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是一本由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精选点评:
●可能是因为番外篇,文字有些凌乱,插画也粗糙了
●这一本我愿意给5星,不要小看了历法和节日,某种意义上是他们促成了一个文明的诞生与存续。
●内容越来越简单了
●放假的节日就用来吃饭购物,不放假的节日基本无人问津
●内容变少了
●过年前看完,颇有意思
●我真的觉得这一集,连看半小时都算浪费时间
●初步了解了很多节日后面的故事。适合小小白。
●有意思,不过《半小时漫画》这系列的书很容易会出现忘记内容的情况,可能是单点挖得不够深吧!
●感觉没有正史有趣,但是二十四节气这篇真的好看,了解到很多知识,看得有点匆忙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一):半小时漫画读了一个多小时
混子哥的实体书,大概已经过十本了,其他的绝大多数也读完了。
这本是历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有传说,也有戏说,当然正常的演变也必不可少,当成科普读物是个好素材。
各种小段子,抖机灵一个接一个,画风让人忍俊不禁,着实喜爱。
不过这种漫画的形式出书,客观说,内容感觉上确实有点少的可怜,一页基本只有2-3幅图,和数行大字,当然,画一幅画需要用的时间未必会比写一页文字要少,甚至还要多很多,但是一眼就能扫过,这可能也是字与画的区别吧。
另外,最后的关于二十四节气部分,比较新颖,很有意思,我可能也是在这么多年里,第一次用这种方式,系统的学习了下节气,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收获。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二):新年伊始,happy new year!
新年第一天,就看看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吧。 总的来说,咱们的节都来自: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丰富,加入了宗教的元素(佛教和道教),成为了我们今天的各种节日。 像春节,实际以前是属于腊日的一个节日,叫除夕,春节是民国才定下名字;腊八也是腊日的一个节日,后开被佛教加持,为佛陀生日,后来甚至把腊日也并进腊八这天了;还有一些道教有关联的节日,比如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也是盂兰盆会)这些就是道教的上元(天官)中元(地官);重阳,九月初九,九在数字里面是数之极,属阳,所以就是重阳了,古时重阳是登高遍插茱萸的节日,现在嘛,主要是老人节了。 当然还有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祝大家新年快乐!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三):了解一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
轻松好笑,放松心情专用。
书评需要一定的字数,抓狂。好吧,那来说说我跟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在外婆家长大。外公外婆常年务农,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代帮助农民耕种的官方指导,很小的时候就听他们教导我背诵。可惜我总是不得要领,囫囵吞枣全是靠死记硬背。
再长大的时候偶尔看见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只觉得很美,“春分”“谷雨”“芒种”“小满”听起来都好文艺啊,为啥古人取个名字都那么有才呢?嗯,想起齐鲁三杰的伏念,颜路,张良。哎呀,普普通通的小良子输在名字上~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四):历史可以有趣地学
混子哥《半小时漫画》系列的实体书已经出版了好几套了,这一册是历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有传说,也有戏说,正史野史双结合,妙趣横生,幽默风趣,是一本科普好读物。
书中从太阳历、月亮历说起,梳理每个节日的由来、演变到固化为传统,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缘起自农耕时代对天文历法的需要,然后结合了祭祀、庆典,又融合了佛、道两教的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民俗。
篇幅短小、内容精炼、信息量大、文风幽默,读起来很轻松,各种小段子,抖机灵一个接一个,画风让人忍俊不禁,着实喜爱。读完还是很有收获的,这大概就是它能成为爆款公众号的原因所在吧。
其实混子哥写这个公众号成功的原因,简单说,就是有趣的人,有趣的画,有趣的历史。
人总得有爱好,混子哥喜欢历史,这是他的爱好,因为工作原因,会绘画,能够从事这样的工作。当这两个结合的时候,就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吸引来了张泉灵与徐小平的投资。可以说,这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因为兴趣、爱好而发展成职业、事业的例子。
另外,在本书最后,关于二十四节气部分,比较新颖,很有意思,我可能也是在这么多年里,第一次用这种方式系统地学习了二十四节气,这种不无聊不装X的知识科普,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印象分外深刻,让传统源远流长。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五):传统不是一天养成的
猫爪翻书2020—3: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中国传统节日 二混子的漫画,从公众号到纸质书,看的有一搭没一搭,可能这种暴漫的画风不是我的茶,不过知识点还是有趣。 比如这本中国传统节日,从太阳历、月亮历说起,梳理每个节日的由来、演变到固化为传统,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缘起自农耕时代对天文历法的需要,然后结合了祭祀、庆典,又融合了佛、道两教的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民俗。 篇幅短小、内容精炼、信息量大、文风幽默,读起来很轻松,读完多少都能有点收获,这就是爆款公众号的气质。 知识点: 元旦、春节是民国时期确定的节日名称; 道教三神:天官(上元)、地官(中元)、水官(下元); 清明原来只是节气,后来吸收了临近的上巳节的插柳、寒食节的扫墓,加上自身的踏青春游,逆袭成了现在最为大家熟知的清明节; 端午节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经有了,粽子的前身是“角黍”,用竹叶(属阴)包上黍米(属阳),做成牛角的样子,作为祭祀的贡品,寓意阴阳调和、驱邪辟毒。 腊八节、祭灶、除夕,其实都是从腊日节分化出来的,影响力又都逆袭爆棚,最后腊日节干脆和腊八合并,祭品也简化为腊八粥。 所谓传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无一不是融合、创新的产物。如今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传统节日如此,故宫也是同理。