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金融史》是一本由刘平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7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一):微观的视角,鲜活的历史
作者在爬梳了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还原近代历史上一个普通人物的职业、生活甚至情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本书主人公陈伯琴的一生经历,从一个银行的管栈员,到分行行长,历经上海、郑州、汉口、天津、青岛五个城市,本身就是一部微观近代史,他的经历,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十足烟火气息的近代史。这种微观史的研究手法,有助于读者去探知一个丰满复杂的近代中国。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二):金融史研究新方向
作为一个小编,最初因文章结识刘平博士,在他笔下,是一个个真实的百年前金融人的琐碎足迹,有所行,有所思,有所忧,也有所感,每次读来都觉得和历史如此相近。再后来,在研讨会上见到,是一位当代的金融人士兼一个严谨的学者,读到他的著作,更是感慨小历史的魅力。但一直没有合适的词句来表达,直到拿到这套《微观金融史》,豁然开朗,“微观”正是他一直坚持和开创的研究方向,他所发掘的陈伯琴,给我们一直关注的“宏观”金融来了一个活生生的小样本,于是乎,金融史也活了,那个时代也鲜活了!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三):小人物,大历史——读《微观金融史》有感
民国时期是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梳理、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但现有的论著,宏观论述多,微观分析少,刘平老师能从海量的档案文献中梳理出如此系统、全面的微观金融史,实属难得,为学界及金融界提供了一把全面、系统了解了解民国时期商业银行运作的“良匙”。刘平老师不仅有长期在金融部门工作的经历,而且具有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成果积累,其专著选题之新颖,史料之丰富,论述之精妙,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恭喜刘老师,祝贺刘老师,同时期待刘老师有更多佳作问世。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四):金融史也应当有血有肉——读刘平《微观金融史:一 个 银 行 职 员 的 档 案 寻 踪(1921—1942)》有感
时代能够催人奋发,也会大浪淘沙。像陈伯琴这样一位由基层起步,几经历练,通过自身努力升至中层管理者的银行职员,在时代巨轮下,因层面所限,并不能像大银行家一样纵横捭阖,但也不同于默默无闻的普罗大众。在所司的岗位上,陈伯琴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善谋善动,为行为己,倾力奉献,贯穿始终。这是该书所刻画的近代银行职员群体的一个缩影,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缩影,反映出大时代中复杂多变的时势,以及近代银行的管理架构与制度体系运转模式。。。。。。
本文发表于《上海金融报》2019年12月17日第12版,作者:彭晓亮(上海市档案馆)《微观金融史》读后感(五):走过那山那水,终究读书品人(一)其书其人
读其书如见其人。且看书名,读者诸君即已明瞭该书的大致内容。众所周知,经济学分宏观、微观,金融学如是,史学亦如是。“微观金融史”,是刘平先生近年不断思索和持续深耕的领域,之前已有不少成果面世,如编纂《稀见民国银行史料丛编》《民国银行家管理思想论丛》,专著《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以及多篇专题文章。这次把“微观金融史”定为书名,更是开宗明义。在我看来,他在金融史园地另辟蹊径,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开创性探索,与刘平先生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他早年读工科,后转经济学硕士,又读历史学博士,加上多年的金融管理实践经历,逻辑思维强,勤学善思,知识渊博,功深力厚,文采斐然,特别在读书品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翻阅《微观金融史:一个银行职员的档案寻踪(1921-1942)》,我们能感知到刘平先生的写作初衷——“就像一个民国金融史的导游,牵领着读者,一路走,一路介绍;而我,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而已。”忠实的记录者,说来简单,却并不易做到。对史料的查考把握和驾驭运用能力,即是不小的考验。若史料罗列过多,有堆砌之嫌;过少,则过于骨感,不够丰满。因此,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取舍有度,全书协调,展布裕如,绝非易事。 在该书编辑出版过程中,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责任编辑肖春茂倾力以赴,与刘平先生就书名、内容、版式、封面设计等,多次磋商,精心打磨,反复校勘,花了不少气力,才有现在的精品版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中亦可看出,刘平先生为人谦逊、从善如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品格。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六):第一章/65-66页
