才是冬雪夏雨,大才是四季转换。

  ——《安妥我灵魂的这本书》

  《道德经》再不被认作是消极的世界观,《易经》也不再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世事的变幻一步步看透,静正就附体而生,无所羡慕了,已不再宠辱动心。一早一晚都在仰头看天,像全在天上,蹲下来看地上熙熙攘攘物事,一切又都在其中。

  ——《高老庄》后记

  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这是从旁观的眼观看的,与无趣之人对坐,如坐牢狱。人可以无爱,但不可以无好,这是从自身的眼观看的,无好之人活着,活着就如同死了。人有好,才必有趣,有趣之人则肯定有神至而灵,是性情中人。

  ——《观云奇石》序

  任何艺术,到了一定程度,并不是比技术了,而是作品后边的人,看这人能量的大小,看这人修养的深厚,看这人感情倾注的强弱。

  ——读《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

  - 4 -

  一半写,一半抄,完成了这篇文章。

  一本散文集汇集了诸多思想,谈“孝”、谈“道”、谈“文”、谈“友”、谈“人”、谈“时”、谈“山水”、谈“书画”、谈“生活”、谈“人生”……无论谈何物,何事,何人,文章所谈的,始终是一个“情”字。

  人为情物,有情之人,才有生活,有情之人,才有人生,有情之人,才能有文。活着,在于情,“情”通人世万千,与“道”如出一辙,“道”通世间所有,而情,在于人事、在于人世。

  有“情”当则有“思”,好读有“情”之人的书,好看有“思”之人的文,读之,虽说不能羽化登仙,却能心境升华,感于情、感于性,生命的灵,方能发芽生长。

  常读小说的文学,散文的文学却读之甚少,文坛大家多著散文,散文述“情”,相见恨晚,多读些散文,也许便能早日脱离浮躁之心,远离幽怨之态。

  前文说自己读不得散文,是因读的不够,读的不精,读的不深,缺少那产生共鸣的“情”,情不达,思想亦不足也,不足,方需勤读。

  谨以记之。

  叙于,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小先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