前期买了巜微观金融史》一书,一则凑巧最近杂事甚多,二刚身体状态欠稳,三则可供集中看书的大块时间难觅,四则文言水平久缺,对上册开始的内容读得很艰涩,五则本人阅读习惯所限,阅读起来逃不出一个慢字。经此五因,阅读进度甚是缓慢。 近日,所幸多种因素朝积极发展,终究可以多花点时,多读点内容。 读到1921年浙江兴业银行十四届股东常会,叶景葵董事长发表的营业报告书,类似年报吧。大意如下: 一、增资至二百五十万元。 二、会计年度调整,由农历改按阳历。 三、机构升级,哈庄(我理解为哈尔滨)升格为支行。 四、收入分析,利息和汇兑手续费为前二。 五、存款规模,定期增长20%,活期增长10%。 六、经营环境分析。总体杌陧(不安定),逐一说明。 七、结语,自谦董事会才识凡庸(前面所述杌陧环境对比业绩,实在不是平庸啊)。 这算认真读的一段,大概几点启发: 一、教科书的历史不等于历史,至少不全等。 二、微观个体的观察,或者比宏观叙事更让人产生共鸣。 三、对比这份报告和现代各银行的报告、总结,哪个更符合唯物辩证法? 四、中学历史说过1914-1917年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有过短暂春天,二十年代后,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发展又受限了。银行业绩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文中兴业银行总部1915年迁上海,到1920年的业绩表现,一定程度上与历史课本对这段历史的描述相互佐证,也足见《微观金融史》的史料基础是很扎实的。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七):走过那山那水,终究读书品人(三)回溯初心
时代能够催人奋发,也会大浪淘沙。像陈伯琴这样一位由基层起步,几经历练,通过自身努力升至中层管理者的银行职员,在时代巨轮下,因层面所限,并不能像大银行家一样纵横捭阖,但也不同于默默无闻的普罗大众。在所司的岗位上,陈伯琴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善谋善动,为行为己,倾力奉献,贯穿始终。这是该书所刻画的近代银行职员群体的一个缩影,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缩影,反映出大时代中复杂多变的时势,以及近代银行的管理架构与制度体系运转模式。 刘平先生作为多年的银行管理者,同时又是金融史资深研究者,对于陈伯琴这样一个近代银行职员“样本”,必是有着切身经历,感同身受,而又体会尤深的。依我之见,他在追寻回顾陈伯琴足迹与精神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追溯自己的成长历程呢? 此前,刘平先生曾著有《从金融史再出发:银行社会责任溯源》,亦编著有《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可见他对银行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关注颇多,思考甚深的。如今,他把新著《微观金融史:一个银行职员的档案寻踪(1921-1942)》的版税,悉数捐予广发希望慈善基金,也在身体力行,践行着当下银行人的社会责任,慈心无价,是为至善。 走过那山那水,终究读书品人。刘平先生在该书封底所引陈伯琴的两段话,其中有“自练习生以至于经理,各人均有各人之职责,决不易取巧规避。”“银行之责任,即行员之责任也。”这两句,恰能映照刘平先生撰写本书的初心。在我看来,既须守职业规矩,又须担社会责任,不止适用银行业,其他职业亦同。敬业之心,责任良知,从来都应是社会主流,古今中外,皆同此理。 据悉,该书于2019年10月出版不久,即已售罄。我期待早日续印,愿更多的读者,通过阅读该书,有更深切的收获与感悟。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八):走过那山那水,终究读书品人(二)档案寻踪
正如刘平先生在自序《邂逅陈伯琴》中所言,“金融史也应当是有血有肉的”。这“有血有肉”,恰是他所不懈追求的境界。历史与现实一样,都是真实而又鲜活的。史学研究者所努力以求的,是尽可能接近其真实,同时也要反映其鲜活。而所依据的包括档案在内的各种史料,多数是相对枯燥呆板的。在该书构思阶段,刘平先生曾与我多番沟通,记得有次曾说起,如何把史学研究做到拍电影式的呈现,镜头的远近高低,手法的收放自如,皆是查考资料和写作过程谋篇布局中所要考虑的。于是,他“以一个银行职员二十多年成长历程作为横坐标(时间轴),以其在若干个城市分支机构的职务变迁为纵坐标(空间轴)”,形成了这样一部生动、鲜活的作品。惟一与文学艺术家呈现不同的,是毫无虚构的客观真实性。 在查考资料方面,刘平先生完全利用业余时间,蹲守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青岛市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等,爬梳档案和家谱等资料,并远赴天津、青岛等地,实地探访该书主人公陈伯琴工作生活的足迹。正是在一面埋头故纸、皓首穷经,一面踏勘实地、奔波劳苦,二者相结合的多方探究下,他以情以心,用力用思,勾勒出陈伯琴的上海、郑州、汉口、天津、青岛“五城记”,达到了他所期望的“历史的真实触感”。同时通过人物的活动轨迹和所思所感,对银行的管理制度、运行规矩,银行与实业、银行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予以全息呈现和解读。 我对近代人物研究情有独钟,认为日记、书信等史料,更能反映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虑。因此,在与刘平先生交流时,屡次谈及,若陈伯琴有日记存世,该书将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但这或许只是美好的愿望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写日记,即使有,也未必会留存至今。不过,刘平先生罗致梳理了陈伯琴发表的不少文字作品,主要见于浙江兴业银行内刊《兴业邮乘》,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弥补了一些缺憾。陈伯琴的这些文字作品,与其履历记录、工作报告等函电档案相结合,可使读者了解其家世背景、成长经历和在不同城市、不同岗位所受的历练,亦可窥见当时的金融业态、社会概貌和时代变迁中的风云变幻。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九):“小题大做”和见微知著
“小题大做”和见微知著,都是针对该书书名中的“微观”二字而来,这里的“小题大做”是打引号的,民国金融史很多人都在研究,但一般都集中在大事件和大人物。一个普通员工如何成长为一个支行行长,这个可能才对大多数我们银行从业者有借鉴意义,小题大做更有深度。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普通员工的成长和基层管理者的水准,是一个银行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家银行的未来。
看刘平先生的书没法快,几天了还没看完,但是忍不住已经想说几句了,难免不够全面,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会有更多地感悟。刘平先生的著作,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作为工具书来使用的,其中有两本又是非常好的教材,其中一本是我多次向多人推荐的《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新入职银行员工的必须教材和每家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必备工具。另外一本,就是这次的新作《微观金融史》,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对我们这样目前在银行基层管理者岗位上的同事有特别的意义。看到现在,深深触动我的是那时候银行基层管理者的专业和敬业。举个例子,本书主角陈伯琴的同事洪雁艕,作为浙江兴业银行郑州分理处的筹备人和初期负责人,在首年对总行的年终总结中,不仅仅只谈自己的业务发展情况和损益情况,更是对当地经济进行了详尽地分析,最后对来年的业务发展重点和风险控制措施做了针对性极强的计划。他去许州调研,加上路程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回到郑州次日,就把一遍高质量的专题报告报送总行,内容涵盖许州地势、出产、进口货、商业情况、金融同业情况、驻地机关情况、城市地位。效率之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执行力,正是有了这样的执行力,让他在当地市场具有了战斗力。如果说他们的专业是我学习的榜样,那当时这些人的敬业更是让我景仰,还是举洪雁艕的例子。首先、“他每天早晨完全在外面东跑西跑,拉拢一切,等回来以后总是高朋满座,差不多都是早晨去接洽好的业务”,饭后则是处理案头工作,真正地践行了行商的理念。其次、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他的卧床底下成了银行的现洋库。最后,在病危昏昏沉沉的状态中,他仍然很坚决的说:“我不愿意离开我的职守,我不愿意离开我的职守”。作为一个支行行长,我在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摆进去,扪心自问,是不是能不能做到这样的专业和敬业,答案是否定的,很让人汗颜,汗颜之余,当然是见贤思齐,奋起直追。
以上,是我的一点读中感,从史料说话,人物更鲜活、更真实,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更强。
《微观金融史》读后感(十):读刘平先生《微观金融史》有感
认识刘平先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这么多年以来,刘先生笔耕不辍,著作不断,令人钦佩不已。这本《微观金融史》是其新作之一。拿到新书的时候,墨香浸染,余温犹在。正好要出差,在地铁里慢慢地看着,竟然着了迷。在飞机上,在公交车上,在宾馆里,我一口气读完了。回想起来,这么多年,以我的懒惰,一口气读完的书还真不多。
一般人写史,都是给人以宏大辽远之感,似乎风云际会,波澜诡谲才可以,其实,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历史还有别的记叙笔法。刘先生的这本书,选择了民国时代一个银行从业人员的独特视角,深入挖掘其生平史料,沿着时间的曲线,带着我们读者一路往前,宛如那人就在我们身边,一切娓娓道来,恰似涓涓流水一般,让我们走进了那个人的世界,那个人的心灵,那个人所在时代。斯人,斯事,一点也不遥远。
好像是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这本书的风格像极了那本人人皆知、人人皆读的《红楼梦》,书里面既包含了金融、经济、政治、军事、人文、铁路建设与管理、实习生的薪资、学校的教育概况、家族的历史等等内容,又包含了大量的不同方面的各种史料。比如:宗族内部的族约全文摘录,银行货栈的租赁合同、财政部官员的训词、当事人的日记、董事会的决议和述职全文等等,这些文字,本身就是最原始的史料,为后人查找省却了很多麻烦,各种各样,不可为不丰富,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读、想看的东西。一本书,如此丰满,夫复何求呢?
史学界有云,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此言对也不对。 历史不可以假设,信也不信,它就在那里。史学家的任务,大概就是替我们去探究历史,告诉我们何年何月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什么人,今人如何看旧人等等。这么说的话,他们其实就是那个替我们寻宝的人,是历史长河中的觅踪探幽者,是他们为我们翻开一段段封尘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那个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时代。看到了过去,其实,也就看懂了现在。
每一代人所处的历史是不可以选择的,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所在。陈伯琴先生作为民国时代的金融从业人员,本人的经历已经非常丰富,其观察那个时代的记录更是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这意义上讲,这本书确实是我国微观金融史的开山之作。想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如果你想看一本小说,建议您读一读;如果你想看一本史学著作,建议您读一读;如果您想看一下企业的管理,建议您读一读;如果您想了解一下民国时代的资本家的生活,建议您读一读;如果您想看看一些旧时趣闻,建议您读一读。这里总有您想要的,这里适合每一个爱读书的人来翻一翻,读一读。
开卷有益。初冬之日,窗外颇有寒意,读一本好书,心中何其幸哉!
十一月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